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俐君
Chen, Li-Chun
論文名稱: 父母對幼兒品格行為的意見調查研究
The Study of Parents’ Opinions on Young Children’s Character Behavior
指導教授: 鍾志從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Department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0
中文關鍵詞: 幼兒品格品格行為
英文關鍵詞: young child, character behavior, character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5370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95下載: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因現今社會社會問題層出不窮,對於幼兒品格教育的要求甚囂塵上,研究希望藉由問卷統計方式,於一Ο三年九月十五日發放705份問卷,包含臺北市中正區、萬華區、南港區、北投區、士林區。每一行政區各抽取一所公立幼兒園,僅以421位家長作為研究對象分析。
    希冀能夠瞭解父母心中對於尊重、負責、公平、可信賴、關懷、公民責任等六項品格的重要性的看法,以及瞭解現今父母對於幼兒品格行為的觀察,並探討不同背景因素,父母對於幼兒品格行為的意見差異,以及探討父母對幼兒品格行為重要性看法與幼兒實際表現的關聯。
    研究結果顯示:(一)父母認為六項幼兒品格皆重要;(二)父母最常關注幼兒公民責任的展現;(三)父母對女生的關懷品格行為表現期望高於男生;(四)父母對於不同年齡幼兒的品格意見並無顯著差異;(五)父母對於幼兒品格行為的意見相同;(六)不同社經地位的父母對於幼兒品格行為重視程度有差異;(七)父母對幼兒品格重要性的意見與幼兒品格行為表現成正相關。
    研究結論為:(一)品格教育深受現今學齡前幼兒父母重視;(二)對於幼兒品格行為仍需要一致的目標與標準;(三)父母對於幼兒品格行為養成應要知行合一。研究的建議為:(一)應提升父母品格教育的知能與在家施行的能力;(二)應建立一致性的品格德目與相符的品格課程;(三)應利用多元研究進一步探討品格行為的意見。

    Due to the rise of diversified problems in modern society, there is a greater expectation on a child’s character development. The data collection method of this study was questionnaires: 705 questionnaires were given out in Zhongzheng District, Wanhau District, Nangang District, Beitou District, and Shilin District on 15 September 2013. One kindergarten in each district was selected, and 421 people were set as subjects of analysis.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parents' insight on the importance of character traits – respect, responsibility, fairness, trustworthiness, caring and citizenship – and to analys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arents’ backgrounds, their opinions on children’s character-related behaviours, their emphasis on children’s character-related behaviours, and the actual performance of the children.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can assist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levant policy and the design of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as a reference,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character development.
    The findings demonstrated that: (1) Parents believed that all 6 traits were important; (2) Parents paid attention to child’s citizenship the most; (3) Parents held the same view on the character of children of different genders; (4) Parents held the same view on the character of children of different ages; (5) The view on children’s character-related behaviours between parents hel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6) Parents of different socio-economical statuses held slight different views on the importance of character-related behaviours, and; (7) Parents believed that the importance of children’s character and children’s actual performance were positively proportional.
    The conclusions were: (1) Parents believed that character development is a cross-gender, cross-age universal value; (2) There is still a need to establish consistent goals and standard for children’s character-related behaviours, and; (3) Parents should place a stronger emphasis on the character development of their children, and be their role models. This research suggests that: (1) Parents’ knowledge and ability of delivering character development at home should be improved; (2) Consistent goals and relevant curriculum should be established for character development, and; (3) Diverse studies should be applied to further explore views on character-related behaviours.

    謝誌 i 摘要 ii Abstract iii 表次 vii 圖次 x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4 第四節 名詞解釋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品格的定義與內涵 7 第二節 中西方的品格觀點 13 第三節 品格教育的政策與研究 2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2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5 第四節 研究程序 57 第五節 資料處理 59 第四章 結果分析與討論 61 第一節 結果分析 61 第二節 結果討論 89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93 第一節 結論 93 第二節 建議 95 參考文獻 98 附錄一 審閱「父母對幼兒品格行為的意見調查問卷」 學者專家名單.........................................................................................107 附錄二 家長同意書........................................................................................108 附錄三 幼兒品格教育的意見調查問卷.............................................109

    壹、中文部分
    大不列顛百科全書(1987)。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中文版(第12冊)。臺北市:丹青。
    天下雜誌(2003)。品格決勝負-未來人才的秘密。臺北市:天下。
    王金國(2009)。品格教育-理論與實踐。臺北市:高等教育。
    王慧蘭(2003)。國民中學教育人員道德教育觀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王馨梅(2008)。以繪本教學進行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以馬祖地區國小二年級學童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王詩倩(2014)。以繪本教學實施國小一年級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以「關懷」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
    白家琦(2011)。臺中市幼稚園品格教育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伍家珍(2014)。教養孩子的50條法則。香港:明窗出版社。
    朱碧蓮(2013)。繪本融入幼兒園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市。
    李向暉(2006)。世界最偉大的教子書。臺北:德威。
    李建興(2012)。百年教育。臺北:高等教育出版社。
    李蒼櫻(2011)。應用傳統經典實施幼兒品格教學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何琦瑜(2003)。學生品格教育大調查。天下雜誌,287,48-52。
    余 昭(1979)。人格心理學。臺北市:三民書局。
    沈 六(1981)。道德認知發展與教學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沈 六(1994)。道德發展與行為之研究。臺北:水牛。
    吳寶珍(2004)。國民中學品格與道德教育的內涵與實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吳清基(2006)。品格回流。臺北:聯經出版社。
    吳培源、徐明和與黃娟娟(2010)。幼稚園品德教育之行動研究。教育科學期刊,9(1),197-219。
    吳煥烘和黃香穎(2012)。國民小學推動品德教育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嘉義大學通識學報,10,159-190。
    林 煌(1991)。道德判斷與道德價值取向之相關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新發和王秀玲(2003)。國民中小學教師之行政專業知能成長內涵和策略。教育資料集刊,28,189-212。
    林生傳(2005)。教育社會學。臺北:巨流。
    林 宏(2010)。儿童青少年家庭思想品德教育浅析。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6,126-127。
    林莉莉(2015)。探究團體在品格教育的應用-以「誠實」為例。華梵大學,臺北。
    林毓玲(2014)。弱勢學童實施品格教育對其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大葉大學,彰化。
    周慧菁(2003)。品格─新世紀的第一堂課。天下雜誌,287,36-40。
    周慧菁(2005)。品格要怎麼教?天下雜誌,287,58-64。
    胡雅真(2009)。幼教機構家長對子女的品格期望(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胡玉玲(2011)。運用遊戲實施幼兒園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以「合作」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洪蘭(2007)。從大腦發展看兒童教養。天下雜誌-親子天下教育專刊,22,66-70。
    洪堯群(2000)。故事講述與討論對幼兒助人意願與利社會道德推理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洪雅慧(2007)。繪本融入課程進行幼兒責任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洪秀雲(2014)。電子繪本融入國小二年級品格教育實施成效之行動研究 -以尊重核心價值單元為例。國立臺南大學,臺南。
    查有梁(2000)。略論儒家「以德育人」的教育思想。中國教育學刊,4,1-4。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2005)。高雄市各級學校推動「品德教育促進方案」計畫。取自http://www.khjh.kh.edu.tw/character/news-1/pol-news.htm
    陳明珠(1997)。道德推理與同理心之實驗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英豪(1978)。我國青少年道德判斷的發展及其影響的因素。高雄師範教育學院學報,3,93-159。
    陳英豪(1979)。討論與角色取替對道德認知發展之影響。高雄師範教育學院教育學刊,1,334-361。
    陳聰文(1981)。角色取替、同儕互動與道德判斷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教育學院教育學刊,3,49-110。
    陳聰文、陳明終、劉渭木和李榮昌(1982)。影響山地兒童道德判斷因素之研究。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29,85-90。
    陳埩淑(2004)。多元智能理論融入幼兒品格教育課程與教學之研究。花蓮師院學報,18,91-112。
    陳秀梅(2005)。幼教工作者以繪本進行幼兒生命教育行動研究之省思(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陳鳳如和黃漢龍(2012)。臺中市國小學生的道德發展現況及相關影響因素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24(1),79-106。
    陳寧容(2012)。幼兒園家長對幼兒品格之教養觀與教養策略探究。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12,55-82。
    梁偉莉(2013)。品格教育教學領導之行動研究--以一所公辦民營幼兒園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張鳳燕(1980)。性別、道德判斷及情境變項對我國高中生誠實行為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張春興和林清山(1983)。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1)。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
    張春興(200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教育部(2004)。品德教育促進方案。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DISPL/EDU7742001/importance/930223-1.htm?search
    教育部(2004)。臺訓(一)字第0930168331號函)。取自chrome-extension://gbkeegbaiigmenfmjfclcdgdpimamgkj/views/app.html
    教育部(2009)。臺訓(一)字第0980126708號函)。取自chrome-extension://gbkeegbaiigmenfmjfclcdgdpimamgkj/views/app.html
    教育部(2013)。幼兒教育及照顧法。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70031
    教育部(2014)。臺教學(二)字第1030028506號函)。取自chrome-extension://gbkeegbaiigmenfmjfclcdgdpimamgkj/views/app.html
    郭宗斌(2009)。國民小學學生遊戲學習與道德認知發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毅志(2003)。「臺灣地區新職業聲望與社經地位量表」之建構與評估:社會科學與教育社會學研究本土化。教育研究集刊,49(4),1-31。
    黃志成和王淑芬和陳玉玟(2006)。兒童發展。揚智,臺北。
    黃德祥和謝龍卿(2004)。品格與道德教育的內涵與實施。教育研究月刊,120,35-43。
    黃景生(2006)。康德論教育中的管教觀。學生輔導,93,56-65。
    黃婉琪(2013)。小二年級學生實施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以「感恩」為主題。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
    馮麗蓉(2008)。教育戲劇對幼兒品格教育的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單文經(1980)。道德判斷發展與家庭影響因素之關係(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賴義中(2014)。兒盟:逾2成5兒少曾遭校園霸凌。臺灣醒報。取自https://anntw.com/articles/20140323-ePPK (2015年4月)
    楊祖漢(1987)。儒學與康德的道德哲學。臺北:鵝湖。
    楊國樞(1994)。兒童健康人格的培養,載於楊國樞等著,瞿立鶴主編:嬰幼兒人格的建構。臺北市:人格建構工程學研究基金會。
    楊淑禎(2010)。運用以尊重、關懷為主題的圖畫書進行幼兒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楊淑雅(2005)。幼兒品格教育課程實施之研究~以一所幼兒園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實踐大學,臺北市。
    楊淑雅和鄧蔭萍(2008)。幼兒品格主題課程活動設計。臺北:心理。
    廖藪芬和陳嘉彌(2007)。透過樂高活動培養幼兒品德之探析。幼兒教育,287,39-52。
    趙天賜(1983)。道德判斷與認知發展暨自我概念之關係(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趙恕平和鍾志從(2010)。利社會學習對提昇幼兒利社會行為效果之研究。兒童與教育研究,6,1-40。
    蔡淑桂(1992)。國小資優學生高層次認知能力道德判斷與道德行為之間的相關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8,265-281。
    蔡子瑜(2000)。故事討論對幼兒道德推理的影響之研究-以「分享」的故事主題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蔡居澤(2004)。體驗為主的品格教育課程發展及實施─以探索教育活動為例。學生輔導,92,56-65。
    劉美慧(1993)。高職學生認知型態與職業道德判斷之研究。公民訓育學報,3,56-65。
    劉慈惠(2005)。學前幼兒被期待學些什麼?—以兩所幼稚園家長為例。師大學報:教育類,5(1),131-158。
    鄭百勝(1987)。國中生道德判斷與父母管教態度暨人格之關係(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鄭芬蘭(2004)。學前兒童關懷行為心理歷程暨生命關懷活動方案之實驗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學報,16,161-179。
    樊楚才(2008)。品格教育在現今的重要性。臺北市:財團法人千代文教基金會,(頁 118-127)。
    盧樂珍(1999)。幼兒道德啟蒙的理論與實踐。福建教育出版社,福建。
    蕭麗鳳(2010)。幼兒品格教育融入繪本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蘇清守(1972)。我國學童道德判斷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14,271-366。

    貳、英文部分
    Bar-yam, M., Kohlberg, L., & Naame, A. (1980). Moral reasoning of students in different cultural, social and educational settings. 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 88, 345-362.
    Bhavnagri, N. P., & Samuels, B. G. (1996). Children’s literature and activities promoting social cognition of peer relationships in preschoolers.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11,3 ,307-331.
    Doyle, D. P. (1997). Education and character:A conservative view.Phi Delta Kappan, 78(6), 440-447.
    Ediger, M. (1998). Philosphy of teaching mathematics. School Science, 35(1), 541-548.
    Fixler, B. (2000). A caring and sharing environment helps teach values in kindergarten students. Washington, D.C.Distributed by ERIC Clearinghouse. [Web blog message].Retrieved from http://www.eric.ed.gov/contentdelivery/servlet/ERICServlet?accno=ED445781
    Freeman, S. J. M., & Giebink, J. W. (1979). Moral judgment as a function of age, sex and stimulus.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 102, 43-47.
    Freeman, G. G. (2014).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aracter education and children's literature to teach bullying characteristics and prevention strategies to preschool children: An action research project.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42(5), 305-316.
    Gilligan, C. (1982). In a different voic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aan, N., Smith, M. B., & Block, J. (1968). Moral reasoning of young adults: Political-social behavior, family background and personality correlat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 ,183-201.
    Harrower, M. R. (1934). Social status and the moral development of the child.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4, 75-95.
    Hersh, H., & Miller, J., & Fielding, G. (1993). Models of moral education: An appraisal(德育模式)。臺北:五南。
    Kohlberg, L. (1981). The philosophy of moral development. New York:Harper & Row.
    Kohn, A. (1997). How not to teach values: A critical look at character education. Phi Delta Kappan, 78, 429-39.
    Kohn, M. L. (1969). Class and conformity : A study in values. Homewood, IL: Dorsey Press.
    Lickona, T. (1991). Educating for character: How our schools can teach 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 New York: Bantam Books.
    Lickona, T. (1993). The return of character educatio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13), 6-11.
    Medinnus, G. R. (1966). Behavioral and cognitive measures of conscience development. The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 109, 147-150.
    Medrano, C., & Angeles, M. (1994). A model of interventionfor improving moral reasoning: An experiment in the Basque country.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23, 427-437.
    National Center for Youth Issues(2005).What is character education. [Web blog message].Retrieved from http://charactered.net
    Parikh, B. (1980). Development of moral judgment and its relation to family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Indian and American families. Child Development, 51, 1030-1039.
    Piaget J. (1932). The moral judgment of the child.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Shaffer, D. R. (2010)。 Soci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社會與人格發展)。臺北市:華騰文化。
    Schultz, B., Richardson, R., Barber, C. B., & Wilcox, D. (2011). A preschool pilot study of connecting with others: Lessons for teaching social and emotional competence.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39(2), 143-148.
    Selman, R. L. (1971). The relation of role tak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ral judgment in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42, 79-91.
    Sullivan, E. V., McCullough, G., & Stager, M. (1970). A development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ceptual, ego and moral development. Children Development, 41, 399-411.
    Walker, L. J. (1984). Sex differen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ral reasoning: A critical review. Child Development, 55, 677-691.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