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瑞鴻
CHEN, JUI-HUNG
論文名稱: 疏離的同類― 從都會視覺形象談到現代人疏離感的創作提問
The alienation of Similar population― talking about the modern people’s sense of alienation and the visual of urban in Chinese Painting
指導教授: 莊連東
Chuang, Lien-Tu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4
中文關鍵詞: 都市群像疏離感碎塊LED點陣視覺水墨創作
英文關鍵詞: urban group portrait, alienation, fragment, LED matrix vision, Chinese Painting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50下載:3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生活在都會區的現代人為關注對象,思考人和城市之間的依存關係,並檢視伴隨現代化社會體制而來,施加於人的種種壓力和不滿情緒。起因於作者自身從鄉下到都市生活的環境變異,差異甚鉅的觀看經驗和生活習性,提供作者得以自當下都會生活跳脫思考的基礎背景。

    現代人對光鮮亮麗的大都市有很多美好的想像,到大都會區生活打拼,是許多人對未來和人生價值得以確立的期許。無奈,作者在台北都會區求學、生活的期間,無法在追求光鮮表面的社會氛圍中找到自我信念的確立,反而感受到許多都會人終日庸庸碌碌、追逐利益,就像是失去個人主體,沒有情感的機器。因此展開對都會人內心層面的關注之下,發現生活其中的彼此,可能在有意無意間被塑造成一群「疏離的同類」。

    創作是藝術家賴以和社會產生思想交流的方式之一,本研究中,作者企圖在創作上探討都會人的抽象心靈於現代化社會體制產生變異的歷程。透過筆者對自我和現況的反思、文學家筆下生活於都市中的小人物生命中的掙扎故事、社會學和哲學家對現代資本社會的預言和批判,三方面的分別探討,共同形塑出的是不同城市的現代居民,同時擁有的疏離感受,並具體為筆者詮釋而提出「碎塊」、「表面」、以及「自我定位的模糊」三種對現代都會人的看法。

    有別於多數創作者自都會外貌上的描寫切入,筆者抽取了科技發展下,屬於當代的視覺感受―LED點陣視覺,作為詮釋隱身社會背後的操控者,對生活在都會的現代人展開思想的牽引和掌控。這種得自科技,碎裂的視覺經驗近年來在大都市甚為普及,在筆者的詮釋之下,將都市人對自我價值逸散成碎塊的同時,和此視覺進行掛勾,在水墨創作的脈絡上展開對當代社會的提問。

    The research focuses on people living in metropolitan areas, looking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cities and reviewing various pressures and discontent im-posed on people because of the modern social system. The author’s observation and living experience in the quite different environments between the countryside and the city have provided the author a background to think outside the box from his current urban life.

    People nowadays expect a lot for the colorful and vivid big cities. Working at big cit-ies becomes an expectation of approving the future achievement and personal value. However, the experience of studying and living in Taipei city where fills with the at-mosphere of trying to pursue the colorful appearance of life, does not help author to find the self-value but feels that metropolitans just care about the benefit, having lost their individuality and emotion in their mediocre life. Therefore, the author starts car-ing the spiritual level of metropolitans and find that some of them may have been categorized as the “alienated group.”

    Creation is one of methods for artists to exchange ideas with the society. Author tries to discuss the changing process of metropolitans’ abstract spirit in the modern society in the research. The introspection of the author and the existing situation, stories writ-ten by litterateurs about people living in the street to strive for life and the prediction and criticism of sociologists and philosophers over modern capital society are the three aspects in the research to discover the same alienation happening among people living in the different cities. The research also brings thoughts of “fragment”, “appearance” and “obscure self-position” regarding to modern metropolitans for the author.

    The author uses the technology – LED matrix vision – to represent the modern vision different from the measure of describing metropolitans’ thoughts from the aspect of city appearance in an attempt to act like a controller hiding behind the society to con-trol and lead thoughts of people. The experience of fragmented vision thanks to tech- nology has spread among big cities over the last few years. The author tries to connect the vision with the fragmented self-value of metropolitans to raise questions for the modern society based on the ink paintings.

    第壹章 緒論 前 言 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03 第二節 研究目的 04 第三節 創作內容與範圍 06 第四節 研究限制 09 第五節 名詞釋義 13 第貳章 疏離的同類—無盡追求的空虛 第一節 城市漫遊—現代都會的觀看角度 17 第二節 崩壞之光—慾望中浮沉的都會人 23 第三節 心靈飄泊—價值觀變異的心靈牢籠 32 第參章 都會人疏離感於創作中的脈絡與具體實踐 第一節 都會的共感之歸納—碎塊、表面、個人定位的模糊 39 第二節 視覺元素的抽取 46 第三節 創作手法分析 49 第四節 媒材自身和生活體察的呼應 60 第肆章 個別作品創作理念 64 第伍章 結論 79 參考書目 83

    一、 專書:

    1、Arnold Gehlen著,何兆武、何冰合譯,《科技時代的心靈―工業社會的社會
    心理問題》,(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1994年1月)。
    2、Arthur Schopenhauer叔本華 著,林建國譯,《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89年)。
    3、Douglas Rushkoff洛西可夫著,蔡承志譯,《誰在操縱我們?現代社會的商業、文化與政治操控》(台北:貓頭鷹出版,2002年)。
    4、Kurt Brereton寇特˙布里列頓 著,郭書瑄譯,《超台灣》(台北:典藏藝術
    家庭,2005)。
    5、Marita Sturken、Lisa Cartwright瑪莉塔˙史特肯、莉莎˙卡萊特 著,陳品秀 譯,《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台北市:臉譜,城邦
    文化出版,2009年11月)。
    6、Peter Berger,Brigitte Berger, Hansfried Kellner等著,謝高橋教授校訂,陳耀成 譯《漂泊的心靈-現代化過程中的意識變遷》(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78年8月)。
    7、Ronald V. Urick編,沙亦群譯《疏離感—個人問題?社會問題?》(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74年12月)。
    8、石田衣良(Ishada Ira)著,江裕真譯,《池袋西口公園8 非正規反抗》(台北縣:木馬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9月)。
    9、朱剛,《二十世紀西方文藝文化批評理論》(台北:揚智文化出版,2002年
    7月)。
    10、威廉˙格納奇諾著,劉興華譯,《一把雨傘給這天用》,(台北:遠流出版事
    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4月)。
    11、賈克˙阿塔利著,梁志斐、周鐵山譯,《漫遊族辭典—給21世紀的世代導航》
    (新北市:八旗文化/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2、劉清虔,《否定與合理馬庫色《單向度的人》導讀》,(台北:台灣書店,1997年9月)。
    13、蘇珊˙桑塔格,陳耀成譯,《旁觀他人之痛苦》 (台北:麥田出版,2004年
    10月)。
    14、蕭新煌,〈關於「漂泊的心靈—現代化過程中的意識變遷」這本書〉,《漂泊
    的心靈現代化過程中的意識變遷》,(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78年8月)

    二、 期刊論文:

    1、上官燕,〈巴黎城裡的遊盪者〉,《藝術時代》,增刊第21期(2011年5月)。
    2、王美玲,〈人、城市、認同:論述當代德語作家格納齊諾的小說《一把雨傘給這天用》〉,《台德學刊》,號15(2008年12月)。
    3、李振明,〈看見:臺灣後文人彩墨〉,趙惠玲編,《典範與風華:王秀雄教授
    藝術教學與研究成就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10年9月)。
    4、吳宥鋅,〈從文化研究到流行時尚的創作視域—吳宥鋅創作論述與實踐〉(台
    北:台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美術系博士班博士論文,2011年6月)。
    5、林子賀,〈假電影事件暨《片名:水墨騎士》:林子賀創作論述〉(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6月)。

    三、 網路資源:

    1、中華民國內政部-國土發展
    http://www.moi.gov.tw/chi/chi_ipmoi_note/ipmoi_note_detail.aspx?sn=39&pages=0 (2012.05.29檢索)
    2、新浪網新聞,〈日本公布2010年GDP數據 被中國趕超退居世界第三〉
    http://finance.sina.com.cn/j/20110214/08519369574.shtml
    (2012.05.25檢索)
    3、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F%8E%E5%B8%82%E7%BE%A4
    (2012.05.29檢索)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