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潘香汝
Pan, Hsiang-Ju
論文名稱: 建構以食安議題為核心之國小媒體素養課程方案─以食品添加物為例
Developing a Media Literacy Program Focusing on Food Safety Issue in Health and Physical Curriculum for Elementary Schools
指導教授: 劉美慧
Liu, Mei-Hui
林子斌
Lin, Tzu-B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6
中文關鍵詞: 媒體素養教育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行動研究食安議題融入
英文關鍵詞: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ion, food safety issue, action research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2586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51下載:4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如何將食安議題發展成媒體素養課程,融於國民小學健體領域,並探討學生的媒體素養表現,及實施過程對教師教學專業知能的影響。本研究以研究者任教之桃園公立小學六年級班級為研究場域,研究參與者共30位學生,進行為期十周,共計25堂的行動研究。課程一共進行兩階段,研究者根據第一次課程進行的結果,將問題修正,重新設計及實施。教學主題依據學生興趣,聚焦食安五大議題中的「食品添加物」。本研究採用參與觀察、訪談、研究者省思日誌與文件分析,歸納結論如下:

    一、本研究認為採課程生態實踐模式發展融入式媒體素養課程為佳,課程發展從分析、情意覺察進而動手實作,三面向逐層遞進可提升學童媒體素養。
    二、課程內容的選擇應切合時事及學生興趣,在主題、新聞文本選擇、輔助資料的選取上,以學童平時易懂、常接觸的媒體資料為主軸。
    三、教學策略應從解析新聞開始,邀請相關人士現場論述新聞,比較報導文本,進一步編輯仿作與拍攝體驗,提升學生理解訊息產製與權力的關係。
    四、經過行動研究不斷反省、修正的過程,研究者同時獲得媒體素養課程發展與食安議題的專業成長,拉近理論與實務的差距。

      最後,本研究針對行動研究過程中遭遇之問題提出建議,期能提供日後從事媒體素養教育後續研究之可行方向與建議。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are to develop a media literacy program integrated food safety issue in health and physical curriculum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and to investigate the students’ learning performance. This study applied action research to 30 students in a sixth-grade class of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Taoyuan City. The program focusing on food additive lasted for 10 weeks. Participant observations, interviews and document analysis were applied to collect the data. The major findings for this study are as the following:

    1.The program adopted the ecology of curriculum practices,with the process of analyzing, affecting, and practicing to enhancing students’ media literacy.
    2.The content of the program reflected on current issues and students’ interests. The criterion for selection was understandable and frequent-contacted information.
    3.The teaching strategies started from analyzing news by guest speakers, comparing texts, and to editing and filming. The students understoo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ssage production and power.
    4.The researcher enhanced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aspects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he knowledge of food safety issue, and the ability to decrease the gap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this study proposes some recommendations for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and the study of further study.

    謝誌 ⅰ 中文摘要 ⅱ 英文摘要 ⅲ 目次 ⅳ 表次 ⅵ 圖次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7 第三節 名詞釋義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媒體素養教育之探討 11 第二節 媒體素養教育之課程實踐 27 第三節 新聞產製與閱聽人 48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7 第一節 採用行動研究之理由 57 第二節 研究發展架構與歷程 59 第三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參與者 60 第四節 研究資料蒐集與分析 64 第五節 研究信實度 71 第六節 研究倫理 72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73 第一節 媒體素養課程方案發展歷程 73 第二節 媒體素養課程方案教學實踐與學習成效 103 第三節 研究者的省思與專業成長 145 第五章 研究結果與建議 157 第一節 研究結果 157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63 參考文獻 170 中文部分 170 外文部分 176 附錄 附錄一 學生訪談大綱 180 附錄二 研究者省思札記 181 附錄三 學生課堂觀察紀錄表 182 附錄四 課堂學習單 183 附錄五 食安相關人員訪談同意書及問題 190 附錄六 食安議題教案 192

    壹、中文部分
    2015兒童上網行為調查發表記者會-家有小小低頭族? Google與兒盟共同守護兒少網路安全(2015,6月)。兒盟倡導。取自http://www.children.org.tw/ news/ advocacy_detail/1403。
    牛隆光、林靖芬(2006)。透視電視新聞─實務與研究工作談。臺北市:學富。
    王世英、王石番、蔣安國(2010)。國民小學學童媒體使用行為之研究─教師媒體素養教育反思。教育資料與研究,95,59-86。
    王紅宇(譯)(1990)。W. E. Doll著。後現代課程觀(A post modern perspective on curriculum)。臺北市:桂冠。
    世新大學(2011)。媒體素養教育分段能力指標草案。臺北市:世新大學。
    白佳麒(2005)。媒體素養教育融入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第四階段能力指標與課程發展雛議。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自己的食安自己救?台大組食安學者團隊提五大建言(2016,2月)。食力食新聞。取自http://www.foodnext.net/news/newsnow/paper/4852917843。
    吳方馨(2011)。以ADDIE模式發展媒體素養融入國小綜合活動領域課程之研究─以性別平等教育議題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曼如(2009)。從媒體素養觀點探討校園電視臺規劃─以臺北市 JK 國小為 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翠珍(1996)。媒體教育中的電視素養。政大新聞學研究,53,39-58。
    吳翠珍、陳世敏(2007)。媒體素養教育。臺北市:巨流。
    吳翠珍、陳世敏(2014)。藝術本位─體驗產製與媒體訊息的觀點與理念。載於陳炳宏、柯舜智、黃聿清(主編),教學與學教─高等教育媒體素養教學參考手冊:2014(41-85)。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
    呂傑華、白亦方(2012),媒體素養教育與課程實踐歷程之再思與展望。課程與教育,15(1),1-34。
    呂傑華、陳逸雯(2009),參與媒體素養研習之國民小學教育實施媒體素養教育之調查研究。教育實踐與研究,22(1),1-40。
    李珮瑜 (2014)。英國媒體素養教育對臺灣媒體素養教育之啟示。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107,11-27。
    汪志堅、駱少康(2002)。以內容分析法探討網路謠言之研究。資訊、科技與社會學報,2,131-148。
    林子斌(2005)。英國媒體教育之發展及其在國定課程中的角色。當代教育研究,13(3),115-148。
    林子斌(譯)(2006)。David Buckingham著。媒體教育:素養、學習與現代文化(Media Education: Literacy, Learning and Contemporary Culture)。臺北市:巨流。
    林承宇(2011)。新傳媒、新素養:媒體素養教育的變與不變,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4(1),77-81。
    林東泰(1997)。大眾傳播理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惠娟(2013)。國際新聞雜誌節目敘事結構分析 ─以文茜世界週報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雍智(2015)。台灣媒體素養教育政策2008~2014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邱柏勝(2013)。食品安全風險議題的媒體再現與框架分析:以瘦肉精美牛爭議新聞報導為例。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洪硯儒(2015)。分析電視新聞如何再現食安議題:以2013年食用油事件為例。國立中正大學電視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孫惠柱(2006)。戲劇的結構與解構─敘事性結構與劇場性結構。臺北:書林。
    徐美苓(2005)。新聞乎?廣告乎?—醫療風險資訊的媒體再現與反思,新聞學研究,83,83-125。
    涂志豪(1997)。網路超文本環境中新聞敘事結構與寫作歷程之初探。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秦梅心(2007)。花蓮縣國民小學教師媒體素養內涵認知及實施現況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社會科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高翠霞(1998)。主題式教學的理念-國小實施課程統整的可行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25,9-11。
    張嘉倫(2006)。我國國小媒體素養教育能力指標之建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教育部(2002)。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健體學習領域。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發展指引。臺北市:作者。
    章五奇(2010)。媒體素養融入國小社會學習領域之研究—從批判教育學觀點。教學科技與媒體,12,75-89。
    章明哲(2015)。媒體記者與國小教師協同實施媒體素養教育研究。南台人文社會學報,13,45-77。
    莊秀文、林怡淑(2015)。食品安全─事件觀、系統觀。臺灣公共衛生雜誌,34(5),548-556。
    莊智凱、鄭宜佳(2014)。運用批判性思考於媒體素養之教材設計與發展。臺東大學綠色科學學刊,4(1),25-42。
    許育典(2010)。媒體素養教育在我國公民教育的現況與檢討。當代教育研究,18(4),121-159。
    許桂英(2004)。合作學習應用於國小三年級數學領域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郭玉慧、葉興華(2014)。媒體人與教育人的跨界實踐—以媒體素養課程發展為例。課程與教學季刊,17(2),43-66
    郭佳穎(2006)。台北縣市國民小學教師對媒體素養教育知覺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郭岱軒(2011)。電視新聞敘事研究:以戲劇性元素運用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郭倩文(2008)。台灣有線電視新聞主播的展演類型研究。私立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映先(2010)。國小六年級學童電視新聞媒體素養能力之初探—以金門縣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炳宏、廖志恒、葉大瑋、郭旭棋(2014)。媒體素養教育之課程設計與理念實踐。載於陳炳宏、柯舜智、黃聿清(主編),教學與學教─高等教育媒體素養教學參考手冊:2014(85-128)。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
    陳香伶(2014)。新聞媒體Facebook粉絲專頁之守門、呈現與使用─以2013年臺灣食用油造假事件新聞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順孝(2014)。創用者的媒體素養。載於陳炳宏、柯舜智、黃聿清(主編),教學與學教─高等教育媒體素養教學參考手冊:2014(173-184)。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
    陳毓屏(2015)。食品安全事件的媒體再現──以Yahoo!奇摩新聞的「毒澱粉」報導以及其讀者評論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單文經、黃惠雯、陳宜宣、梁文蓁(譯)(2003)Robin Fogarty著。課程統整的十個方法(How Integrate the Curricula)。臺北市: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彭懷恩(2002)。大眾傳播與社會Q&A。臺北市:風雲論壇出版社有限公司。
    黃西玲 (2009)。媒體識讀的教育發展與課程設計:國際趨勢的分析。教育研究月刊,185,74 - 86。
    黃聿清(2014)。以行動研究初探高等教育之進階媒體識讀教學— 以「媒體再現與行動」課程為例。中華傳播學會2014年年會論文,中正大學。
    黃政傑(1998)。教學原理。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惠萍(2016)。從1999-2011教學案例檢視台灣兒童媒體素養教育。新聞學研究,129,143-193。
    楊倍昌(2014)。媒體講台亂彈曲。載於陳炳宏、柯舜智、黃聿清(主編),教學與學教─高等教育媒體素養教學參考手冊:2014(17-28)。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
    葉亭君(2009)。媒體素養種子教師實施媒體素養教育之成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葉春蓮(2010)。英國媒體教育研究─兼論對我國的啟示。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董氏基金會(2011,11月)。認識食品添加物(Food Additives)。取自http://nutri.jtf.org.tw/index.php?idd=1&aid=49&bid=667&cid=1635
    甄曉蘭(1997)。教學理論,黃政傑(主編)教學原理。臺北市: 師大書苑。
    甄曉蘭(2004)。課程理論與實務-解構 與重建。臺北市:高等教育。
    劉慧雯(2015a)。從媒體素養到新素養:試論教學策略與認識論的轉變。中華傳播學刊,27,67-98。
    劉慧雯(2015b)。群師圖像:從教師背景勾畫台灣媒體素養的教學實況。傳播與研究與實踐,5(3),1-30。
    歐用生(1992)。澄清「價值澄清」教學法的價值。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3(3),127-135。
    潘慧玲(2001,10月)。九年一貫課程中兩性教育議題的融入與轉化。論文發表於台灣師大實習輔導處主辦之「新世紀課程教學--九年一貫課程議題教育研討會」,臺北市。
    蔡清田(2011)。行動研究的理論與實踐。T&D 飛訊,118,1-20。
    蔡琰、臧國仁(2003)。由災難報導檢討新聞美學的「感性認識」:兼談新聞研究向美學轉向的幾個想法,新聞學研究,74,95-119。
    蔡嘉琪(2014)。新媒體場域下之台灣形象研究──媒體、主題與代言人。興國學報,15,195–207。
    鄭明長(2012)。批判取向的媒體素養之教學途徑。課程與教學,15(1),67-90。
    鄭智仁(2006),媒體素養教育融入建剛與體育學習領域第二學習階段教學之行動研究。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賴可欣(2010)。社會行動取向之媒體素養教學方案發展研究:以「破解電視商業廣告」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簡梅瑩(2011)。國小高年級媒體素養課程規劃與教學實施之行動研究。教育實踐與研究,24(2),33-63。
    羅文伶、邱銘心(2015)。網路健康謠言內容分析研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51(1),3-31。
    蘇蘅、陳憶寧(2010)。公共衛生危機中政府與媒體如何共舞:檢視產生不實新聞的影響因素。廣告學研究,33,1-38。

    貳、外文部分
    Abercrombie, N. (1996). Television and society.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
    Aufderheide, P. (1993). Media literacy: A report of the national leadership conference on media literacy. Washington, DC: The Aspen Institute.
    Bachmair, B., & Bazalgette, C. (2007). The european charter for media literacy: meaning and potential. Research in Comparative 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2,80-87.doi: 10.2304/rcie.2007.2.1.80
    Berger, A. A. (1997). Narratives: In popular culture, media, and everyday life. Thousand Oaks, CA: Sage.
    BFI (2008). Film: 21st Century Literacy. A strategy for film education across the UK . London, UK: BFI.
    Bignell , J. (2004). An introduction to television studies. London, UK: Routledge.
    Buckingham, D. (1993). Children talking television: The making of television literacy. London, UK: Falmer.
    Buckingham,D. (2003). Media education: Literacy, learning and contemporary culture.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
    Buckingham, D. & Wallis, R. (2016). Media literacy: the UK’s undead cultural polic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olicy.doi : 10.1080/10286632.2016.1229314
    Chatman, S. (1990). Coming to terms: The rhetoric of narrative in fiction and film.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Fedorov, A. (2011). Modern media education models. Acta Didactica Napocensia, 4(1), 73-82.
    Freire, P. (1973). Education for critical consciousness. NY: Continuum.
    Giroux, H. A. (1994). Disturbing pleasures: Learning popular culture. New York, NY: Routledge.
    Hobbs, R., & David, C. M. (2013). Discovering media literacy: Teaching digital media and popular culture in elementary school.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
    Hobbs, R. (2010). Digital and media literacy: A plan of action. Washington D.C : Aspen Institute.
    Hobbs, R., & Jensen, A.(2009).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The Journal of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1(1), 1–11.
    Ito, M., Horst, H., Bittanti, M., Boyd, D., Herr-Stephenson, B., Lange, P. G., …Tripp, L.(2008). Living and learning with new media: Summary of findings from the digital youth project.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Retrieved from http://www.macfound.org/atf/cf/%7BB0386CE3-8B29-4162-8098-E466FB856794%7D/DML_ETHNOG_WHITEPAPER.PDF
    Kellner, D., & Share, J. (2005). Critical media literacy is not an option. Learning Inquiry, 1, 59-69.doi: 10.1007/s11519-007-0004-2.
    Lawrence, S. (1975). An introduction to curriculu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London, UK: 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Ltd ..
    Lee, A. Y. L. (2010). Media education: definitions, approaches and development around the globe. New Horizons in Education, 58(3),1-13.
    Lin, T.-B., Li, J.-Y., Deng, F., & Lee, L. (2013). Understanding new media literacy: An explorative theoretical framework.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16 (4), 160–170.
    Lin, T.-B. (2011). Literacy in digital era: discourse of media literacy and its role in singapore education. In W. Choy & C. Tan (Eds.), Education Reform in Singapore:critical Perspectives (pp. 66-79). Singapore : Pearson.
    Livingstone, S. (2003). The changing nature and use of media literacy. Media@LSE Electronic working papers, 4(online). Retrieved From http://eprints.lse.ac.uk/ 13476/1/The_changing_nature_and_uses_of_media_literacy.pdf
    Martin, H. J. (1994). The history and power of writing (G.Lydia,Trans.). Chicago, IL: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McClure, C. (1994). Network literacy: A role for librari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 13(2), 115-125.
    McDougall, J., Berger, R., Fraser, P., & Zezulkova, M. (2015).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 (civic) capability: A transferable methodology. Journal of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7(1), 4 -17.
    NAMLE. (2008). Media Literacy. Retrieved July ,10, 2014 from http://namle.net/publications/media-literacy-definitions/
    Ofcom. (2004). Ofcom's strategy and priorities for the promotion of media literacy. London, UK: Ofcom. Retrieved from http://www.ofcom.org.uk
    Ofcom. (2010). UN children’s media literacy. London, UK: Ofcom. Retrieved from http://stakeholders.ofcom.org.uk/binaries/research/ media- literacy/ukchildrensml1.pdf
    Ofcom. (2015). Vodafone non confidential versionl-response to ofcom’s consultation: strategic review of digital communications discussion document. Retrieved from https://www.ofcom.org.uk/data/assets/pdf_file/0025/45934/ vodafone.pdf
    Pan, Z., & Kosicki, G. M. (1993). Framing analysis: An approach to news discourse.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10(1), 55-75.
    Potter, W. J. (2004). Argument for the need for a cognitive theory of media literacy.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48(2), 266-272.
    Stenhouse, L. (1975). An introduction to curriculu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London, UK: Heinemann.
    Schilder, E. A., Lockee, B. B., & Saxon, D. P. (2016) .The issues and challenges of assessing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Journal of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8(1), 32 -48.
    Shibutani, T. (1966). Improvised news: A sociological study of rumor. Indianapolis, IN: BobbsMerrill.
    Slavin, R. E. (1990).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the primary school. New York : KKY.
    Torres, M., & Mercado, M. (2006). The need for critical media literacy in teacher education core curricula. Educational studies, 39(3), 260-282.
    Tyner, N. (1998). Literacy in a digital world: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age of informa- tion. Mahwah, NJ: Erlbaum.
    UNESCO (2006). Media education: A kit for teachers, students, parents and professionals. Retrieved from 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14/001492/149278e.pdf
    UNESCO (2011). Media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curriculum for teachers.Retrieved from http://unesdoc.unesco.org/ images/0019/001929/192971e.pdf
    WHO (2015).World health day 2015: From farm to plate, make food safe. Retrieved from http://www.who.int/mediacentre/news/releases/2015/food- safety/en/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