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卓旻寧
Cho, Min-Ning
論文名稱: 媒體素養教學方案之行動研究:廣告刻板印象、再現、反思與近用
Action Research of Media Literacy Teaching Project:Advertising Stereotypes
指導教授: 鄧毓浩
Teng, Yuh-Haw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1
中文關鍵詞: 廣告刻板印象媒體素養行動研究
英文關鍵詞: Advertising stereotypes, Media literacy, Action research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001289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2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媒體素養教學方案融入國中公民課程之學習成果,以瞭解學生於教學方案實施後,在認知、情意、行動三方面的改變情形;而研究者本身則藉由教學方案實施過程的記錄、修正與反思,精進教學設計與教學品質,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期望對日後實施媒體素養課程之教學者有所助益。
    本研究以行動研究為主要研究取向,研究對象為研究者任教之新北市某國中八年級學生,課程內容重點有四:解讀廣告中的性別刻板印象、察覺廣告中的年齡刻板印象、覺知廣告中的種族刻板印象及解析廣告刻板印象之探究實作活動,總計四節課的教學活動。冀望透過學習活動的進行,引導學生察覺廣告中的媒體再現、身體形象、性別、年齡與種族刻板印象等問題,及其對個人與社會的影響,促使學生意識到廣告設計的意涵,反思廣告所傳達的意象,進而破除刻板印象,以達具備媒體素養能力的最終目標。
    研究者為確保研究的嚴謹性,利用教學札記、錄影觀察記錄、課程回饋單等方式,配合課室觀察紀錄表、學生學習單及實作單與非正式訪談紀錄等多元管道進行資料蒐集、分析與檢核,藉此檢視教學設計實施成效與修正歷程,以期課程能達成研究者預期之目標。
    教學方案實施後,研究者依據上述研究資料進行分析,歸結出以下之研究結果:
    一、媒體素養教學方案有助於培養學生思辨媒體再現的能力,並能解讀媒體再現潛藏的刻板印象。
    二、媒體素養教學方案能促使學生反思閱聽人的意義,並察覺媒體再現的影響。
    三、透過教學反思及與協同研究者的共備討論之循環歷程,增進研究者的專業知能。

    最後,研究者針對行動研究所遭遇的問題與不足之處提出以下之建議,以供日後研究之參考:
    壹、媒體素養課程發展之建議
    一、教學方案可發展為公民學科與其他學科或領域之跨域統整的彈性學習課程。
    二、參與同儕共備使教學方案設計更臻完善。
    三、課程設計創造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
    貳、未來研究之建議
    一、研發媒體素養探究實作之活動課程。
    二、選定焦點學生探究媒體素養學習成果。
    三、研究新媒體潛藏的意識型態。
    關鍵字:廣告刻板印象、媒體素養、行動研究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media literacy teaching project into the study of junior high school citizenship courses. The main focus is to understand students’ changes on cognition, affection and action after the teaching project has been implemented. The researcher herself can improve teaching design and teaching quality by recording, revising and reflecting on the implementation. Afterward, she can make specific suggestions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hoping to be helpful to those who will implement media literacy courses in the future.
    This study takes action research as the main research orientation, and the research object is the eighth grade students in New Taipei City who are taught by the researcher. There are four key points in the course content: interpreting the gender stereotypes in advertising, detecting the age stereotypes in advertising, being aware of racial stereotypes in advertising and engaging in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activities of analyzing advertising stereotypes. The project includes four classes which guide students to perceive issues such as media representation, body image, gender, age and racial stereotypes in advertisements and their impact on individuals and society through various teaching activities. The researcher hopes to encourage students to realize the meaning of advertising design, reflect on the image conveyed by the advertisement, and then break the stereotypes. As a result, the students can achieve the ultimate goal of having media literacy capability.
    To ensure the accuracy of the research, the researcher uses teaching notes, video observations, course feedback forms, etc., in conjunction with multiple channels such as classroom observation record sheets, student study sheets, practice sheets, and informal interview records for data collection, analysis and verification.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teaching design implementation is reviewed through those mentioned above and then the researcher will revise the process to achieve the goal expected.
    The researcher analyzes the research data above and concludes the following research results:
    1.The media literacy teaching project helps to cultivate students' capability to think about media representation and to interpret the hidden stereotypes of media representation.
    2.The media literacy teaching project can prompt students to reflect on the roles of the audience and perceive the influence of media representation.
    3.Through the cyclical process of teaching reflection and discussions between co-researchers, the researcher'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ability has been enhanced.
    Last, the researcher puts forward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for the problems and deficiencies encountered when taking the action research as a reference for future research:
    I.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edia literacy courses
    1.The teaching project can be developed into a flexible learning curriculum integrating civics and other subjects or cross-domain integration.
    2.Preparation with peers is suggested to make the design of teaching project more perfect.
    3.Creating the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self-learning through proper curriculum design.
    II.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1.Selecting focus students to review the effectiveness of media literacy learning.
    2.Developing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activities for media literacy project.
    3.Study the hidden ideology of emerging media.
    Keywords: Advertising stereotypes, Media literacy, Action research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三節 重要名詞釋義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之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媒體素養之意涵 11 第二節 刻板印象與媒體再現 20 第三節 媒體素養教育與國中公民課程 27 第四節 國內媒體素養教育之相關研究 3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5 第一節 研究方法 45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參與者 48 第三節 研究者背景與角色 50 第四節 研究流程 52 第五節 研究工具 55 第六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58 第七節 研究倫理 6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3 第一節 媒體素養教學方案之發展 63 第二節 媒體素養教學方案之實施歷程與修正 73 第三節 研究參與者媒體經驗之轉變 90 第四節 研究者的省思與成長 96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107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07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12 參考文獻 115 壹、中文文獻 115 貳、外文文獻 120 附錄 123

    壹、中文文獻
    王珮芸(2017)。合作學習策略運用於國中生媒體素養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白佳麒(2005)。媒體素養教育融入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第四階段能力指標與課程發展雛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余陽洲(2012)。媒體公民教育/識讀/素養面面觀。載於成露茜、羅曉南(主編),批判的媒體識讀(頁17-38)。臺北市:正中書局。
    吳心欣(1999)。兒童電視觀看之性別刻板印象解讀型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吳知賢(1998)。兒童與電視。臺北:桂冠。
    吳清山、林天祐(2004)。媒體素養。教育資料與研究,57,93-94。
    吳翠珍(2004)。媒體素養教育教什麼?如何教?。媒體素養暨教案徵選教師研習手冊。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媒體素養研究室。
    吳翠珍、陳世敏(2011)。媒體素養教育。臺北市:巨流。
    李承宇(2003)。閱聽人思考的變革--媒體素養意義新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李律鋒、鄧宗聖(2009)。媒體素養教學法。國民中小學媒體素養教育教師參考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李美枝(1987)。女性心理學。臺北市:大洋。
    周芊、吳知賢、沈文英(2006)。媒介與兒童。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林子斌(譯)(2006)。媒體教育--素養、學習與現代文化(原作者:David Buckingham)。臺北市:巨流。
    林作逸(2006)。國小資優班媒體素養批判思考課程設計與實施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佩璇(2003)。課程行動研究--從「專業成長」剖析教師角色轉化的困境。課程與教學季刊,6 (3),129-146。
    林芳瑜(2010)。批判思考教學運用在媒體素養教育之行動研究--以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林思平(2012)。種族與媒體再現。載於成露茜、羅曉南(主編),批判的媒體識讀(頁299-315)。臺北市:正中書局。
    林義傑、李蕙君(2009)。媒體素養之教學活動探討--以判斷網路謠言真偽為例。生活科技教育月刊,42(6),44-50。
    柯柏守(2012)。媒體識讀之行動研究--以某國小四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洪玉萍(2015)。高中生媒體識讀能力之行動研究--以離島某高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洪媖雯(2011)。實施網路媒體素養教育之行動研究--以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洪嘉欣、陳皎眉(2009)。 刻板印象如何影響行為?談刻板印象效果的內在歷程與影響。教育與心理研究,32(4),1-22。
    馬嘉穗(2007)。國小六年級實施媒體素養教育之合作行動研究--以性別刻板印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 堂課--揚帆再訪之旅。高雄市:麗文文化。
    張心怡(2014)。老年族群自我建構、社會文化傾向與老年自我刻板印象形塑之研究--以臺灣與新加坡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張秀如(2017)。檢視階級意識型態的媒體素養教學單元融入綜合活動領域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育蒼(2014)。「媒體近用」教學方案實施之行動研究:新店高中個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鈞淳(2010)。媒體素養教學方案融入國中社會學習領域公民科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教育部(2002)。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1)。國民中小學媒體素養教育課程綱要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1)。現代公民核心能力養成計畫。取自:http://hss.edu.tw/wSite/ct?xItem=3059&ctNode=301&mp=4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社會領域。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科技領域。臺北市:教育部。
    莊耀嘉、王重鳴(合譯)(2001)。社會心理學(原作者:Smith, E. R. & Mackle, D. M.)。臺北市:桂冠。
    郭玉慧(2013)。媒體人與教育人跨界合作媒體素養教育之行動研究--以讀報教育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郭生玉(2012)。心理與教育研究法。新北市:精華。
    陳向明(2009)。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臺北市:三民。
    陳季芸(2015)。媒體素養融入國小六年級社會學習領域教學方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陳芸芸(譯)(2004)。全球化下的傳播與文化(原作者:James Lull)。臺北市:韋伯。
    陳俐伶(2013)。解讀新聞中的媒體再現--一所國民中學媒體識讀教學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容(2013)。發現媒體中的性別刻板印象--一所國民中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惠珍、戰寶華(2008)。大學圖書館推動媒體素養教育之具體策略與做法。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80,83-106。
    馮建三(譯)(1994)。廣告的符碼。(原作者:Sut Jhally)。臺北市:遠流。
    黃秀雯、王采薇(2019)。男女有別,學習表現也有別?國際素養評量結果再思性別刻板印象威脅。學校行政雙月刊,122,154 - 170。
    黃雅萍(1998)。從教師專業發展看媒體素養的重要性。迎接廿一世紀師資培育--教師專業知能的省思研討會論文集,Ⅲ,51-67。臺北市:教育部。
    楊洲松(2008)。批判性媒體素養教育的理念與實踐。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80,25-36。
    葉春蓮(2010)。英國媒體教育研究--兼論對我國的啟示(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葉韋君(2009)。媒體再現:真實建構與認同塑造。國民中小學媒體素養教育教師參考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董淑鈴(2004)。刻板印象在諮商中的意涵與影響--以種族和性別刻板印象為例。輔導季刊,40(2),15-26
    詹素屏(2017)。讀報教育對國小學生媒體識讀能力影響之行動研究--以社會學習領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甄曉蘭(2003)。課程行動硏究:實例與方法解析。臺北市:師大書苑。
    劉仁儷(2013)。運用紀錄短片教學培養國小五年級學童媒體素養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劉蕙苓(2007)。網路的新聞再現 1994vs2004 以聯合報為例。資訊社會研究,12,143-177。
    潘世尊(2014)。教育行動研究的困境與挑戰。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30,119-147。
    蔡欣樺(2012)。媒體素養教學方案之行動研究--以「解讀電視新聞中的置入性行銷」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蔡美瑛(2012)。年齡與媒體再現。載於成露茜、羅曉南(主編),批判的媒體識讀(頁277-297)。臺北市:正中書局。
    蔡清田(2011)。行動研究的理論與實踐。T&D 飛訊,118。
    蔡清田(2013)。教育行動研究新論。臺北市:五南。
    謝銘珈(2008)。國小學童網路媒體素養教育之行動研究--「以中年級網路媒體素養」為例的教學設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鍾佳庭(2018)。運用批判思考教學培養國小六年級學生媒體素養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顏湘婷(2006)。應用媒體識讀教育於國小學童之教師行動研究--以報紙新聞實施讀報教育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貳、外文文獻
    Alvarado, M., Gutch, R., & Wollen, T.(1989). An Introduction to Media Teaching, London;Macmillan.
    AMLA(2007). Core principles of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Alliance for a media literate America. http://www.amlainfo.org/uploads/h6/GC/h6GCfK3 W8UFgQyuUTRZQFg/AMLA-Core-MLE-Princ-6-07-Final-Rev.pdf
    Buckingham, D.(2000). The making of citizen:Young people, news and politics. London:Routledge.
    Buckingham, D.(2006). Defining digital literacy What do young people need to know about digital media?Nordic Journal of Digital Literacy, 1, 263-277.
    Center for Media Literacy.(201l). Media Literacy:A Definition and More Retrieved from http://www.medialit.org/media-literacy-definition-and-more.
    Considine, D. M.(1995). Are We There Yet?An Update on the Media Literacy Movement.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5(4), 32-43.
    Cuddy, A. J. C., & Fiske, S. T.(2002). Doddering but dear:Process, content, and function in stereotyping of older persons. In T. D. Nelson (Ed.), Ageism:Stereotyping and prejudice against older persons,3-26. Cambridge, NFL:MIT Press.
    Dines, G. & Humez, J. M.(1995). Gender, race and class in media. California:SAGE.
    Duncan, B.(2006). Media literacy:Essential survival skills for the new millennium. School Libraries in Canada, 25(4), 31-34.
    Hinton, P. R.(2000). Stereotypes, cognition and culture. Hove:Psychology Press.
    Hobbs, R.(1998). The seven great debates in the media literacy movement.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8(1), 16–32.
    Leichtman, M, D. & Ceci, S. J.(1995). The effects of stereotypes and suggestions on preschoolers' report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1(4), 568-578.
    Lippmann,W.(1922)Public Opinion. New York:Harcourt Brace.
    O’Sullivan, T. et al.(1997). Studying the media. London:Edward Arnold.
    Potter, W. J.(2001). Media literacy. USA.:Sage.
    Switzer, McNamara & Ryan(1999). Critical-cultural studies in research and striation, 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Educator, 54(3),23-42

    無法下載圖示 電子全文延後公開
    2025/08/31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