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楊雅惠
Yang, Ya-Hui
論文名稱: 在課綱的實踐中看見幼兒—一位幼教師邁向「以幼兒為中心」的教學之路
Finding the needs and interests of children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 Care Curriculum Framework—A pathway toward “Child-Centered” for a preschool teacher’s teaching.
指導教授: 簡淑真
Chien, Shu-Ch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Department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5
中文關鍵詞: 以幼兒為中心統整性主題課程課程發展行動研究
英文關鍵詞: Child-Centered, integrated thematic curriculum,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ction research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THE.NTNU.DHDFS.008.2018.A06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44下載: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的方法,探究幼教師於實踐「以幼兒為中心」教育觀過程中,經由不斷地省思自身教學行為背後的信念,調整引導幼兒進行課程探究的方向,並從中發現幼兒成長的歷程。以研究者任教之幼兒園大班幼兒,男生7位、女生6位,共13位及研究者本人為研究對象,於班上進行為期2.5個月統整性主題課程活動之行動研究。透過拍照、錄音、專業同儕會議、幼兒作品及教師教學記錄與省思等方式蒐集研究資料,並進行分析。本研究結論為:一、藉由團體討論與課程型態的調整,確實可以落實「以幼兒為中心」的教育觀。教師調整引導團體討論的方法時,領悟到團討活動背後的價值觀,並在過程中了解幼兒的想法,傾聽幼兒的聲音,以落實尊重幼兒的信念;團體活動與小組活動的輪流施行,能促使教師覺察幼兒的需求。二、從行動研究歷程中,歸納出幼兒的興趣與需求。幼兒興趣分成六類,包含:故事性的、可創作的、可自我表現的、可得到成就感的、可分享的及好玩的。幼兒需求分成五類,包含:未來會使用的能力、情感的支持、與外界溝通的橋樑、充足時間、與他人互動的機會。三、「以幼兒為中心」之課程核心價值—關注每位幼兒的需求。在不同的課程型態中,我覺察到幼兒個別需求,並在活動中進行一對一引導與互動。四、「以幼兒為中心」的課程,教師與幼兒應該都是主角。課程並非全然依照幼兒想法進行,其平衡點在於教師的專業考量。五、教師在研究中看見幼兒能力提升且樂於學習的情形。研究初期,幼兒被動參與課程,直至課程後期,幼兒透過言語或肢體展現,透露出甚想參與活動且在課程中感到愉悅與深入投入的樣貌。並依據研究結果,針對未來研究與實務提出相關的建議。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how the teacher adjusted the way of guiding children into the theme-integrated curriculum by implementing the teaching philosophy of child-centered and reflective teaching. The participants in this study were 13 children, 7 boys and 6 girls, attending the senior class in the kindergarten. The 2.5 month- long action research of the theme-integrated curriculum was applied to the class. Data were collected primarily by means of picturing, recording, professional peer meetings, children’s drawing, reflection on teaching practice and for later analysis. Five of this findings are worth summarizing: 1. The teaching philosophy of child-centered can be achieved by the group of discussions and curriculum adjustments. Group discussions can help the teacher listen to the children and understand them when the teacher adjusts her way to lead the group of discussions, in order to follow the belief of respecting children. In addition, applying whole-class and small-group activities alternatively can make the teacher be more aware of the needs of children. 2. Children’s interests and needs can be summarized below: dramatic, creative, self-expressive, satisfied, sharing, and funny are six elements of children’s interests; future abilities, emotional support, the bridge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ldren and the world, efficient time and opportunities for interactions are five parts of children’s needs. 3. The core value of child-centered curriculum i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needs of each child. The teacher will be aware of individual needs of every child while guiding them one by one and interacting with them during the process of different types of curriculum. 4. Both children’s and teacher’s voices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in child-centered curriculum. The curriculum cannot be only followed what children say, the teacher’s professional consideration should be included. 5. Children are willing to learn and get improved under the instruction of the teacher with the philosophy of child-centeredness. Also, children tend to show how they get involved in the curriculum happily by their verbal or physical presentation. While this study has its limitations, it is hoped that it can serve as a basis for future study in child-centered action research.

    目次 表次 圖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以幼兒為中心」的意義與發展背景 11 第二節 課綱中的主題課程—統整性主題課程 33 第三節 小結 50 第三章 研究設計 51 第一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 5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62 第三節 研究程序 64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72 第五節 資料檢核 7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79 第一節 邁向「以幼兒為中心」的教學—課程調整過程 79 第二節 邁向「以幼兒為中心」的教學—幼兒能力展現 142 第三節 邁向「以幼兒為中心」的教學—研究發現與討論 165 第四節 邁向「以幼兒為中心」的教學—教師之專業成長 17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79 第一節 結論 179 第二節 建議 182 參考文獻 185 附錄一 家長同意書 195

    壹、中文部分
    Cazden, C.B.(2006)。教室言談:教與學的語言(Classroom discourse: the language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蔡敏玲、鵬海燕譯)。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1999)
    McKernan, J.(2004)。課程行動研究:反思實務工作者的方法與資源手冊(Curriculum action research: a handbook of methods and resources for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蔡清田譯)。高雄市:麗文文化。(原著出版年:1991)
    Thomson, J.B.、廖鳳瑞、簡楚瑛、孫德珍、吳玥玢、劉玉燕、…陳慧璿 (1999)。幼兒教育的實踐與展望:世界幼教趨勢與臺灣本土經驗。臺北縣中和市:光佑文化。
    王珊斐(2012)。南海幼稚園創園園長的幼教理念及課程與教學實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王顗婷、陳淑芳(2013)。幼兒園教師實施在地化課程之課程決定與專業成長。幼兒保育學刊,10,27-50。
    何曉婷(2012)。邁向Beane課程統整之路—一位幼師的省思與行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吳佩瑾(2014)。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實施新課綱之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培源(2006)。教學視導-觀念、知能與實務。臺北:心理。
    吳樎椒、張宇樑(2009)。幼稚園教師對主題統整課程的知覺研究。臺南大學教育研究學報,43(2),81~105。
    呂佳純(2016)。幼兒園透過策略聯盟實施新課綱之歷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華大學,臺東縣。
    呂姿儀(2015)。邁向幼兒本位教學歷程之經驗敘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巫鐘琳(2011)。華人社會幼兒主體觀實踐「幼兒中心」信念之可行性-以文化脈絡為研究取向(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李駱遜(1989)。我國幼稚園教育發展近況。研習資訊,52,5-8。
    李駱遜(1990)。以幼兒為中心教學的介紹。研習資訊,63,60-63。
    周淑惠(1999)。幼兒教材教法:統整性課程取向。臺北市:師大書院。
    周淑惠(2002)。幼兒教材教法:統整性課程取向。臺北市:心理。
    周淑惠(2007)。幼兒園課程與教學:探究取向之主題課程。臺北市:心理。
    幸曼玲、張衛族、曾慧蓮、周慧茹、林娟伶、鄭玉玲、…王珊斐(2014)。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的實踐:以臺北市立南海實驗幼兒園方案教學為例。臺北市:心理。
    幸曼玲、許秀萍、周于佩、李碧玲、李昭明(2015)。課綱推廣Q&A手冊。103及104學年度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輔導及推廣計畫。
    幸曼玲、楊金寶、邱嘉慧、柯華葳、蔡敏玲、金瑞芝、…林玫君(2015)。新課綱想說的事: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的理念與發展。臺北市:心理。
    幸曼玲、楊金寶、柯華葳、邱嘉慧、蔡敏玲、金瑞芝、…廖鳳瑞 (2015)。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手冊(上冊)。臺中市: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幸曼玲、楊金寶、柯華葳、邱嘉慧、蔡敏玲、金瑞芝、…廖鳳瑞 (2015)。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手冊(下冊)。臺中市: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林玉体(1995)。西洋教育思想史。臺北市:三民。
    林玉体(2015)。幼兒教育思想。臺北市:五南。
    林佩璇(2009)。課程行動研究的實踐論述:從自我到社會文化。教育實踐與研究,22(2),95-122。
    林旻親(2014)。以「認識黴菌」為教學活動研究幼兒新課綱中「認知領域」的能力。(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
    林玫君(2004)。教師戲劇教學信念轉變歷程之個案研究-從「幼兒」主導之戲劇課程出發。南師學報,38(1),25-45。
    林玫君(2012)。臺灣幼兒園課綱美感領域學習指標發展初探–以戲劇指標與量表之建構歷程為例。當代教育研究季刊,20(4),1-44。
    林玫君、王慧敏(2015)。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課程發展參考實例(上冊)。臺中市: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林玫君、王慧敏(2015)。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課程發展參考實例(下冊)。臺中市: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林娟伶(2014)。幼兒園教師實施「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之行動歷程與省思(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施瑞鈺(2014)。走向幼兒中心─一位幼兒園教師運用阿德勒鼓勵的經驗敘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段慧瑩(2011)。我國幼兒教育發展之議題與興革。我國百年教育回顧與展望,105-120。
    倪鳴香、幸曼玲、馬祖琳、簡淑真(2012)。幼托整合後幼兒園教保活動與課程大綱。教育部國民教育司委託研究報告。
    夏昌君(2015)。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對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的態度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徐佩鈴(2013)。探究團體討論如何幫助幼兒展現類推思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祝若穎(2010)。兒童中心學說的傳入與展開──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修身教育之研究。教育研究期刊,56(2),71-103。
    翁麗芳(1998)。幼兒教育史。臺北市:心理。
    翁麗芳(2012)。從臺灣史觀點論臺灣幼兒教育的發展。教育資料與研究,104,1-26。
    張惠萍(2014)。臺中市一所私立幼兒園實施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教育部(2013)。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臺北市:教育部。
    畢恆達(2010)。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2010全見版。新北市板橋區:小畢空間。
    莊雅如(2013)。幼兒園教師教學轉變歷程之探究-以執行新課綱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靜宜大學,台中市。
    許孟勤(2013)。臺灣1991-2011年幼兒教育課程研究的回顧。幼兒教保研究期刊,11,43-64。
    許雅惠、李鴻章、曾火城、許文宗、鄭瓊月,謝義勇(2015)。幼兒社會學。臺北市:五南。
    許靜文(2003)。幼稚園教師專業成長-以反省性思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
    郭秀春(2015)。戲劇融入幼兒園美感領域教學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大學,屏東縣。
    陳玉如(2011)。園長帶領新課綱實施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陳伯璋、盧美貴(2009)。「慢」與「美」共舞的課程--幼兒園新課綱「美感」內涵領域探源。兒童與教育研究,5,1-22。
    陳春秀(2002)。課程行動研究與教師專業成長。課程與教學季刊,2002,5(4),37-56。
    陳美娟(2014)。幼兒園實施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之語文領域課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陳淑敏、張玉倫(2004)。幼兒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探究。屏東師院學報(21),1-36。
    陳淑琦、鍾雅惠(2013)。淺談幼兒園在地文化課程設計。國教新知,60(4),41-48。
    陳淑琦、羅文喬、林玉珠、郭李宗文、鄭瑞菁、谷瑞勉、…詹文娟 (2013)。幼教課程模式。臺北市:華騰文化。
    陳淑琴(2007)。幼兒教師主題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1(2),27-52。
    陳惠琴(2015)。園長領導幼兒園實施新課綱教學歷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華大學,臺東縣。
    陳雅美(1999)。幼稚園方案教學團體討論之分析研究:二個不同教室之比較。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2,535~569。
    陳雅美(2011)。從「幼兒園教保活動與課程大綱」的修訂談「新住民子女幼兒園課程與教學」的相關議題。國民教育,51(6),40-46。
    湯志民(2004)。幼兒學習環境設計。臺北市:五南。
    湯靜如(2014)。從教師主導到師生合作之教學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黃月美(2007)。台灣幼教課程史之研究研究成果報告(精簡版)。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黃富廷(2016)。從「教師中心論」與「學生中心論」的兩次世紀大對決來探討啟智班教學的合理走向。台東特教,43,4-12。
    黃譯瑩 2003)。課程統整系統。臺北:巨流。
    楊美琍(2015)。實施新課綱輔導計畫之研究─以一所幼兒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臺東縣。
    楊淑朱(2004)。主題教學過程中的迷思與省思—談教與學的歷程。臺南:世一幼兒教育研究中心。
    葛小嫻(2000)。兒童本位教育--一所幼兒園父母、教師幼兒教育觀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廖鳳瑞(1995)。成長出自內在力量—幼教老師成長的訣竅。新幼教,84(2),61-64。
    趙婉娟(2002)。走向開放式幼兒教育中──教師學習區規劃歷程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趙蕙鈴(2015)。幼兒園新課綱社會領域之課程目標與教學綱要的實踐。兒童照顧與教育,5,1-24。
    劉美吟(2014)。園長領導教師實踐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精神與理念於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臺東縣。
    劉淑娟(2012)。在專業發展園所中邁向開放之路-一位幼教師專業成長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劉斐如(2011)。幼稚園實施藝術統整課程之個案研究。臺北,心理。
    劉慈惠 (2006)。學前幼兒被期待學些什麼?─以兩所幼稚園家長為例。師大學報:教育類,51(1),131-158。
    潘世尊(2014)。幼兒園新課綱語文領域之實踐。兒童照顧與教育,4,29-54。
    潘世尊、潘幸玫(2013)。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認知領域評析 ──以「生活環境中的數學」為焦點。兒童照顧與教育,3,1-21。
    蔡敏玲(2006)。教室言談:教與學的語言。臺北:心理。
    蔡敏玲(2014)。幼兒教育的新視界。國民教育,54(4),4-9。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
    蔡清田(2004)。課程統整與行動研究。臺北:五南。
    蔣姿儀(2011)。幼兒園的課程與教學。載於蔣姿儀主編,幼兒園教保活動與課程,2-20。臺北:五南
    鄭博真(2008)。幼兒園主題課程與教學—融入多元智能設計與實施。 新北:華立。
    鄭博真(2012)。幼兒園統整課程與教學—理念與實務。臺北:華騰。
    鄭博真、蔡淑梅(2012)。幼兒園統整課程的規劃與設計之探討:以教 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為基礎。華醫學報,37,57-82。
    賴耶津(2016)。幼兒在幼兒園新課綱中認知領域表現之行動研究-以認識氣味為主題教學活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
    賽吉歐‧斯帕吉雅瑞、洛利斯、馬拉古齊、瑪利娜和卡拉‧瑞納迪等(2002)。鞋子與量尺。(黃又青、詹佳蕙譯)。台北縣:光佑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7)
    簡楚瑛(1999)。從美國幼教課程模式論幼教課程之基本問題。教育研究期刊,43,139-161。
    簡楚瑛(2005)。從課室言談與課程結構看教育改革的契機。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與心理研究,28(1),49-74。
    顏士程(2012)。臺灣幼兒園發展史。臺北市:華騰。
    魏美惠(2014)。近代幼兒教育思潮(第三版)。臺北市:心理。
    龔仁棉、張靜儀(2010)。幼稚園大班團討中教師與幼兒提問方式轉變之批判取向行動研究—「我問/出問題幫助我學習」。幼兒教育,299,4-21。
    貳、西文部分
    Baker, B. (1998). Child-centered teaching, redemption, and educational identities: a history of the present. Educational theory, 48(2), 155-174.
    Brown, K. L.(2003). From Teacher-Centered to Learner-Centered Curriculum: Improving Learning in Diverse Classrooms. Education, 124(1), 49-54.
    Chung, S., & Walsh, D. (2000). Unpacking child-centredness: a history of meanings.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32(2), 215-234.
    Clarke, J. (2010). Key Issues in Childhood and Youth Studies. New York:Routledge.
    Deb, C. & Margie, C. (2011).Reflecting children’s lives: a handbook for planning your child-centered curriculum (2nd). St. Paul, MN: Redleaf Press.
    Henson, K. T. (2003). Foundations for learner-centered education: a knowledge base. Education, 124(1), 5-16.
    Langford, R. (2010). Critiquing Child-Centered Pedagogy to Bring Children and Early Childhood Educators into the Centre of a Democratic Pedagogy. Contemporary Issues in Early Childhood, 11(1), 113-127.
    Lee, J. S. (2006). Preschool teachers’ shared beliefs about appropriate pedagogy for 4-year-old.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33(6),433-441.
    Morrison, G. (2012).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Today (12th).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Education.
    Morrow, V. (2011). Understanding children and childhood. Australia: Southern Cross University.
    Tzuo, P. W., Yang, C. H., & Wright, S. K. (2011). Child-centered education: Incorporating reconceptualism and poststructuralism.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Reviews, 6(8), 554-559.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