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詹恩勝
Chan An-shen
論文名稱: 元明至清初雲南地區貝幣與銅錢文化之變遷
指導教授: 莊吉發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19
中文關鍵詞: 雲南走廊地帶貝幣銅錢實物貨幣供需關係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67下載:9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雲南地處中國漢文化、西藏文化、印度文化與東南亞文化圈交匯的走廊地帶,境內各地在開發程度、交通條件與經濟發展等方面又有顯著的區域性差異,使其貨幣文化富有多元複雜的特點。象徵東南亞與南亞貨幣文化的貝幣長期在雲南的流通領域佔有重要位置,而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銅錢在近代以前大部分時期裡,卻面臨難以順利進入市場流通的情況。從貨幣的實際價值與互信基礎而論,海貝能長期發揮貨幣功能,其基本價值即在於海貝為具實用性的外來商品,在許多民族的文化生活中廣泛被作為裝飾品或宗教儀式的象徵物,而易於計值的特點更使其在眾多實物貨幣中最受青睞。海貝在文化系統中的重要性,使其得以在雲南許多民族與區域間建立互信基礎。至於銅錢雖然有其金屬價值,但其官定面額高於幣材實際價值,本身又非具實用性的商品,加以雲南富於銅產,銅價較為低廉,其價值遂難獲得當地民族的廣泛認可。再者,銅錢為中國內地的傳統貨幣,但在雲南眾多民族的文化系統中卻相對缺乏重要性或象徵意義。凡此均為銅錢在雲南市場上長期難以建立互信基礎的原因。至明末清初,隨著雲南社會文化的變遷、商品經濟與貿易活動的發展、銀錢供需關係的變動、南亞與東南亞貝幣輸入的減少等因素,導致單位價值原已低廉的貝幣難以再適應當時的市場需求,銅錢在日常交易中始漸趨普遍,並取代貝幣在流通領域的主導地位。
    本文旨在探討元明時期至清初四百多年之間雲南貨幣文化的變遷,以分別象徵東南亞文化的貝幣與中國內地文化的銅錢為探討中心,並由政經情勢、對外關係與民族文化等多元角度,分析此時期貝幣與銅錢文化的變遷,進而揭示雲南土著文化與中國內地文化之間交流互動的歷程及其歷史意義。本文所要探討的重點可歸納為五點:一、探討雲南貨幣文化發展的人文環境與背景,論述雲南貝幣與銅錢的類型、來源與供應途徑,進而探討元代以前貝幣與銅錢在雲南通貨體系中所扮演角色的變化。二、論述元明時期至清初雲南貝幣與銅錢的計量制度、使用範圍、流通情況、比價與購買力的變遷,並分析此種變遷所呈現的區域性特徵以及兩者在整個貨幣體系中所佔有的位置。三、由雲南的經濟特質、政治形態、對外關係與文化風俗等層面深入探索貝幣得以長期流通的基礎,並討論晚明以前銅錢的貨幣功能在雲南未獲民間廣泛接納的原因。四、探討歷代各政權在雲南實行的貨幣政策及其成效,進而揭示各時期官方幣制對雲南貨幣文化變遷形成的作用。五、由雲南社會的內部條件與外部環境的發展以及貨幣供需關係的變動,深入分析明末清初雲南貝幣與銅錢文化消長變遷的原因與趨勢。

    第一章 緒論 1 第二章 元代以前雲南地區使用貨幣的淵源 21 第一節 貝幣與銅錢的種類及來源 21 第二節 雲南貝幣與銅錢文化的起源 36 第三節 南詔與大理時期的貝幣與銅錢文化 46 第三章 貝幣與銅錢流通、價值及分布的變遷 63 第一節 雲南貝幣與銅錢的使用範圍及其變遷 63 第二節 雲南貝幣與銅錢的比價及購買力變遷 87 第三節 雲南貨幣文化的多元化與區域性特點 102 第四章 貝幣經濟長期繁盛與銅錢難於流通的原因 117 第一節 雲南的開發程度與市場經濟特質 117 第二節 元明時期對雲南的羈縻統治及其影響 127 第三節 雲南與東南亞及內地的經貿聯繫 135 第四節 雲南少數民族文化習俗的影響 155 第五章 歷代各政權對雲南的幣制改革與影響 171 第一節 元帝國對雲南「許仍其俗」的特殊幣政 171 第二節 明廷對雲南的折衷式貨幣政策與錢法的推動 178 第三節 南明與清初雲南幣制的變革與鑄錢事業 194 第六章 貝幣文化式微與銅錢經濟代興的趨勢與原因 211 第一節 雲南的社會文化變遷及其影響 211 第二節 雲南內部的商品經濟變遷與通貨需求 225 第三節 雲南境內銀錢的供需關係及其影響 239 第四節 東南亞海域經貿環境變遷與貝幣供需問題 255 第七章 結論 275 徵引書目 285 附錄一:雲南貨幣制度史大事紀要簡表 305 附錄二:檔案、史料原件與圖像 309

    一、中文部分

    (一)檔案資料
    「史館檔‧食貨志」,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皇朝食貨志」,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內閣大庫原藏檔案明清史料」,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
    《軍機處檔‧月摺包》,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宮中硃批奏摺財政類》,「貨幣金融項」,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廓爾喀檔》,臺北:沉香亭企業,2006年,原件為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緬檔》,臺北:沉香亭企業,2007年,原件為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張偉仁主編,《明清檔案》,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據現存清代內閣大庫原藏檔案印行。
    張學顏,《萬曆會計錄》,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79年。
    畢自嚴編,《度支奏議》,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康熙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北京:檔案出版社,1985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康熙朝滿文硃批奏摺全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滿文硃批奏摺全譯》,合肥:黃山書社,1998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康熙起居注》,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朝起居注冊》,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諭旨匯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朝內閣六科史書》,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明清史料》,臺北:維新書局,1972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故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宮中檔康熙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6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故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宮中檔雍正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3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故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宮中檔乾隆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3年。

    (二)官書典籍
    西漢‧司馬遷,《史記》,臺北:鼎文書局,1985年。
    東漢‧班固,《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91年。
    東漢‧桓寬,《鹽鐵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56年。
    晉‧陳壽,《三國志》,臺北:鼎文書局,1991年。
    東晉‧法顯,《佛國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劉宋‧爨道慶,《爨龍顏碑》,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
    隋‧姚察,《梁書》,臺北:鼎文書局,1999年。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唐‧樊綽,《蠻書》,收入《中國野史集成正編》第4輯,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
    唐‧歐陽詢,《藝文類聚》,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後晉‧劉昫,《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宋‧李昉,《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録》,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
    宋‧邵伯溫,《河南邵氏聞見前錄》,臺北:廣文書局,1970年。
    宋‧周去非,《嶺外代答》,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宋‧郭允蹈,《蜀鑒》,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
    宋‧唐愼微,《重修政和證類本草》,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宋‧楊佐,《雲南買馬記》,收入《雲南史料叢刊》第2卷,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1998年。
    宋‧鄭樵,《通志》,臺北:新興書局,1963年。
    宋‧趙汝适,《諸蕃志》,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98年。
    宋‧蘇轍,《欒城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元‧不著撰人,《混一方輿勝覽》,收入《雲南史料叢刊》第3卷,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1998年。
    元‧不著撰人,《元典章》,北京:中國書店,1990年。
    元‧李京,《雲南志略》,收入《中國少數民族古籍集成》,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
    元‧汪大淵,《島夷志略》,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元‧拜柱,《通制條格》,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元‧陳大震,《南海志》,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元‧陶宗儀,《輟耕錄》,臺北:世界書局,1963年。
    元‧張道宗,《紀古滇說原集》,收入《中國西南文獻叢書》第86冊,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年。
    《明實錄‧太祖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年。
    《明實錄‧太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年。
    《明實錄‧英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年。
    《明實錄‧孝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年。
    《明實錄‧憲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年。
    《明實錄‧世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年。
    《明實錄‧神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年。
    《明實錄‧熹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年。
    明‧不著撰人,《諸司職掌》,臺北:正中書局,1981年。
    明‧王士性,《廣志繹》,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明‧王圻,《續文獻通考》,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王尚用,《尋甸府志》,收入《中國西南文獻叢書》第22冊,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年。
    明‧王宗載,《四夷館考》,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年。
    明‧毛堪,《臺中疏略》,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明‧李元陽,《雲南通志》,收入《中國西南文獻叢書》第21冊,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年。
    明‧李元陽,《大理府志》,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明嘉靖四十二年刊本。
    明‧李東陽、申時行,《大明會典》,臺北:東南書報社,1963年。
    明‧李思聰、錢古訓,《百夷傳》,收入《中國西南文獻叢書》第119冊,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年。
    明‧李賢,《大明一統志》,臺北:文海出版社,1965年。
    明‧何孟春,《何文簡疏議》,收入《雲南史料叢刊》第5卷,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1998年。
    明‧宋濂,《元史》,臺北:鼎文書局,1983年。
    明‧宋應星,《天工開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明‧周季風,《雲南志》,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明‧朱孟震,《西南夷風土記》,收入《中國西南文獻叢書》第119冊,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年。
    明‧朱吾弼,《皇明留臺奏議》,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縣:莊嚴文化,1996年。
    明‧朱國禎,《湧幢小品》,臺北:廣文書局,1991年。
    明‧艾自修,《鄧川州志》,收入《大理叢書》第6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
    明‧艾自修,《重修鄧川州志》,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明隆武二年刊本。
    明‧沈庠,《貴州圖經新志》,收入《中國西南文獻叢書》第20冊,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年。
    明‧孫承澤,《春明夢餘錄》,香港:龍門書店,1965年。
    明‧胡我琨,《錢通》,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茅維,《皇明策衡》,收入《四庫禁毀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明‧姚旅,《露書》,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馬歡著,馮承鈞校注,《瀛涯勝覽校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2年。
    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臺北:鼎文書局,1972年。
    明‧徐拭,《楚雄府志》,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2年。
    明‧陳子龍編,《皇明經世文編》,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陳文,《雲南圖經志》,收入《中國西南文獻叢書》第20冊,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年。
    明‧陳全之,《蓬窗日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明‧陳師道,《禪寄筆談》,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
    明‧張志淳,《南園漫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張燮,《東西洋考》,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黃向堅,《尋親紀程》,收入《雲南史料叢刊》第5卷,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1998年。
    明‧黃省曾,《西洋朝貢典錄》,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明‧黃宗羲編,《明文海》,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費信,《星槎勝覽》,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明‧童軒,《清風亭稿》,收入《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明‧楊慎,《升菴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楊慎,《滇程記》,收入《雲南史料叢刊》第5卷,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1998年。
    明‧鄭仲夔,《玉麈新譚》,收入《四庫禁毀書叢刊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明‧鞏珍,《西洋番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明‧劉文徵,《滇志》,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
    明‧謝肇淛,《滇略》,收入《中國西南文獻叢書》第86冊,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年。
    明‧謝肇淛,《五雜組》,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年。
    明‧蕭崇業,《使琉球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0年。
    明‧羅汝芳,《大明通寶義》,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縣:莊嚴文化,1996年。
    明‧羅日褧,《咸賓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明‧釋法天,《朝天集》,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
    《清實錄‧世祖章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實錄‧聖祖仁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實錄‧世宗憲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丁紹儀,《東瀛識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年。
    清‧允祹,《欽定大清會典則例》,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不著撰人,《明末滇南紀略》,收入《雲南史料叢刊》第4卷,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1998年。
    清‧不著撰人,《易門縣志》,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
    清‧王文韶,《續雲南通志稿》,臺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
    清‧王稟煌、梅鹽臣,《羅次縣志》,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康熙五十六年刊本。
    清‧毛磝、朱陽,《晉寧州志》,收入《故宮珍本叢刊》第226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年。
    清‧史夢蘭,《爾爾書屋詩草》,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阮元、王崧,《雲南通志稿》,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道光十五年刊本。
    清‧朱仕玠,《小琉球漫誌》,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年。
    清‧朱若功、戴天賜,《呈貢縣志》,收入《故宮珍本叢刊》第226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年。
    清‧江浚源,《介亭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江濬源、羅惠恩,《臨安府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
    清‧任中宜,《平彝縣志》,收入《中國西南文獻叢書》第24冊,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年。
    清‧任源祥,《鳴鶴堂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光緒十五年重刊本。
    清‧李天根,《爝火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
    清‧李丕垣、李應綬,《澂江府志》,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
    清‧李銓、張維房,《廣通縣志》,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清康熙二十九年刊本。
    清‧李焜,《蒙自縣志》,收入《故宮珍本叢刊》第229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年。
    清‧李斯佺,《大理府志》,北京: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
    清‧李熙齡,《澄江府志》,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
    清‧托津,《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嘉慶朝)》,臺北:文海出版社,1994年。
    清‧吳大勛,《滇南見聞錄》,收入《雲南史料叢刊》第11卷,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1998年。
    清‧吳士玉,《駢字類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3年。
    清‧吳其濬,《滇南礦廠圖略》,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清‧邵晉涵,《爾雅正義》,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周埰、李綬,《廣西府志》,收入《中國西南文獻叢書》第24冊,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年。
    清‧周凱、凌翰,《廈門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
    清‧倪蛻,《滇雲歷年傳》,收入《中國少數民族古籍集成》第85輯,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
    清‧倪模,《古今錢略》,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清‧范承勳、吳自肅,《雲南通志》,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
    清‧范溥,《順寧府志》,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乾隆二十六年刊本。
    清‧侯允欽,《鄧川州志》,收入《大理叢書》第6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
    清‧柯劭忞,《新元史》,臺北:二十五史編刊館,1956年。
    清‧查繼佐,《罪惟錄》,收入《中國野史集成正編》第15輯,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
    清‧郝懿行,《爾雅義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清‧唐炯,《成山老人自撰年譜》,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
    清‧徐正恩,《新興州志》,收入《故宮珍本叢刊》第228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年。
    清‧陳元龍,《格致鏡原》,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影印,古籍書店出版,1989年。
    清‧陳田,《明詩紀事》,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陳全之,《蓬窗日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清‧陳棠,《清史列傳》,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2年。
    清‧陳倫炯,《海國聞見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
    清‧陳肇奎,《建水州志》,北京:書目文獻社,1993年。
    清‧陳鼎,《滇遊記》,收入《雲南史料叢刊》第11卷,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
    清‧秦仁,《彌勒州志》,收入《故宮珍本叢刊》第22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年。
    清‧張大鼎,《阿迷州志》,收入《故宮珍本叢刊》第228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年。
    清‧張允隨,《張允隨奏稿》,收入《雲南史料叢刊》第8卷,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
    清‧張廷玉,《明史》,臺北:鼎文書局,1985年。
    清‧許日藻、杜兆鵬,《馬龍州志》,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雍正元年刊本。
    清‧彭崧毓,《緬述》,收入《中國西南文獻叢書》第102冊,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年。
    清‧曾廉,《元書》,臺北:文海出版社,1996年。
    清‧賀長齡編,《皇朝經世文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
    清‧葉夢珠,《閱世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清‧師範,《滇繫》,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
    清‧屠述濂,《騰越州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
    清‧章履成,《元江府志》,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
    清‧黃廷貴,《四川通志》,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鄂爾泰、靖道謨,《雲南通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傅恒,《皇清職貢圖》,瀋陽:遼瀋書社,1991年。
    清‧嵇璜,《欽定續文獻通考》,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嵇璜,《清朝文獻通考》,臺北:新興書局,1958年。
    清‧葛士濬,《皇朝經世文續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
    清‧趙爾巽,《清史稿》,臺北:鼎文書局,1986年。
    清‧管學宣,《石屏州志》,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乾隆二十四年刊本。
    清‧管學宣,《麗江府志略》,收入《中國西南文獻叢書》第25冊,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年。
    清‧蔣廷錫等,《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上海:中華書局,1934年。
    清‧蔣廷錫等,《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邊裔典》,上海:中華書局,1934年。
    清‧劉慰三,《滇南志略》,收入《雲南史料叢刊》第13卷,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
    清‧劉毓珂,《永昌府志》,收入《中國西南文獻叢書》第30冊,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年。
    清‧劉崑,《南中雜說》,收入《中國西南文獻叢書》第103冊,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年。
    清‧蔣旭、陳金鈺,《蒙化府志》,收入《故宮珍本叢刊》第228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年。
    清‧檀萃,《滇海虞衡志》,收入《雲南史料叢刊》第11卷,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1998年。
    清‧謝儼,《雲南府志》,收入《中國西南文獻叢書》第22冊,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年。
    清‧戴炯孫,《昆明縣志》,收入《中國西南文獻叢書》第31冊,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年。
    清‧羅綸、李文淵,《永昌府志》,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
    清‧顧炎武,《肇域志》,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民國‧寸開泰,《騰越鄉土志》,北京:線裝書局,2002年。
    民國‧王鈞圖、繆果章,《宣威縣志稿》,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
    民國‧李根源,《雲南金石目略初稿》,收入《中國西南文獻叢書》第187冊,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年。
    民國‧周汝釗、侯應中,《景東縣志稿》,臺北:成文出版社,1961年。
    民國‧周鍾嶽,《新纂雲南通志》,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
    民國‧許實,《祿勸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
    民國‧霍士廉、由雲龍,《姚安縣志》,收入《中國西南文獻叢書》第36冊,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年。
    安南‧黎崱,《安南志略》,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安南‧阮仲合等,《大南實錄正編》,東京:慶應義墊大學語學研究所,1961年。
    安南‧高春育,《大南一統志》,東京:印度支那研究會,1941年。

    (三)專書著作
    方國瑜,《雲南史料目錄概說》,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方國瑜,《彝族史稿》,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4年。
    方國瑜,《滇西邊區考察記》,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
    王毓銓主編,《中國經濟通史:明代經濟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王吉林,《唐代南詔與李唐關係之研究》,臺北:黎明文化,1992年。
    王懿之,《雲南上古文化史》,昆明:雲南美術出版社,2002年。
    白興發,《彝族文化史》,雲南:雲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
    仇學琴、蔣文忠,《雲南民族文化探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牛建強,《明代人口流動與社會變遷》,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
    四川省錢幣學會、雲南省錢幣學會編,《南方絲綢之路貨幣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
    尼古拉斯‧塔林(Nicholas Tarling)著,賀聖達譯,《劍橋東南亞史》,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全漢昇,《中國經濟史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2003年。
    朱在明主編,《馬爾代夫》,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江應樑,《西南邊疆民族論叢》,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重印,1978年。
    李金明,《明代海外貿易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李祖德、劉精誠,《中國貨幣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李隆生,《晚明海外貿易數量研究──兼論江南絲綢產業與白銀流入的影響》,臺北:秀威資訊,2005年。
    向達,《蠻書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伯希和(Pelliot Paul)著,馮承均譯,《交廣印度兩道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2年。
    宋恩常,《雲南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
    汪寧生,《汪寧生論著萃編》,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
    邵獻書,《南詔和大理國》,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
    佘貽澤,《明代土司制度》,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8年。
    林恩顯編,《中國邊疆研究理論與方法》,臺北:渤海堂,1992年。
    周智生,《商人與近代中國西南邊疆社會︰以滇西北為中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吳興南,《雲南對外貿易》,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
    吳俊才,《東南亞史》,臺北:正中書局,1977年。
    吳承明、許滌新主編,《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第一卷(中國資本主義的萌芽)》,臺北:谷風出版社翻印,1987年。
    卓遵宏,《中國近代幣制改革史(1887-1937)》,臺北:國史館,1986年。
    和少英,《納西族文化史》,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
    和志武,《東巴經典選譯》,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東巴文化硏究所編譯,《納西東巴古籍譯注》,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
    段瑜主編,《南方絲綢之路研究論集》,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
    孫海編,《中國考古集成‧西南卷(元明清)》,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
    哈威(Godpey Erie Harvey)著,姚楓譯,《緬甸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57年。
    施維達、段炳昌,《雲南民族文化概說》,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
    馬金鵬譯,《伊本白圖泰遊記》,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
    馬大正主編,《中國邊疆史地論集續編》,哈爾濱:黑龍江出版社,2003年。
    馬汝珩、馬大正主編,《清代邊疆開發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馬曜,《雲南簡史》,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
    陳昭南,《雍正乾隆年間的銀錢比價變動 (1723-1795)》,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66年。
    陳烈,《東巴祭天文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陳高華、史衛民,《中國經濟通史:元代經濟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陳高華、陳尚勝,《中國海外交通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陳國棟,《東亞海域一千年》,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06年。
    陸韌,《變遷與交融─明代雲南漢族移民研究》,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
    夏光南,《中印緬交通史》,上海:中華書局,1948年。
    夏湘蓉等,《中國古代礦業史》,臺北:明文書局,1989年。
    浩爾(D. G. E. Hall)著,黎東方譯,《東南亞通史》,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社,1961年。
    莊吉發,《謝遂職貢圖滿文圖說校注》,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9年。
    莊吉發,《清高宗十全武功研究》,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2年。
    黃懿陸,《滇國史》,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張文勛,《滇文化與民族審美》,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1992年。
    張忠山主編,《中國絲綢之路貨幣》,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99年。
    張彬村、劉石吉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五輯,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3年。
    張增祺,《滇國與滇文化》,昆明:雲南美術出版社,1997年。
    張增祺,《雲南冶金史》,昆明:雲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
    張家驤,《中國貨幣思想史》,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張顯清等,《明代政治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梁方仲,《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梁方仲,《梁方仲經濟史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曹樹基,《中國人口史:明時期》,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
    程光裕,《東南亞史》,新加坡:友聯書報公司,1964年。
    湯國彥,《雲南歷史貨幣》,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
    雲南省錢幣學會編,《雲南貨幣簡史》,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
    雲南省少數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規劃辦公室編,《哈尼阿培聰坡坡》,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
    雲南省少數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規劃辦公室編,李期博、米那譯,《斯批黑遮》,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
    彭信威,《中國貨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馮承鈞譯,《馬可波羅行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2年。
    葉高樹,《降清明將研究(1618-1683)》,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93年。
    黑田明伸著,何平譯,《貨幣制度的世界史-解讀「非對稱性」》,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
    斐薛(Irving Fishing)著,程光蘅等譯,《貨幣購買力》,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88年。
    費孝通等,《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9。
    楊世光主編,《東巴文化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
    楊承厚,《貨幣學概論》,臺北:華岡書局,1968年。
    楊聖敏主編,《民族人類學的中國經驗》,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
    楊端六,《清代貨幣金融史略》,北京:三聯書店,1962年。
    楊壽川編,《貝幣研究》,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
    楊壽川編,《雲南經濟史研究》,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楊毓才,《雲南各民族經濟發展史》,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89年。
    楊紹猷、莫俊卿,《明代民族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年。
    鄧啟耀,《中國雲南少數民族服飾藝術》,臺北:永詮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代理,1992年。
    蒼銘,《雲南邊地移民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
    霍華德(Michael C. Howard)著,李茂興、藍美華譯,《文化人類學》,臺北:弘智文化,1997年。
    蓋萊(Harry Gailey)著,蔡百詮譯,《非洲史》,臺北:國立編譯館,1995年。
    鄭永昌,《明末清初的銀貴錢賤現象與相關政治經濟思想》,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94年。
    臺灣總督府番族調查會,《臺灣番族慣習研究》,臺北:南天書局,1995年,據日本大正十年本影印。
    劉翠溶,《順治康熙年間的財政平衡問題》,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69年。
    蔣志龍,《滇國探秘:石寨山文化的新發現》,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
    穆根來等譯,《中國印度見聞錄》,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鮑爾德溫(Elaine Baldwin)等著,陶東風等譯,《文化研究導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戴志強,《戴志強錢幣學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蕭清,《中國古代貨幣思想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
    蕭清,《中國古代貨幣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蕭懷遠,《西藏地方貨幣史》,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年。
    藍勇,《南方絲綢之路》,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1992年。
    嚴中平,《清代雲南銅政考》,臺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

    (四)工具書與圖鑑
    上海博物館青銅器研究部編,《上海博物館藏錢幣:元明清錢幣》,上海:上
    海書畫出版社,1994年。
    李昆聲、周文林,《雲南少數民族服飾》,昆明:雲南美術出版社,2002年。
    李霖燦編,《麼些象形文字標音文字字典》,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
    李國文,《東巴文化辭典》,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
    程志方等編,《雲南民族服飾》,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2000年。
    箭內亙撰,和田清增補,《中國歷史地圖》,臺北:三人行出版社,1973年。
    賴景陽,《臺灣的貝類》,臺北:雷鼓出版社,1986年。

    (五)期刊論文
    王大道,〈雲南出土貨幣初探〉,《雲南文物》,1987年第8期,頁36-42。
    王大道,〈雲南出土貨幣概述〉,《四川文物》,1988年第2期,頁27-33。
    王文成,〈雲南賦稅徵銀考〉,《中國邊疆史地研究》,第10卷第1期,頁59-69。
    王光越,〈試析乾隆時期的私鑄〉,《歷史檔案》,1988年第1期,頁92-98。
    王德泰,〈乾隆初滇省代京鑄錢失敗原因淺析〉,《故宮博物院院刊》,2003年第3期,頁142-154、161。
    王偉民,〈二十世紀初以前泰國貨幣制度的演變〉,《東南亞研究》,1988年第3期,頁74-78。
    方國瑜,〈雲南用貝作貨幣的時代及貝的來源〉,收入楊壽川編,《貝幣研究》,頁28-64。
    方慧,〈從金石文契看元明及清初雲南使用貝幣的情況〉,收入楊壽川編,《貝幣研究》,頁119-157。
    米‧皮拉左里(Michele Pirazzoli-t’ Serstevens)著,蔣志龍譯,〈滇文化中的貝與銅錢〉,收入《雲南民族學院學報》1994年第1期,頁49-51。
    全漢昇,〈唐宋政府歲入與貨幣經濟的關係〉,收入《中國經濟史研究》,第1輯,頁209-263。
    全漢昇,〈宋明間白銀購買力的變動及其原因〉,收入《中國經濟史研究》,第2輯,頁95-124。
    全漢昇,〈清代雲南銅礦工業〉,收入《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7卷第1期,頁155-182
    江應樑,〈雲南用貝考〉,收入楊壽川編,《貝幣研究》,頁81-93。
    李中清,〈明清中國西南的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收入《清史論叢》(北京:中華書局,1983),第5輯,頁50-87。
    李中清著,秦樹才、林文勛譯,〈清代中國西南的糧食生產〉,《史學匯刊》,2010年第4期,頁72-79。
    李文,〈淺談貝幣與生殖崇拜〉,《廣西金融研究》,2002年第2期,頁15-16。
    李家瑞,〈古代雲南用貝的大概情形〉,收入楊壽川編,《貝幣研究》,頁94-118。
    李清蘭,〈宋代四川鐵錢述略〉,《中國錢幣》,1994年第1期,頁42-46。
    李符桐,〈元代雲南貝貨之研究〉,收入李符桐編,《李符桐論著全集》,第四集,頁215-226。
    李曉岑,〈明清時期雲南移民與冶金技術〉,收入雲南省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編,《中國西南文化研究》,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頁219-233。
    李壽、蘇培明,〈雲南歷史人口述略〉,《雲南師範大學學報》,第29卷第3期,頁23-29。
    邱澎生,〈十八世紀滇銅市場中的官商關係與利益觀念〉,收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2本,2001年,頁49-121。
    邱麗娟,〈清代雲南銅礦的經營〉,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辛法春,〈元明清三朝雲南銀礦的經營〉,收入《國際中國邊疆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1985年,頁1301-1332。
    杜家驥,〈清中期以前的鑄錢量問題──兼析所謂清代錢荒現象史學集刊〉,《史學集刊》,1999年第1期,頁27-31。
    吳小鳳,〈明清廣西貨幣流通研究〉,《中國經濟史研究》,2006年第2期,頁115-121。
    林文勛,〈南詔貨幣流通分析〉,《雲南社會科學》,1999年第1期,頁83-89。
    林文勛,〈大理國貨幣流通分析〉,《雲南民族學院學報》,第16卷第3期,頁30-34。
    林文勛,〈雲南古代貨幣文化發展的特點〉,《思想戰線》,1998年第6期,頁62-67。
    林超民,〈漢族移民與雲南統一〉,《雲南民族學院學報》,第22卷第5期,頁106-113。
    林超民,〈漢文化在白族形成與發展中的作用〉,收入趙寅松編,《白族文化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頁65-78。
    周智生,〈中國雲南與印度間商貿交流史研究綜述〉,《雲南社會科學》,2003年第1期,頁101-106。
    周智生,〈尋找斷落的鏈環──中國雲南與印度的歷史聯繫〉,《南亞研究季刊》,2003年第2期,頁36-46。
    陳國棟,〈通貨利商──貨幣與信用〉,收入《中國文化新論經濟篇:民生的開拓》,臺北:聯經出版有限公司,1982年,頁351-399。
    陳慈玉,〈十八世紀中國雲南的銅生產〉,收入楊聯陞等編,《陶希聖先生九秩榮慶祝壽論文集》,臺北:食貨出版社,1987年,頁283-299。
    徐琳、傅起京,〈古白語貝幣名和量詞〉,《民族語文》,2004年第6期,頁9-15。
    徐濟明,〈奴隸貿易引起西非社會經濟關係的變化〉,《西亞非洲》,1983年第6期,頁25-35。
    馬德嫻,〈明嘉靖時用貝買樓房的契紙〉,《文物》,1963年第12期,頁14-17。
    秦佩珩,〈滇貝八小錄〉,《史學月刊》,1982年第6期,頁31-32。
    婁自昌,〈古代滇國主體民族族屬再考〉,《文山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年第19卷第2期,頁41-45。
    黃啟善,〈廣西古代錢幣的來源與研究〉,《錢幣研究》,1995年第1期,頁20-24。
    張秀峰,〈試談興朝通寶錢〉,《內蒙古金融研究》,2003年S3期,頁36-38。;
    張瑞威,〈足國與富民──江陵秉政下的直省鑄錢〉,《明代研究》,2005年第8期,頁117-124。
    屠旭雲,〈背在苗族婦女背上的遠古錢幣〉,《文史天地》,2004年第5期,頁61-62。
    常玲,〈清代雲南的放本收銅政策〉,《思想戰線》,1988年第2期,頁85-89。
    傅思漢(Vogel Hans Ulrich)著,張世福等譯,〈清代前期的貨幣政策和物價波動〉,《中國錢幣》,1995年第3期,頁11-18。
    楊壽川,〈雲南用貝作貨幣的起始年代〉,收入楊壽川編,《貝幣研究》,頁65-80。
    楊壽川,〈論明清之際雲南廢貝行錢的原因〉,原載《歷史研究》,1980年第6期,收入楊壽川編,《貝幣研究》,頁158-171。
    熊永忠,〈雲南古代用貝試探〉,收入《四川文物》,1988年第2期,頁34-38。
    趙小平,〈元政府給雲南特殊幣政的原因探析〉,《雲南社會科學》,2001年第6期,頁83-85。
    趙小平,〈歷史時期雲南鹽幣流通探析〉,《鹽業史研究》,2007年第2期,頁13-19。
    鄭永昌,〈乾隆朝錢貴時期的私錢問題及其思想〉,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鄭永昌,〈政軍基礎的延續力量──論清代乾隆年間對新疆與西藏實施的貨幣政策〉,《故宮學術季刊》,第21卷第1期,頁135-180、217。
    鄭維寬,〈明代萬曆時期雲南人口數量考證〉,《曲靖師範學院學報》,第23卷第5期,頁102-106。
    劉世旭,〈南方絲綢之路出土海貝與貝幣淺論〉,《中國錢幣》,1995年第1期,頁3-7。
    劉弘,〈南方絲綢之路早期商品交換方式變更考──從滇人是否使用貝幣談起〉,《中華文化論壇》,2008年S2期,頁104-110。
    劉靜,〈咸同年間雲貴地區民族關係簡析〉,收入陳理等編,《中國近代邊疆民族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8,頁375-432。
    廖國一、寧金,〈廣西古代錢幣的考古發現和研究〉,《廣西金融研究》,2002年第2期,頁26-31。
    衛鈺,〈康熙年間雲南銅礦開採政策試探〉,《湖南科技學院學報》,第29卷第11期,頁54-56。
    繆坤和,〈魏晉南北朝時期雲南的貨幣〉,《學術探索》,1999年第6期,頁33-36。
    謝元魯,〈北宋中後期四川鐵錢幣值與流通地區的變化〉,《四川師範大學學報》,28卷第6期,頁101-106。
    謝國先,〈明代雲南漢族移民〉,《雲南民族學院學報》,1996年第2期,頁24-30。
    蕭豔,〈論雲南長期使用貝幣的原因〉,《雲南民族學院學報》,1999年第16卷第1期,頁78-81。
    羅麗馨,〈明代的銅礦業〉,《中興大學文史學報》,第25期,1995年,頁35-66。

    二、日文部分
    上田裕之,《清朝支配と貨幣政策:清代前期における制銭供給政策の展開》,東京:汲古書院,2009年。
    中村佐一,《臺灣生蕃北部タイル族に於ける貝貨》,臺北:出版項不詳,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聯圖藏。
    市古尚三,《明代貨幣史考》,東京:鳳書房,1977年。
    市古尚三,《清代貨幣史考》,東京:鳳書房,2000年。
    百瀨弘,〈明代の銀產と外國銀に就いて〉,收入《明清社會經濟史研究》,東京:研文出版社,1980年。
    足立啟二,〈清代前期における國家と錢〉,《東洋史研究》,第49號第4期,1991年3月,頁47-73。
    足立啓二,〈明清時代における銭経済の発展〉,收入中國史研究會編,《中國専制國家と社会統合―中國史像の再構成Ⅱ》,東京:文理閣,1990年,頁389-412。
    佐伯富,〈中國近世史發展と銀の問題〉,收入《中國史研究》,東京:同朋社,1977年。
    黑田明伸,《中華帝國の構造と世界經濟》,名古屋:名古屋大學出版社,1994年。
    濱口福壽,〈隆慶萬曆期の錢法の新展開〉,《東洋史研究》,31卷3期,1972年12月,頁380-400。

    三、英文部分
    Arasaratnam S., “India and Indian Ocean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in Ashin Das Gupta and M. N. Pearson, (eds.), India and the Indian Ocean 1500-1800, Calcutt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Armando Cortesao, ed., The Suma oriental of Tome Pires : an account of the East, from the Red Sea to Japan, written in Malacca and India in 1512-1515, New Delhi : Asian Educational Services, 1990.
    Albert Gray, ed., and H. C. P. Bell, assist. ed., The voyage of Francois Pyrard of Laval to the East Indies, the Maldives, the Moluccas and Brazil, London : Printed for the Hakluyt society, 1887-1890.
    Chaudhuri K. N., The Trading World of Asia and the English East India Company 1660-176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C. M. Burgess, The Living cowries, South Brunswick & New York : A. S. Barnes & Co., Inc., 1970.
    Elwin Verrier, “The Use of Cowries in Bastar State, India”, MAN: A Record of Anthropological Science, vol.42, no.72 (1942. 11-12), pp. 121-124.
    Egami Namio, “Migration of the Cowrie-Shell Culturein East Asia,” Acta Asiatica 26 (1974), pp.1-52.
    Felix Lorenz Jr. & Alex Hubert, A guild to Worldwide cowries, Wiesbaden : Verlag Christa Hemmen, 1993.
    Heimann James, “Small Change and Ballast: Cowrie Trade and Usage as an Example of India Ocean Economic History,” South Asia, Vol.3, No.1, 1980, pp. 48-69.
    Hogendorn Jan and Marion Johnson, The Shell Money of the Slave Trad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J. G. Anderson, Children of the Yellow Earth,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73.
    John Deyell, “The China Connection: Problems of Silver Supply in Medieval Bengal”, in Sanjay Subrahmanyam, Money and the Market in India 1100-1700, Delhi: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pp. 112-136.
    Lovejoy Paul 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lows in the Precolonial Trade of Nigeria” Journal of African History, Vol. 15, No. 4 (1974), pp. 563-585.
    Lovejoy Paul E., Transformations in Slave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Marion Johnson, “The Cowrie Currency in West Africa,” Journal of African History Vol. 11, No. 1 (1970), pp. 17-49.
    M. P. Mickey, The Cowrie Shell Miao of Kweichow, Cambridge: Peabody Museum, 1947.
    Perlin Frank, “Monetary Revolution and Societal Change in the Late Medieval and Early Modern Times,”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 65, No. 5 (1986), pp. 1037-1049.
    Perlin Frank, “Money-use in Late Pre-colonial India and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in Currency Media,” in John F. Richards, (ed.), The Imperial Monetary System of Mughal India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pp. 232-373.
    Vogel Hans Ulrich, “Cowry Trade and Its Role in the Economy of Yunnan, the Ninth to the Middle of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in Roderich Ptak and Dietman Rothermund, Emporia, Commodities and Entrepreneurs in Asian Maritime Trade, C. 1400-1750 (Stuttgart: Franz Steiner Verlag, 1991), pp. 231-262.
    Vogel Hans Ulrich, “Chinese Central Montery Policy, 1644-1800,” Late Imperial China, Vol.8, No.2 (December, 1987), pp. 1-52.
    Yang Bin, “Horses, Silver, and Cowries: Yunnan in Glob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World History, Vol. 15, No. 3 (2004), pp. 282-322.
    Yang Bin, Between winds and clouds: The Making of Yunnan, Boston: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2004.
    Yule Col. Henry and A. C. Burnell, Hobson-Jobson: a glossary of colloquial Anglo-Indian words and phrases, and of kindred terms, etymological, historical, geographical and discursive, London: John Murray, 1903.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