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江宜芷
Chiang, Yi-Chih
論文名稱: 教育改革的媒體再現:以111學年度大學入學方案調整為例
Media Representation of Education Reform: A Case Study of 2022 Academic Year Reform of College Entrance Program
指導教授: 林子斌
Lin, Tzu-B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2
中文關鍵詞: 教育改革媒體再現大學入學制度
英文關鍵詞: Education Reform, Media representation, College Recruitment System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2451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54下載:2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十二年國教的課程改革為大學多元入學方案帶來改變的契機,大學升學制度的改革亦成為大眾和媒體報導關心的熱門話題。本研究從論述與權力的關係出發,分析教育改革中不同利害關係人的論述如何被媒體再現,並形塑教育改革議題的公眾意象。本研究使用批判論述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作為研究方法,以111學年度大學入學調整方案作為研究個案,蒐集五家臺灣主流報社對於本研究個案的網路報導。本研究透過報導內容的分析,勾勒出教育改革過程中不同論述競逐的過程。
    本研究主要有以下四點發現:
    1. 學生缺席於大學入學制度改革的論述之中:儘管十二年國教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其他利害關係人也以學生經驗作為論述依據,但學生本身的意見並未被媒體或政策制定者所重視。
    2. 大學入學制度改革的論述重視育才勝於選才:媒體論述偏重於大學入學制度對於學生學習和高中教學的影響,大學入學的評量標準反而未成為主流論述關注的焦點。
    3. 大學入學制度改革的報導內容複雜且欠缺專業性:大學入學制度改革的媒體報導並未充分解釋其中的專有名詞,同時內容主要以受訪者的觀點為主,缺乏相關研究根據與論證。
    4. 大學入學制度改革的形象負面且充滿衝突:媒體強調不同利害關係人意見相左之處,為議題營造缺乏共識且混亂的形象。

    Due to the curriculum reform in 12-year basic education, the landscape of the “Multiple Entrance Program” for university is facing change.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media representation of different discourse in educational reform in Taiwan. Different discourse proposed by different stakeholders competed with each other in media field, and shaped the public understanding about educational issues. The research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scourse and power in educational reform in Taiwan. College entrance program from the 2022 academic year is taken as an example. Data comes from online news, articles in magazines, and policy-related documents.

    The major research results and conclusion are as follows:

    1. Students’ opinions are absent from the discussion of reform.
    2. The discourses of reform placed emphasis on the importance of student learning, rather than the standard of college recruitment.
    3. The reports failed to explain the reform clearly, and focused on personal opinion instead of argument or relevant research evidence.
    4. Media representation of this issue created a negative and disputed image for educational reform.

    目次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次 iii 表次 iv 圖次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4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8 第四節、 名詞解釋 9 第五節、 預期貢獻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媒體再現的意涵、研究與研究方法 10 第二節、 批判論述分析 21 第三節、 教育改革與大學多元入學方案 28 第四節、 媒體報導的教育政策與議題 4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7 第一節、 研究設計 5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59 第三節、 研究實施 61 第四節、 分析架構 65 第五節、 研究信實度 73 第六節、 研究倫理 73 第四章、 研究分析 74 第一節、 大學考招改革的發展過程 78 第二節、 利害關係人的大學考招改革論述 100 第三節、 大學考招改革的媒體再現 16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86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86 第二節、 建議 190 第六章、 參考資料 193

    壹、 中文文獻
    「十二年國教107課綱落實多元選修及高三學習完整性」及「大學入學制度調整」規劃情形【專題報告】。立法院第79屆第3會期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全體委員會議(2017年3月16日)。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2014a)。學科能力測驗。取自:http://www.ceec.edu.tw/AbilityExam/AbilityExamProfile.htm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2014b)。指定科目考試。取自:http://www.ceec.edu.tw/AppointExam/AppointExamProfile.htm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2017)。大學進行式:大學招生及入學考試調整研究方案。取自:https://ap.ceec.edu.tw/NWEB/explanation.aspx
    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2015年12月)。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新聞稿。招聯會。取自:http://www.jbcrc.edu.tw/documents/news/1041203%20%20%E6%8B%9B%E8%81%AF%E6%9C%83%E8%A8%98%E8%80%85%E6%9C%83%20%20%E6%96%B0%E8%81%9E%E7%A8%BF.pdf
    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2016年12月)。大學考招整合各方案有共識方向 促進高中學習完整 「學習歷程」要被看見。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取自:http://www.jbcrc.edu.tw/documents/news/1051202%20%20%E6%8B%9B%E8%81%AF%E6%9C%83%20%20%20%20%20%20%20%20%20%20%20%20%20%20%E6%96%B0%E8%81%9E%E7%A8%BF.pdf
    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2017)。入學管道。取自:http://www.jbcrc.edu.tw/admission.html
    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大學入學考試中心(2016)。「大學招生及入學考試長程調整草案」全國分區公聽會會議手冊。台北:教育部。
    中央社(2016年9月)。高教改革論壇 潘文忠率主管聆聽公民聲音。中時電子報。取自: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60925001919-260407
    王志弘、王淑燕、郭苑玲、莊雅仲、游美惠、游常山(譯)(1999)。Said, E. W.(著)。東方主義(Orientalism)。台北:立緒。
    王秀槐、黃金俊(2010)。擇其所愛、愛其所擇:從自我決定理論看大學多元入學制度中學生的科系選擇與學習成果。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5(2),1-27。
    王逸慧(2007)。大學甄選入學制度之潛在課程研究。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7(2),39-81。
    王筱君(2010)。大學多元入學方案之繁星計畫新聞文本框架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台北市。
    丘愛鈴(2013)。十二年國教變革下高中課程與大學多元入學方案關係之研究。課程研究,8(2),23-52。
    卯靜儒、甄曉蘭、林永豐(2012)。高中課程改革之政策形塑與實施的歷程分析:以 95 課程暫綱為例。課程與教學季刊,15(3),181~206 。
    四一零教育改造聯盟(1996)。民間教育改造藍圖:朝向社會正義的結構性變革。台北:時報文化。
    田芳華、傅祖壇(2009)。大學多元入學制度:學生家庭社經背景與學業成就之比較。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4(1),209-233。
    全教總(2015年12月)。全教總公布「2015 十大教育新聞」。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取自:http://www.nftu.org.tw/FileStorage/files/%E6%96%B0%E8%81%9E%E7%A8%BF/20151211%E3%80%90%E5%85%A8%E6%95%99%E7%B8%BD%E6%96%B0%E8%81%9E%E7%A8%BF%E3%80%91%E5%85%A8%E6%95%99%E7%B8%BD%E5%85%AC%E5%B8%83%E3%80%8C2015%E5%8D%81%20%E5%A4%A7%E6%95%99%E8%82%B2%E6%96%B0%E8%81%9E%E3%80%8D.pdf
    朱玉仿(2010)。臺灣高等教育議題之民意調查研究。高等教育,5(1),105-137 。
    但昭偉、邱世明(1998)。今日教育改革的基本性質--典範的轉移。教育資料集刊,23,1-12。
    余致力(2002)。民意與公共政策:理論探討與實證研究。台北:五南。
    宋宜真(2012)。從十二年國民教育論述探討社會權力關係──以《聯合報》和《自由時報》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新聞學研究所,台北市。
    林子斌、陳春男、何茂田(2015)。學教翻轉:新北市提升學習力的作法與挑戰。教育研究月刊,253,17-32。
    林子斌譯(2006)。媒體教育:素養、學習與現代文化(原作者:David Buckingham)。台北:巨流。
    林天祐(1996)。認識研究倫理。教育資料與研究,12,57-63。
    林佩芳、張靖卿(2012)。從網路新聞看媒體對資優教育的認知。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2012,57-86。
    林佳蓉、林宇玲、林曉薇、陳彥文(譯)(2010)。Strasburger, V.C., Wilson, B.J., et., Jordan, A.B.(著)。媒體素養教育:兒童、青少年與媒體(Children, adolescents, and the media)。台北:華騰文化。
    林曉雲(2014年4月)。反黑箱課綱聯盟明成立 籲續用舊版。自由時報新聞網。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873043
    洪欣慈(2016年09月)。記者大學考招6大時程方案看這裡 預計年底拍板。聯合新聞網。取自:http://udn.com/news/story/9/1969505
    洪欣慈(2016年12月)。推「學習歷程檔案」 招聯會促教部定調。聯合新聞網。取自:http://udn.com/news/story/6885/2162948
    胡清暉(2015年11月)。上百名家長會長 建議恢復聯考。中時電子報。取自: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123000372-260114
    倪炎元(1999)。再現的政治:解讀媒介對他者負面建構的策略。新聞學研究,58,85-111。
    倪炎元(2000年6月)。初探論述分析與傳播研究─ 兼論其在中文傳播研究上的前景。論文發表於中華傳播學會舉辦之「2000 年中華傳播學會年會」會議,臺灣台北。
    倪炎元(2011)。批判論述分析的脈絡建構策略: Teun A. van Dijk 與 Norman Fairclough 的比較。傳播研究與實踐,1(2),83-97。
    倪炎元(2012)。批判論述分析的定位爭議及其應用問題:以 Norman Fairclough 分析途徑為例的探討。新聞學研究,110,1-42。
    夏春祥(1997)。文本分析與傳播研究。新聞學研究,54,141-166。
    秦夢群(2004)。大學多元入學制度實施與改革之研究。教育政策論壇,7(2),59-84。
    翁秀琪(1998)。批判語言學、在地權力觀和新聞文本分析:宋楚瑜辭官事件中李宋會的新聞分析。新聞學研究,57,91-126。
    高宣揚(2004)。傅科的生存美學: 西方思想的起點與終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崔夢萍(2009)。內容分析法,載於臺灣教育傳播暨科技學會(主編),教育科技:理論與實務(下冊)【理論篇、研究方法篇】(頁287-310)。台北:學富文化。
    張宏源(2001)。媒體識讀:如何成為新世紀優質閱聽人。台北:亞太。
    張鈿富、葉連祺、張奕華(2005)。大學多元入學方案對入學機會之影響。教育政策論壇,8(2),1-24。
    張錦弘(2016年3月)。48級分上台大 森林系系主任:繁星別淪為算計。聯合新聞網。取自:http://udn.com/news/story/6925/1563638
    張瀞文(2014年7月)。臺灣教育的下一步,從重建教師尊嚴開始!。親子天下。取自: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59584-%E5%8F%B0%E7%81%A3%E6%95%99%E8%82%B2%E7%9A%84%E4%B8%8B%E4%B8%80%E6%AD%A5%EF%BC%8C%E5%BE%9E%E9%87%8D%E5%BB%BA%E6%95%99%E5%B8%AB%E5%B0%8A%E5%9A%B4%E9%96%8B%E5%A7%8B%EF%BC%81/
    教育部(2002)。媒體素養政育政策白皮書。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5)。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0)。100學年度大學多元入學學生手冊。取自:http://nsdua.moe.edu.tw/data/100%E5%AD%B8%E5%B9%B4%E5%BA%A6%E5%AD%B8%E7%94%9F%E6%89%8B%E5%86%8A.pdf
    教育部(2011)。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計畫。行政院100年9月20日院臺教字第1000103358號函核定。取自:http://12basic.edu.tw/Detail.php?LevelNo=8
    教育部(2013)。103學年度大學多元入學學生手冊。取自:http://nsdua.moe.edu.tw/data/103%E5%AD%B8%E5%B9%B4%E5%BA%A6%E5%AD%B8%E7%94%9F%E6%89%8B%E5%86%8A.pdf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6)。106學年度大學多元入學專攻秘笈。取自:http://nsdua.moe.edu.tw/data/106%E5%AD%B8%E5%B9%B4%E5%BA%A6%E5%AD%B8%E7%94%9F%E6%89%8B%E5%86%8A.pdf
    莊淇鈞(2015年7月)。反課綱生林冠華自殺 最後談話:做對的事為何會被起訴。蘋果即時新聞。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50730/658411/
    許敏溶(2014年2月)。新型大學學測取代指考 今年小5生適用。蘋果日報。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life/20140211/342551/applesearch/%E6%96%B0%E5%9E%8B%E5%A4%A7%E5%AD%B8%E5%AD%B8%E6%B8%AC%E5%8F%96%E4%BB%A3%E6%8C%87%E8%80%83%E3%80%80%E4%BB%8A%E5%B9%B4%E5%B0%8F5%E7%94%9F%E9%81%A9%E7%94%A8
    許誌庭(2014)。文憑制度-教育改革的幽靈。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12),88-91。
    郭文平(2015)。字彙實踐及媒介再現:語料庫分析方法在總體經濟新聞文本分析運用研究。新聞學研究,125,95-142。
    郭生玉(2012)。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精華。
    陳婉琪(2013)。高中生選組行為的原因與結果:性別、信念、教師角色與能力發展。臺灣社會學,25,89-123。
    陳慧蓉(2008)。從新聞邁向共同文化:媒體識讀與公民的日常生活參與。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80,37-52。
    曾韋禎( 2015年12月)。參與歷史課綱微調 謝大寧撰文自剖挨轟。自由時報新聞網。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1527809
    游昇俯(2016年12月)。107課綱 - 架構總論:國教史上最大改革。新一代時報。取自:https://fairmedia.com.tw/%E6%95%99%E8%82%B2/10470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8,5-42。
    程晏鈴(2016年3月)。48級分上台大 入學後表現未必比指考差。天下雜誌。取自: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5116
    黃武雄(2003)。學校在窗外。台北:左岸文化。
    黃維民(譯)(2002)。Sunstein, S.(著)。網路會顛覆民主嗎?(Republic.com)。台北:新新聞出版社。
    楊彩成、林志成(2016年8月)。2016教育力調查 北市退步 窮縣翻身。中時電子報。取自: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60828001861-260405
    楊雅茹(2007)。大學入學方式相關新聞報導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臺北市。
    管瑞平(2016年3月)。繁星放榜48級分上台大 果農之子喜出望外。中央社。取自: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603080480-1.aspx
    劉永謀(2009)。福柯的主體解構之旅。南京:江蘇人民。
    劉秀曦、黃家凱(2012)。 臺灣高等教育公平議題之民意調查研究。高等教育,7(1),1-38。
    潘中道(譯)(2016)。Thomas, G.(著)。 怎麼作研究 :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How to do your research project: a guide for students in education and applied social sciences)。台北市 : 學富文化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潘慧玲(2003)。社會科學研究典範的流變。教育研究資訊,11(1),115-143。
    潘慧玲(主編)(2016)。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普通高中課程規畫及行政準備手冊。台北:國家教育研究院。
    蔡閨秀(2008年12月)。大學招生新管道-繁星計畫。大學考試中心選才通訊,172。取自:http://www.ceec.edu.tw/CeecMag/articles/172/172-6.htm
    鄭仕欣、謝宜倫(2014年8月)。沒會考竟上成功高中 今年最離譜免試分發?Ettoay東森新聞雲。取自:http://www.ettoday.net/news/20140820/391801.htm
    鄭義愷(譯)(2005)。Foucault, M.(著)傅柯說真話(Fearless speech)。台北:群學。
    鄭語謙(2016年12月)。 107學年度預計 大學入學考試少考3科。聯合新聞網。取自:http://udn.com/news/story/9/2144323
    駱明慶(2002)。誰是台大學生?— 性別、 省籍與城鄉差異,經濟論文叢刊,30,113-47。
    駱明慶(即將出版)。誰是台大學生?(2001–2014)— 多元入學的影響。經濟論文叢刊。
    謝石和沈力(譯)(1990)。Foucault, M.(著)。性史(Histoire de la sexualité)。台北:結構群出版社。
    簡茂發(2010)。大學多元入學方案之檢討與改進研究計畫。台北:大考中心。
    羅千芸(2013)。臺灣報紙報導「英語文教育」議題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新聞學系,台北市。
    羅曉南、余陽洲(2015)。批判的媒體識讀(第三版)。台北:正中。

    貳、 西文文獻
    Cohen, J. L. (2010). Teachers in the news: a critical analysis of one US newspaper's discourse on education, 2006–2007. Discourse: Studies in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education, 31(1), 105-119.
    Fairclough, N. (1995).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 Language in social life series. London, UK: Longman.
    Fairclough, N. (1995). Media discourse. London, UK: Edward.
    Fairclough, N. (2003). Analysing discourse: Textual analysis for social research. London, UK: Routledge.
    Fullan, M. (2007). The new meaning of educational change. London, UK: Routledge.
    Halliday, M. A. K., & Webster, J. J. (2009). The essential halliday. Sydney, Australia: Bloomsbury Publishing.
    Lin, T. B., Wang, L. Y., Li, J. Y., & Chang, C. (2013a). Pursuing quality education: The lessons from the education reform in Taiwan. The Asia-Pacific Education Researcher, 23(4), 813-822.
    Lin, T.-B., Li, J.-Y., Deng, F., & Lee, L. (2013b). Understanding new media literacy: an explorative theoretical framework.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16 (4), 160–170.
    Malin, J. R., & Lubienski, C. (2015). Educational expertise, advocacy, and media influence. Education policy analysis archives, 23(6), n6.
    Mansell, W. (2013). Misleading the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assessment: wilful or wrongful interpretation by government and media. 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 39(1), 128-138.
    Merriam, S. B. (1998).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case study applications in education.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Publishers.
    Naik, A. (2008). Did Jamie Oliver really put school dinners on the agenda? An examination of the role of the media in policy making. The Political Quarterly, 79(3), 426-433.
    Paris, D. C. (1995). Ideology & Educational Reform: themes and theories in public education. Oxford, UK: Westview.
    Pungente, J. (1989). Canada's key concepts of media literacy. Reterived from: http://www.medialit.org/reading-room/canadas-key-concepts-media-literacy
    Pungente, J. J. , O'Malley, M. (1999). More than meets the eye: watching television watching us. Toronto, Canada: McClelland &​ Stewart Inc.
    Saenz, L. P., & Moses, M. S. (2010). Deliberating about affirmative action: Linking education policy research and the media. 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 116(2), 263-287.
    Saraisky, N. G. (2015). Analyzing public discourse: using media content analysis to understand the policy process. Comparative Education 18(1), 26-41.
    Snowden, C., & Lewis, S. (2015). Mixed messages: public communication about higher education and non-traditional students in Australia. Higher Education, 70(3), 585-599
    Tamir, E., & Davidson, R. (2011). Staying above the fray: Framing and conflict in the coverage of education policy debates. 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 117(2), 233-265.
    Tudor, A. (1999). Decoding culture: theory and method in cultural studies. London, UK: Sage.
    Tyack, D. B., & Cuban, L. (1995). Tinkering toward utopia.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Van Dijk, T. A. (Ed.).(1997). Discourse as structure and process. London, UK: Sage.
    Waller, L. J. (2012).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the language of news. Australian journal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