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鄭涵如
CHENG, Han-Ju
論文名稱: 後白色恐怖電影與文學中的女性未亡史:以《淚王子》、《綠島》、《向著光飛去》為例
The Undying Legacy of Women in Post-White Terror Movie and Literature:A Study of“Prince of Tears”,“Green Island” and “You light up my life”
指導教授: 林芳玫
Lin, Fang-Mei
口試委員: 曾秀萍 陳允元 林芳玫
口試日期: 2021/10/22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臺灣語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 Culture,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4
中文關鍵詞: 後白色恐怖例外狀態女性受難者家屬生命歷程
英文關鍵詞: Post-White Terror, State of Exception, women, Victims of Political Persecuted Family, Life Experience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1800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02下載:4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當白色恐怖已然成為集體苦難命運的象徵,受難的男人是今日台灣主體歷史犧牲的先驅,但女人卻只是零星地點綴在他們男人的故事背後,應證男人的受難歷史而不見其主體性。

    本文以政治受難者女性家屬為主體,思考阿岡本的生命政治概念,國家主權如何介入台灣人的生命,製造出例外狀態。女性在不可見的權力的運作下,生命變得不可辨認且喪失自然隨意性,其個人的生命歷程即是白色恐怖史中未亡的遺緒。主要討論楊凡《淚王子》(2009)、楊小娜《綠島》(2016)、施又熙《向著光飛去》(2017),從書寫策略以及歷史記憶兩大方向,深入分析文本中女性殊異的生命歷程。在此提出以下問題:女性的「視角」對於解讀白色恐怖歷史有何不同的認識?對於國家暴力的本質與影響有何不同的「理解」?重新思考受難「經驗」的界定與影響?「記憶」如何對抗歷史失憶進而保存歷史記憶,繼續推動轉型正義的工程。

    本文藉此在複雜異質的千瘡白恐的面貌中,抽絲剝繭女性交纏於千絲萬縷的生命經驗,透過所研究的文本勾勒出受難者女性家屬的眾生相,以及側寫其與生命奮力拼搏、存活再生的姿態。

    The White Terror has become the symbol of collective pain and suffering in Taiwan. However, while many men have been celebrated as martyrs of past democratization movements, women have mostly been relegated to the sidelines, serving primarily as supporting backdrops instead of main characters in historical event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bio-politics proposed by Giorgio Agamben,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plight of female dissidents and their families, including how the state interferes with the livelihoods of Taiwanese people, creating a state of excepti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landestine political undercurrents, women’s lives became inconsequential and lost their natural arbitrariness; even my own experiences stem partially from the undying legacy of the White Terror. My work will cover Yon-fan’s “Prince of Tears”, Shawna Yang Ryan’s “Green Island” and Yo Si Shi’s “You light up my life”. Based on both historical facts and individual memories, these three memoirs delve into the distinctive experiences of women during the White Terror. What was the White Terror like from women’s perspective? How were they affected by state terror and violence? How did their suffering differ from that of men? Such memories prevent the fragmentation of past memories and aid in the promotion of transitional justice.

    In this study, we dissect the complex, multi-faceted nature of the White Terror. By celebrating the courage and heroism of women during this era, we finally bring the past to justic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11 第三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 28 第四節 章節安排與說明 35 第二章 楊凡《淚王子》(2009) 38 第一節 楊凡與白色恐怖 38 第二節 傷心淚話的童年往事 40 小結 63 第三章 楊小娜(Shawna Yang Ryan)《綠島》(2016) 64 第一節 楊小娜與白色恐怖 64 第二節 世代家族的抵抗與屈從 66 小結 83 第四章 施又熙《向著光飛去》(2017) 85 第一節 施又熙與白色恐怖 85 第二節 女兒的叩問與獨白 87 小結 95 第五章 結論 96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貢獻 96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97 參考文獻 99

    參考文獻
    一、小說文本
    吳明益原著、2021年楊雅喆改編及導演影集《天橋上的魔術師》第五集〈文鳥〉(台北: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2021)。
    施又熙,《向著光飛去》(新北:遠足,2017)。
    楊凡導演及編劇,《淚王子》(製片商:花生映社有限公司,發行商:洲立影片發行(香港)有限公司,由嫣紅天馬行空(楊凡拍本片時在台灣成立的電影公司)代理發行。台灣上映日期:2009.10.30)。
    楊小娜(Shawna Yang Ryan)著、謝靜雯譯,《綠島》(新北:印刻,2016)。

    二、專書著作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史專案計畫執行小組編,《戒嚴時期台北地區政治案件口述歷史 第一輯》(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
    台灣民間真相與合解促進會,《記憶與遺忘的鬥爭:臺灣轉型正義階段報告書 共三卷》(新北:衛城,2015)。
    李筱峰,〈台灣戒嚴時期政治案件的類型〉,《台灣近現代史論集》(台北:玉山社,2007)。
    呂培苓,《一甲子的未亡人:王培五與她的6個子女》(台北:文經社,2015)
    呂蒼一、林易澄、胡淑雯、陳宗延、楊美紅、羅毓嘉著(按姓氏筆畫順序),《無法送達的遺書—記那些在恐怖年代失落的人》(新北:衛城,2015)。
    沈秀華,《查某人的二二八:政治寡婦的故事》(台北:玉山社,1997)。
    阿岡本(Giorgio Agamben)著,薛熙平譯,《例外狀態》(台北:麥田,2010)。
    邱貴芬,〈塗抹當代女性二二八撰述圖像〉收錄於《後殖民及其外》(台北,麥田,2003)。
    范銘如,《空間/文本/政治》(台北:聯經,2015)。
    胡淑雯、童偉格主編《讓過去成為此刻:台灣白色恐怖小說選 共四卷》(台北:春山,2020)。
    陳建忠,〈台灣歷史小說研究芻議:關於研究史、認識論的方法論的反思〉,《記憶流域:台灣歷史書寫與記憶政治》(新北:南十字星,2018)。
    許雪姬等訪問、林建廷等紀錄,《獄外之囚:白色恐怖受難者女性家屬訪問紀錄 上》(新北: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2014)。
    許俊雅,《無語的春天——二二八小說選》(台北:玉山社,2003)。
    許維德,《族群與國族認同的形成:台灣客家、原住民與台美人的研究》(台北:遠流,2013)
    國家人權博物館、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團隊,《承擔家變:白色恐怖下的朴子張家》《話當年父兄蒙難:受難者家屬記憶中的白色恐怖》《白色記憶:政治受難者及家屬訪談紀錄》、《穿過白色濃霧:1950年代政治案件訪問紀錄》《走過白色幽曖:1960、1970年代政治案件訪問紀錄》(2020)。
    盛寧,《新歷史主義》(台北:揚智,1995)。
    張炎憲總編,《二二八事件責任給歸屬研究報告》(台北:二二八基金會,2006)。
    傅柯(Michel Foucault)著,莫偉民、趙偉譯,《生命政治的誕生:法蘭西學院演講系列(1978- 1979)》(上海:上海人民,2011)。
    楊凡,《楊凡電影時間》(台北:商周,2013)。
    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著,林驤華譯,《極權主義的起源》(台北:時報,1995)。
    薛化元等,《戰後台灣人權史》(台北:國家人權紀念館籌備處,2003)。
    藍博州,《白色恐怖》(台北:揚智文化,1993)。

    三、單篇論文
    李淑君,〈「例外狀態」下的「失調姿態」:白色恐怖監獄中的女性政治受難者的失調身體〉,《淡江中文學報》38期(2018.06),頁113-148。
    吳乃德,〈轉型正義和歷史記憶:台灣民主化的未竟之業〉,《思想》2卷(2006.07)。
    沈曉茵,〈遊園花王子——楊凡的性別羅曼史〉《藝術學研究》23期(2018.12),頁146-154。
    侯坤宏,〈戰後台灣白色恐怖析論〉,《國史館學術集刊》第12冊(新北:國史館,2007),頁139-203。
    陳俊宏,〈血緣的背反、政治受難與加害經驗的和解〉收錄於施又熙著,《光的闇影》(新北:斑馬線,2020),頁7-9。
    黃涵榆,〈恥辱、生命政治與白色恐怖證言〉,收錄於林淑慧主編:《時空流轉:文學景觀、文化翻譯與語言接觸》(臺北:萬卷樓,2014),頁613-637。
    童偉格,〈空白及其景深〉,收錄於胡淑雯、童偉格主編,《讓過去成為此刻:台灣白色恐怖小說選,卷一:血的預感》(台北:春山,2020),頁14-18。
    黃詩嫻,《寶島一村》中眷村居民的身份認同研究》,《藝術評論》33期(2017),頁118。
    柯朝欽,〈活在例外狀態之中:論50年代台灣政治犯的社會排除〉收錄於蔡石山主編,《台灣海洋文化的吸取、轉承與發展》(新竹:交通大學,2015),頁91-131。
    楊翠,〈在光與影之中,持續抗鬥前行〉收錄於施又熙著,《光的闇影》(新北:斑馬線,2020),頁13-19。
    楊翠,〈女性與白色恐怖政治事件〉,《台灣人權與政治事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2006),頁411-452。

    四、學位論文
    丁威中,〈對抗歷史失憶:楊小娜的《綠島》〉(Countering Historical Amnesia: Shawna Yang Ryan's Green Island)(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20)。
    王珮穎,〈戰後台灣小說的轉型正義實踐〉(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系碩士論文,2016)。
    李崇綾,〈台灣當代女性二二八小說研究——以1980年以後作品為考察對象〉(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邱冠盈,〈女性枷痕——一九五0年代白色恐怖女性政治受難者之研究〉(台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林世傑,〈台灣文學中的白色恐怖——以葉石濤與陳映真及其作品比較為主軸〉(台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洪英雪,〈文學、歷史、政治與性別——二二八小說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
    郭汶伶,〈女性長篇小說的政治暴力創傷敘事(1989~2016)〉(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20)。
    陳秀玲,〈後二二八世代療傷進行式: 台灣小說的「創傷記憶」與「代際傳遞」〉(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9)。
    張文柔,〈《火燒島求生記》白色恐怖女性政治受難者創作研究〉(台東: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20)。
    陳怡蓁,〈跨世代的主體性追求:楊小娜《綠島》之中的抗拒與共謀〉(Trans-Generational Quests for Subjectivity: Resistance and Complicity in Shawna Yang Ryan’s Green Island)(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9)。
    湯舒雯,〈史的暴力、詩的壟斷——台灣白色恐怖的文學見證、癥候閱讀與文化創傷〉(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4)。劉雅慧,〈二二八小說中的女性歷史傷痕——以陳燁《泥河》、李昂〈彩妝血祭〉、李喬《埋冤1947埋冤》為例〉(台中: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

    五、報章雜誌
    林傳凱,〈流血的身體、只剩骨頭的身體——側寫「白色恐怖」下雲林地區的兩位女性〉,《向光:白色恐怖女性圖像》3期(2020.12)(新北:國家人權博物館,2020),頁17
    蔡海如,〈以藝術之名——發生與發聲〉,《向光:白色恐怖女性圖像》3期(2020.12)(新北:國家人權博物館,2020),頁44
    六、網路資料
    丘引,〈小說和自傳,走向療癒〉(來源:http://isbn.ncl.edu.tw/NEW_ISBNNet/C00_index.php?&Pfile=3668&KeepThis=true&TB_iframe=true&width=900&height=650,2017.05.15,檢索日期:2021.10.20)
    「台灣轉型正義資料庫」(來源:https://twtjcdb.tjc.gov.tw/,檢所日期:2021.03.01)
    促轉會網頁(來源:https://www.tjc.gov.tw/,檢索日期:2021.03.01)、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網頁(來源:https://taiwantrc.org/about/achievement/
    ,檢索日期:2021.03.01)
    翁稷安,〈必要的平庸:讀楊小娜《綠島》〉(來源:https://www.thenewslens.com/feature/228-70years/62180,檢索日期:2021.03.10)
    〈國際學者給台灣人民的一封信〉,(來源:https://talk.ltn.com.tw/article/paper/1259952,2019.01.09,檢索日期:2021.10.20)
    劉致昕與蔡海如、楊雅喆、匿名C錄製〈The Real Story報導者Podcast〉:
    「『你為什麼不檢舉你爸媽?』被遺忘的政治受難者家屬,他們如何長大?」(來源:https://reurl.cc/9Z81pY,播放日期:2021.03.11,檢索日期:2021.03.11)
    葉佳怡,〈從學中文開始,從頭爬梳台灣歷史的自我認同之路——專訪《綠島》作者楊小娜〉(來源: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8450,2016.02.04,檢索日期:2021.10.20)
    蔡旻螢,〈歷史的幻片疊影:從非虛構寫作談楊小娜《綠島》〉(來源: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08702,檢索日期:2021.03.10)
    藍祖蔚「藍色電影夢」部落格:〈淚王子:重建時代符號〉、〈淚王子:奼紫嫣紅開遍〉(來源:http://4bluestones.biz/mtblog/2009/10/post-1758.html、http://4bluestones.biz/mtblog/2009/10/post-1756.html
    ,檢索日期:2021.03.01)
    蘇瑞鏘,〈白色恐怖〉詞條,擷取自文化部網頁「台灣大百科全書」: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3864(檢索日期:2021.03.11)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