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岑陵
Tsen-Ling Lin
論文名稱: 中國詩詞空間意境的概念在我音樂創作中的實踐
The Practice of the Spatial Artistic Conception of Chinese Poetry
指導教授: 柯芳隆
Ko, Fang-Lon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音樂學系
Department of Music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6
中文關鍵詞: 空間意境音響空間
英文關鍵詞: Spatial Artistic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65下載:1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包括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為探討、分析中國詩詞中形成空間意境的方法。第二個部分以構成空間意境方法的概念為切入點,觀察分析近代音樂作品中空間意境的呈現。第三個部分以作品的實例作為運用中國詩詞空間意境的概念在我音樂創作中實踐的佐證。

    本文首先闡述意境組成的要素,探討以「方向的對比」、「山水的對比」、「景物高下的對比」、「數量多寡的對比」形成空間意象,分析以蒙太奇手法建構出「空間的擴張」、「空間的凝聚」、「空間的轉向」、「空間的深度」、「空間的改造」、「空間的簡化」。再以上列各論點的概念,觀察分析近代的音樂作品。更進一步以筆者的作品之實例,作為實踐中國詩詞空間意境概念的佐證。

    The thesis includes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intended to probe into and analyze the methods of forming spatial artistic conception. The second part is intended to observe and analyze the presence of spatial artistic conception in contemporary musical wor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methods of forming spatial artistic conception. The third part is intended to present my works as an actual example proving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patial artistic conception of Chinese poetry to my musical creations.

    The thesis first elaborates the essential factors that compose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It probes into how “contrast of direction,” “contrast of landscape,” “contrast of the height of scenery,” and “contrast of amount” form the spatial conception. It also analyzes how to employ the montage technique to construct “spatial expansion,” “spatial condensation,” “spatial direction change,” spatial depth,” “spatial transformation,” and “ spatial simplification.” It then observes and analyzes contemporary musical work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above concepts. Lastly, it uses the author’s works as an example to prove and illustrate the practice of the spatial artistic conception of Chinese poetry.

    章節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架構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佐證 5 第二章 中國詩詞的空間意境 6 第一節 空間意境組成的要素 7 一、意象、意境、境界的概念 8 二、意象、意境、境界的關係 10 第二節 意象的形成 11 一、情隨境生 11 二、移情入景 12 第三節 空間意象的形成 12 一、方向的對比 13 二、山水的對比 13 三、景物高下的對比 14 四、數量多寡的對比 15 第四節 詩詞空間意境中形成的蒙太奇空間意象 16 一、 何謂蒙太奇 17 二、 蒙太奇空間意象美 17 (一)、想像性的空間美 17 (二)、躍動性的空間美 18 (三)、交流性的空間美 18 三、蒙太奇空間意象構成的意境 19 四、詩詞空間意境形成的境界 21 第三章 詩詞空間意境中的蒙太奇手法 22 第一節 空間的擴張 22 第二節 空間的凝聚 23 第三節 空間的轉向 24 第四節 空間的深度 25 第五節 空間的改造 26 第六節 空間的簡化 26 第四章 詩詞中空間意象概念在近代音樂作品的觀察 28 第一節 觀察方向對比的概念在音樂意義單元上的形成 30 一、聲部反向進行的觀察 33 二、聲部斜向進行的觀察 39 三、聲部波浪型進行的觀察 42 第二節 觀察山水對比的概念在音樂意義單元上的形成 45 第三節 觀察景物高下對比的概念在音樂意義單元上的形成 51 第四節 觀察數量多寡對比的概念在音樂意義單元上的形成 55 第五章 詩詞中蒙太奇空間意境概念在近代音樂作品的觀察 59 第一節 觀察織體「擴張」的行進方式←→「空間擴張」的概念在音樂段落上的形成 60 第二節 觀察織體「收縮」的行進方式←→「空間凝聚」的概念在音樂段落上的形成 65 第三節 觀察織體「連鎖」「滲透」「平行滑動」的行進方式←→「空間轉向」的概念在音樂段落上的形成 68 一、觀察織體「連鎖」的行進方式←→「空間轉向」的概念在音樂段落上的形成 68 二、觀察織體「滲透」的行進方式←→「空間轉向」的概念在音樂段落上的形成 70 三、觀察織體「平行滑動」的行進方式←→「空間轉向」的概念在音樂段落上的形成 72 第四節 觀察織體「疊置」的行進方式←→「空間深度」的概念在音樂段落上的形成 74 第五節 觀察織體「中斷」的行進方式←→「空間改造」的概念在音樂段落上的形成 77 第六節 觀察織體「傳遞」的行進方式←→「空間簡化」的概念在音樂段落上的形成 80 第六章 詩詞中空間意象的概念在我音樂創作上的實踐 83 第一節 方向對比的概念在我音樂創作上的呈現:音樂意義單元的形成83 第二節 山水對比的概念在我音樂創作上的呈現:音樂意義單元的形成104 第三節 景物高下對比的概念在我音樂創作上的呈現:音樂意義單元的形成 109 第四節 數量多寡對比的概念在我音樂創作上的呈現:音樂意義單元的形成 114 第七章 詩詞中蒙太奇空間意境的概念在我音樂創作上的實踐 119 第一節 空間擴張的概念在我音樂創作上的呈現←→織體「擴張」行進方式的形成 119 第二節 空間凝聚的概念在我音樂創作上的呈現←→織體「收縮」行進方式的形成 129 第三節 空間轉向的概念在我音樂創作上的呈現←→織體「連鎖」「滲透」「平行滑動」行進方式的形成 138 一、空間轉向的概念在我音樂創作上的呈現←→織體「連鎖」行進方式的形成 138 二、空間轉向的概念在我音樂創作上的呈現←→織體「滲透」行進方式的形成 142 三、空間轉向的概念在我音樂創作上的呈現←→織體「平行滑動」行進方式的形成 147 第四節 空間深度的概念在我音樂創作上的呈現←→織體「疊置」行進方式的形成 153 第五節 空間改造的概念在我音樂創作上的呈現←→織體「中斷」行進方式的形成 162 第六節 空間簡化的概念在我音樂創作上的呈現←→織體「傳遞」行進方式的形成 170 第八章 結論 175 參考書目 177 附錄 184 譜例 譜例4-1-1 林岑陵《古老時間中的獨白》mm.45-48 譜例4-1-2 (Edward Aldwell, Carl Schachter, Allen Cadwallader《Harmony & Voice leading》p.30) 譜例4-1-3 (Edward Aldwell, Carl Schachter, Allen Cadwallader《Harmony & Voice leading》p.21) 譜例4-1-4 (Edward Aldwell, Carl Schachter, Allen Cadwallader《Harmony & Voice leading》p.106) 譜例4-1-5 (Edward Aldwell, Carl Schachter, Allen Cadwallader《Harmony & Voice leading》) 譜例4-1-6 (Edward Aldwell, Carl Schachter, Allen Cadwallader《Harmony & Voice leading》p.59-62) 譜例4-1-7 (Edward Aldwell, Carl Schachter, Allen Cadwallader《Harmony & Voice leading》p.59-62) 譜例4-1-8 (Toru Takemitsu 《Rain Spell》○A段) 譜例4-1-9 (Toru Takemitsu 《Rain Coming》○Q段) 譜例4-1-10 (Igor Stravinsky《The Rite of Spring》116段) 譜例4-1-11 (Toru Takemitsu 《Rain Spell》○G段) 譜例4-1-12 (Igor Stravinsky《The Rite of Spring》111段) 譜例4-1-13 (Jacob Druckman 《Come Round》○22段) 譜例4-1-14 (Tour Takemitsu《Rain Spell》○A段) 譜例4-1-15 (Béla Bartók《Concerto for Orchestra》mm.63-75) 譜例4-1-16 (Pierre Boulez《dérive》m.6) 譜例4-1-17 (Jacob Druckman《Come Round》○41段) 譜例4-1-18 (Béla Bartók《Concerto for Orchestra》mm.544-551) 譜例4-1-19 (George Crumb《A Haunted Landscape》mm.37-42) 譜例4-2-1 (譜例引用自Edward Aldwell, Carl Schachter, Allen Cadwallader 《Harmony & Voice leading》 p.59-62) 譜例4-2-2(譜例引用自Edward Aldwell, Carl Schachter, Allen Cadwallader 《Harmony & Voice leading》 p.59-62) 譜例4-2-3(譜例引用自Edward Aldwell, Carl Schachter, Allen Cadwallader 《Harmony & Voice leading》 p.59-62) 譜例4-2-4 (譜例引用自Edward Aldwell, Carl Schachter, Allen Cadwallader 《Harmony & Voice leading》p.59-62) 譜例4-2-5 (George Crumb《A Haunted Landscape》mm.1-2) 譜例4-2-6 (Toru Takemitsu 《Rain Coming》○O段) 譜例4-2-7 (Jacob Druckman《Come Round》○47段) 譜例4-3-1 (György Ligeti《String Quartet No.2》mm.25-32) 譜例4-3-2 (Lucia Berio《Corale》□C段) 譜例4-3-4 (Jacob Druckman《Come Round》○45段) 譜例4-4-1 (George Crumb《A Haunted Landscape》m.13) 譜例4-4-2 (Jacob Druckman《Come Round》○16段) 譜例4-4-3 (Arnold Schoenberg《Five Pieces for Orchestra》 mm.173-181) 譜例5-1-1 (Jacob Druckman 《Come Round》○24段) 譜例5-1-2 (Ligeti《String Quartet No.2》mm.29-33) 譜例5-1-3(Luciano Berio《Corale》□J□K□L段) 譜例5-2-1 (Jacob Druckman《Come Round》○32段) 譜例5-2-2 (Arnold Schoenberg《Five Pieces for Orchestre》IV mov. ○5.○6.○7段) 譜例5-3-1 (Jacob Druckman《Come Round》○51.○52段) 譜例5-3-2 (Jacob Druckman《Come Round》○52.○53段) 譜例5-3-3 (Igor Stravinsky《The Rite of Spring》102段到103段) 譜例5-4-1 (Arnold Schoeberg《Five Pieces for Orchestra》○10○11段) 譜例5-4-2 (Pierre Boulez《dérive》m.41) 譜例5-5-1 (Brian Ferneyhough《Third String Quartet》mm.1-4) 譜例5-5-2 (Jacob Druckman《Come Round》○62段) 譜例5-6-1 (Ligeti《String Quartet No.2》II mov.) 譜例5-6-2 (Krzysztof Penderecki《Per Archi》p.13) 譜例6-1-1 (《逝水年華》II mov. m.3) 譜例6-1-2 (《白鷺鷥的故鄉》mm. 165-168) 譜例6-1-3 (《浮光掠影》mm. 19-23) 譜例6-1-4 (《I Come From Far Away》mm. 126-127) 譜例6-1-5 (《非陌生的聲音》mm. 53-60) 譜例6-1-6 (《逝水年華》mm. 43-44) 譜例6-1-7 (《白鷺鷥的故鄉》mm. 130-136) 譜例6-1-8 (《起心動念》m. 15) 譜例6-1-9 (《古老時間中的獨白》m. 167) 譜例6-1-10 (《非陌生的聲音》mm. 28-31) 譜例6-1-11 (《燈火闌珊處》mm. 9-12) 譜例6-1-12 (《白鷺鷥的故鄉》mm. 73-81) 譜例6-1-13 (《起心動念》mm. 134-135) 譜例6-1-14 (《古老時間中的獨白》mm. 102-104) 譜例6-1-15 (《I Come From Far Away》mm. 31-33) 譜例6-1-16 (《非陌生的聲音》mm. 74-75) 譜例6-1-17 (《燈火闌珊處》mm. 145-150) 譜例6-1-18 (《單簧管的記憶》□B段) 譜例6-1-19 (《逝水年華》mm. 181-182) 譜例6-1-20 (《起心動念》m.m. 10-14) 譜例6-1-21 (《古老時間中的獨白》mm. 61-64) 譜例6-2-1 (《非陌生的聲音》mm. 9-11) 譜例6-2-2 (《燈火闌珊處》mm. 31-36) 譜例6-2-3 (《起心動念》mm. 1-4) 譜例6-2-4 (《古老時間中的獨白》mm. 201-204) 譜例6-2-5 (《I Come From Far Away》mm. 101-111) 譜例6-3-1 (《非陌生的聲音》mm. 12-15) 譜例6-3-2 (《燈火闌珊處》mm. 1-4) 譜例6-3-3 (《起心動念》mm. 101-104) 譜例6-3-4 (《古老時間中的獨白》mm. 45-48) 譜例6-3-5 (《I Come From Far Away》mm. 1-7) 譜例6-4-1 (《非陌生的聲音》m.73) 譜例6-4-2 (《白鷺鷥的故鄉》mm. 47-48) 譜例6-4-3 (《起心動念》mm. 59-62) 譜例6-4-4 (《古老時間中的獨白》mm. 173-1760) 譜例6-4-5 (《I Come From Far Away》mm. 8-14) 譜例7-1-1 (《非陌生的聲音》mm. 10-11) 譜例7-1-2 (《起心動念》mm. 134-135) 譜例7-1-3 (《白鷺鷥的故鄉》mm. 130-144) 譜例7-1-4 (《古老時間中的獨白》mm. 77-84) 譜例7-1-5 (《I Come From Far Away》mm. 68-77) 譜例7-2-1 (《非陌生的聲音》mm. 28-37) 譜例7-2-2 (《起心動念》mm. 31-36) 譜例7-2-3 (《浮光掠影》mm. 134-144) 譜例7-2-4 (《古老時間中的獨白》mm. 81-88) 譜例7-2-5 (《I Come From Far Away》mm. 28-34) 譜例7-3-1 (《非陌生的聲音》mm. 20-22) 譜例7-3-2 (《起心動念》mm. 43-46) 譜例7-3-3 (《I Come From Far Away》mm. 101-111) 譜例7-3-4 (《起心動念》mm. 55-58) 譜例7-3-5 (《燈火闌珊處》mm. 109-120) 譜例7-3-6 (《古老時間中的獨白》mm. 177-180) 譜例7-3-7 (《非陌生的聲音》mm. 56-67) 譜例7-3-8 (《燈火闌珊處》mm. 133-140) 譜例7-3-9 (《起心動念》mm. 125-129) 譜例7-4-1 (《非陌生的聲音》mm. 98-103) 譜例7-4-2 (《起心動念》mm. 59-62) 譜例7-4-3 (《浮光掠影》mm. 154-161) 譜例7-4-4 (《古老時間中的獨白》mm. 49-52) 譜例7-4-5 (《I Come From Far Away》mm. 78-84) 譜例7-5-1 (《小鷺鷥的故鄉》mm. 149-160) 譜例7-5-2 (《浮光掠影》mm. 217-221) 譜例7-5-3 (《古老時間中的獨白》mm. 193-194) 譜例7-5-4 (《I Come From Far Away》mm. 28-34) 譜例7-6-1 (《非陌生的聲音》m.27) 譜例7-6-2 (《浮光掠影》mm. 1-4) 譜例7-6-3 (《I Come From Far Away》mm. 154-157)

    一、中文書目

    王世德 主編。《美學辭典》。台北:木鐸出版社,1987。
    王次炤。《音樂美學新論》。台北:萬象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
    王國櫻。《中國山水詩研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6。
    呂自揚 主編。《歷代詩詞名句析賞探源》。高雄:河畔出版社,1993。
    宋白華。《美從何處尋》。板橋:駱駝出版社,1995。
    李若鶯。《唐宋詞鑑賞通論》。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6。
    祖保宗/張曉雲。《王國維與人間詞話》。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
    孫 立。《詞的審美特性》。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
    孫全文/周宗憲。《建築中之中介空間》。台北:胡氏圖書出版社,1993。
    黃永武。《中國詩學—思想篇》。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6。
    –––––––《中國詩學—設計篇》。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6。
    –––––––《中國詩學—鑑賞篇》。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6。
    許淵沖 主編。《唐宋詞一百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
    曾祖蔭。《中國古代文藝美學範疇》。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
    葉維廉。《比較詩學》。台北:東丈圖書出版公司,1988。
    –––––––《飲之太和》。台北:時報,1990。
    劉逸生。《唐詩的滋味》。台北:天山,1991。
    簡政珍。《電影閱讀美學》。台北:書林,19984。
    –––––––《音樂的美學風景》。台北:揚智,2004。
    –––––––《台灣現代詩美學》。台北:揚智,2004。
    –––––––《語言與文學空間》。台北:漢光文化,1989。
    劉紀蕙 主編。《框架內外:藝術、文類與符號疆界》。台北:土緒,1999。
    彭宇薰。《相互性的迴盪:表現主義繪畫、音樂與舞蹈》。台北:典藏,2006。
    馬清。《二十世紀歐美音樂風格》。台北:揚智,2000。
    張洪模 主編。《音樂美學》。台北:洪葉,1998。
    羅基敏。《文話/文化音樂》。台北:高談文化,1999。
    周來祥/周紀文。《美學概念》。台北:文津出版,2002。
    羅基敏 主編。《彈音論樂》。台北:高談文化,2000。
    王美珠。《音樂文化人生》。台北:美樂出版社,2001。
    蔡仲德。《中國音樂美學史》。台北:藍燈文化,1993。
    葉朗。《中國美學史》。台北:文津出版,1999。
    高宣揚。《後現代論》。台北:五南,2002。
    陳瑞文。《美學革命與當代徵候評述》。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2002。
    –––––––《阿多諾美學論》。台北:左岸,2004。
    蔡天新。《數字與玫瑰》。台北:高談文化,2004。
    蕭蕭。《台灣新詩美學》。台北:爾雅,2004。
    洛夫。《詩的邊緣》。台北:漢光,1991。
    蔣勳。《美的沉思》。台北:雄獅,2006。
    黃志浩。《古代詩詞創作與鑒賞》。上海:漢語大詞典,2002。
    仇小屏。《古典詩詞時空設計之研究》。台北:花木蘭文化,2007。
    –––––––《古典詩詞時空設計美學》。台北:文津,2002。.
    彭漪漣。《古詩詞中的邏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陳維德/韋金滿/薛雅文 主編。《唐宋詩詞研究論集》。彰化:明道大學,2008。
    陳 銘。《意與境:中國古典詩詞美學三昧》。杭州:浙江大學,2002。
    韓經太。《詩學美論與詩詞美境》。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0。
    趙仲才。《詩詞寫作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趙俊峰。《Banach空間結構理論》。武漢:武漢大學,1991。
    賴漢卿。《HILBERT 空間論導論》。台北:聯經,1976。
    陸善鎮。《HP空間實變理論及其應用》。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2。
    王國俊。《L-fuzzy拓樸空間論》。西安:陝西師範大學,1988。
    張英進/秦立彥。《中國現代文學與電影中的城市:空間.時間與性別構形》。南京:江蘇人民,2007。
    本間龍雄。《位相空間への道:直觀的トポロジ一の世界》。東京:講談社,1974。
    邱坤良/詹惠登 主編。《劇場空間概說》。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8。
    李建中。《古代文論的詩性空間》。武漢:湖北人民,2007。
    吳 曉。《意象符號與情感空間:詩學新解》。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呂怡菁。《流動與靜止:從空間感知方式論神韻詩朦朧間隔的審美特質》。永和:花木蘭,2007。
    黃應貴 編。《空間與文化場域:空間之意象、實踐與社會的生產= Space and cultural fields : spatial images, practices and social production》。台北:漢學研究中心,2009。
    王璦玲 編。《空間與文化場域:空間移動之文化詮釋 = Space and Cultural Fields : The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f mobility》。台北:漢學研究中心,2009。
    徐 巍。《視覺時代的小說空間:視覺文化與中國當代小說演變研究》。上海:學林,2008。
    錢念孫。《重建文學空間》。合肥:安徽教育,2003。
    李豐楙/劉苑如 主編。《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台北:中央研究院,2002。
    李幼蒸。《當代西方電影美學思想》。台北:時報,1991。
    王志敏。《電影美學分析原理》。北京:中國電影,1993。
    劉紀蕙 主編。《框架內外:藝術、文類與符號疆界》。台北:立緒,1999。
    張洪模 主編。《現代西方藝術美學文選-音樂美學》。台北:洪葉,1995。
    簡政珍。《音樂的美學風景》。台北:揚智,1994。
    吳錫德 主編。《電影美學》。台北:遠流,1990。
    何振淦 譯。《電影語言》。北京:中國電影,1980。
    齊隆壬。《電影符號學》。台北:書林,1992。
    孟樊 主編。《當代西方電影美學思想》。台北:時報,1991。
    陳玉通。《電影學-中國電影評論學會首屆年度論文選》。北京:中國電影,1988。

    二、翻譯專書

    Giedion, Sigfried 著。《空間、時間、建築》。王錦堂/孫全文譯。台北:台隆,1993。
    大衛.波德維爾/克里斯汀.湯普森 著。《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曾偉禎 譯。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8。
    Bernard F. Dick 著。《電影概論》。邱啟明 譯。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7。
    史蒂芬遜等 著。《電影藝術面面觀》。劉森堯 譯。台北:志文出版社,1976。
    道利.安祖 著。《電影理論》。陳國富 譯。台北:志文出版社,1983。
    烏伯托.艾柯等 著。《結構主義和符號學 電影文集》。李幼蒸 譯。台北:志文,1990。
    (法)阿杰爾(Henri Agel) 著。《電影美學概述》。徐崇業譯。北京:中國電影,1994。
    貝同(G. Betton) 著。《電影美學》。劉俐 譯。台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1994。
    貝拉˙巴拉茲 著。《電影美學》。何力 譯。北京:中國電影,1979。
    加斯東.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 著。《空間詩學》。龔卓軍/王靜慧 譯。台北:張老師,2004。
    鄧東皋 著。《HP空間論》。韓永生 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渥屈諾克(Wolchonok, Louis)著。《三度空間設計》。李長俊譯。台北:大陸,1974。
    Brugger. W 著。《西洋哲學辭典》。項退結 譯。台北:華香園出版社,1999。

    三、英文書目

    Adler, Samual. 《The Study of Orchestration》。 New York : W. W. Norton & Company,1989.
    Blatter, Alfred. 《Instrumentation/ Orchestration》。 New York : Schirmer Book, 1985.
    Battcock, Gregory. 《Breaking the Sound Barrier》。 New York: E. P. Dutton, 1981.
    Erickson, Robert. 《Sound Structure in Music》。 New York: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75.
    Kennan, Kent. And Donald Grantham. 《The Technigue of Orchestration》。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1990.
    Piston,Walter. 《Orchestration》。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1995.
    Read, Gardner. 《Style and Orchestration》。 New York: Schirmer Books, 1979.
    Stein, Leon. 《Structure & Style》。 New York: Birchard, 1979.
    Schoenberg, Arnold. 《Coherence, Counterpoint, Instrumentation, Instruction in Form》。 London: Nebraska, 1965.
    ––––––– . 《Style and Idea》。 trans. D. Newlin。 London: Williams and Norgate, 1951.
    Whittall, Arnold. 《Musical Composition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New York: Oxford, 1999.

    四、樂譜
    Boulez, Pierre. 《Derive》。Wien: Universal, 1884.
    Berio, Luciano. 《Corale》。Milano: Universal, 1982.
    Berio, Luciano. 《Point On The Curve To Fine……》。Milano: Universal, 1974.
    Bartók, Béla. 《Concerto for Orchestra》。New York: Boosey& Hawkes, 1997.
    Crumb, George. 《A Haunted Landscape》。New York: C. F. Peters, 1984.
    Druckman, Jacob. 《Come Round》。New York: Boosey & Hawkes, 1995.
    ––––––– . 《Prism》。New York: Boosey & Hawkes, 1995.
    Ferneyhough, Brian. 《String Quartet No,2》。London: Peters, 1981.
    ––––––– . 《String Quartet No,3》。London: Peters, 1988.
    ––––––– . 《Carceri D’invenzione I》。London: Peters, 1983.
    ––––––– . 《Epicycle》。London: Peters, 1985.
    Ligetti, György. 《String Quartet No,1》 New York: Schott, 1972.
    ––––––– . 《String Quartet No,2》 New York: Schott, 1971.
    Penderecki, Krzysztof. 《Per Archi》。New York: P. W. M. ,1963.
    Stravinsky, Igor. 《The Rite of Spring》。 New York: International, 1970.
    Schoenberg, Arnold. 《Five Pieces for Orchestra》。New York: C. F. Peters, 1952.
    Takemitsu, Toru. 《November Steps》。New York: C. F. Peters, 1967.
    ––––––– . 《Rain Spell》。New York: Schott, 1983.
    ––––––– . 《Rain Coming》。New York: Schott, 1983.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