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邵宜康
Shaw, Yi-Kang
論文名稱: 高中學生法治認知問卷之建構
The Study of constructing high school student legal awareness questionnaire
指導教授: 林安邦
Lin, An-P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5
中文關鍵詞: 法治認知德懷術
英文關鍵詞: Legal Awareness, Delphi method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1945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65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之目的為建構「高中學生法治認知問卷」。藉由廣泛蒐集資料,探討法治教育所欲達成之目標,以及高中生應具備之法治認知。並依此建構高中生法治認知三大構面向度及二十一項子構面。
    本研究使用以文獻探討之基礎,以「修正式德懷術」建構問卷。德懷術專家群由包括高中教師、學者專家、執業律師。共六名專家藉德懷術問卷匿名討論,經三次德懷術問卷實施後建構出「高中學生法治認知問卷」。研究發現呈現如下:
    一、 高中學生法治認知分成三大基本構面:(1)公法的基礎概念(2)刑事法基礎概念(3)民事法基礎概念。本研究依此設計問卷共二十二題。
    二、 對未來欲設計高中生法治認知問卷者之建議:(1)題目設計更加多元(2)配合學生發展狀況(3)專業查證。
    三、 未來研究建議:可增加研究對象,或是以其他研究方法進行進一步研究,例如焦點團體法。此外後續研究者可採用此問卷或自行設計問卷,對全國高中學生進行大規模的實徵性研究。以作為教學設計及政策制定之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construct a "high school student legal awareness questionnaire". Through the extensive collection of literature, this study tries
    to explore the objectives of law-related education and the legal awareness that high school students should have. This study constructs three dimensions of the high school student legal awareness and twenty one sub – facets.
    In this study, the questionnaire was constructed on the basis of literature review.
    This study adopts the modified Delphi method to develop the questionnaire. The experts answer questionnaires in three rounds.The group of experts consists of high school teachers, scholars, lawyers. The conclusion is shown as follows:
    First, the high school students legal awareness is divided into three basic facets: (1) the basic concept of public law (2) the basic concept of criminal law (3) the basic concept of civil law. In this study, a total of twenty-two questions were constructed.
    Second, the recommendations for constructing"high school student legal awareness questionnaire" are as follows: (1) questions should be designed diversely (2) consider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when designing questions (3) questions need professional verification. Third, the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re as follows:(1) increase the research objects. (2)use other research methods for further research, such as the focus group method.In addition, follow-up researchers can use this questionnaire to conduct a large-scale empirical research. The conclusion can be a reference for designing teaching and constructing policy.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解釋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法治之意義與內涵 7 第二節 法治教育之意義與內涵 12 第三節 我國法治教育現況分析與展望 22 第四節 我國學生法治認知的相關研究 2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3 第二節 研究方法 44 第三節 研究流程 46 第四節 資料處理 48 第四章 結果分析 51 第一節 第一次德懷術結果與修正 51 第二節 第二次德懷術結果與修正 57 第三節 第三次德懷術結果與修正 64 第四節 研究結果統整 6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7 第一節 研究結論 77 第二節 未來研究建議 83 參考文獻 85 附錄 91 附錄一 91 附錄二 97 附錄三 129

    中文部分
    王泰升(1999)。臺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臺北市:聯經。
    王得鑑(2004)。國小六年級學童民主法治素養與態度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王澤鑑(2015)。民法概要。臺北市: 王慕華。
    史慧琪(2007)。國小法治教育之探討-以高雄市國小學童法律知識與態度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
    余鎮遠(1993)。國中學生法治認知與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吳雅玲、謝臥龍、方德隆(2001)。中等教育學程中兩性平等教育課程內涵之德懷術研究。課程與教學季刊,4(4),39-58.。
    李佩珍(2012)。花蓮縣高中職學校法治教育實施現況之硏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李宗薇(1996)。國小民主法治教育之課程內涵與課程實施之研究。臺北市師院學報,9,19-52。
    李冠賢(2014)。我國法治教育中關於守法知識之研究-以臺北市市公立高中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建良 范文卿 蔡宗珍 楊子慧 陳愛娥(Christian Starck原著)(2011)。法的起 源。臺北市:元照。
    李建良(2014) 。行政法基本十講。臺北市:元照。
    李柏佳(1997)。國民小學民主法治教育面面觀。台灣教育,568,42-49。
    李惠宗(2015)。憲法要義。臺北市:元照。
    周新富(1998) 。國中公民與道德的創新教學:法學詢問教學法簡介。高市文教,63,52-54。
    季亞南(2008)。國中實施法治教育之行動研究-以性騷擾防治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子儀(2008)。權力分立。臺北市:新學林。
    林之婷(2009)。法治教育於八年級社會學習領域實施之行動研究-以案例教學法為方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世文(2006)。國小法治教育之探討─ 以高雄市國小學童法律知識與態度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
    林合民 (2015)。行政法入門。臺北市:元照。
    林佳範(2006)「寓教於禁」的法治教育關與處罰之教育性意涵。全國律師,321,24–32。
    林孟皇、陳叡智(1998)。談國小法治教育之推展。研習資訊,15(5),64-87。
    林明鏘(2006)。行政法實務與理論(二)。臺北市: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院。
    林青山(2009)。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東華。
    林益興(2004)。宜蘭縣國小學童法治知識與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
    林鈺雄(2012)。刑事程序與國際人權(二)。臺北市: 林鈺雄。
    林鈺雄(2013a)。刑事訴訟法上冊。臺北市:元照。
    林鈺雄(2013b)。刑事訴訟法下冊。臺北市:元照。
    林鈺雄(2014)。新刑法總則。臺北市: 林鈺雄。
    邱淑芬,蔡欣玲(1996)。德爾菲預測術¬¬ 一種專家預測的護理研究方法。護理研究,4(1),92-98。
    姜世明(2009)。民事程序法之發展與憲法原則。臺北市:元照。
    徐敏韶(2008) 。法治教育對國小六年級學生法治知識與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
    翁國彥(2006)。由法律文化觀點檢討臺灣的法治教育。全國律師,10(6),4-23。
    翁婉琦(2009)。法治教育對國小高年級學童法治知識與法治態度影響之研究─以讀報活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
    高湧誠(2003)。法治教育向下扎根。律師雜誌,281,2-4。
    高琬茹(2015)。高中學生人權態度施測問卷之建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樹倫(1998),加強憲法教育落實民主法治,台灣教育,568,19。
    張澤平(2006)。散播法治的感覺--「法治教育向下紮根」活動2003年至2006年紀實。全國律師,281,2-4。
    莊世同(2005)。人文精神、守法意識與法治教育。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15,89-130。
    許育典(2011)。法治教育在臺灣中小學的實踐與檢討。載於湯德宗、鍾騏 (主編),兩岸四地法律發展(1013-1042頁)。臺北市:中研院法學叢書。
    許育典(2013)。法治國與教育行政¬¬_以人的自我實現為核心的教育法。臺北市:元照。
    許育典、翁國彥(2005a)。法治教育在臺灣的建構與實踐(上)。政大法學評論,85,133-170。
    許育典、翁國彥(2005b)。法治教育在臺灣的建構與實踐(下)。政大法學評論,86,123-162。
    許宗力(2006)。法與國家權力(一)。臺北市:元照。
    郭瑛美(2009)。高職學生法治知識與法治態度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陳正沙(2009)。中小學教師法治態度與教育法規認知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陳君暉(2017)。運用民主基礎系列教材公民版「隱私」推動法治教育之行動研究-以高中多元選修課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秀端(2009)。國中學生法律知識與法治態度之研究-以臺北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陳慈陽(2005)。憲法學。臺北市:陳慈陽。
    陳新民(2015)。憲法學釋論。臺北市:陳新民。
    陳靜宜(2007)。新竹縣國民小學法治教育實施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
    陳聰富(2015)。民法概要。臺北市:元照。
    陳瀅淑(2004)。國小法治教育之探討-以臺南市國小學童法律知識與態度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
    游家政(1996)。德懷術及其在課程研究上的應用。花蓮師院學報,6,1-24。
    游家政(1996)。德懷術極其在課程研究上的應用。花蓮師院學報,6,1-24
    黃旭田(2006)。「友善校園」的困境、反省與推動策略。全國律師,281,2-4。
    黃信興(2006)。國中生法律知識概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
    黃國峰(2004)。人權法治教育理念之探究-從美國公民教育中心的民主基礎系列教材說起。學生輔導,95,105-115。
    黃雪紅(2006)。國小學童法律知識與態度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黃雅玲(2010)。從媒體識讀落實人權法治教育—以線上遊戲廣告識讀教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黃榮堅(2012)。基礎刑法學。臺北市:元照
    塗惠玲(1996)。臺灣中部地區國小兒童民主法治知識與態度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詹棟樑(1998)。德國的法治教育。臺灣教育,568,4-7。
    詹森林、馮震宇、林誠二、陳榮傳、林秀雄(2015)。民法概要。臺北市:五南
    劉協成(2006)。德懷術之理論與實務初探。教師之友,40(4),91-99
    劉美琳(1994)。臺北市高中職學生自我觀念與法治態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蔡佩芬(2015)。法學緒論。臺北市:元照。
    蔡宗珍(2004)。憲法與國家(一) 。臺北市:元照。
    蔡姿娟(1998)。民主社會轉型下的法治教育。高市文教,63,38-40。
    蔡聖偉、何賴傑、劉連煜、王文宇、黃程貫、王能君(2014)。戰後台灣法學史下策。臺北市:元照。
    蔡慧雯(2004)。臺中縣市國民中學法治教育實施現況調查及其可行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蔡慧雯(2005)。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法治教育課程內涵探討-以康軒版第四冊第三本為例。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5(6),36-51。
    鄧宇政(2009)。臺東縣高職校生法治教育知識與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
    蕭妙香(2000)。國民小學法治教育之探討。臺南師院學報,33,263-289
    謝臥龍(1997)。優良教師特質之德懷術分析,教育研究資訊,5(3),14-28。
    謝國村(2002)。民主法治教育。師友月刊,416,57-59。
    簡意瑄(2005)。使用不同版本教科書對法治教育之影響─以臺北縣板橋市國中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
    外文部分
    Anderson, C.C. (1980). Promoting responsible citizenship through law-related education. Social Education, 44(5), 383-386.
    Bjorklun, E. C. (1995). Teaching about personal injury law: Activities for the classroom. The Social Studies, 86(2), 78-84.
    Campbell, A. B. (1988). Citizenship for the 21st Century: Legal Content in the Civics Curriculum. (ERIC Education Resources Information Center No.ED308100)
    Chorak, B. (1997). Legal education for juveniles. Corrections Today, 59(2), 152-155.
    Cleaf, D. W. V. (1991). Action in Elementary Social Studies.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 Hall.
    Hunter, R. M. (1991). LRE and Delinquency Prevention: Implication for Preservice Education. Chicago: American Bar Association.
    Jarolimek, J., & Parker, W. C.(1997). Social studies in elementary Education.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Leming, R. S. (1995). Essentials of Law-Related Education. ERIC No ED390779.
    Mckinney-Browning, M. C. (1987). Law-related education: Programs, Process and Promis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education, 2(2), 7-14.
    Pereira, C. (1988). Law-Related Education in Elementary Education and Secondary School. ERIC No ED296948.
    Starr, I. (1977). The law studies movement : a memoir. Nashville: Peabody Journal of Education, 55(1), 6-11.
    Sunnal, C. S. & Hass, M. E. (1993). Social Studies and The Elementary / Middle school Student.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uanvich College.
    Xu, Q. (2011). Research on the law-related educatio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in united states (Order No. 10508344). Available from ProQuest Dissertations & Theses A&I. (1874931030). Retrieved from https://search.proquest.com/docview/1874931030?accountid=14228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