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呂秉桂
Lu, Bing-Kuei
論文名稱: 武術元素應用於表演推廣之研究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martial arts elements in performance promotion
指導教授: 夏學理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表演藝術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erforming Arts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7
中文關鍵詞: 武術元素表演藝術武術表演
英文關鍵詞: martial arts elements, performing arts, martial arts performances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0149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58下載:1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武術乃中華文化之精隨。武術除了包含運動生理學、醫學、力學原理與醫學保健外,更富含豐富的人文精神,有別於其他的運動項目而展出一套獨特的體系。從最初原始時代防禦攻擊,逐漸發展出諸多的拳種風格並形成各家門派,這些拳術的演變過程,除了肢體運用、發勁等不同的實用功能外,隨著社會型態之改變,也漸漸產生一些以表演為主的形式。
    如今,武術表演不單只是拳套的詮釋演繹,也常與音樂、舞蹈或戲劇等結合,形成了獨樹一格的表演藝術,跨界應用於諸多類型的表演藝術中,並成為演出時的一大亮點。
    本研究欲探討武術元素應用於表演藝術中的發展性。從藝術的角度出發,研究者追溯其根源,分析其內容,逐步探索武術在表演藝術節目中將如何呈現,並透過台灣正發展中之武術表演藝術團體,藉由個案分析和相關專家之訪談,了解武術在表演藝術中的運用,與其有何不可取代的藝術價值,使流傳千年的武術文化得以在當代有更開闊的發展與創新。

    Wushu is the essence of Chinese culture. In addition to sports physiology, medicine, mechanics principles and medical health care, martial arts is rich in humanistic spirit. It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sports and exhibits a unique system. From the initial defense against attacks in the primitive era, many styles of boxing have gradually developed and formed into various schools. The evolution of these boxing skills, in addition to different practical functions such as physical use and strength, has gradually changed with the changes in social patterns. Produce some performance-based forms.
    Nowadays, martial arts performance is not only the interpret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gloves, but also often combined with music, dance or drama to form a unique performing arts. It is applied to many types of performing arts across borders and has become a part of the performance. Great highlight.
    This research aims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al application of martial arts elements in performing arts. From an artistic point of view, the researchers traced its roots, analyzed its content, and gradually explored how martial arts will be presented in performing arts programs, and through case studies and interviews with relevant experts through Taiwan’s developing martial arts performing arts groups, Understanding the use of martial arts in performing arts and its irreplaceable artistic value has enabled the martial arts culture that has been passed down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o develop and innovate more broadly in the contemporary era.

    目次 謝誌 i 摘要 ii ABSTRACT iii 目次 iv 表次 v 圖次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中華武術之起源與現況 8 第二節 表演藝術之武術元素應用 22 第三節 臺灣表演藝術團體之武術元素推廣應用 36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架構 50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工具 50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55 第三節 訪談對象 57 第四章 研究個案與發現 59 第一節 極武功夫藝術團 59 第二節 韓門武集表演藝術團 66 第三節 梅門功藝坊 75 第四節 綜合評析 8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1 第一節 結論 101 第二節 建議 105 第三節 後續研究建議 109 參考文獻 114 附錄 120

    一、中文書目
    (一)專書
    王廣西(2006)。《中國功夫》。香港:三聯書店。
    王廣西 (2003)。《功夫:中國武術文化》,雲龍出版社。
    王鋼、洪敏莉(譯)Percy, L. (2000)。《整合行銷傳播策略:從企劃、廣告、促銷、通路到媒體整合》。臺北市:遠流。
    任海(1995)。《中國古代武術》。臺北:臺灣商務。
    伍振鷟、林逢祺、黃坤錦、蘇永明 (2010)。《教育哲學》。台北:五南。
    朱光潛(1991)。《談美》。新潮社。
    朱成(2015)。《那些年一直錯用的SWOT分析》。創見文化。
    朱柔若(譯)(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原作者:W. Lawrence Neuman)。臺北市:揚智文化。(原著出版年:1997)
    余水清(2006)。《中國武術史概要》。中國: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
    余漢東(2006)。《中國戲曲表演藝術辭典》。中國戲劇出版社。
    吳兆祥(1995)。《中華武術技擊法》。中國: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
    李美華、孔祥明、李明寰、林嘉娟、王婷玉、李承宇(譯)(2004)。《社會科學研究方法》
    林伯原(1996)。《中國古代體育史》。臺北市:五洲。
    林淑馨(2010)。《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高雄市:巨流圖書公司。
    林潔盈(譯)Hill, L, O' Sullivan, C.& O' Sullivan, TL. (2004)。《如何開發藝術市場》臺北市:五觀藝術。
    武兵(2018)。《南拳》。大展。
    邱金松(1988)。運動社會學。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
    夏學理(2013)。《展演機構營運績效管理》。臺北:五南。
    夏學理, 梁麗珍, 許珩哲, 於展酈, 林喬苑, 利瑩, 吳嘉欣(2020)。《藝術行銷:藝術/行銷斜槓人的雙刀心法》。台北:五南。
    夏學理、陳尚盈、黃肇璟、翁鵲旻(2011)。《文化市場與藝術票房》。台北:五南。
    夏學理、劉美芝、沈中元、劉嘉琦、黃淑晶(2014)。《文化機構與藝術組織》台北:五南。
    夏學理、鄭美華、陳曼玲、陳亞平、方顕如、周一彤(2011) 。《藝術管理》(三版)。,臺北:五南。
    孫緒(2007)。《形意拳術體用全書:技法篇》。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徐世同、楊景博(譯)Kotler& Keller(2017)。《行銷管理》(十五版)。臺北市:華泰。
    徐紀 (2002)《中國武術論叢一集》台北:五洲
    徐紀(2004)。《手熟餘談.中國武術論叢二集》。台北:五洲。
    徐震(2012)。《萇氏武技書》。台北:大展。
    袁方(主編)(2002)。《社會研究方法》。臺北:五南。
    高全(譯)松田隆智(1983)。《中國拳法入門》。益群
    高登第(譯) (1998)《票房行銷-菲利浦科特勒談表演藝術行銷策略》 (原作者Kotler & Scheff)。台北:遠流出版社。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譯)Richards,G. & Palmer, R. (2012)。《文化節慶管理》。臺北市:桂魯。
    康戈武(1991)。《中國武術實用大全》。臺北:五洲出版社。
    張育華,陳淑英(2019)。《國光的品牌學:一個傳統京劇團打造臺灣劇藝新美學之路》。時報出版。
    張純本、崔樂泉(1993)。《中國武術史》。台北市:文津。
    張澤正(2002)《中國武術功夫》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習雲太 (1985)。《中國武術史》。北京:人民體育。
    莊嘉仁(2004)。台灣武術的發展與變遷(1950~2003)。武壇雜誌社。
    陳公哲2001《精武50年武術發展史》春風文藝出版社
    陳沛菊(2005)。《陳氏太極拳圖說譯注》。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陳育含(譯)Kvale, S. (2010)。《訪談研究法》。臺北市:韋伯文化國際。
    陳建志、薛慧平與張冠萫(2009)。《兒童產業概論與實務》。臺北市:華格那。
    曾慶宗(1990)。中國武術與傳統文化北京北京體育學院出版社
    湯京平(2015)。《個案研究》。載於瞿海源、畢恆達、劉長萱、楊國樞(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249-280 頁)。臺北市:東華書局。
    劉波(2011)。《台灣武術四百年發展史》。逸文武術文化。
    劉盈君(譯)Kotler, P, Kartajaya, H & Setiawan,L : (2017)。《行銷4.0新虛實融合時代贏得顧客的全思維》。臺北市:天下雜誌。
    蔡美玲(譯)Billington, Michael etc(1991)。《表演的藝術》(Performing Arts),。臺北:桂冠圖書。
    蔡美玲(譯)Earl Babbie(2001)。《研究方法》。臺北市:時英出版社。
    蕭瑞麟(2017)。《不用數字的研究:質性研究的思辦脈絡》。(三版),臺北市:五南
    藍毓仁(譯)Ritchie, J. & Lewis, J. (2008)。《質性研究方法》。臺北市:巨流。
    (二)論文
    王于寧(2008)。《中國武術身體觀之研究—以白鶴拳為中心》。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靜(2010)。《武術舞臺表演創編研究》。河南大學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學科,碩士論文。
    李婭楠(2009)。《中國舞臺武術套路表演發展現狀的分析與研究》。武漢體育學院民。
    林芳伶(2010)。《表演藝術團體導入數位典藏作業程序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怡文(2002)。《中國武術傳承模式的現代省思》。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志驤(2010)。《武術應用於表演藝術之研究—以「梅門一氣流行」作品《取經~西遊歷險記》為例》。台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表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黎光昇(2003)。《男子武術南拳有無發聲對發力效果影響之比較》。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

    (三)期刊
    《成都體育學院學報》,第2期。取自: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王建疆(2006)。〈意境理論的現代整合與內審美的視域超越〉。《西北師大學報》第 43卷,第 1 期。
    王國志(2011)。〈從舞臺劇《風中少林》看武術的藝術化之路及國際傳〉。
    李江霞、賈鵬(2008)。〈武術表演走進體育展示之研究〉。《貴州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 5 期。取自: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李其昌(2004)。〈表演藝術之研習發展與教學策略〉。《研習資訊》,第 21 卷,第 5 期。
    周勇、肖偉(2008)。〈淺析中國武戲對武術的發展作用〉。《內蒙古體育科技》。取自: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周麗娟黃曉華論武術運動中音樂與套路相結合的演練形式《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4年第3期 | 廣州體育學院
    孟慶寧(2006)。(民俗體育的當代價值)。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18卷11期, P134 - 135
    侯志琨.(2014)。(試談戲曲武生形象的認識與思考)。參花:上半月。
    高莎(2008)。〈從舞劇《風中少林》看少林功夫劇的創立及其文化、商業屬性〉。《藝術評論》,第10期。取自: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張志勇 (1998):論中國武術美學思想的內涵與特徵。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4卷1期,11-15頁。
    張茂於 (2002):現代美學思想與武術。西南民族學院學報,23卷,299-300頁。
    梅杭強、陳蓓 (2001):武術套路的傳統美學闡釋。天津體育學報,16卷4期,65-67頁。
    郭瓊珠、李麗 (2011)。明清時期大陸移民對臺灣武術形成與發展影響研究。北京體育大學學報,P 8-11頁
    陳亞萍、夏學理(2001)。表演藝術觀眾發展與其相關理論。空大行政學報,第 11 期,213-252。
    陳碧涵(1999)。論舞蹈的結構與學習。國立台灣體育學報,P 289∼317。
    楊本升等,〈試論武術的美學特徵〉,《體育科學》,第22卷第2期,(2002年3月),頁43-46
    董曉(2012)。(臺灣未來工作七大趨勢與兒童相關產業前景看好)。2012 年1 月5日,取自: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
    劉寧顏(1990)。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五)武備志:保安篇、防戍篇。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鄭仕一(Shih-Yi Cheng)從審美心理的視角論武術套路運動的張力大專體育學刊; 6卷2期 (2004 / 06 / 01),P1 - 14
    鮑巨彬,王明建.(2014).(“安順地戲”中的武術文化現象探究——兼論武術與戲曲的淵源關系)。成都體育學院學報。
    藍孝勤(1996)(大陸地區武術之探討)中華體育季刊;9卷4期 (1996 / 03 / 01),P10-16

    二、外文書目
    O'LearyZina. (2014). Essential guide to doing research.
    TaylorE.Dorceta. (2017). Central Park as a Model for Social Control: Urban parks, Social Class and Leisure Behavior in nineteenth-century America.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1), 420-477.

    三、網路資料
    文化部(2019)表演藝術緣起
    https://www.moc.gov.tw/content_278.html (閱讀時間: 2020/10/9)
    極武功夫藝術團官網
    https://www.facebook.com/chiwu.kungfu0916139151/posts/1730329303845439/ (閱讀時間:2020/10/15)
    https://www.epochtimes.com/b5/8/1/11/n1973468.htm (閱讀時間:2020/10/8)
    韓門武集功夫學院官網
    http://www.hangstyle.com.tw/about.php (閱讀時間:2020/10/7)
    梅門藝功坊官網
    https://www.meimen.org/act_invite.php#.X_y90NtCc (閱讀時間:2020/10/3)
    華新社報導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xinhuanet.com/ent/2020-07/22/c_1126266450.htm (閱讀時間:2020/10/20)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