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鄒倩
Tsou, Chien
論文名稱: 從「物際」到「與物無際」──論莊子的葆真思想與實踐
指導教授: 陳麗桂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6
中文關鍵詞: 物際物化天倪自然與物無際《莊子》寓言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3388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79下載:2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莊子對自然有絕對純淨的嚴苛要求。人要合道,必須嚴守「自然不可易」的部分,不得摻入人為。自然界本來就有一套保障萬物之天的機制,即「物際」,人天生受到自身「物際」的諸多限制,無法藉由教化、知識擴充而改變,但這層封閉亦隔絕了外物紛擾,促使人向上通往「與物無際」的道。另一方面萬物又受到「物化」的推動,原本「物際」隨著大化流行,產生自然之倪分,稱為「天倪」,是物際加入了時間向度的稱呼。看似有連續性,但依然保持物際封閉、自然不可易的特點,與「物際」無貳。將物際與天倪併觀,可以看到主體在時空關係中是孤立絕緣的存在。從知識的角度來看,莊子僅承認主體之知,一切知見都有觀點、預設,不存在客觀持平的美醜、良窳標準。人既沒有客觀的知見,亦不能跳脫物際體證他人的知見,因此對主體之外一無所知。同樣的,物化僅將人帶入新的侷限,受到新物際的限囿,對物際之外以及物化前後都保持無知狀態。透過莊子對物際、物化的諸多描述,可以清楚自然樣態和人應有的應對。莊子重視物際的存在事實,主體的斷絕、封閉,標記了主體是唯一工夫所在;對主體之外,則秉持無知開放的態度,當主體有胸襟氣量接受未知的物化和新的物際,便不再驚懼於生死,而能順隨物化、合於自然,得到真正的逍遙。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目的...1 第二節 近人研究成果...2 一、 自然葆真...2 二、 莊子的寓言與事跡...3 第三節 版本與真偽問題...4 第四節 研究方法...5 一、 以莊解莊...5 二、 結筌得魚...6 第二章 自然與物際...7 第一節 自然...7 一、 「天」與「人」...8 二、 「自然不可易」...9 第二節 物際...10 一、 物與際...10 二、 萬物參差...11 三、 物各有其際...12 四、 道與物無際...18 五、 物際比喻──天籟...18 第三節 物化...21 一、 物與化...21 二、 大化流行...23 三、 物化有際...24 四、 物化比喻——夢...31 第四節 小結...34 第三章 莊子的葆真實踐...35 第一節 材與不材...35 一、 成材之患...35 二、 材與不材之間...36 三、 盡其材...38 四、 聖人與盜賊...40 五、 材無良窳...44 第二節 物物而不物於物...45 一、 曳尾之龜...46 二、 濠梁之辯...51 三、 庖丁解牛...56 第三節 死生無變於己...63 一、 鼓盆而歌...63 二、 死生亦大矣...65 三、 有情無情之辯...67 四、 入於不死不生...69 第四節 小結...73 第四章 從物際到與物無際...75 第一節 安於物際...75 一、 個人材質之限制...75 二、 學習教化之限制...75 三、 溝通理解之限制...75 四、 他人材質之限制...75 五、 當下認知之限制...76 六、 當下境界之限制...76 第二節 觀看方式...76 一、 自其異者視之...76 二、 自其同者視之...77 三、 莊子觀點與世俗觀點...78 第三節 跳脫物際...79 一、 跳脫之目的...79 二、 跳脫之限制...79 三、 跳脫之工夫...80 第四節 與物無際...80 第五章 參考書目...83 一、 古籍...83 二、 專書...83 三、 期刊論文...85 四、 學位論文...86 五、 網路資料...86

    一、 古籍
    [戰國]莊子著、[晉]郭象注〔清〕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
    [漢]司馬遷、宋裴駰集解:《史記(二)》,臺北:藝文印書館,1961年。
    [劉宋]劉義慶撰[梁]劉孝標注[清]沈巖撰校語:《世說新語》,《四部叢刊初編》462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19年。
    [宋]黎靖德:《朱子語類》,影印《欽定四庫全書》本。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1年。
    [明]焦竑:《焦氏筆乘》,《續修四庫全書》112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二、 專書
    1. 哲學專著
    [希]柏拉圖著、王曉朝譯:《柏拉圖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
    [德]叔本華著、韋啟昌譯《人生的智慧》,上海市:人民出版社,2016。
    [德]尼采著、周國平譯《悲劇的誕生》,臺北:左岸文化,2006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10月。
    胡適《中國古代哲學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
    韋政通:《中國哲學思想論集—先秦篇》,臺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76年8月。
    孫亦平:《西方宗教學名著提要》,臺北:知書房出版社,2003年。
    徐富昌《睡虎地秦簡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5月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76年。
    陳蒲清:《中國古代寓言史》板橋市:駱駝出版社,1987年。
    傅偉勳:《西洋哲學史 (二版)》,臺北:三民,2004年。
    博偉動:《從西方佛學到到禪佛教》,臺北:三民出版社。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四)》,臺北:藍燈出版社,1981年12月。
    謝冰瑩等譯注:《新譯古文觀止》,臺北:三民出版社,2000年。
    羅根澤:《諸子考索》,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2月。
    2. 莊子今人譯著
    陳鼓應:《莊子今註今譯》,臺北:台灣商務書局,1975年。
    3. 莊子思想研究
    于大成、陳新雄主編:《莊子論文集》,臺北:木鐸出版社,1976年。
    王 博:《莊子哲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王叔岷:《莊學管闚》,臺北:藝文印書館,1978年。
    王煜:《老莊思想論集》,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年12月。
    包兆會:《莊子生存論美學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白金鉉:《莊子哲學中天人之際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8月。
    牟宗三:《莊子齊物論義理演析》,臺北:書林出版,1999年。
    吳光明:《莊子》,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
    吳怡:《逍遙的莊子》,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年9月。
    吳怡:《新譯莊子內篇解譯》,台北:三民書局,2008年。
    杜保瑞:《莊周夢蝶──莊子哲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沈善增:《還吾莊子:逍遙游齊物論新解》,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年。
    邱棨鐊:《莊子哲學體系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南懷瑾講述:《莊子諵譁》,南懷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4年。
    徐克謙:《莊子哲學新探》,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76年。
    徐聖心:《莊子內篇夢字義蘊試詮》臺北:花木蘭文化,2013年3月。
    朗擎霄:《莊子學案》,上海:上海書店,1991年。
    袁珂:《神話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高柏園:《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4月。
    崔大華:《莊學研究》,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年。
    崔宜明:《生存與智慧:莊子哲學的現代闡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張松輝:《莊子疑義考辨》,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章太炎:《莊子解故》,臺北:藝文印書館,1958年。
    莊萬壽:《莊子史論》,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年。
    陳品卿:《莊學新探》,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增訂再版。
    陳啓天:《莊子淺說》,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8年。
    陳鼓應:《老莊新論》,香港九龍:中華書局,1991年。
    馮友蘭著,蔡仲德編纂:《三松堂全集》,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第 2卷。
    黃漢青:《莊子思想的現代詮釋》,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7月。
    黃錦鋐:《莊子及其文學》,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
    楊日岀:《《莊子.天下篇》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年。
    楊帆:《莊子的處世哲學》,武漢:武漢出版社,1997年。
    楊義:《莊子還原》,北京市:中華書局,2011年。
    楊儒賓:《莊周風貌》,臺北:黎明文化,1991年。
    楊儒賓:《儒門內的莊子》,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6年。
    葉海煙:《莊子的生命哲學》,臺北:東大圖書,1990年。
    葉程義:《莊子寓言研究》,臺北:義聲出版社,1981年。
    葉舒憲:《莊子的文化解析》,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
    趙衛民:《莊子的風神──從蝴蝶之變到氣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2月。
    劉光義:《莊子處世的內外觀》,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0年。
    劉笑敢:《兩種自由的追求──莊子與沙特》,臺北:正中書局,1994年。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
    劉榮賢:《莊子外雜篇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蔣振華:《《莊子》寓言的文化闡釋》,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
    賴錫三:《莊子靈光的當代詮釋》,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年12月。
    鍾泰:《莊子發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顏崑陽:《莊子的寓言故事》,臺北:漢藝色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
    顏崑陽:《莊子藝術精神析論》,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5年7月。
    蘇新鋈:《郭象莊學平議》,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0年10月。
    4. 其他
    大衛.葛蘭著,劉宗為、黃煜文譯《懲罰與現代社會》,臺北:商周出版,2006年。

    三、 期刊論文
    Holmes, T. H., & Rahe, R. H. (1967). The social readjustment rating scale.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11。
    Maslow, A. H. (1943).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王邦雄:〈莊子系列(一)逍遙遊〉,鵝湖月刊18卷6期總號210,1992年12月,頁11-21。
    王青:《論〈天下〉篇為〈莊子〉各派理論之總結》,《南京大學學報》1993年第1期。
    佐藤將之:〈中國古代「變化」觀念之演變暨其思想意義〉,政大中文報第三期,2005年6月51-86頁。
    李相勳:〈莊子逍遙義理之結構及其主要境界〉,中國文化月刊100期,1988年10月。
    沈清松〈從「方法」到「路」-項退結與中國哲學的方法論問題〉,《哲學與文化》2005年9月。
    林秀珍:〈莊子〈逍遙遊〉的超個人心理學分析〉,鵝湖月刊21卷9期,1996年。
    邱瓊慧:〈莊子「道」的藝術宇宙觀之呈現〉,中華文化復興月刊76期24卷,1991年3月。
    林修德〈《莊子》工夫論之研究方法省思〉,《東華中國文學研究》, 9期,2011年6月,頁1–19。
    高柏園:〈唐君毅先生對逍遙遊之詮釋〉,鵝湖月刊14卷8期,1989年。
    高柏園:〈莊子〈逍遙遊〉一篇之詮釋與其發展〉華岡文科學報,1988年。
    郭肇元〈休閒心流經驗,休閒體驗與身心健康之關係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2002,頁22-26。
    陳文章:〈大小辯與生命的境界層次─莊子逍遙遊試探〉,鵝湖月刊4卷2期,1983年。
    陶宏斌:〈馬斯洛的高峰理論評述〉,《黃岡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5卷第一期(1995年2月),頁71-75。
    董平:〈論莊子的生命哲學〉,中國文化月刊166期,1993年8月。
    鍾竹蓮:〈莊子與郭象逍遙思想之比較(上)(下)〉,中國國學17、18期,1989、1990年。
    羅聯絡:〈逍遙遊與齊物論釋論〉,中國國學6期,1978年。

    四、 學位論文
    李博威:《論《莊子.齊物論》「一」的詮釋》,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鄭吉雄,2012年。
    傅維信:《莊子「逍遙而遊」思想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郭文夫,1992年5月。

    五、 網路資料
    曾昭旭(2014年7月18日)〈人的悲哀都來自誤認假相為真我〉,2016年11月11日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曾昭旭。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