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傅聖芳
Fu,Sheng-Fang
論文名稱: 華語學習者古代漢語及現代漢語學習策略之比較-以德國哥廷根大學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習者為例
Chinese Learners' Learning Strategies for Ancient Chinese and Modern Chinese: In the Case of Learners in Goettingen University and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指導教授: 朱我芯
Chu, Wo-Hsin
杜昭玫
Tu, Chao-Me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
中文關鍵詞: 語言學習策略古代漢語現代漢語德語區學習環境
英文關鍵詞: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Ancient Chinese, Modern Chinese, German language learning environment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2149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95下載: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隨著近年來全球學習華語的總人口增加,學習者的華語程度不斷向上提升。古代漢語中許多常用的句式及慣用語仍保留在今日的書面語中,不但有豐富的文化意涵,並且有益於學生提高其口語和書面語體之間轉換的能力。然對國際學生而言,從現代漢語進階到古代漢語仍屬不易,故本研究將關注學生學習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這兩種不同文體時,具體使用哪些策略?是否因為學習環境不同而有不同的策略選用傾向?哪些因素(如:性別、年齡、學習時間等)可能影響學習者的策略選用?本研究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大學部國際生和德語區的德國哥廷根大學東亞所漢學系學生輔以德國特里爾大學漢學系、自由大學漢學系以及奧地利維也納大學漢學系的學生作為觀察對象。主要以語言學習問卷及訪談方式了解其學習動機與策略選擇原因,並訪談教師對於學習目標設置和教學設計及教材等看法。本研究結果顯示,德國華語學習者學習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皆常採用補償策略和社會策略;然台師大華語學習者則皆較常使用認知策略和社會策略。德國華語學習者學習古代漢語的策略,較多為情意策略與社會策略。就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相關性而言,德國華語學習者選擇認知策略與後設認知策均的相關性較高,而台師大學習者選擇記憶策略和社會策略的相關性較高。在影響兩地區華語學習者古代漢語策略選擇因素方面,學習時間長短和自評語言能力高低為主要因素;在現代漢語方面則以學習者學習漢字的經驗為主要因素。故研究建議教師可在教學設計中融入許多古語今用的例子與相關文化討論,幫助學習者穩固現代漢語基礎並了解古代漢語文化內容。

    As the population of Chinese learners from all around the world is growing , Chinese learners’ language ability also move forward to the higher levels. Chinese teachers believe that by learning ancient Chinese students can enhance their modern Chinese ability, mainly because a lots of useful patterns or phrases from ancient Chinese are still preserved in written Chinese nowadays. Ancient Chinese not only has plenty of cultural meanings but also helps students to improve their language ability in written and oral Chinese conversation. However, it’s not so easy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to transfer from modern Chinese to ancient Chinese. Therefore, this study will focus on what kinds of strategies they would choose when learning these two different types of Chinese? And, would students choose different learning strategies if the environments are different? Moreover, what factors may influence learners’ choice of learning strategies (for example, gender, age, learning period)?This study takes those students who had studied at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and those who studied at Department of Sinology of Goettingen University, Trier University , Free University Of Berlin and University of Vienna as objects. The study will use SILL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s to know their motivations and the reasons why they chose specific strateg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y usually adopt compensation and social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both modern and ancient Chinese. But learners in NTNU tend to use more cognitive and social strategies when learning modern Chinese. However students in Germany use more affective and social strategies when learning ancient Chinese. For learners in Germany there is higher correlation between modern and ancient Chinese, learners in Germany have higher correlation between cognitive and metacognitive strategies. On the other hand, learners in NTNU use more memory and social strategies. Learning time, language ability, and the previous learning experience of Chinese characters might have influence on their choices of learning strategies.

    目錄 摘要 i Abstract iii 目錄 v 表目錄 ix 圖目錄 x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2 一、 華語非母語者在台灣地區與德語地區下現代漢語學習策略 2 二、 華語非母語者在台灣地區與德語地區下古代漢語學習策略 3 三、 古代漢語策略和現代漢語策略之相關性 3 第三節 古代漢語教學相關研究 3 一、 古代漢語教學語言 4 二、 古代漢語教學內容與方法 5 第四節 不同的華語學習環境 6 一、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系的學習環境 6 二、德國哥廷根大學漢學系的學習環境 7 第五節 名詞釋義 10 一、 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 10 二、 漢字文化圈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古代漢語教學現況 13 第二節 語言學習策略相關研究 14 一、 語言學習策略起源 14 二、 語言學習策略重要性 15 三、 語言學習策略分類 18 第三節 影響策略選擇因素相關研究 24 一、 華語非母語者之策略選用 24 第四節 第二語言學習策略研究 27 一、 第二語言學習策略研究方向 28 二、 第二語言學習策略研究方法 28 三、 第二語言學習策略研究成果 29 第五節 華語學習策略研究 31 一、 華語學習策略研究方向 32 二、 華語學習策略研究方法 3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7 第一節 研究流程 37 一、 問卷設置 38 二、 問卷實測與訪問 38 第二節 問卷與訪談設計 40 一、 問卷題型與內容 40 二、 問卷篩選原則及資料處理 43 三、 訪談 45 第三節 受試對象 46 一、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受試者 47 二、 德語地區的受試者 48 三、 受訪者 49 第四章 結果分析與討論 51 第一節 華語非母語學習者之現代漢語策略 51 一、 現代漢語策略問卷回收情形 51 二、 現代漢語策略選用傾向 52 三、 德語區和臺灣區現代漢語學習策略選用情形 54 第二節 華語非母語學習者之古代漢語策略 55 一、 古代漢語策略問卷回收情形及統計結果 55 二、古代漢語策略選用傾向 56 三、 德語區和臺灣區古代漢語學習策略選用情形 59 第三節 影響學習者選擇的因素 60 一、 華裔、漢字文化圈、性別、學過漢字與否 60 二、 學習時間、外語學習經驗、能力評價 61 三、 年齡、年級與其他 64 第四節 訪談結果 67 一、 學習者訪談 67 二、 教師訪談 70 三、 結論 78 第五章 教材分析與課室觀察 83 第一節 古代漢語課程教材 83 一、 哥廷根大學古代漢語課程 83 二、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古代漢語課程 87 第二節 古代漢語課室觀察 90 一、 哥廷根大學漢學系古代漢語課 90 二、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古代漢語課 91 第三節 小結 91 一、 教學目標與重點 91 二、 教學方法 92 第六章 結論 93 第一節 學習者語言學習策略選擇傾向 95 一、 古代漢語問卷結果 95 二、 現代漢語問卷結果 96 第二節 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學習策略相關性 97 一、 德語地區華語學習者選用情形 97 二、 臺灣地區華語學習者選用情形 97 第三節 學習者訪談結果 98 第四節 教學者教學方法與目標 99 一、 德語地區 99 二、 臺灣地區 99 第五節 教學建議 100 一、教學設計 100 二、學習策略引導 100 第六節 研究限制 101 第七節 結語與未來展望 102 參考文獻 103 附錄1:古代漢語學習策略問卷(中英文版) 109 附錄2:現代漢語學習策略問卷(中英文版) 116 附錄3:古代漢語學習策略問卷(中德文版) 124 附錄4:古代漢語學習策略問卷(中德文版) 132 附錄5:教學應用參考 140

    參考文獻
    英文文獻
    Allen, S.M., Zuzao, L., Cheng,X.& Boys, J. (2010). The history and cultural heritage of Chinese calligraphy.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Bialystok, E. (1978). A theoretical model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Language learning, 28(1), 69-83.
    Cohen, A. D. & Jiang X.(2012).A critical review of research on strategies in learning Chinese as both a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2 (1),9-43.
    Cohen,A.D.(2000).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 (pp.21-23). Peik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Dunn,R. & Griggs,S.(1988). Learning styles: Quiet revolution in American schools. Reston,VA:National Ass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
    Ellis, R. (1994).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pp.529-559)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reen, J. M. and Oxford, R. (1995). A closer look at learning strategies, L2 proficiency, and gender. TESOL Quarterly, 29(2) , 261-297.
    Grenfella, M. & Harris,V. (2015) .Memorisation strategies and the adolescent learner of Mandarin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Linguistics and Education 31,1–13.
    Griffiths, C. & Oxford, R. (2014).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landscape of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System,43,1-10. (pre-publication version)
    Heo M. , Stoffa R. & Kush, J. C. (2012). Factor analysis of the ESL/EFL strategy inventory for language learning: Generation 1.5 Korean immigrant college students'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Language, Culture and Curriculum, 25(3), 231-247.
    Hsieh, A. F. (2014). The effect of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language proficiency on the use of oral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by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of Chinese.System 45, 1-16.
    Khezrlou, S. & Sadeghi, K.(2012). Learning strategy type, age and level of education : the case of English as L2. Saarbrücken,Germany: LAP LAMBERT Academic Publishing GmbH & Co.KG.London:Pearson Education.
    O'malley, J. M., & Chamot, A. U. (1990). 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R. & Burry-Stock, A. (1995). Assessing the of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worldwide with the ESL/EFL version of the strategies inventory fort language learning (SILL) , System, 23(1),1-23.
    Oxford, R. (1989). The role of styles and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ERIC Digest.
    Oxford, R. (1989).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Oxford, R. L. (1990).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New York: Newbury House.
    Oxford, R. L.(1990).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pp.17). Boston:Heinle & Heinle Publishers.
    Oxford, R.(1993). Research o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3, 175-187.
    Oxford, R., & Crookall, D. (1989). Research on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Methods, findings, and instructional issues.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73(4), 404-419.
    Rebecca L. Oxford.(2003). Language learning styles and strateies: an overview. Learning Styles & Srategies(pp.1-17).
    Rubin, J.(1975). What the "good language learner" can teach us. TEL Quarterly, 9 (1), 41-51.
    Shadick, H. (1968). A first course in literary Chinese (Vol. 1-3).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Shen, H. H. (2004). An investigation of Chinese-character learning strategies among non-native speakers of chinese, System 33 ,49-68.
    Sung,K. (2014). Novice learners’ Chinese-character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performance. Electronic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11(1),38-51.
    Sung,K.(2011). Factors influencing Chinese language learners’ strategy u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lingualism 8(2) ,117-134.
    Tsegaye, A. (2011).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y use:The case of English major students in Haramaya university.Sarruecken:LAMBERT Academic Publishing.
    Wang, J., Spencer,K. & Xing,M. (2009). Metacognitive beliefs and strategies in learn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System 37, 46-56.
    Wang, T. (2016). Konzeption länderspezifischer lehrwerke für Chinesisch als fremdsprache. Unveröffentlichte Dissertation, Universität Trier
    Zhang,B. & Li,C. (2011). Classification of L2 vocabulary learning strategies: Evidence from exploratory and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es. RELC Journal, 42(2), 141-154.

    中文文獻
    文秋芳(2000),導讀。學習和運用第二語言的策略。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頁21-23。
    王力(1964)。古代漢語(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
    王建勤主編(2005)。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與漢語認知研究(頁25-26)。北京:商務印書館。
    王錫三(1994)。對外古文教學初探。天津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四,頁71-73。
    朱焱煒 (2007)。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古漢語教學。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十四 (三),頁124-128。
    江新、趙果(2001)。初級階段外國留學生漢字學習策略的調查研究。語言教學與研究 4,頁10-17。
    何麗芳(2012)。洋腔洋調與純正地道。東亞漢學研究二,頁311-317 。
    吳勇毅(2007)。不同環境下的外國人漢語學習策略研究。上海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系。
    李泉(2005)。對外漢語教學學科理論研究概述。對外漢語教學理論思考。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李蕊(2009),漢字學習策略的介入性研究。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七,(五),頁39-42。
    周有光 (1989)。漢字文化圈。中國文化1, 47-54。
    周有光 (1998)。白話文運動80 年。群言8,頁27-31。
    周有光 (2000)。中國和漢字文化圈:漢字文化圈的文化演變之一。群言 1, 34-37。
    周健、蔚萬傳(2004)。研究學習策略 改進漢字教學。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 第一期,1-9。
    周質平(2007)。用白話教文言。The Journal of the Chinese Teachers Association,42 (2),頁85-93。
    周靂(2013)。目的語與非目的語環境中初級水平泰國學生漢語學習策略比較研究。中央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國際教育學院。
    林可、吕峡(2005)。越南留學生漢語學習策略分析。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 4,頁19-24。
    林欽惠 (2016)。德國中文教學概況——海外視角下的師資培育。臺灣華語教學研究 12,67-98。
    邱蔚華(2011)。對外漢語專業古代文學課程建設之我見。龍岩學院學報29(1)。
    姜黎黎(2015)。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古代漢語教學研究—以MIC-HZ的教學為例。吉林華僑外國語學院學報(教學教改研究)第一期,頁27-31。
    徐子亮(1999)。外國學生漢語學習策略的認知心理分析。世界漢語教學4,頁75-85。
    徐新顏(2003)。中級水平日韓歐美留學生漢語學習策略研究。北京語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對外漢語教學。
    馬健(2004)。美國使館的中國通—記陸騰先生。國際人才交流 9,頁26-27。
    高玉(2009)。中西文化交流與現代漢語體系的形成。學術研究,(9),頁154-158。
    張雪梅(2010)。來華留學生漢語課外學習的重要性與策略。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1,頁143、151。
    曹曉玉(2010)。留學生漢語學習策略的調查與分析。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6,頁134-136。
    許德寶(2006)。關於對外文言文的教學用語問題。The 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41(1), 頁1-12。
    陳盈新(2009)。近十年來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策略研究綜述。語文學刊 6,頁153-156。
    陳懷萱。文言文入門。自編講義。
    黃苕冠 (2009)。寫作策略教學對後設認知變化影響的個案研究--以中文為第二語言/外語學習者為例,中原華語文學報 五,29-56。
    楊翼(1998)。高級漢語學習者的學習策略與學習效果的關係。世界漢語教學1,頁88-93。
    廖柏森、胡家榮、周彥譯。英語學習策略完全教學手冊(The Learning strategies handbook)。臺北市:臺灣培生教育出版。
    劉智偉、高晨(2010)。對海外古代漢語教學語言問題的思考-以美國古代漢語教學為例。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l33(2),頁73-77。
    錢玉蓮(2004)。第二語言學習策略研究的現狀與前瞻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三,頁36-40。
    錢玉蓮(2005)。第二語言學習策略的分類及相關問題。漢語學習6,頁59-63。
    錢玉蓮(2010)。中韓學生中文閱讀學習策略比較研究。華文教學與研究39(3),頁42-63。
    譚頂良(2006)。學習策略研究問卷法的缺陷及改進設想。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六,頁95-100。
    顧安達、萬業馨(2009)。德國大學、中學漢語教材使用現狀與需求。國際漢語教育 3,36-44。
    網路資源
    全國大專院校境外生生活資訊網。教育部國際及兩岸教育司。https://ois.moe.gov.tw/fs/html/Statistics.html(2017年5月28日)。擷取100-104年間來臺攻讀學位之國際生資料。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