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傅薾萱
Fu, Erh-Hsuan
論文名稱: 落實「以幼兒為主體」理念於幼兒園扮演區實施歷程之行動研究
An Action Research of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Practice “Children as Subjects” Belief in Dramatic Area in the Preschool
指導教授: 簡淑真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Department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3
中文關鍵詞: 以幼兒為主體扮演區
英文關鍵詞: children as subjects, dramatic area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THE.NTNU.DHDFS.026.2018.A06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01下載: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探討教保服務人員如何在幼兒園學習環境的扮演區落實「以幼兒為主體」理念,來改善研究者教學現場中扮演區的困境。
    以研究者任教的幼兒園-連江縣太陽國中小附設幼兒園之3~6歲的23位混齡班幼兒為研究對象,於正式行動研究前,先進行美髮院扮演遊戲約1個月的試探性研究,研究者覺察提供「以幼兒為主體」、貼近幼兒生活經驗的素材之重要性,並進行為期3個月的扮演區調整改善之行動研究。透過攝影、錄音、拍照訪談幼兒、教師觀察札記與省思等方式收集資料並作分析,本研究的發現如下:
    一、 提供可愛班幼兒海島型生活經驗的素材,便看見幼兒的創意想像世界。
    二、塑造扮演情境的氛圍,以提供幼兒收拾玩具的線索。
    三、研究者體悟持續地觀察與省思,才能真正落實「以幼兒為主體」
    理念。
    四、研究者透過有彈性地使用《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的學習
    指標來引導幼兒扮演遊戲,能更符合「以幼兒為主體」理念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how the preschool teacher applied “Children as Subjects” spirit and perspective in guiding children on dramatic area. Based on indicators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 Care Curriculum Framework (ECECCF), the present study tried to solve the problems that children always throw toys on the ground, and therefore they cannt classify toys in the time of packing, and often stay in the “fried toys hodgepodge” encountered by the class. Participants of this study were 23 children, aged from 3 to 6 years old in a mixed-age class. Before formal action research, the present study went through preliminary examination of pretend play, named “hairdressing salon” for about one month. This preliminary examination let researcher notice the importance of supplying materials in children’s actual living situations and experiences.
    The three month-long action research of dramatic area adjustment and improvement was applied to the class. Data was collected primarily by means of photograph, recording, interview of children. Four main results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 (a) through providing materials that are close to children’s actual living situations and experiences, the present study saw the creative imagination world of young children (b) the environment of dramatic area provided clues for children to pack toys (c) teachers can implement “Children as Subjects” by continuous observation and reflection (d) based on indicators in ECECCF, teachers can accord with “Children as Subjects” belief when guiding children in pretend play.

    謝誌…………………………………………………Ⅰ (中文)摘要…………………………………………Ⅱ (英文)摘要…………………………………………Ⅲ 表次…………………………………………………Ⅳ 圖次…………………………………………………Ⅴ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8 第一節 幼兒園中的學習區……………………………… 8 第二節 從遊戲理論來看扮演遊戲………………………21 第三節 以幼兒為主體之理念……………………………24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29 第一節 研究的流程………………………………………29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34 第三節 資料收集…………………………………………43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 45 第四章 研究的發現與討論………………………………49 第一節 行動研究的起始—摸索、釐清…………………51 第二節 行動的探究與嘗試—疑惑、解惑與調整………60 第三節 理解與行動—再疑惑、再解惑…與形塑………8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06 第一節 研究發現………………………………………106 第二節 研究心得與建議………………………………109 參考文獻 …………………………………………113 附錄…………………………………………………117 附錄一 試探性研究之歷程……………………………117 附錄二 開放式編碼………………………………………123 附錄三 觀察紀錄………………………………………124 附錄四 家長同意函……………………………………133

    壹、中文部份
    沈文婷(1997)。幼兒扮演遊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學系碩士班,臺北市。
    邱兆偉(1995)。「質的研究」的訴求與設計。教育研究,4,1-33。
    吳木崑(2009)。杜威經驗哲學對課程與教學之啟示。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0(1),35-54。
    吳美枝、何禮恩譯(2003)。行動研究—生活實踐家的研究錦囊。臺北市:濤石。
    何素娟、陳彥文、劉孟雲、黃麗錦、林璟玲、沈文鈺(2006)。嬰幼兒環境設計與規劃。臺北市:華騰文化。
    邱淑珍(2011)。在高低真實性玩物情境中幼兒的扮演行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幼兒教育專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巫鐘琳(2011)。華人社會幼兒主體觀實踐「幼兒為中心」信念之可行性-以文化脈絡為研究取向(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呂毓蕙(2012)。在基礎評鑑中發現學習區設置的盲點。教育部,家政群科課程中心學校電子報,65。線上檢索日期:2016年10月6日。網址:http://group.cyhvs.cy.edu.tw:85/
    李嘉文(2005)。「以學生為主體」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物理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臺北市。
    周怡伶、段慧瑩〈2009〉。許幼兒一個美好的環境-幼兒園中介空間初探。幼兒教保研究期刊,3,75-90。
    林思騏、郭力平(2016)新課綱課程施行之教學歷程~以在地化課程實踐為例。兒童照顧與教育,6,35-51。
    林怡滿、李美玲、周芸頻、蔡淑君與洪慧英(2015)幼兒園課程變革之行動研究:從傳統到學習區。長庚科技期刊,22,53-70。
    周淑惠、陳志如(1998)。幼兒園室內學習環境簡介:學習區。國教世紀,179,15-20。
    翁美萍、王碧治、林綺君(2001)。提升玩的品質──加強幼兒在角落的主動性。行動研究論文集。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設實驗幼稚園(1996)。開放的足跡。臺北縣:光佑文化。
    教育部(2015)。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課程發展參考實力例(下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5)。幼兒園課程與教學品質評估表使用說明。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7)。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臺北市:教育部。
    陳美娟(2014)。幼兒園實施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之語文領域課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臺中市。
    張招(譯)(2003)。娃娃家的設計與使用(原作者:Creative Associates, Inc.)。臺北市:信誼基金出版社。
    黃月美、黃齡瑩(2010)。走在「幼小轉換」的旅程-以「幼兒為主體」的理解。教育與多元文化研究,2,21-57。
    湯志民(2001)。幼兒學習環境設計。臺北市:五南。
    黃瑞琴(1994)。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
    甄曉蘭(1995a)。合作行動研究-進行教育研究的另一種方式。嘉義師院學報,9,297-318。
    甄曉蘭(2003)。課程行動研究:實例與方法解析。臺北市:師大書苑。
    臧瑩卓(2006)。嬰幼兒學習環境:理論與實務。臺北縣:群英出版社。
    臧瑩卓、胡倩瑜(2009)。幼兒園教師邁向開放教育歷程之個案研究。新生學報,4,47-65。
    廖鳳瑞、陶英琪(譯)(2015)。幼兒觀察評量與輔導(原作者:Roskos & Christie )。臺北市:華藤文化。(原作者出版年:2001)
    臺北市私立國防醫學院附設愛德幼稚園(2001)。愛德幼稚園教師──提升引導團體討論能力之行動研究。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17)。課程大綱與統整性教保活動課程實作及反思研習。
    劉瓊璘(2012)。兒童博物館學習經驗融入幼兒園科學學習之行動研究-以彈珠力學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
    簡楚瑛(2003)。幼教課程模式。臺北市:心理。

    貳、外文部分
    Connelly, F.M., & Clandinin, D.J. (2000). Narrative inquiry: Experience and stor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San Francisco : Jossey-Bass.
    Fein,G.,(1977) Play and the acquisition of symbols. In L. Katz (Ed.), Current topics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Norwood New Jersey.
    Frost, J. L.. & Klein, B. L. (1979). Children’s play and playground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Golomb. C (1979). Symbolic Functioning in Childhood. N.R. Smith & H. B. Franklin(eds) New Jersey :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Montessori. M (1967) The Absorbent Mind, N.Y., Dell Publishing Co. Inc.,pp66
    Lincoln, Y.S., & Guba, E.G.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e. Beverly Hills, C.A. : Sage.
    Sliosberg, S. Zur Dynamiek des Ersatzes. Psychologische Forschung, 1934, 19 ,122-181.
    Smilansky, S. (1968). The effects of sociodramatic play on disadvantaged preschool children. New York:Wiley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