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玉梅
論文名稱: 花蓮縣壽豐鄉豐田地區社會空間之建構與轉變
指導教授: 林聖欽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9
中文關鍵詞: 豐田村移民村社會組織社會空間聚落
英文關鍵詞: Fengtian Village, immigration village, social organization, social space, settlement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31下載:2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日治時期豐田村係一由臺灣總督府根據殖民目的而規畫形成之聚落,因此招募了許多日本內地不同都道府縣的移民來臺,並希望其能在臺落地生根。然而到了戰後,日本人戰敗,這些日本內地移民必須全數遣返回國,而豐田村的土地資源便由政府收歸所有,遷入的居民除了包含原先為日本人工作的佃農與雇工外,還吸引了許多臺灣島內的二三次移民,也使得戰後豐田村的居民有著原居地分布複雜之特性,與日治時期有相同的情形。
    豐田村位於花蓮溪的沖積扇上,地勢較為平坦,整體氣候溫暖多雨,為適合農作物生長之環境,但其地形和降雨特性則易導致淹水問題。大正2年(1913)總督府將豐田村聚落整體建設大致規畫好後,便開始招募移民來臺,但由於整體移民所需各類支出過於負荷,臺灣總督府即在大正7年(1918)停止相關移民各類補助,豐田村也因此劃入一般行政區。整體而言,豐田村移民初來乍到時,其生活環境並不佳,疾病、傳染病盛行。戰後豐田村,由國民政府劃分成三個村落,分別是豐山村、豐裡村和豐坪村,其屬於一般行政體系,居民來源地最多的是花蓮鄰近地區和新竹,居民平和相處,少有爭端,其主要面臨的環境問題為颱風造成的水災。
    然而日治時期豐田村的地域建構,乃是經由臺灣總督府的土地治理政策和土地分配形式得以完成,終至戰前約有將近9成之內地移民已擁有自己的土地。戰後豐田村居民,則是經由國民政府一系列的土地改革政策,繳納地價與租金以取得土地所有權。在此國家與政策的運作之下,豐田村居民的生活空間便被劃設而定,多數居民均擁有了安身立命之所。
    在國家劃設完成的生活空間中,豐田村的人地關係與人人關係便展現於其中。日治時期豐田村先由國家制訂警察官空間整合四部落,而由於豐田村內生活環境並不佳,居民負債問題嚴重,加上以農為生的生產方式,使得村內各種社會組織紛紛成立,進一步整合豐田村,形成其緊密結合的社會空間。至戰後,使得各行政空間或社會組織均是改以鄉層級為單位,而仍將戰後三村整合為一體的,僅剩居民自發性組織豐田碧蓮寺的信仰。因此整體而言,日治時期的豐田村整合程度較戰後豐田村強且較緊密。
    不論日治時期或戰後時期的豐田村,其均是首先經由政府劃設的村落,才漸次移入居民,雖不同的國家政策會造就不同社會空間的整合程度,但研究發現社會空間整合中,居民自發性的社會組織運作也不失為一重要原因。

    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and changing of the social space in Fengtian region, Shoufeng Township, Hualian, Taiwan. Fengtian Village was a planned village by the Japanese Colonial Government, and, during the period, all the residents were from the mainland Japan. After World War II (WWII), the Japanese residents came back to mainland Japan, and the land resources became the properties of the Governm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aiwanese residents then lived in this Village. They were employees who worked for the Japanese; people from other places across Taiwan also came to the village.
    Fengtian Village is located in the Alluvial fan of Hualian River, a place suitable for growing crops, but it also faces the problem of floods. In 1913,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made the village . However, the maintenance of the village cost too much; as a result, the government stopped all the subsidies in 1918, and had the village back to the normal administrative system. In sum, in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he living environment was not good, and there were severe infectious diseases. After WWII, the ROC Government made the original Fengtian Village into three villages, which were Fengshan, Fengli and Fengbin villages. Residents were from nearby villages and Hsinchu.
    The regional construction of Fengtian Village, in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was through the land management policy and land distribution policy. In the end of the Japanese Rule, Over 90 percent of the residents had their own lands. The regional construction of Fengtian Village, under the time of ROC rule, was through the land reform policy. Residents can have their own lands by paying the land rents. It was through the land reform policy that the living spaces of the residents were made.
    The human/environment and human/human relations are shown in the government-planned living spaces. In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he relations were made under the same police administrative region. Further, there were many social organizations that united all the residents. After WWII, only the religion united the residents; other mechanisms were all collapsed. In summary, the level of integration of residents in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was better than in the ROC Period.
    Fengtian Village, whether in the Japanese Rule or ROC Rule, was a government-planned village. National policies played a role i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residents; in this study, we also found that resident-oriented social organizations were also an important element in integrating the resident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地.................................1 第二節 文獻回顧......................................5 第三節 研究概念......................................8 第四節 名詞定義與研究方法.............................10 第五節 研究區的選取與界定.............................13 第二章 豐田村之聚落發展....................................15 第一節 豐田村的自然環境與選址..........................15 第二節 日治時期豐田村的建立............................20 第三節 二次戰後豐田村聚落的轉變.........................35 第四節 小結.........................................43 第三章 豐田村土地資源之分配.................................45 第一節 豐田村土地的取得...............................45 第二節 日治時期土地資源的分配..........................49 第三節 戰後土地資源分配的轉變..........................62 第四節 小結.........................................66 第四章 豐田村社會空間的建構與轉變............................68 第一節 日治時期社會空間的建立..........................68 第二節 戰後社會空間的重建.............................85 第三節 兩時期社會空間形塑之異同........................94 第四節 小結.........................................97 第五章 結論與討論.........................................98 引用文獻.................................................102

    一、中文
    (一)原始資料及官方出版品
    中央氣象局
    2003-2010《氣候資料年報》,臺北:中央氣象局。
    苗允豐 編纂
    1974 《花蓮縣志》,花蓮縣:花蓮縣文獻委員會。
    陳春泉
    1979 《花蓮縣、台東縣土壤調查報告 第36號》,臺北:臺灣省農業試驗所報
    告。
    康培德
    2005 《續修花蓮縣志 自然篇》,花蓮:花蓮縣政府。
    張懷文、陳東海
    2002 《壽豐鄉志》,花蓮:壽豐鄉公所。
    劉寧顏
    1991 《重修臺灣省通志 卷七政治志建置沿革篇》,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89 《臺灣土地改革紀實》,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謝兆申、王明果
    1991 《臺灣地區主要土類圖輯》,臺中:國立中興大學土壤調查試驗中心。

    (二)專書(含論文集)
    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
    1999 《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臺北市:海峽學術出版社。
    林玉茹
    2007 《殖民地的邊區 東臺灣的政治經濟發展》,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
    有限公司。
    林美容
    2008 《祭祀圈與地方社會》,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林朝棨
    1957 《臺灣地形》,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孟祥瀚
    2002 〈日治時期花蓮地區客家移民的分布〉,《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語文、
    婦女、拓墾與社區發展論文集》,頁129-161,桃園:中央大學客家文化
    研究中心。
    周瑞燉
    2010 《台灣全志 卷二 土地志‧地質篇》,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邱澤奇
    1996 〈建構與分化:當代中國社會結構的過程〉,收於潘乃谷、馬戎主編,《社
    區研究與社會發展(下)》,頁1095-1150,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施添福總編纂
    2005 《臺灣地名辭書 卷二》,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1996 《蘭陽平原的傳統聚落──理論架構與基本資料(上冊)》
    凃照彥著 ; 李明俊譯
    1992 《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臺北市 : 人間出版社。
    陳清彬
    1996 《台糖五十年》, 台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
    陳國川
    1995 〈從區域地理的內涵談高中地理教學的方向〉,《地理科教學研究專輯
    (一)》,頁1-33,南投: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陳錦榮
    1978 《日本據台初期重要檔案》,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張承漢
    1994 《社會組織與社會關係》,臺北市:幼獅文化。
    張素玢
    2001 《台灣的日本農業移民──以官營移民為中心》,臺北:國史館。
    張維安
    2000 《臺灣客家族群史-產經篇》,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張瑞成
    1880 《光復台灣之籌劃與受降接收》,臺北市:國民黨黨史會出版。
    黃蘭翔
    1998 〈日本官營移民村建設目的與居民營運組織-以吉野、豐田、林田三村為
    例〉,《守望東臺灣研討會論文集》,頁213-237,臺北市:聯合報系文
    化。
    葉素科
    1993 《日落臺北城:日治時代臺北都市發展與臺人日常生活》,臺北市:自立
    晚報。
    楊貴三、沈淑敏
    2010 《臺灣全志 卷二 土地志‧地形篇》,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蔡宏進
    1967 《臺灣農地改革對社會經濟影響的研究》,臺北市: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
    金會。
    潘朝陽
    2005 《心靈、空間、環境:人文主義的地理思想》,臺北市:五南。
    潘廉方
    1965 《臺灣土地改革之回顧與展望》,臺北市:聯合出版中心。
    豐田碧蓮寺管理委員會
    2011 《一百年度第十三屆第一次信徒代表大會手冊》。
    2010 《九十九年度第十二屆第四次信徒代表大會手冊》。

    (三)期刊論文
    李文良
    1997 〈林野整理事業與東臺灣土地所有權之成立形態(1910-1925)〉,《東
    臺灣研究》2,臺東:東臺灣研究會,頁169-195。
    林玉茹
    2000 〈戰時經濟體制下東部水產業的統制整合:東臺灣水產會社的成立〉,《臺
    灣史研究》,6(1),頁59-92。
    岩村益典
    2005 〈由台灣官營農業移民探討日本帝國主義的特色-「堀上脇的手記」為中
    心〉,《史耘》,11:57-80。

    施添福
    2005 〈臺灣北部內山的地域社會及區域化:以苗栗內山的基隆溪流域為例〉,
    《臺灣文獻》,56(3):頁181-242。
    2004 〈清代臺灣北部內山地域社會(一)--以罩蘭埔為例〉,《臺灣文獻》55(4):144-201。
    2001 〈日治時代臺灣地域社會的空間結構及其發展機制-以民雄地方為例〉,
    《臺灣史研究》,8(1):頁1-39。
    陳彩裕
    1983 〈臺灣戰前人口移動與花蓮的農業成長〉,《臺銀叢刊》〈34〉1。
    張漢裕,Ramon. H. Myers(蒯通林譯)
    1965 〈臺灣在日據時期之殖民地發展政策〉,《臺灣文獻》,16(3)。
    黃蘭翔
    1996 〈花蓮日本官營移民村初期規劃與農宅建築〉,《臺灣史研究》,3(2):
    頁51-91。
    蔡慧玉
    1998 〈一九三0年代臺灣基層行政的空間結構分析--以「農事實行組合」為
    例〉,《臺灣史研究》,5(2):頁55-100。
    鍾淑敏
    1986 〈日據時代的官營移民村-以吉野村為例〉,《史聯雜誌》,8:74-84。

    (四)研討會論文
    施添福
    2003 〈日本殖民主義下的東部臺灣:第二臺灣的論述〉,《臺灣社會經濟史國
    際學術研討會》,頁1-47,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2000 〈地域社會與警察官空間:以日治時代關山地方為例〉,發表於「東臺灣
    鄉土文化學術研討會」,(主題演講),2000年10月6-7日。
    1995 〈日治時代臺灣東部的熱帶栽培榮和區域發展〉,發表於「臺灣史研究百
    年回顧與專題研討會」,1995年12月15-16日。

    (五)學位論文
    干淑眞
    2007 《花蓮豐田玉的開發與地方社會變遷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鄉土文
    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利天龍
    2007 《屏東縣前堆地域的社會空間變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
    論文。
    李文正
    2005 《豐田地區社區林業之發展》,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美玲
    2003 《花蓮縣豐田社區居民社區意識與非營利組織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花
    蓮教育大學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俊信
    2006 《花蓮縣發展社區林業居民認知與態度之研究-以豐田社區、碧雲莊社區
    為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農企業管理系所碩士論文
    吳家豪
    2005 《花蓮縣壽豐鄉豐田社區整體觀光發展與居民參與之研究》,世新大學觀光
    學系碩士論文。
    何鳳嬌
    2003 《戰後初期臺灣土地的接收與處理(1945~1952)》,國立政大歷史系研究
    部博士論文。
    陳景霖
    2008 《公私協力夥伴關係之治理模式—以花蓮縣豐田社區總體營造為例》,國立
    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
    謝佳樺
    2009 《花蓮縣壽豐鄉豐田社區村落文化景觀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研 究所碩士論文。

    二、英文
    (一)專書
    Johnston,R.J.
    1981. 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 Oxford: Blackwell
    Reference.
    Paul L. Knox,Salloe A. Marston
    2007. Place and regions in global context: human geography
    -4th ed. New Jersey:Pearson Education.

    (二)期刊論文
    Liepins,R.
    2000a. New energies for an old idea: reworking approaches
    to 'community' in contemporary rural studies,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16:23-35.
    2000b. Exploring rurality through 'community': discourses,
    practices, and spaces shaping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rural 'community',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16,325-341

    三、日文
    (一)原始資料及官方出版品
    臺灣總督府史料編纂委員會
    1914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所藏。
    花蓮港廳
    1934 《管內概況》,花蓮港:花蓮港廳。
    1928 《三移民村》,花蓮港:花蓮港廳。
    1923 《花蓮港廳勢》,花蓮港廳:不詳。
    東臺灣新報社
    1925 《東臺灣便覽》,花蓮港廳:東臺灣新報社。
    馬場弘
    1936 《臺灣農林新聞》,出版地不詳:臺灣農林新聞社。
    臺南新報社
    1913 《花蓮港廳報》,花蓮港廳:臺南新報社。
    1914 《花蓮港廳報》,花蓮港廳:臺南新報社。
    1916 《花蓮港廳報》,花蓮港廳:臺南新報社。
    臺灣總督府
    1944 《臺灣總督府行政區域便覽》,臺北市:三和印刷所。
    1926 《全島優良青年團事蹟》,臺北:江里口商店印刷工場。
    1919 《官營移民事業報告書》,臺北城:臺北印刷株式會社。
    臺灣總督府農商局
    1944 《臺灣農業年報》,出版地不詳:臺灣總督府農商局。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
    1935 《臺灣農業移民の現況》,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
    1921~1943《臺灣農業年報》,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
    1920 《臺灣產業年報》,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
    1918 《臺灣官營移民統計》,出版地不詳: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移民課
    1912 《臺灣官營移住案內》臺北城:臺北印刷株式會社。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課
    1900 《臺東殖民地豫察報文》,臺北市:秀英舍。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農務課
    1938 《臺灣の農業移民概況》,臺北:臺灣總督府臨時情報部。
    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
    1920 《大正9年國勢調查結果表》,臺北: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
    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
    1940 《台灣常住戶口統計》,出版地不詳:臺灣總督官房企劃部。
    臺南新報社
    1913 《花蓮港廳報》,花蓮港:臺南新報社。
    1914 《花蓮港廳報》,花蓮港:臺南新報社。
    澀谷平四郎
    1938 《產業經濟調查資料(一)》,臺北:台灣產業經濟調查所。

    (二)專書
    大園市藏
    1935 《臺灣始政四十年史》,臺北市:日本植民地批判社。
    1942 《臺湾人事態勢と事業界》,臺北市:新時代社臺灣支社。
    太田肥洲
    1936 《新臺灣を支配する人物と產業史》,臺北:臺灣評論社。
    東鄉實
    1914 《臺灣農業殖民論》,東京市:合資會社富山防。
    根上峰吉
    1938 《花蓮港廳下官民職員錄》, 花蓮港廳:東臺灣宣傳協會。
    1941 《花蓮港廳下官民職員錄》, 花蓮港市:東臺灣宣傳協會。
    鳥居兼文
    1936 《臺灣總職員錄》,台北市: 南方文化普及會內。
    鍾石若
    1938 《躍進東臺灣》,臺東廳:臺灣公論社東部支社。

    (三)期刊論文
    澀谷生
    1928 〈東部海岸產業組合視察記(二)〉,《臺灣之產業組合》,出版地不詳:臺灣
    產業組合協會。

    四、網路資源
    聯合知識庫,全文報紙資料庫,
    http://udndata.com/。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