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翁根第
Weng, Gen-Di
論文名稱: 變異-工業化發展與生態環境創作論述
Variations - A Creative Exposition of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s and the Ecological/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
指導教授: 朱友意
Chu, Yu-Y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54
中文關鍵詞: 工業化發展生態環境變異
英文關鍵詞: Environmental, Environmental, Variation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3687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59下載:1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主要探討全球隨著經濟高速成長,環境污染問題也出現了極速性的惡化
    現象,臺灣因擺脫不了國家競爭與經濟的發展的壓力下,不斷的向周遭生態環境
    大肆的擴張與侵略,所造成的卻是環境惡化的日益增加。
    因此,透過筆者繪畫創作之研究,探討工業及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間之關係
    與連結,來反思人們對周邊環境漸變的漠視與無情,並以個人身處於當代環境之
    主觀體認角度,配合個人創作理念、學理基礎及文獻、作品表現形式、內容意涵
    呈現的分析與探討,做一有系統理念創作與實務創作的統整,將生態環境議題轉
    化為個人藝術創作之創作價值型態,形構日後的創作方法脈絡與創作特質。
    最後,筆者想藉由幾乎專注冷靜的忠實描繪,表現出工業時代的冰冷都會現
    象,將創作賦與更多隱喻或象徵的手法陳述,其創作內涵亦是在體現社會問題,
    藉由藝術創作作為批判的手段,亦對於生態環境的潛在問題提出自身的關注與思
    考,藉此突顯矛盾價值觀的當代現象,進而引發觀者對環境議題之重視與省思。

    摘要 ..................................................... i 英文摘要 ................................................. ii 圖錄 ................................................... iii 目次 ................................................... x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的方法與步驟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二章 藝術與生態文化解析 .....................................8 第一節 創作美學與情感分析 .....................................8 第二節 創作主題探討及生態環境的省思 ...........................15 第三章 「變異」創作形式的建構 ................................21 第一節 創作的連結與啟發 .....................................21 第二節 個人創作形式風格 .....................................26 第三節 技法與媒材運用 .......................................27 第四章 創作的異想與解構 .....................................31 第一節 創作情感異想 .........................................31 第二節 作品解析 ............................................37 結論 .....................................................50 參考文獻 ..................................................52

    一、中文書目:
    1. 何政廣,《世界藝術家全集 庫爾貝》,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99。
    2. 何政廣,《歐美現代藝術》,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2,六版。
    3. 余培林注譯,《新譯老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2014。
    4. 沈清松,《簡樸思想與環保哲學》,臺北:立緒文化,1997。
    5. 邱子容,《臺灣當代美術大全》,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3,初版。
    6. 吳康,《哲學大綱上下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
    7. 高宣揚主編,《當代法國思想五十年》,臺北,五南出版社,2003。
    8. 陳瓊花,《藝術概論》,臺北:三民書局,2006。
    9. 陳鼓應,《莊子今註今譯》,中華書局(香港)出版有限公司,,2012。
    10. 劉振源,《世紀末繪畫》,臺北:藝術圖書公司,1995。
    11. 蔣勳,《藝術概論》,臺北:東華書局,1995,初版三刷。
    12. 韓叢耀,《圖像傳播學》,臺北:威仕曼文化,2005。
    二、中譯書目:
    1. AldoLeopold 著,費張心漪翻譯,《砂地郡曆誌》(Asand county almanac),新環境出版,1987。
    2. Marita Sturken 著,陳品秀翻譯,《觀看的實踐》(Practices of Looking),臺北:麥田出版,2009。
    3. Martin‧Jay 著,李健鴻校閱,《阿多諾》(Th. Adorno) (初版) ,臺北:桂冠圖書,1992。
    4. Nochlin, Linda 著,刁筱華翻譯,《寫實主義》(Realism),臺北:遠流,1998。
    5. Thomas Carlyle 著,《英雄與英雄崇拜》(Hero and Hero Worship),第一講,1840。
    6. 讓.卡蘇,《當代視覺藝術的全景》(Panorama des arts plastiques
    contemporains),伽利瑪出版社,1960。
    三、期刊、論文與報紙:
    1. 汪靜明,《新自然哲學的生態保育思潮》,1998。
    2. 汪靜明,《環境教育月刊》,第2 期,2003。
    3. 林慶泉,《莊子環境哲學之研究》,南華大學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嘉義。
    4. 范銚燻編,《臺灣地理環境與自然災害》,第7 單元,教育部補助大專校
    院辦理永續發展通識課程。
    5. 陳美蓉,《應用符號學理論探討圖像符號的意義建構與解讀之特質》,交
    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新竹。
    6. 曾少千,《魯東的自然意象與精神演化論》,第八期,2011。
    7. 彭杏珠,《遠見雜誌》,第356 期,2016.02。
    8. 《莊子自然哲學與當代環境保護初探》,《思茅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第17 卷第4 期,2001。
    9. 蘇文清、嚴貞、李傳房,《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第3 卷,第1 期,96。
    四、網路資料:
    1. 世界自然基金會,取自《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96%E7%95%8C%E8%87%AA%E7%84%B6%E5%9F%BA%E9%87%91%E4%BC%9A
    2. 林日揚,2007.07,《危機年代》,第108 期, 2016.05.14,取自http://www.rhythmsmonthly.com/?p=4818
    3. 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環境資訊中心》,2016.05.12,ENS 瑞士,日內
    瓦報導,2016.05.21,取自http://e-info.org.tw/node/115345
    4. 高行健,2010.04.22,《諾貝爾文學獎高行健先生談美學》,國立清華大學
    演講內容,2016.04.20,取自http://www.nthu.edu.tw/newsphoto/
    99news/hotnews-990422.php
    5. 財團法人國家研究基金會,《國改研究報告》,2016,取自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SD/090/SD-R-090-005.htm
    6. 羅斯頓(Holmes Rolston,III),《低碳時代的環境倫理》2008.10.09,
    2016.03.25 取自成功大學校http://web.ncku.edu.tw/m/404-1000-
    17531,r616-1.php?Lang=zh-tw
    7. 《環境科學大辭典》,名詞解釋,2002.02。2016.05.20 取自http://
    terms.naer.edu.tw/detail/1315872/
    五、參考影片:
    1. 梁皆得(LIANG Chieh-Te),《老鷹想飛》,2016,臺灣,75min,紀錄片。
    2. 齊柏林(Po-lin Chi),《看見臺灣》,2016,臺灣,93min,紀錄片。
    3. 戴維斯.古根海姆(Philip Davis Guggenheim),《不願面對的真相》,2006,美國,98min,紀錄片。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