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希曄
Liu, Hsi-Yeh
論文名稱: 成功籃球教練領導行為之研究─以永仁高中女籃為例
The study of successful basketball coach’s leadership behavior: A case study of Yong-Ren senior high school women’s basketball team
指導教授: 梁嘉音
Liang, Chia-Y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運動競技學系
Department of Athletic Performance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8
中文關鍵詞: HBL籃球教練領導成功領導
英文關鍵詞: HBL, basketball, coach’s leadership, successful leadership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2524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89下載:3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目的旨在探究成功籃球教練領導,與分析成功二連霸的歷程與關鍵成功因素。研究中採質性研究,以永仁高中女籃教練與二連霸時期主力球員為受訪對象,藉由深度訪談法進行資料蒐集,輔以相關文獻資料及影音報導加以分析。根據研究資料分析結果,永仁高中女籃教練之價值觀強調運動技能提升與球員品德與全人發展,同時教育「凡事盡力」、「勇敢表現」。又自身行為是「以身作則、全力以赴」,並兼具有「耐心、責任感、公私分明」之特質。以「因材施教」的教學方式,並依球員個別的特性予以指導,而生活上將球員「視如己出」的關心和照顧,訓練理念,秉持「要求確實」之理念,提供明確的訓練內容及目的,並讓球員明確了解,訓練時重視個別差異並予以不同指導。將球隊塑造成一個「家」的感覺以及標竿象徵,處事原則秉持「公私分明」,期待球員行為舉止能深受學校重視,又於社區與政府單位經營為有紀律、有禮貌之清新形象,以獲得認同。永仁高中女籃教練多元化的角色,是教練、領導者、關懷者亦是家長,較屬於「家長式領導行為」,強調「選手第一、勝利第二」之哲學觀,並於訓練上要求確實、注重視個別差異,並善於營造球隊凝聚力、社會形象,以求資源援助與支持,使其連霸歷程得以順遂。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study of successful basketball coach’s leadership behavior and key success factor of winning steak. The qualitative study was conducted by in-depth interviews, to interview the Yong-Ren women’s basketball team coach and the five players who to participate the championship game. Interview results are supplemented by literature review, collation and analysis via the concept of narrative analysi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the values of Yong-Ren women's basketball coach was focusing on sport skill promotion and emphasis on the player's moral and human development, while education “everything try to do best”, “brave performance”. Their behavior was “leading by example, go all out”, and “patient, responsible,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The training method was based on the player's characteristics, and concerned player’s life. The concept of training was “reliable”, and providing clear training content and purpose. The team molded into a “family”, the principles of dealing with things is public and private and to expect players can be well received by the school, but also in the community and government units operating for a disciplined, polite fresh image to get recognition. The conclusions following as: Yong-Ren women's basketball coach diversified role, is the coach, leader, caring is also a parent, more "paternalistic leadership". The philosophical of coach is “Athletes fist, winning second. In training, the requirements are reliable and emphasize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Good at creating a team cohesion, social image, in order to resource assistance and support, so that even the process of relying on the smooth.

    摘 要 I 表 次 IV 圖 次 V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五節 名詞解釋 6 第六節 研究之重要性 7 第貳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高中籃球聯賽發展之探討 8 第二節 教練領導行為理論基礎與相關文獻探討 9 第參章 研究方法 26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6 第二節 研究流程 28 第三節 研究對象 30 第四節 研究工具 31 第五節 研究的信效度 34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36 第一節 永仁高中女籃成立之背景與歷程 36 第二節 永仁高中女籃教練的領導行為 38 第三節 永仁高中女籃教練的領導行為與成功連霸冠芝關係 45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49 第一節 結論 49 第二節 建議 52 參考文獻 54 附錄 61 訪談大綱之內容 教練版 61 訪談大綱之內容 選手版 63 教練訪談 逐字稿 65 球員A 逐字稿 74

    王文科 (2002)。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書局。
    牛炳鎰、陳世勳 (1979)。運動訓練概論。臺北市:維新書局。
    石家偉 (2007)。我國國家級網球教練領導行為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台南立政府 (2012)。永仁高中、麻豆國中 青出於「籃」 市長授旗嘉勉。取自 http://www.shinying.gov.tw/tainan/news.asp?id=%7BE1C397B0-A14A-44E1-972B-7E1CE93B56E2%7D
    何全進 (2001)。籃球選手目標取向、教練領導行為與運動動機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吳定、陳錦德、黃靖武 (譯)(1991)。組織行為:管理的觀點。臺北:天一圖書公司。(翻譯原文)
    吳國銑 (2000)。我國大專院校運動教練領導行為比較研究。體育學報,28,59-68。
    吳清山 (1991)。學校行政。臺北:心理出版社。
    吳清山 (1995)。重塑學校文化提升校園倫理。教師天地,74,23-27。
    吳清山、林天佑 (2002)。學校組織再造。教育研究月刊,96, 115。
    吳萬福 (1991)。如何發揮運度教練的角色。體育與運動,73,8-12。
    吳勤榮、程黛琪、王士仁(2012)。運動教練應用家長式領導之探討。運動與觀光研究,1,1 – 7。
    吳慧卿 (1998)。運動教練領導行為、團隊衝突與選手滿意度之影響初探。臺灣師大體育研究,6,1-18。
    吳慧卿 (2001)。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團隊衝突、團隊凝聚力及滿意度關係之實證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臺北市。
    李青芬、李雅婷、趙慕芬 (譯) (1995)。組織行為學。臺北市:華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翻譯原文)
    李建平 (2002)。大專網球優秀選手對教練領導行為與訓練滿意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炯煌 (2003)。教練領導行爲與選手內在動機之相關研究。體育學報,34,123-134。
    李隆盛 (1996)。教練手冊。臺北市:揚智書局。
    林正常 (1993)。運動科學與訓練。臺北市:銀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林幼萍(2012)。運動團隊教練的魅力領導:以啦啦隊為例。大專體育,106,69 -76。
    林宛曉 (2008)。女子籃球選手知覺交易領導和轉型領導對運動動機、滿足感與退出意圖之預測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大學,桃園縣。
    林澤民、黃泰盛 (2011)。現代足球陣型攻守戰略的運用與分析。高應科大體育,10,80-87。
    邱睿昶,韋磊 (2014)。台灣運動教練成功領導要素之探討。運動健康休閒學報,5,200 -206。
    柳麗玲 (2000)。一九九八年我國亞奧運代表隊運動教練參與行為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
    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洪志仁 (2011)。台北市國小排球運動員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及訓練滿意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洪沛綺、郭癸賓、廖俊欽 (2007)。足球教練領導行為之差異研究─以95年度足協盃大 學菁英賽為主。大漢學報,22,215-227。
    洪嘉文 (1997)。領導形態與工作滿意關係之實證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孫 朝 (2006)。企業贊助對高中籃球聯賽(HBL)影響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孫明輝 、林耀豐 (2006)。教練領導行爲與選手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屏東科大體育學刊,10,473-484。
    翁志成 (1997)。運動訓練管理。臺北市:師大書苑。
    馬君萍 (1999)。女子排球運動員知覺教練領導行為、知覺運動動機氣候、滿意度和內在動機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張潤書 (1995)。行政學。臺北:三民書局。
    莊俊喬 (2008)。我國高中籃球聯賽發展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臺北市。
    莊雅茜 (2010)。領導風格、組織特性與員工創造力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臺南市。
    莊豔惠 (1997)。教練領導行為對團隊凝聚力及內在動機的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許淑惠 (1997)。我國柔道教練領導行為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臺北市。
    許義雄 (1989)。運動教練的角色–就人本主義觀點談起。中華體育季刊,11,60-62。
    陳玉娟 (1995)。臺灣地區游泳教練領導行為與選手成績表現及滿意度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向明 (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陳其昌 (1993)。排球教練領導行為對團隊凝聚力的影響暨驗證運動情境領導理論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陳怡諶 (2006)。我國國家級韻律體操教練領導行為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陳冠列 (2007)。我國優秀花式撞球選手訓練歷程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陳景星 (1996)。教練領導的智慧與哲學。國民體育季刊,25(4),20-27。
    陳駿安(2009)優秀高中籃球隊教練家長領導行為與領導效能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 台北市。
    馮樹勇、李愛東(2002)。如何做好教練員的工作。體育科學,22(1),83-85。
    黃金柱 (1980)。國家級運動教練領導行為之調查研究。體育學院論叢,1(2),33-62。
    黃金柱 (1990)。國家級運動教練領導行為之調查。臺北:宏學書局
    黃英忠 (1995)。人力資源管理。臺北:三民書局。
    黃英哲、季力康 (1994)。運動動機氣候與自覺能力對賽前狀態焦慮和滿足感的相關研究。體育學報,18,321-332。
    楊志顯 (1998)。大學運動選手背景特性對教練領導行為重要性認知之影響。中華民國大 專院校八十七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325-331。
    楊純碧 (1998)。教練領導行為對團隊氣氛與教練─選手關係滿意度之影響 (未出版碩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葉志強 (2006)。全國中等學校優秀羽球教練領導模式探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葉琇玲 (2001)。我國甲組成棒教練領導行為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臺北市。
    葉憲清(1997)。建立學校運動教練制度之芻議。國民體育季刊,26 (4),36-44。
    廖主民 (1996)。教練行為描述。臺灣師大體育研究 (復刊號),2,69-83。
    劉一民 (1989)。運動哲學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劉上嘉 (2008)。組織文化、主管領導風格與組織創新績效的關係研究 (未出版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劉典謨 (2001)。規則修訂帶動籃球運動的發展。成大體育研究集刊,6,11-25。
    樊正治 (1981)。如何成為一位優秀的運動教練。國民體育季刊,10(1),3-7。
    蔣憶德、陳淑滿、葉志仙 (2001)。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相關研究。體育學報,30,195-206。
    鄭志富 (1995)。運動教練領導行為模式分析。臺灣師大體育研究 (復刊號),1,75-89。
    鄭志富 (1997a)。運動教練的領導行為研究取向。國民體育季刊,26 (2),82-90。
    鄭志富 (1997b)。運動領導量表 (中文版) 之編製,運動教練領導行為研究。臺北市:師大書院。
    鄭志富 (2004)。體育行政與管理。臺北市:師大書苑。
    鄭志富、方明營 (1993)。大專院校足球教練領導行為與運動員滿意度關係之研究 (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鄭松益 (2001)。臺灣地區高中排球教練領導行為與選手滿意度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
    鄭敏雄 (1992)。大專院校教練領導行為與運動員滿意度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鄭敏雄、劉一民 (1991)。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關係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市
    盧俊宏、廖主民、季力康主譯 (2008)。運動社會心理學。師大書院,台北市。
    蕭嘉惠、黃明玉 (1998)。多元領導模式驗證研究—以花蓮縣大專院校為例。體育學報, 25,71-80。
    賴永倉 (2003)。我國國際軟式網球教練領導行為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鍾伯光 (2009)。如何成為一位成功的教練。運動教練科學,15,1-10。
    羅虞村 (1987)。領導理論研究 (三版)。臺北:文景書局。
    教育部體詞編會主編 (1984)。體育大辭典。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二、英文
    Bass, B. M. (1985). Leadership and performance beyond expectation. New York: Free Press.
    Bass, B. M., & Avolio, B. J. (1994). Improving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through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Thousand Oaks, CA: Sage.
    Bogdan, R. C. & Biklen, S. K. (1998).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 (3rd ed.).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 Bacon.
    Bryman, A. (1992). Charisma and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 London: Sage.
    Burns, J. M. (1978). Leadership. New York: Harper & Row.
    Chelladurai, P. & Haggerty, T. R. (1978). A normative model of decision styles in coaching. Athletic Administrator, 13, 6-9.
    Chelladurai, P. (1978). A contingency model of leadership in athletic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Waterloo, Canada.
    Chelladurai, P. (1984). Leadership in sports. In J. M. Silva & R. S. Weinberg (Eds.), Psychology foundations of sport (pp.329-339). IL: Human Kinetics Publishers.
    Chelladurai, P. (1993). Leadership. In R. N. Singer, M. Murphry, & L. K. Tennant (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sport psychology. (pp.647-671). New York, NY: Macmillan.
    Chelladurai, P., & Saleh, S. D. (1980). Dimensions of leader behavior in sports: Development of a leadership scale.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2, 34-45.
    Chelladurai, P., Haggerty, T. R., & Baxter, P. R. (1989). Decision style choices of university basketball coaches and players.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11, 201-215.
    Conger, J. A., & Kanungo, R. N. (1988). The empowerment process: Integr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3, 471-482.
    Fiedler F.E. (1967). A theory of lleadership effectiveness. New York, NY: McGraw-Hill.
    Hastie, P. A. (1993). Coaching preferences of high school girl volleyball players.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77, 1309-1310
    Hersey, P., & Blanchard, K. H. (1977).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Hersey, P., & Blanchard, K. H. (1982).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Utilizing human resources (4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Hodgetts, R. M. (1984). Modern human relations at work (Second Edition). New York: Holt Saunders.
    Horn,T. (1977) . The influence of teach-coach behavior on the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in D .Could&M. Weoss(Eds.) Advances in pediatric sport science .(pp.181-199).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Horn,T. (1992) . Leadership effectiveness in sport domain in T. Horn(Ed).Advanced in Sport Psychology.(pp181-199).Champaign, IL : Human Kinetics
    House, R. J. (1971). A path goal theory of leader effectivenes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6(3), 321-338.
    Jago, A. G. (1982). Leadership: Perspectives in Theory and Research. Management Science, 28(3), 315-336.
    Jones, T. E., & Bearley, W. L. (1992). Empowerment profile Facilitator guide. PA:Organization Design and Development.
    Jowett, S., & Lavallee, D. (2007). Social psychology in sport.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Maxwell, J. A. (1992). Understanding and validit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62(3), 279-300
    Northouse, P. G. (2007). Leade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Inc.
    Ogilvie, B. C. (1995). Consultation concerns when working with “best” athletes. In K.P. Henschen & W.F. Straub (3re ed.), Sport psychology: An analysis of athlete behavior (pp. 287-302). Longmeadow, MA: Mouvement.
    Osborn, R. N., & Hunt, J. G. (1975). Relations between leadership, size, and subordinate satisfaction in a voluntary organization.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60, 730-735.
    Riemer, H. A., & Chelladurai, P. (1998). Development of the Apple athlete satisfactionquestionnaire (ASQ).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20, 127-156.
    Robinson, T. T., & Carron, A. V. (1982). Personal and situation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dropping out versus maintaining participation in competitive sport.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4, 364-378
    Schliesman, E. S. (1987).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gruence of Preferred and actual leader behavior and subordinate satisfaction with leadership. Journal of Sport Behavior, 10(3), 157-166.
    Smoll, F. L., & Smith, R. E. (1989). Leadership behaviors in sport: A theoretical model and research paradigm.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19, 1522-1551.
    Weiss, M. R., & Friedrichs, W. D. (1986). The influence of leader behavior, coach attributes, and institutional variables on performance and satisfaction of collegiate basketball teams.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8, 332-346.
    Wester, J. L., & Weiss, S. A. (199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ived coaching behavior and group cohesion in high school football teams. The Sport Psychology, 5, 41-54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