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楊琬琳
Yang, Wan-Lin
論文名稱: 大專院校桌球運動員家長式領導與團隊凝聚力之關係-以同儕關係為中介角色
Paternalistic Leadership and Team Cohesion of College Table Tennis Players:Peer relationship as a Mediator
指導教授: 鄭志富
Cheng, Chih-F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4
中文關鍵詞: 家長式領導團隊凝聚力同儕關係大專院校桌球選手中介變項
英文關鍵詞: paternalistic leadership, team cohesion, peer relationship, collegiate table tennis players, mediating effect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THE.NTNU.GSLHM.043.2018.A05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2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瞭解大專院校桌球運動員知覺教練家長式領導對團隊凝聚力影響之研究,並以同儕關係為中介因子來檢視其影響關係。研究對象為460名臺灣地區公開組及一般組大專院校桌球運動員,並以家長式領導、團隊凝聚力與同儕關係之量表為研究工具進行資料調查收集,共回收407份有效問卷。根據調查所蒐集之資料,以描述性統計、驗證性因素分析與階層迴歸等統計方式進行資料分析。結果發現:
    一、大專院校桌球運動員知覺教練較多「才德領導」;此外,大專院校桌球運動員之團隊凝聚力主要以「團隊適應」為形成因素。而在同儕關係方面,運動員對於「信守諾言」感受最高。二、相關情形大專院校桌球運動員知覺教練家長式領導中的「才德領導」與同儕關係中的「信守諾言」、「情感依賴」及「社交技巧」皆呈現顯著正相關;此外,同儕關係中「信守諾言」、「情感依賴」及「社交技巧」等三個構面皆與團隊凝聚力中的四個構面有顯著正相關三、同儕關係在教練家長式領導行為對團隊凝聚力產生部分中介效果。運動團隊中不僅只有教練與選手之相處,而選手間的互動亦是影響團隊的重要因素,因此,教練在帶隊過程中應選擇適當的領導行為提領選手,並關注選手間之關係,依循選手狀況給予適時關照,將選手彼此間關係視為重要一環,使選手擁有良好之同儕關係,視團隊目標為核心,進而增加團隊凝聚力。針對未來研究,建議採用量化研究輔以質性訪談的方式進行探討,以縱貫研究觀察運動員相處過程及互動行為,做更深入之探究。

    This study aims to discuss the influence of a paternalistic leadership style employed by coaches on the team cohesion of college table tennis players, as well as study the causality between the above two factors with peer relationship as a mediator. The subjects of this study are 460 Taiwanese collegiate table tennis players from the open category and the general category. The main research tool is a scale designed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among paternalistic leadership, team cohesion, and peer relationship. 407 valid questionnaire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or analysis. Statistical methods such a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and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were used to analysis the data collected. Below are our findings:
    One, most collegiate table tennis players think their coaches "lead by virtues and skills". In addition, team cohesion among collegiate table tennis players is primarily forged by new players' "adaptation to the team culture". In terms of peer relation, the players rate "keeping promises" a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Two, collegiate table tennis players are aware that the paternalistic leadership style of their coaches, based on the coaches' virtues and skills, have a direct correlation with the factors of "keeping promises", "emotional dependence", and "social skills" in their peer relationships. Furthermore, the above 3 factors in peer relationships are directly correlated to the 4 factors explored in team cohesion. Three, peer relationships are a partial mediator of how a paternalistic leadership style can affect team cohesion. In a sports team, besides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players and their coach, the interactions among the players themselves also play a crucial role on the team dynamics. Hence, in the course of building a team, coaches should select appropriate team captains to lead their peers, and also pay attention to the peer relationships within the team so as to step in at key moments to care for the players and address any concerns they might have. Coaches ought to place great emphasis on the peer relationships within the team as part of building a strong team and help the players to achieve a strong sense of camaraderie. This way, the players would gravitate towards the common goals of the team, and the team cohesion would be further enhance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include a quantitative approach supplemented by qualitative methodology, such as the incorporation of interviews with research subjects, and longitudinal studies that focus on the interactions and relationships among players, so as to derive a more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is issue.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謝誌 iv 目次 vi 表次 viii 圖次 x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五節 研究重要性 4 第六節 名詞釋義 5 第貳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家長式領導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7 第二節 團隊凝聚力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15 第三節 同儕關係在家長式領導與團隊凝聚力相關研究探討 23 第四節 本章總結 30 第參章 研究方法 32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2 第二節 研究流程 33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 34 第四節 研究工具與設計 38 第五節 研究調查實施 58 第六節 資料處理方法 60 第肆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2 第一節 研究樣本特性分析 62 第二節 家長式領導、團隊凝聚力與同儕關係之現況分析 65 第三節 同儕關係在家長式領導與團隊凝聚力之中介影響分析 72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79 第一節 結論 79 第二節 建議 80 參考文獻 82 附錄 91

    王加微 (1990)。行為科學。臺北市:五南。
    王明月 (2010)。桌球教練領導、組織氣氛、團隊凝聚力與運動滿意度之結構模式。大專體育學刊,12(3),53-64。
    王明如 (2008)。大專排球特優級選手之家長式領導、團隊凝聚力與團隊滿意度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縣。
    王俊明 (2010)。各項統計方法的使用目的及使用時機。中華民國體育學會體育測驗與評量分科研討會報告書,臺北市國立體育學院,1-6。
    石培欣 (2000)。國民中學學生家庭環境、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朱玲慧 (2011)。大學生自尊、同儕關係對復原力與幸福感的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吳宗祐、徐瑋伶、鄭伯壎 (2002)。怒不可遏或忍氣吞聲:華人企業主管威權領導與部屬憤怒反應。本土心理學研究,(18),3-49。
    吳明燁、許絲茜 (2014)。我「受創」故我「消費」: 比較家庭與同儕關係對於大學生流行消費之影響。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7(3),379-408。
    吳治勳,吳英璋,許文耀,蕭仁釗 (2008)。「台灣兒童及青少年關係量表 (TRICA)」之編製和心理計量特性研究。測驗學刊,55 (3),535-557。
    吳政勳、簡家俊、郭春芍 (2011)。角力團隊凝聚力之研究-以 2010 年全國角力錦標賽爲例。休閒與社會研究,(3),41-54。
    吳修廷、廖主民 (2010)。運動領域中同儕關係的概念與測量。中華體育季刊,24(3),131-140。
    吳崇旗 (2014)。冒險教育登山課程對大學生生活效能與團隊凝聚力之成效。大專體育學刊,16(1),1-13。
    吳慧卿 (2001)。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團隊衝突、團隊凝聚力及滿意度關係之實證研究 (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慧卿、鄭志富 (2003)。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團隊衝突、團隊凝聚力與滿意度關係之研究,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會,(2),124-147。
    呂勝瑛、楊沛穎 (2009)。國小學童同儕關係對消費行為的影響之研究,稻江學報,4(1),141-164。
    宋一夫、湯慧娟 (2005)。我國大專院校游泳教練家長式領導之調查研究。大專體育學刊,7(3),151-160。
    宋一夫、湯慧娟 (2009)。高中甲組排球運動員知覺教練領導與教練效能對團隊氣氛之影響研究。臺灣運動心理學報,15,13-25。
    李竹圍、龔如文、李嘉文、吳茂盛、陳榮山、王志忠 (2007)。大學院校與高中的手球選手團隊凝聚力之分析。北體學報,15,40-47。
    李佳霙 (2009)。高中生親子關係,性別平等觀念及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李美枝 (1991)。性別角色面面觀。臺北市:聯經。
    李啟瑞、陳益祥 (2008)。同儕創造動機氣候之探討。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體育學術研討會,7-11。
    卓國雄 (2000)。集體效能和團隊凝聚力對社會懈怠與拔河成績表現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周俊三 (2014)。家長式領導行為對賽前狀態性焦慮與團隊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屏東科大體育學刊,(3),41-55。
    周婉茹、鄭伯壎、連玉輝 (2014)。威權領導:概念源起、現況檢討及未來方向。中華心理學刊,56(2),165-189。
    周資眾 (2008)。運動選材新趨勢。學校體育,(104),80-84。
    季力康 (1996)。運動目標取向在運動動機之研究與應用。1996年體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55-57。
    林子群、高三福(2012)。教練家長式領導與選手同儕互動關係。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1(2),25-33。
    林佳蓉、楊仁仁、李亭儀 (2012)。大專桌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組織氣氛、團隊凝聚力與滿意度之探討。台南應用科大學報,31,207-225。
    林佳蓉、楊仁仁、李亭儀 (2012)。大專桌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組織氣氛、團隊凝聚力與滿意度之探討。臺南應用科大學報,(31),207-225。
    林澤民 (2012)。教練領導行為、團隊氣氛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以足球選手為例。運動教練科學,(25),25-38。
    林龍和 (2005)。高雄市國民小學校長家長式領導與教師服務士氣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洪光燦 (2006)。桌球代表隊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之探討:以大專選手為例。淡江體育,(9),103-113。
    洪雅雯 (2001)。學童之人格特質,同儕接納程度與班級氣氛知覺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市。
    徐慶帆 (2007)。從華人家長式領導談運動教練領導行為。中華體育季刊,21(1),51-58。
    徐澄清 (1998)。社會化過程的重要機轉-同儕互動。健康世界,145,10-14。
    留聖傑 (2010)。國高中排球校隊教練家長式領導與團隊凝聚力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巿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翁志成 (1994)。運動教練的領導理論與類型。中華體育季刊,7(4),31-38。
    馬尚偉、陳益祥 (2014)。國小高年級運動代表隊同儕關係影響因素之研究。國北教大體育,9,47-62。
    高三福、呂政達、楊鎮瑭 (2013)。家長式領導行為與信任教練:團隊價值觀的跨層次調節效果。體育學報,46(4),393-405。
    高三褔、張俊一 (2015)。家長式領導在運動團隊的研究:期刊論文的回顧與分析。臺灣運動心理學報,15(2),75-106。
    張春興 (1988)。知之歷程與教之歷程:認知心理學的發展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教育心理學報,(21),17-38。
    張春興 (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美麗 (2004)。國中學生性別角色、同儕關係與性別教育需求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縣。
    張瓊云 (2008)。運用圖像化教學於國小文言文學習成效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張耀宗 (2006)。領導行為與集體效能對知識創造團隊學習影響之研究-以知識分享與團隊認同為中介變項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莊豔惠 (1997)。教練領導行為對團隊凝聚力及內在動機的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許君立、李信良 (2012)。臺中市國小籃球隊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8(2),73-85。
    許金田、胡秀華、淩孝綦、鄭伯壎、周麗芳 (2004)。家長式領導與組織公民行爲的關係:上下關係品質之中介效果。交大管理學報, 2,119-149。
    許思景、何慧群 (2015)。小一新生同儕關係與學校適應之因應策略。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7),120-124。
    許義雄 (1989)。運動教練的角色-就人本主義觀點談起。中華體育季刊,3(3),60-62。
    郭春悅 (2006)。家庭社經地位、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陳文宗 (2005)。我國高級中等學校技藝競賽與競技運動教練領導風格及選手滿意度、團隊凝聚力與團隊目標達成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陳永甡 (2004)。淺談領導與管理之差別,品質月刊,40(8),33-35。
    陳其昌 (1993)。排球教練領導行為對團隊凝聚力的影響暨驗證運動情境領導理論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陳其昌 (1993)。排球教練領導行為對團隊凝聚力影響暨驗證運動情境領導理論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桃園縣。
    陳南福、湯湧、陳智仁 (2013)。大專校院柔道選手知覺教練效能與團隊滿意度分析。中原體育學報,(2),164-172。
    陳建彰 (2006)。大專校院甲組桌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團隊凝聚力與成績表現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陳曉鈴、賴鳳儀、賴春錦、高月慈 (2015)。凝聚力在主動人格與角色外行為之調節角色。臺大管理論叢,25(3),1-37。
    陳龍弘、蔡英美 (2005)。華人家長式領導,情緒感受與運動員競技倦怠。大專體育學刊,7(2),101-110。
    陳龍弘、蔡英美 (2005)。華人家長式領導、情緒感受與運動員競技倦怠。大專體育學刊,7(2),101-110。
    陳駿安 (2009)。優秀高中籃球隊教練家長式領導行為與領導效能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曾建勝 (2001)。學童體適能與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中華體育季刊,15(1),131-138。
    湯慧娟、宋一夫 (2004)。教練家長式領導、團隊文化價值觀對團隊承諾之影響研究。體育學報,(36),119-130。
    程景琳 (2010)。社交計量及同儕知覺受歡迎度與青少年關係攻擊及孤寂感之相關研究。教育心理學報,42(1),143-162。
    黃世昌 (2010)。宜蘭縣國小運動團隊知覺家長式領導及參與動機對團隊凝聚力影響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黃巧萍 (2011)。國小高年級排球選手知覺教練家長式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市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妙真 (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消費態度相關因素之研究—以高雄縣市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臺南市。
    黃俊龍 (2009)。高中排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同儕關係與組織承諾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黃俊龍、蔡俊傑 (2009)。排球選手同儕關係之研究。排球教練科學,14,10-18。
    黃淑玲 (2016)。教練領導行為與目標取向對運動表現之影響。海峽兩岸體育研究學報,10(2),35-49。
    黃義翔、聶喬齡 (2015)。教練-選手關係在家長式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關係間的中介角色。大專體育學刊,17(2),203-219。
    黃德祥 (2000)。青少年的同儕關係與社會比較對人格發展的影響。青少年人格建構研究會論文集。財團法人人格建構工程學研究基金會主辦,臺北市。
    黃德祥 (2000)。青少年發展與輔導 (二版)。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楊純碧 (1998)。教練領導行為對團隊氣氛與教練-選手關係滿意度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樊景立、鄭伯壎 (2000)。家長式領導:一項文化觀點的分析。本土心理學研究,(13),126-180。
    樊景立、鄭伯壎 (2000)。華人組織的家長式領導:一項文化觀點的分析。本土心理學研究,(13),126-180。
    潘福來 (2005)。國中校長塑造學校團隊凝聚力之行動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蔡英美 (2005)。家長式領導、情緒感受與團隊凝聚力之關係研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6(2),347-358。
    蔣憶德、陳淑滿、葉志仙 (2001)。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相關研究。體育學報,(30),195-206。
    鄭伯壎 (1996)。家長權威與領導行為之關係探討 (二)。臺北市:國科會專題研究報告。
    鄭伯壎 (2001)。華人組織的家長式領導:概念再建構、測量模式的建立。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鄭伯壎、周麗芳、黃敏萍、樊景立、彭泗清 (2003)。家長式領導的三元模式:中國大陸企業組織的證據。本土心理學研究,(20),209-250。
    鄭伯壎、謝佩鴛、周麗芳 (2002)。校長領導作風、上下關係品質及教師角色外行為:轉型式與家長式領導的效果。本土心理學研究,(17),105-161。
    鄭孝存 (2008)。臺北市國小排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鄭志富 (1995)。運動教練領導行為模式分析。臺灣師大體育研究復刊號,1,75-90。
    鄭志富 (1997)。運動教練領導行為研究取向。中華體育季刊,11(1),22-31。
    盧俊宏 (1998)。運動心理學。台北:師大學苑。
    盧俊宏 (2005)。運動心理學在健康促進上的角色。國民體育季刊,146,15-23。
    賴姍姍 (2004)。運動員滿意度、團隊支持對團隊承諾、團隊凝聚力、離隊傾向及練習表現之影響:以大專乙組游泳選手為例。大專體育學刊,6(2),119-130。
    謝明輝、高三福 (2012)。桌球選手運動團隊文化與團隊凝聚力關係之研究。雲科大體育,14,39-46。
    謝雅麗 (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親子關係、家庭氣氛與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謝聖國 (2014)。教練家長式領導與同儕領導對國小排球選手同儕互動關係之研究 (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顏明哲、張家昌 (2006)。運動團隊凝聚力之初探。彰化師大體育學報,(6),114-120。
    顏肇廷、曾冠堯、高三福 (2008)。運動團隊家長式領導研究之探討。中華體育季刊,22(4),96-102。
    Bagwell, C. L. (2004). Friendships, peer networks, and antisocial behavior. In J.B. Kupersmidt, K., & A. Dodge(Eds.), Children’s peer relations: From development to intervention. (pp. 37-57)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Bandura, A. (1973). Aggression: A social learning analysis. Oxford England , NJ: Prentice-Hall.
    Bryman, A. (1992). Charisma and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 Newbury Park, California : Sage.
    Bennis, W. (1985). Leaders: The strategies for takin charge.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Baron, R. M., & Kenny, D. A. (1986). 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1(6), 1173.
    Cillessen, A. H. N., & Rose, A. J. (2005). Understanding popularity in the peer system.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4(2), 102-105.
    Carron, A. V. Loughhead, T. M., & Bray, S. R. (2005). The home advantage in sport competitions: Courneya and Carron's (1992) conceptual framework a decade later.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23(4), 395-407.
    Cowell, C. C., & Ismail, A. H. (1962). Relationships between selected social and physical factors. Research Quarterly, 33(1), 40–43.
    Chelladurai, P. (1993). Leadership. In R. N. Singer, M. Murphey, & L. K.
    Tennant (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sport psychology(pp.647-671). New
    York, NY: Macmillan.
    Gould, D. (1999). The effects of model similarity and model task on self-efficacy and muscular endurance.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3, 17-29.
    Groon, P. (2002). Distributed leadership as a unit of analysis. Leadership Quarterly, 13(4), 423-451.
    Heller, K., & Rook, K. S. (2001). Distinguishing the theoretical functions of social ties: Implications for support interventions. In B. R. Sarason, & S. Duck (Eds.), Personal relationships: Implications for clinical and community psychology (pp. 119-139). Chichester, England: Wiley.
    Jowett, S. (2007). Interdependence analysis and the 3 + 1Cs in the coach-athlete relationship. In S. Jowett & D. Lavallee (Eds.), Social psychology in sport (pp. 15-27).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Kao, S. F., & Cheng B. S. (2005). Assessing sport team cultur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36, 1-17.
    LeUnes, A. D., & Nation, J. R. (1989). Anxiety, Arousal and Intervention. In A. D. LeUnes, & J. R. Nation (Eds.), Sport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 (pp. 95-120) Chicago, IL: Nelson-Hall.
    Lair, J. (1984). Change induction groups, group psychotherapy, integrity groups, peer counseling. In R. J. Corsini (Ed.). 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1(2), 493-494.
    Mayer, R. C., Davis, J. H., & Schoorman, F. D. (1995). An integrative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trust. Academy of Management Rreview, 20(3), 709-734.
    Myung, W. S., & Yang, C. H. (2016). The peer relationship and academic of soccer players. Indian Journa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9(25).
    Martens, R., & Peterson, J. A. (1971). Group cohesiveness as a determinant of success and member satisfaction in team performance. International Review for the Sociology of Sport, 6(1), 49-61.
    Pirola-Merlo, A., Hartel, C., Mann, L., & Hirst, G. 2002. How leaders influence the impact of affective events on team climate and performance in R&D teams. The Leadership Quarterly, 13, 561-581.
    Redding, G. (1990). The spirit of Chinese capitalism.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Smith, A. L. (2007). Youth peer relationships in sport. In S. Jowett, & D. Lavallee (Eds.), Social psychology in sport (pp. 41-54).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Sherif, M., & Sherif, C. W. (1964). Reference groups: Exploration into conformity and deviation of adolescents. New York: Harper & Row.
    Silin, R. H. (1976). Leadership and values: The organization of large-scale Taiwanese enterprise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estre, K. R., & Weiss, M. R. (199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ived coaching behaviors and group cohesion in high school football teams. The Sport Psychologist, 5(1), 41-54.
    Williams, J. M., & Widmeyer, W.N. (1991). The cohesion performance outcome relationship in a coaching sport.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 13, 364-371.
    Westwood, R. I.,& Chan, A. (1992).Organizational behaviour: A southeast Asian perspective.Hong Kong:Longman Group, 118-143.
    Yukl, G. A. (2002).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 (5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