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潘美慈
Mei-Tzu Pan
論文名稱: 林邊溪沖積扇上糖業移民聚落的發展(1921-2011)
The Development of Sugar-Industry-Induced Settlements in Lin-Bian River Alluvial Fan (1921-2011)
指導教授: 林聖欽
Lin, Sheng-Ch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6
中文關鍵詞: 林邊溪沖積扇萬隆農場糖業移民聚落
英文關鍵詞: Lin-Bian River Alluvial Fan, Wan-Long Farm, sugar-industry-induced settlement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55下載:5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糖業在臺灣經濟發展史上佔有無可取代的地位,自十七世紀以來,「糖」是臺灣重要外貿商品之一。日治時期因日本國內砂糖需求量大與殖產興業政策之下,臺灣總督府積極經營臺灣的糖業,明治35年(1902)頒布「糖業獎勵規則」,以資本補助、確保原料、市場保護等三項措施,偏重推展以日本資本為中心的新式製糖場,奠定臺灣現代糖業的基礎。
    製糖會社在面對新式製糖場龐大原料量的需求壓力下,為了確保製糖場能正常運作,多透過自有地的自營農場、租賃地的自營農場和契約蔗農三種方式力求原料的取得。主張以自作方式解決原料問題的臺灣製糖株式會社,陸續在臺灣南部購買土地並開墾成自營農場,其中又以林邊溪沖積扇上萬隆農場的開墾最為著名,可作為臺灣荒野開拓新紀元的開端。
    由於農場開墾與植蔗過中,需要眾多勞力,吸引本島他處居民進入此處工作,促成萬隆農場周邊有許多會社寮(工寮)的形成。因此,本文以屏東平原南部林邊溪沖積扇上,受糖業運作影響而興起臺灣本島移民聚落─萬隆、赤山寮、海豐寮、新開寮、明發、寶水泉等聚落為研究對象,探討這些糖業移民聚落發展過程中的人與地、人與人、地與地關係。
    本文首先探討林邊溪沖積扇上糖業移民聚落的形成過程,研究結果顯示,由於日治初期的林邊溪沖積扇在自然環境條件與國家政策的影響下,形成扇央地區為無人定居且拋荒的狀態。日治時期,拋荒的扇央地區在一系列殖產興業的政策影響之下,成為利於提供內地農民或資本家經營企業的國有地。
    臺灣製糖株式會社依「糖業獎勵規則」、「官有原野豫約賣渡」與「年期貸渡規則」等法源,獲得林邊溪中游土地的開墾權,並在臺灣總督府林邊溪治水工程與理蕃政策的完成後,於大正10年(1921)臺灣製糖株式會社開始進行萬隆農場的開墾事業。由於要將原為礫石遍布且不利民居與耕種地扇央地區開墾成製糖農場,無論在墾荒或植蔗的過程中都需要許多的勞力,在臺灣製糖株式會社的招募之下,萬隆農場周圍陸續形成以臺南州北門郡、高雄州岡山郡、潮州郡萬巒庄與新埤庄的閩南和平埔族群所組成的新糖業移民聚落。
    其次,本文透過探討林邊溪沖積扇上糖業移民聚落,不同時期下居民生活方式的轉變,得知在萬隆農場旁因糖業運作而形成的糖業移民聚落,其居民維生方式的轉變,主要受到萬隆農場經營方式改變的影響。聚落中來自不同地方的居民們透過維生方式互相串連起彼此,並在聚落中形成各式的社會網絡,上述的社會網絡,之後透過聚落居民以一個主祀神為中心所,共同舉行的祭祀活動,逐漸地被整合成一體。隨著居民居住在聚落的時間越久,聚落居民與原鄉的關係越來越弱;另一方面,透過居民維生方式,使得聚落與鄰村的關係緊密結合,並與在地關係越來越強。

    In the history of Taiwan’s economic development, sugar industry plays a crucial role. Since 17th century, Sugar has been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xport products in Taiwan. In the period of Japanese Rule, because of the related policy and the domestic needs for sugar,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operated sugar industry vigorously.
    Under this background, Taiwan Sugar Joint-Stock Cooperation bought lands in Southern Taiwan and cultivated them into sugar cane farms; of all the farms, the Wan-Long Farm, in the Lin-Bian River Alluvial Fan, was the most famous one.
    The cultivation of the Farm attracted labors to come, and new settlements were formed. In this study, the development of those sugar-industry-induced settlements is discussed. The human/human, human/environment, and place/place relations of the settlement development are explained in detail.
    First, the formation of the sugar-industry-induced settlements is discussed.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Japanese Rule, the center areas of the fan was not occupied and cultivated because of the poor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national policies. However,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launched a series of polies later that support Japanese companies bought lands in Taiwan.
    The Taiwan Sugar Joint-Stock Cooperation acquired the lands of the Lin-Bian River Alluvial Fan, and started the cultivation in 1921. As a result, the Wan-Long Farm was formed. Since the cultivation needed lots of labor, there were many immigrants, including the Hoklo people and the Pingpu people, came from Beimen (in Tainan), Gangshan and Chaujou (in Kaohsiung) and several settlements near the Farm thus formed.
    The change of livelihood in those settlements is influenced heavily by the operation styles of Wan-Long Farm. People from different places connect to others by various livelihoods, and, thus, different social networks are formed. Religion integrates the different social networks and makes the whole people together. As people live longer in those settlements, their relations to their hometown are less closed, but their relations to nearby settlements are closer to each other by the practice of livelihood.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文獻回顧...........................................3 第三節 研究概念...........................................6 第四節 研究方法...........................................7 第二章 林邊溪沖積扇上糖業移民聚落的形成.......................13 第一節 日治初期的林邊溪沖積扇...............................13 第二節 臺灣製糖株式會社的進駐...............................19 第三節 糖業移民聚落的形成..................................28 第四節 小結.............................................36 第三章 1921年至1970年的糖業移民聚落........................39 第一節 維生方式的特色........................................................39 第二節 聚落居民社會網絡之建構...............................47 第三節 與其他聚落的互動情形................................55 第四節 小結.............................................64 第四章 1971年至2011年的糖業移民聚落........................67 第一節 維生方式的改變.....................................67 第二節 聚落居民社會網絡的轉變...............................75 第三節 與其他聚落互動的變化................................85 第四節 小結.............................................92 第五章 結論.............................................95 參考文獻...................................................99 附錄.....................................................105

    一、專書
    矢內原忠雄
    1929(2004) 《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林明德譯,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
    金會出版。
    李文良與陳秋坤等人著
    1998 《潮州鎮志》,屏東:潮州鎮公所。
    李登輝
    1985 《臺灣農地改革對鄉村社會之貢獻─三民主義在臺灣的見證》,臺中:
    李登輝。
    林聖欽
    2010 《臺灣北部王爺信仰文化的發展及其陸域性格分析》,臺北:國立台灣師
    大學地理系。
    施添福
    1996 《蘭陽平原的傳統聚落:理論架構與基本資料》,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
    心。
    洪筆鋒編
    1995 《臺灣農家要覽─農作篇》,臺北:豐年社。
    徐榮華
    2004 《臺灣甘蔗種植與採收方式之演進:圖說集》,雲林:臺灣糖業文化協會。
    涂照彥
    1992(1974)《日本帝國下的臺灣》,李明俊譯,臺北:人間出版社。
    陳明言
    2007 《臺灣的糖業》,臺北:遠足文化。
    陳採芹與林雲榮等人撰
    2008 《新埤鄉志》,屏東:新埤鄉公所。
    萬隆農場(編者不詳)
    1992 《萬隆農場開墾概況─臺灣製糖株式會社土地改良式業調查書》,屏東:
    南州糖廠。
    臺糖公司
    1996 《臺糖五十年》,臺北:臺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
    臺糖公司
    2006 《臺糖六十周年慶紀念專刊─臺灣糖業之演進與再生》,臺北:臺灣糖
    業股份有限公司。
    鄭全玄
    1995 《臺東平原的移民拓墾與聚落》,臺北:知書房。

    二、學位論文
    吳育臻
    2003 《臺灣糖業「米糖相剋」問題的空間差異(1895-1954)》,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地理所博論。
    李宜萍
    2006 《產業移民聚落的發展─屏東縣鹽埔鄉大山寮與三十座的個案研究》,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所碩論。
    林佳慧
    2002 《臺南縣南化鄉菜寮溪流域人文生態系統的變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
    理所碩論。
    林思佳
    1998 《臺灣糖業發展和地方特性之形塑-以高雄縣橋頭鄉為例》,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地理所碩論。
    莊天賜
    2001 《日治時期屏東平原糖業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碩論。
    曾綉吟
    1988 《玉井鄉芒果產業之地理研究─專業生產區域的形成與運作機制》,臺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所碩論。
    黃瓊慧
    1996 《屏北地區聚落形態、為生活動和社會組織》,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地理所碩論。

    鍾瑾霖
    1998 《林邊溪中游的拓墾與聚落發展》,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碩論。

    三、期刊論文
    王怡方
    2001 〈日治時代虎尾市街的出現與成長(1908-1945)〉,《臺灣文獻》52(2),
    頁385-442。
    吳育臻
    2000 〈日治時代的糖業移民聚落初探─以移民寮和農場寮仔為例〉,《環境與
    世界》第4期,頁41-57。
    施添福
    2001 〈國家與地域社會─以清代臺灣屏東平原為例〉,《平埔族群與臺灣歷史
    文化論文集》,頁33-112。
    2001 〈日治時期臺灣地域社會的空間結構及其發展機制─以民雄地區為例〉,
    《臺灣史研究》第8卷 第1期,頁1-39。
    2005 〈清代臺灣北部內山的地域社會及其地域化:以苗栗內山的雞籠溪流域
    為例〉,《臺灣文獻》56(3),頁182-242。
    陳美鈴
    2008 〈日治時期嘉義地區的糖業和水利演變與區域發展〉,《臺灣文獻》第59
    卷 第4期,頁139-198。
    楊萬全
    1997 〈高屏溪流域屏東平原的水資源〉,《地理研究報告》第27期,頁81-104。

    四、官方資料
    《以集水廊道開發水資源之可行性研究》,1997,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氣候年報(地面部分)》,1993-2010,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新埤鄉萬隆村戶口登記簿與除戶簿》,1946-1996,屏東:新埤鄉戶政事務所
    《臺灣糖業統計》,各年期,臺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農林處。
    《臺灣糖業統計》,各年期,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第3563冊第5號,1923。
    《臺灣總督府府報》第1172a號,1902年6月14日,頁27。
    《糞箕湖番地本籍簿、寄留簿與除戶簿》,各年期,屏東:新埤鄉戶政事務所。

    五、日文文獻
    平野久美子
    2009 《台日水的牽絆 識水柔情:鳥居信平的故事》,屏東:屏東縣政府。
    伊藤重郎
    1939 《臺灣製糖株式會社史(上)、(下)》,東京:臺灣製糖株式會社。
    佐藤吉治郎
    1926 《臺灣糖業全誌─大正14-15年》,臺中:臺灣新聞社。
    鳥居信平
    1936 〈伏流水利用に依る荒蕪地開拓:臺灣製糖株式會社萬隆農場創設竝に
    其經過〉,日本:日本農學會第七回大會演講集。
    森久男
    1980 〈臺灣總督府糖業保護政策之開展〉,《臺灣史叢論》第一輯,頁384-386。
    臺灣新聞社
    1919 《臺灣糖業年鑑(大正6-7年期)》,第2卷,臺北:臺灣新聞社。

    六、英文文獻
    Sauer, C. O.
    1974 The Fourth Dimension of Geography. Annals of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64(2):189-192.

    七、地圖資料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
    1953 《糞箕湖段160磅地籍藍曬地籍圖》
    (原件典藏單位: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資料數化單位:中央研究院地圖與遙測影像數位典藏計畫。)
    宋國城、林偉雄地質調查;王俊華繪圖
    1993 〈五萬分之一臺灣地質圖─枋寮〉,臺北: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林啟文、林偉雄、高銘健
    2011 〈五萬分之一臺灣地質圖─潮州〉,臺北: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航空測量及遥感探測學會
    1984 〈臺灣地區十萬分之一地形圖〉,臺北:航空測量及搖感探測學會。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
    1996 〈二萬分之一臺灣堡圖〉,臺北:遠流出版社。
    臺灣總督府陸軍測量部
    1926 〈兩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臺北:遠流出版社。

    八、網頁資料
    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2006)國土利用,
    http://lui.nlsc.gov.tw/LUWeb/Home/LoginAdv.aspx。下載日期:[2012.3.15]
    中華民國內政部行政區域圖,
    http://taiwanarmap.moi.gov.tw/moi/。瀏覽日期:[2012.07.10]。
    馮丁樹,臺灣農業機械概論,http://taiwan-agbook.blogspot.com/2008/04/6-sugarcane-harvestingc.html。下載日期:[2012.3.10]。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