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雅婷
WANG, YA-TING
論文名稱: 討論教學法對永續發展概念融入國中地理課程學習成效之研究
A Study of Discussion Method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cept applied in the Geography Courses in Junior High School
指導教授: 張子超
Chang, Tzu-Cha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環境教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3
中文關鍵詞: 永續發展概念國中地理課程討論教學法
英文關鍵詞: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cept, geographical courses of junior high school, discussion method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48下載:5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永續發展概念融入地理課程的教材設計以及比較討論教學法與一般講述教學法對國中七年級學生永續發展的知識、態度學習成效。為了達成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準實驗研究中之不等組前後測實驗設計,以新北市某所國中七年級二個班級的學生為研究對象,分別為討論教學法的實驗組學生以及一般講述教學的對照組學生,比較兩種教學法在永續發展概念學習的差異。實驗課程結束後,以永續發展概念量表實施前後測。量表分為知識與態度量表,結果分析輔以實驗組學生的課堂觀察記錄、教師省思記錄、活動學習單、課堂學習回饋表以及討論教學法學習意見調查的填寫成果評估討論教學法對實驗組學生的學習成效以及討論教學法的學習歷程;經文獻探討與實驗發現之結果,獲得下列結論:
    一、實施討論教學法與一般講述教學法均能顯著提升永續發展知識學習成效。
    二、討論教學法能夠顯著提升學生永續發展態度概念學習成效。
    三、運用師生共同討論或小組討論有助於學生建構永續發展概念。
    四、實施討論教學法的實驗組學生普遍對於課堂學習過程具有正向學習態度。
    本研究結果顯示經過永續發展概念融入地理課程教學實施後,兩組學生的永續發展知識均有提升,而實施討論教學法更能促進學生在永續發展的態度學習成效,而學生對討論教學法的學習感受在調查結果中呈現正向態度。說明「永續發展概念融入地理課程」適合運用討論教學法在國中地理課程進行教學。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提出有關教材內容、教學活動、後續研究的建議,提供未來設計相關教學課程的參考資料。

    This study discusses how sutainable development is intergrated in the teaching materials of geographical courses as well as how comparative discussion method and didactic instruction affect the knowledge and effectiveness of learning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7th grade junior high students.
    To reach the study goal, the pretest –posttest nonequivalent groups design is employed. The students of two classes in a junior high school of New Taipei City are chosen as an experimental group and a control group respectivly in order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 of the two teaching method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 scale of sustainble development concepts is used to conduct pre-test and post-test. Also qualitative methods like observation records and questionaires foster our understandings for the study.
    The study concludes:
    1.Both of discussion methond and didactic instruction can raise significantly the learning effectiveness on the students in two groups.
    2.The discussion method can raise significantly the learning effectiveness of the students in experimental group.
    3.The didactic instruction can not raise significantly the learing effectiveness of the students in control group.
    4.Gernerally, the students in experimental group have a positive learning attitude toward course learning.
    5.The students in experimaent group can develop the ability of communic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through discussion in peer group.
    The study shows after the concepts of sustainalbe development are intergrated in geographical couses, students perform better in terms of knowledg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discussion method can expecially foste the effectiveness. It suggests the integr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n be conducted with the discussion method in the geographical teaching of junior high school.

    目 次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謝誌 III 目次 IV 表目次 V 圖目次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新環境典範 8 第二節 永續發展概念 13 第三節 永續發展概念融入地理課程教學研究 20 第四節 討論教學法 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6 第一節 研究架設計與研究流程 36 第二節 永續發展概念融入地理課程的教學設計 40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5 第四章 研究分析與結果 57 第一節 兩組學生永續發展知識量表的分析 57 第二節 兩組學生永續發展態度量表的分析 67 第三節 討論教學法課堂觀察及學生學習單分析與討論 77 第四節 實驗組學生對討論教學法的意見分析 9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8 第一節 結論 98 第二節 建議 99 參考文獻 102 附錄一、討論教學法教學設計 108 附錄二、永續發展概念融入地理課程知識量表 114 附錄三、永續發展概念融入地理課程態度量表 117 附錄四、學習單 119 附錄五、討論教學法意見調查表 123 附錄六、課堂觀察及省思記錄 125 表 目 次 表2-1、社會領域地理課程基本內容第七冊部分 22 表2-2、永續發展概念融入學校課程的相關研究論文 27 表3-1、本研究之實驗設計模式 37 表3-2、本研究永續發展課程教學內容 40 表3-3、本研究永續發展概念融入地理課程教學目標 42 表3-4、討論教學法教學活動設計 44 表3-5、量表初稿修正題目 46 表3-6、量表初稿刪除題目 47 表3-7、課程主題、教學目標與測驗題項分布表 48 表3-8、環境永續發展知識預試問卷預試問卷雙向細目表 49 表3-9、課程主題與測驗題號分布表 50 表3-10、永續發展知識問卷預試的鑑別度與難度指數 52 表3-11、永續發展知識量表Cronbach α係數分析表 53 表3-12、永續發展態度量表Cronbach α係數分析表 53 表3-13、教學歷程分析使用質化資料與代碼一覽表 55 表4-1、實驗組與對照組在永續發展知識前測獨立樣本t檢定摘要表 58 表4-2、實驗組與對照組在永續發展態度後測獨立樣本t檢定摘要表 59 表4-3、兩組學生在永續發展知識前後測得分之相依樣本t檢定 59 表4-4、實驗組學生在知識量表各向度前後測的得分差異 60 表4-5、實驗組學生台灣的生態特色各子題前後測分析 60 表4-6、對照組學生台灣的生態特色各子題的前後測分析 61 表4-7、實驗組學生台灣的環境問題各子題的前後測分析 63 表4-8、對照組學生台灣的環境問題各子題的前後測分析 63 表4-9、實驗組學生台灣的保育策略各子題前後測分析 65 表4-10、對照組學生台灣的保育策略各子題前後測分析 65 表4-11、實驗組與對照組在永續發展態度前測獨立樣本t檢定摘要表 68 表4-12、實驗組與對照組在永續發展態度後測獨立樣本t檢定摘要表 68 表4-13、兩組學生在態度量表前後測得分之相依樣本t檢定 69 表4-14、兩組學生在態度量表不同態度面向後測的得分差異 69 表4-15、實驗組學生人與自然關係態度面向各子題的前後測分析 70 表4-16、對照組學生人與自然關係態度面向各子題前後測分析 70 表4-17、實驗組學生看待經濟發展態度面向各子題的前後測分析 72 表4-18、對照組學生看待經濟發展態度面向各子題的前後測分析 72 表4-19、實驗組學生解決環境問題態度面向各子題前後測分析 73 表4-20、實驗組學生解決環境問題態度面向各子題前後測分析 74 表4-21、本研究課程設計所應達到之教學目標 77 圖 目 次 圖2-1、達成永續發展的三個目標 15 圖2-2、自然環境、社會活動、經濟活動相互包含的圓圈 16 圖2-3、環境課程發展模式 24 圖2-4、多科性融入式環境課程組織模式 25 圖2-5、本研究永續發展概念融入地理課程示意圖 25 圖3-1、研究架構 38 圖3-2、研究流程 39

    一、中文部分
    王千倖(1996)。有效的小組討論教學。師友,353,44-49。
    王文科(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從恕(2001)。環境倫理思想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王順美(1994)解決環境問題教學沒事之探討。環境教育季刊,22,頁39。
    王慧筠(2000)概念構圖在國中地理教學的實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學碩士論文。
    王鑫(1994)。環境保護教育。環境教育季刊,23,5-9。
    王鑫(1999)。地球環境教育與永續發展教育。環境教育季刊,37,87-103。
    丘逸民(1988)。中小學階段的環境教育。中等教育,39:2,頁62。
    江蕙如(2003)。建構主義在歷史教學上的理論與實踐-以國二中國近代史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文鵬(2004)。國民小學環境價值教育基本能力指標建構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聖欽(2006)。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地理基本內容的設計理念。地理教育,32,17-35。
    林寶山(2003)。實用教學原理。台北:心理。
    李永展(1991)。環境態度與保育行為之研究:美國文獻回顧與概念模式之發展。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6,73-90。
    李永展(1997)。永續環境規範之新典範。中華民國都市計畫學會一九九七年年會及學術研討會,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
    李永展(1999a)。永續發展:大地反撲的省思。台北:巨流
    李永展(1999b)。永續性之危機與轉機:如何將關懷轉化為行動。第九屆環境管理與都會發展研討會,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
    李永展、陳錦賜(2001)。永續發展之反思。建築與規劃學報,2(1),43-57。
    李緒武(1997)。社會科教材教法。台北市:五南。
    吳京一、王佩連、張瑞香、呂美芳(1996)。我國學生的能源意識─國小、國中、高中學生。師大學報,41,367-392。
    吳俊憲(2000)。建構主義的教學理論與策略及其在九年一貫課程之相關性探討。人文及社會科教學通訊,11(4),73-88。
    吳統雄(1985)。態度與行為研究的信度與效度:理論、應用、反省。民意學術專刊,1(1),29-53。
    沈廣誠(2002)。國小學童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競辰(1987)。環境教育系統規劃之探討—以東石、烏石鼻海岸自然保護區為例。中興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文彥等(1993)。國內外推行環境教育體制之比較。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第六屆環境規劃與管理研討會論文集,23-39,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
    邱皓政(2011)。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侯怡秀(2010)。中部四縣市國小高年級教師將永續發展相關概念融入社會領域課程之現況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生玉(1995)。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精華。
    侯錦雄(1997)。遊客對台中市焚化廠環境態度及其視覺景觀改善方案偏好。東海學報,38(6),37-52。
    張世忠(1997)。討論教學的技巧與發現。科學教育月刊,205,2-8。
    張子超(2000)。環境教育融入的內涵與教學。台灣教育,589,12-21。
    張珍悅(2010)。永續發展教育趨勢與國中生永續發展認知和態度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高廣孚(1988)。教學原理。台北:五南。
    許佳殷(2008)。發現環境教學方案對國一學生環境永續發展概念之成效研究。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袁書琪(2001)。地理教育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陳玉雯(2008)。高中職地理課程中永續發展概念及其融入的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
    陳惠娟(2003)。國小教師永續教育專業知能之調查研究-以台北市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陳鎮華(2010)。國小六年級學童實施環境變遷與永續發展教學之研究-以教育部數位學習示範系統為例。國立東華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國森(2002)。國小高年級學生與家長的環境認知、態度、行為及其相關影響變項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數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領域。台北:教育部。
    游佾蓁(2010)。討論教學法在歷史教學上的應用-以國二「中國近代史」單元教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朝恩(1993)。永續發展概念的教材設計。環境教育季刊,18,21-31。
    黃朝恩(1997)。永續發展的理論與實際。人文與社會學科教學通訊,7(6),62-78。
    黃雅萍(2005)。國民中學社會學習領域永續發展教育與多元智慧理論結合之行動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心理出版社。
    葉憲峻(2004)。社會學習領域之組織架構與教學策略。國教輔導,43(4),25。
    楊冠政(1991)。環境課程發展模式與程序。環境教育季刊,9,4-5。
    楊冠政(1993)。環境素養。環境教育季刊,19,2-14。
    楊冠政(1995)。環境教育發展史。教育資料集刊,20,1-33。
    楊冠政(1996a)。人類中心主義。環境教育季刊,28,33-49。
    楊冠政(1996b)。生命中心倫理。環境教育季刊,29,17-31。
    楊冠政(1998)。環境教育。台北:明文書局。
    楊冠政(2001)邁向二十一世紀永續發展的環境倫理。中等教育,52(2),4-19。
    蔡清田(2003)。課程發展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甄曉蘭、曾志華(1997)。建構教學理念之興起與應用。國民教育研究學報,3,179-208。
    蔡慧敏(2000)。永續減災的的環境教育。環境教育季刊,41,63-70。
    歐陽鍾玲(2007)。概念構圖應用於中學地理教學策略之研究。地理研究,47,59-79。
    盧誌銘(1998)。永續發展概念的興起與其演變。載於李公哲(主編),永續發展導論(10-34頁)。台北市: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及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
    顏如君(2003)。台灣高中職學生在環境永續發展概念之現況調查─以南部地區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Davidc.Engleson, Dennis H.Yockers(2003)。環境教育課程規劃(周儒、張子超、黃淑芬譯)。台北市:五南。
    Kuhn(1994)。科學革命的結構(程樹德等譯)。台北:遠流。

    二、英文部分
    Brown, A. (1988). Motivation to learn and understand: On taking charge of ones own learning.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5, 311-321.
    Catton, W. R., & R. E. Dunlap. (1978). Environmental sociology: a new paradigm. American Sociologist, 13(1), 41-49.
    Caron, J.A.(1989). Environmental Perspectives of Blacks:Acceptance of the New Environmental Paradigm.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0(3), 21-26
    Dunlap, R., & Van Liere, K. D. (1978). The “New Environmental Paradigm”.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9 (4), 10-19.
    Dunlap, R. E., & Van Liere, K. D.(1984). Commitment to the dominant social paradigm and concern for environmental quality. Social Science Quarterly, 65, 1013-1028.
    Fien, J. (1993). Education for the Environment: Critical Curriculum Theorising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Deakin University Press, Geelong.
    Hatano, G., & Inagaki, K. (1991). Motivation for collective comprehension activity in Japanese classrooms.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 Educ. Res. Assoc., Chicago, IL,.
    Herremans, I. M., & Reid, R. E. (2002). Developing Awareness of the Sustainability Concept.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34(1), 16-20.
    Huang,H.P., & Yore, L.D. (2002).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anadian and Taiwanese grade 5 children's environmental behaviors, attitudes, concerns, emotionaldispositions, and knowledge. Taiwan: RIESP.
    IGU-CGE(1992),International Charter on Geographical Education, 1992,Commission on Geographical Educ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Geographical Union.
    La Trobe ,H. L., & Acott, T.G.(2000). A Modified NEP / DSP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Scal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32(1), 12-21.
    Mc Cormick, J.(1990). Reclaiming paradise: The global environmental movement. Bloomington, Ind.: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Nunnally(1978),Psychometric Theory(2nd edi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三、網路部分
    教育部(2008)。九年一貫課程綱要。2012年7月21日,取自國民教育社群網頁:http://teach.eje.edu.tw/9CC/context/97-03-7.html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