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蓁
Lin, Chen
論文名稱: 體驗學習運用於幼兒園在地化課程實施歷程之研究─以臺北市山水幼兒園為例
The Study of the Application of Experiential Learning o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in Localized Preschool Curriculum-Example of a Preschool in Taipei City
指導教授: 蔡居澤
Tsai, Ju-Tse
口試委員: 吳崇旗
Wu, Chung-Chi
王俊杰
Wang, Chun-Chieh
蔡居澤
Tsai, Ju-Tse
口試日期: 2023/05/17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活動領導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_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Scouting Education and Outdoor Leadership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8
中文關鍵詞: 幼兒園在地化課程體驗學習實施歷程
英文關鍵詞: Preschool, Localized Curriculum, Experiential Learning, Implementation Process
研究方法: 行動研究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300438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6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將「在地化」概念融入於課程中,近年來蔚為風潮,在幼兒園課程發展上,更是將在地文化資產視為一種教學資源,連結生活與社區,期望能增進幼兒的在地認同感,應多給予幼兒與社區相互交流接觸的機會,促成幼兒、家庭與社區間的網路連結,將在地化概念融入幼兒園課程,已成為學齡前教育階段,幼兒必備的素養能力。
    研究者發現「體驗學習圈」之精神,與「幼兒園在地化課程」概念類似,兩者皆強調給予幼兒「具體經驗」,並且希望幼兒能夠從經驗中學習,若是能將兩者加以結合,並以「體驗學習圈」理論模式執行,或許能讓幼兒的學習有加倍的成效。因此本研究欲探討體驗學習模式運用於幼兒園在地化課程之實施歷程,以及課程實施過程中所遇之困境與解決策略。
    本研究採取行動研究法作為研究方法,透過研究者省思歷程及與協同教師、專業諮詢者不斷對話、修正與調整,並檢視課程實施過程中所面臨之困境、解決歷程以及成效為何。將所蒐集到的資料進行編碼分析,並同時與行動研究歷程進行比對,進行動態課程設計與調整,最後做行動研究結果之分析與呈現。提出體驗學習模式運用於幼兒園在地化課程實施相關建議,並撰寫研究結果以供未來研究之指引。整理本研究結果如下:(一)運用體驗學習模式實施在地化課程之歷程,包含課程設計需整合前導經驗、實施歷程需動態循環調整、透過多元管道檢視課程成效。(二)運用體驗學習模式實施在地化課程所面臨困境與解決策略,包含幼兒、資源運用、時間與地點層面。
    最後提出對於教師運用體驗學習模式於幼兒園在地化課程之建議、未來相關研究之建議,以及研究者自身省思與收穫。

    The integration of the concept of "Localization" into the curriculum has become a trend in recent years, a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eschool curriculum, the local cultural assets were be considered as a teaching resource to link life and the community in the hope of increasing children's sense of local identity. The integration of the concept of localization into the preschool curriculum has become a necessary literacy skill for children in the preschool education stage.
    The researcher found that the spirit of "Experiential Learning Circles" is similar to the concept of "Localized Preschool Curriculum", both of which emphasize giving children "Concrete Experiences" and hope that children can learn from experiences. Therefore,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xperiential learning model in localized preschool programs, as well as the dilemmas and strategies encountered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grams.
    In this study, the action research method was used to examine the dilemmas faced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urriculum, the resolution process, and the effectiveness through the researcher's reflective process and continuous dialogue, revision, and adjustment with the collaborating teachers and professional advisors. The data collected was be coded and analyz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action research process for dynamic curriculum design and adjustment, and finally the action research results were be analyzed and presented. The results of the action research were be analyzed and presented. Suggestions on the application of experiential learning model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localized curriculum in kindergartens were be proposed, and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will be written for the guidance of future research.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localized curriculum using the experiential learning model, including the need to integrate pioneering experiences in curriculum design, the need for dynamic and cyclical adjustments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nd the need to examin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urriculum through multiple channels. (2) The dilemmas and strategies of implementing localized curriculum using experiential learning model, including children, resource use, time and place.
    Finally, we propose suggestions for teachers to use the experiential learning model in localized kindergarten programs,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the researcher's own reflections and gain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8 第三節 名詞解釋 9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在地化課程意涵與相關理論 13 第二節 體驗學習意涵與相關理論 32 第三節 在地化課程與體驗學習之相關研究 5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64 第一節 研究方法 64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66 第三節 研究參與者與研究對象 71 第四節 研究課程設計 74 第五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工具 79 第六節 資料整理分析 83 第七節 研究倫理 8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88 第一節 運用體驗學習模式實施在地化課程之歷程 88 第二節 運用體驗學習模式實施在地化課程之困境與解決策略 15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69 第一節 結論 169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74 第三節 研究者反思 178 參考文獻 179 中文文獻 179 英文文獻 185 附錄一 家長同意書 188 附錄二 協同教師訪談大綱 189 附錄三 教學活動教案1-山水國小探險去 190 附錄四 教學活動教案2-散步到大溝溪 191 附錄五 教學活動教案3-拍下我看見的大溝溪 193 附錄六 教學活動教案4-大溝溪樹專家來介紹 195 附錄七 教學活動教案5-我想拍下的大溝溪 197

    中文文獻
    A. Giddens(1999)。第三條路:社會民主的更新[鄭武國譯]。聯經出版公司。(原著出版年:1999)
    A.E. Meyer(2000)。當代教育發展史:二十世紀教育發展回顧[李復新、馬小梅譯]。桂冠。
    Clifford E. Knapp (2010)。體驗教育:帶領反思指導手冊[謝智謀、王怡婷譯]。幼獅。(原著出版年:1992)
    Jo Ann Brewer(2007)。幼兒教育概論[葉淑儀、楊淞丞、吳雅玲、蘇秀枝、黃文娟、莊美玲譯]。華騰。(原著出版年:2005)
    Ulrich Beck(2005)。全球化危機:全球化的形成、風險與機會[孫治本譯]。臺灣商務。(原著出版年:1992)
    王先謙(清)、沈嘯環(2010)。荀子集解(繁體版)。中華書局。
    王全興(2006)。體驗學習的理念及其在教育情境的應用。台灣教育,(640),32-36。https://doi.org/10.6395/TER.200608.0032
    王守仁(明)(2011)。王陽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王為國(2016)。體驗學習在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運用。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2),58-63。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P20130114001-201602-201602030016-201602030016-58-63
    王顗婷(2014)。幼兒園教師實施在地化課程之課程決定與專業成長。(系統編號:101NTTU0096003)[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白雲霞(2003)。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理論、模式。高教。
    朱敬先(1987)。教學心理學。五南。
    吳木崑(2009)。杜威經驗哲學對課程與教學之啟示。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 教育類,40(1),35-54。https://doi.org/10.6336/JUTe/2009.40(1)2
    吳崇旗、李晟瑋(2021)。探索與冒險教育:理論與實踐。亞洲體驗教育學會。
    吳清山(2003)。體驗學習的理念與策略。教師天地,127,14-22。
    吳清山、林天佑(2005)。情緒勞務。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65,136。
    吳聖中(2005)。全球化趨勢下台灣都市商業街道自明性之研究。(系統編號:093NCKU5347003)[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宋玉安(2020)。食農教育向下扎根:在地化課程之行動研究-以高雄市小港國民小學附設幼兒園為例。(系統編號:108NKNU0634003)[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李坤崇(2004)。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概論。心理。
    李宜真(2021)。體驗學習運用於幼兒園食農教育之研究-以臺東縣種子國小附設幼兒園為例。(系統編號:110NTTU5163006)[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李宜真(2021)。體驗學習運用於幼兒園食農教育之研究-以臺東縣種子國小附設幼兒園為例。(系統編號:110NTTU5163006)[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李雯佩(2012)。幼稚園鄉土教學之研究-以三峽的一所幼稚園為例。幼兒教育年刊,(23),1-22。https://doi.org/10.6475/JECE.201208.0001
    李瑞騰(2008)。文化新視野。文訊雜誌社。
    周育輝(2021)。體驗學習融入戶外教育之校本課程的行動研究:以山佳國小六年級為例。(系統編號:109UT005203015)[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周祝瑛(2009)。比較教育與國際教改。三民。
    林秀倩(2020)。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下實踐在地化課程以一新北市國小附設幼兒園為例。(系統編號:108FJU01164002)[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林岳賢(2004)。全球化下的尊重與實踐。http://www.thu.edu.tw/~trc/page4-2-3thm/
    林惠娟、孫扶志(2006)。媽祖廟-種子幼稚園的鄉土文化課程。心理。
    林瑾芳(2012)。體驗學習方案應用於國小學童關懷能力培養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麗香(2017)。在地化資源融入幼兒園主題活動之歷程。(系統編號:105NDHU5096002)[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邱兆偉(1981)。實用主義的源流、哲學與教育。教育文粹,10,77-90。
    侯雅婷(2010)。幼教師進行在地化課程之歷程研究。(系統編號:098NDHU5096106)[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侯雅婷、曾心怡(2009)。一位教師進行在地化課程之行動研究。載於香港教 育大學舉辦之「小學教育國際研討會 2009」會議手冊,香港。2019 年 10 月 17 日取自 https://www.eduhk.hk/primaryed/eproceedings/fullpaper/RN158.pdf
    施良方(1997)。課程理論:課程的基礎‧原理與問題。麗文文化。
    胡幼慧(2008)。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巨流。
    倪用直、楊世華、柯澍馨、鄭芳珠、吳凱琳、林佩蓉。幼兒教育概論。華騰。
    徐偉傑(2004)。全球在地化:理解全球化的一條路徑。http://www.scu.edu.tw/society/journal/
    常雅珍、吳佳樺(2009)。一位資深幼教老師的生涯發展歷程。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3(2),117-144。https://doi.org/10.7037/JNTUE.200912.0117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東華。
    張淑惠(2011)。實地體驗學習模式應用於鄉土教育之成效~以「士林老街」為例。(系統編號:099NTPTC204084)[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張嘉芳(2017)。幼兒園在地化方案課程之研究-以麻芛為例。(系統編號:105CYUT0709017)﹝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張馨祺(2019)。幼兒園在地化課程之行動研究。(系統編號:107CCU00331016)[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教育部(2016)。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教育部。
    教育部(2019)。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 文化課程參考實例。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22)。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 統整性教保活動課程規劃工具。https://cf.ece.moe.edu.tw/index2.aspx
    許明珠(2013)。新課綱下幼兒園課程發展與實踐的策略。2013 教保學術研討會-新課綱下幼兒園課程發展與實踐論文集,9-14。
    許芳懿(2009)。全球在地化的幼兒課程發展。幼兒教保研究,3,91-107。https://doi.org/10.6471/JECEC.200905.0091
    陳其南(1998)。社區總體營造的永續發展策略。社教資料雜誌,241,5-7。
    陳信宏(2017)。融入地方文化資源於幼兒園主題課程之協同教學行動研究。(系統編號:105NTNT1094002)[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陳淑英(1993)。教學媒體-理論與實務。文景。
    陳惠邦(2003)。華德福學校教育的現代意義。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學理論與實務研討會。新竹師範大學。
    曾鈺琪、黃茂在、李文富、林志成、張惟亮、吳文德、陳永龍、葉鴻楨、 許彩梁(2015)。戶外教育實施指引。國家教育研究院。
    黃文俊(2021)。提升幼兒園教師在地化課程發展成效之行動研究。(系統編號:109NTPT0576019)[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黃君儀(2007)。從學習心理學理論探索學生學習歷史的歷程。歷史教育,(11),45-63。https://doi.org/10.6608/THE.2007.011.045
    黃淑萍(2006)。高雄市國小教師教學媒體使用現況之調查研究。(系統編號:095NKNU5395003)[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楊榮祥(1979)。戴爾的經驗塔-教學經驗運用的原則。科學教育月刊,28,9-13。
    葉麗貞(2014)。以體驗學習培養四年級學童同儕衝突解決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臺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2022)。大湖公園。https://www.travel.taipei/zh-tw/attraction/details/198
    臺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2022)。大溝溪生態治水園區。https://www.travel.taipei/zh-tw/attraction/details/2269
    劉俊裕(2007)。文化全球化:一種在地化的整合式思維與實踐。國際文化研究,3(1),1-30。https://doi.org/10.29960/SIC.200706.0001
    歐用生(2003)。課程典範再建構。麗文文化事業。
    蔡居澤、廖炳煌(2001)。探索教育與活動學校。翰林。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新論。五南。
    蔡清田(2007)。課程行動研究的實踐之道。課程與教學,10(3),75-89。https://doi.org/10.6384/CIQ.200707.0075
    鄭金洲(1997)。行動研究:一種日益受到關注的研究方法。上海高等教育,1,23-27。
    鄭博真(2013)。幼兒園統整課程與教學理念與實務。華騰。
    鄭貴云(2014)。與社區融合之幼兒園主題課程實施歷程之行動研究。(系統編號:103NCYU5096011)[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鄭增財(2006)。行動研究倫理與實務。五南。
    盧美靜(2018)。英國「幼兒基礎階段」政策之研究。(系統編號:106NTCT1576009)[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賴兩陽(2004)。全球化、在地化與社區工作。社區發展季刊,107,120-133。
    賴欣郁(2015)。幼兒園運用社區資源實施在地化課程之研究。(系統編號:102NTCT1212047)[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駱盈方(2013)。以有意義學習觀點探討幼兒園在地化課程之實施。(系統編號:102NTTU5096002)[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戴秀娟(2021)。體驗學習應用於綠色飲食課程之行動研究-以桃園市楊心國小三年級學童為例。(系統編號:109UT005205003)[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鍾聖校(2000)。情意溝通教學理論。五南。
    簡茉莉、曾俊凱(2019)。看見炫麗彩虹-深坑附幼在地化課程紮根。幼兒教育,(328),93-109。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a0000565-201911-201912030008-201912030008-93-109
    簡楚瑛(2009)。課程發展理論與實務。心理。
    魏惠貞(2008)。各國幼兒教育。心理。
    魏肇基(2013)。愛彌兒。臺灣商務。
    蘇傳桔(2018)。探索教育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教育實踐與省思。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3),141-145。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P20130114001-201803-201804100012-201804100012-141-145
    英文文獻
    AEE (1995). AEE definition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 The AEE Horizen, 15, 21.
    Allan Feldman(2000). Decision making in the practical domain: A model of practical conceptual change. Science Education, 84(5), 606-623. https://doi.org/10.1002/1098-237X(200009)84:5<606::AID-SCE4>3.0.CO;2-R
    Andresen, L., Boud, D., & Cohen, R. (2000). Experience-based learning. Understanding Adult Education and Training, 2, 225-239.
    Babbie, E. (1992).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Belmont,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Berk, L., & Winsler, A. (1995). Schaffolding Children’s Learning: Vygotsky and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Washington DC: NAEYC.
    Bredekamp, S., & Copple, C. (Eds.) (1997).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 in early childhood programs. Washington, DC: NAEYC.
    Cole, M., & Bruner, J. S. (1971).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inferences about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American Psychologist, 26(10), 867–876. https://doi.org/10.1037/h0032240
    Dewey, J.(1938).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Y: Macmillan.
    Featherstone,M.(1995).Undoing Culture:Globalization,Postmodernism and Identity. London:Sage.
    Gardner, H. (1983). Frames of Mind: A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New York: Basic Books.
    Gonsalves, Susan. (Feb 2011). The Education Digest; Ann Arbor Vol. 76, Iss. 6, : 56-59.
    Halbert, Anna E.(1991). The problem of self-activity in modern education theory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Rousseau, Harris, Dewey and Montessori. London: University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
    Halbwachs, M. (1992). On collective memory: UNIV of Chicago PR Irmeli,E.P., & Jari,K.(2000).Outdoor Activities as a Basis for Environmental
    Jackson, L., & Caffarella, R. S.(Eds.). (1994). Experiential learning: A new approach. New directions for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62. SF: Jossey-Bass.
    Kolb, D.A.(1984). Experiment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Maurice Merleau-Ponty(1968).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st edition.
    Richard J. Kraft, Mitchell S. Sakofs(1985). The Theory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 Boulder, Colo.

    無法下載圖示 電子全文延後公開
    2028/06/05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