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翁苡紋
論文名稱: 明朝承宣布政使司之建置與布政使職掌
指導教授: 朱鴻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2
中文關鍵詞: 明朝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地方三司制度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2409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14下載:4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中國地方行政制度發展沿革中,承宣布政使司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承襲從金代行臺尚書省和元朝行省的架構組織,影響了日後清代布政使司的發展。因此,承宣布政使司在省級制度之中,扮演承先啟後的角色,為地方行政制度中不可忽視的重要關鍵。
    明朝開國君王朱元璋,為了避免有如元朝中書省專權的情況出現,洪武九年(1376),朱元璋將湖廣、浙江、江西、山東、北平、廣西、陝西、山西、河南、廣東、福建、四川等行中書省,改設為承宣布政使司,削弱中書省對於地方的掌控。此後,逐步調整地方行政制度,於各地分置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三個衙門,分別掌管行政、軍事,以及司法與監督之事務,避免地方專權,確立明朝地方三司體制。
    承宣布政使司為地方最高行政機構,理應有相當大的實權以治理地方,事實上其職權卻是受到諸多限制。除了受到其他兩司的制衡之外,明朝中葉起,撫按官與中官時常至地方巡視,剝奪布政使司原有權力,使布政使司名不符實,地位逐漸下降。對此,布政使司在明朝地方行政體制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運作情況,將是本文討論之重點。
    本文採取了現今較少使用的研究方法,結合質化與量化兩方特色來進行明朝布政使司研究。分別探討布政使司建置過程、施政情況,以及布政使出任背景和遷轉情況,論述布政使地位之轉變,從而了解朱元璋對於地方行政制度的設置理念,以及明朝中期布政使職掌在受到諸多限制的情況之下,所產生的施政影響。

    緒論 1 第一章 明代承宣布政使司創設背景與組織架構 13 第一節 元代行中書省的建置 13 第二節 元末明初的行省制度 23 第三節 承宣布政使司的設置 51 第四節 布政使司職掌與都按二司之政務關聯 62 第二章 布政使之任用與任職情況 81 第一節 布政使之選任 81 第二節 布政使之異動更迭 96 第三節 布政使之轄區與任期 113 第三章 承宣布政使司職權之演變 126 第一節 布政使司施政概況 126 第二節 督撫巡按的影響 129 第三節 鎮守中官的影響 141 第四節 地方道制的影響 151 結論 162 徵引書目 166

    一、古籍史料
    (一)官書典籍、詔令
    〔元〕不著編人,《大元聖政國朝典章》,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元刊本之影印本,1976。
    [明]胡廣等奉敕撰,《明太祖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明]楊士奇等奉敕撰,《明太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明]楊士奇等奉敕撰,《明仁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明]楊士奇等奉敕撰,《明宣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明]陳文等奉敕撰,《明英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明]劉吉等奉敕撰,《明憲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明]李東陽等奉敕撰,《明孝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明]費宏等奉敕撰,《明武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明]張居正等奉敕撰,《明世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明]顧秉謙等奉敕撰,《明神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明]溫體仁等奉敕撰,《明熹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明〕不著撰人,《大明一統文武諸司衙門官制》,臺北:臺灣學生出版社據國立中央圖書館藏明嘉靖二十年(1541)焦璉刊本影印,1985。
    〔明〕不著撰人,《新鍥華夷一統大明官制》,收入《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中文善本彙刊》第16冊,北京:商務印書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據明進賢堂詹林所刻本影印,2003。
    〔明〕王世貞纂撰,董復表彚次,《弇州史料》,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據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四十二年刻本影印,1996。
    〔明〕王圻撰,《明萬曆續文獻通考》,臺北:文海出版社,1979。
    [明]申時行等奉敕編,《大明會典》,臺北:國風出版社,1963。
    〔明〕孔貞運輯,《皇明詔制》,收入《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據明崇禎刻本製作,合肥:黃山書社出版發行,2008。
    〔明〕朱勤䓺,《王國典禮》,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史部・政書類》,第59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據明萬曆四十三年,周府刻天啟增刻本影印,1988。
    〔明〕宋濂等,《元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
    〔明〕佚名編,《新官到任儀注》,收入《域外漢籍珍本文庫.第四輯.史部》,第22冊,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據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明刊本影印,2013。
    〔明〕李東陽等撰,山根幸夫解題,正德《大明會典》,東京:汲古書院,1989。
    〔明〕佚名編,《大明九卿事例案例》,不分卷,臺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明鈔本。
    〔明〕明太祖,《明太祖御製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5。
    〔明〕明太祖敕撰,《大明律例》,臺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江西布政使司重刊本。
    〔明〕明太祖敕撰,《諸司職掌》,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出版,正中書局印行,1981。
    〔明〕明太祖撰,楊一凡、曲英傑、宋國範點校,《御製大誥續編》,收入《中國珍稀
    法律典籍集成》乙編第一冊,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
    〔明〕明太祖撰,楊一凡、曲英傑、宋國範點校,《御製大誥三編》,收入《中國珍稀法律典籍集成》乙編第一冊,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
    〔明〕曹棟,《洪武永樂榜文》,收入楊一凡、田濤主編,楊一凡點校,《中國珍稀法律典籍續編》第三冊,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
    〔明〕黃淮、楊士奇奉敕編,《歷代名臣奏議》,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4。
    〔明〕俞本撰,李新峰箋證,《紀事錄箋證》,北京:中華書局,2015。
    〔明〕俞汝楫,[明]林堯俞等纂修,《禮部志稿》,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9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6。
    〔明〕徐學聚,《國朝典彙》,臺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明天啟間(1621-1627)刊本。
    〔明〕張內藴、周大韶撰,《三吳水考》,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3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6。
    〔明〕黃鳳翔,《嘉靖大政類編》,收入《中國基本古籍庫》,不分卷,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據明萬曆刻本製作,合肥:黃山書社出版發行,2008。
    〔明〕焦竑編,《國朝獻徵錄》,臺北:明文書局,1991。
    〔明〕雷禮,《皇明大政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三十年博吉堂刻本影印,2002。
    〔明〕鄭曉撰,《皇明百官述》,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海鹽鄭氏重刊本。
    〔明〕廖道南,《楚紀》,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據北京圖書館藏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何城李桂刻本影印,1996。
    〔明〕趙官等編輯,《後湖志》,南京:南京出版社,2011。
    〔明〕蘇天爵輯撰,《元朝名臣事略》,北京:中華書局,1996。
    [清]不著撰人,《崇禎長編》痛史本,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清]不著撰人,《崇禎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清]汪楫,《崇禎長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清〕孫承澤,《天府廣記》,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
    [清]張廷玉等奉敕編,《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
    〔清〕談遷撰,《國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清抄本影印,2008。
    [清]清高宗敕撰,《續通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
    [清]清高宗敕撰《清朝文獻通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
    〔清〕顧祖禹撰,賀次君、施和津點校,《讀史方輿紀要》,北京:中華書局,2005。

    (二)地方志
    〔明〕何喬遠纂修,〔崇禎〕《閩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
    〔明〕林庭㭿纂修,[嘉靖]《江西通志》,臺北:漢學研究中心據明嘉靖四年刊本影印,1990。
    〔明〕林富纂修,〔嘉靖〕《廣西通志》,臺北:漢學研究中心明嘉靖十年刻本影印,1990。
    〔明〕張元汴纂修,〔萬曆〕《紹興府志》,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據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影印,1996。
    〔明〕陳光前,〔萬曆〕《慈利縣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59 冊,上海:上海古籍書店據明萬曆刻本影印,1982。
    〔明〕黃仲昭纂修,〔弘治〕《八閩通志》,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33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
    〔明〕劉伯縉等纂修,〔萬曆〕《杭州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據明萬曆七年刊本影印,1983。
    〔明〕劉節纂修,〔嘉靖〕《南安府志》,收錄於《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第50冊,上海:上海書店據明嘉靖刻本影印,1990。
    〔明〕戴璟等纂修,〔嘉靖〕《廣東通志初稿》,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38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
    〔明〕謝東山纂修,〔嘉靖〕《貴州通志》,收錄於《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上海:上海書店據明嘉靖刻本影印,1990。
    〔明〕鍾崇文纂修,〔明〕方啟參訂正,〔隆慶〕《岳州府志》,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據寧波天一閣藏明隆慶刻本影印,1985。
    〔清〕金鉷等纂,〔雍正〕《廣西通志》,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6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6。
    〔清〕鍾庚起纂修,〔乾隆〕《甘州府志》,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據清乾隆四十四年刊本影印,2011。
    [清]蘇銑等纂,〔順治〕《西寧志》,收入《中國西藏及甘青川滇藏區方志彙編》第34冊,不分卷,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

    (三)筆記
    〔元〕陶宗儀撰,《南村輟耕錄》,北京:中華書局,1959。
    〔明〕王錡撰,張德信點校,《寓圃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84。
    〔明〕王瓊,《雙溪雜記》,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據涵芬樓影印明刻今獻彙言本影印,1995。
    〔明〕朱國禎,《湧幢小品》,上海:中華書局,1959。
    〔明〕宋端儀,《立齋閒錄》,收入〔明〕鄧士龍輯,許大齡、王天有點校,《國朝典故》,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明〕沈德符著,《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1959。
    〔明〕皇甫錄著,《皇明紀略》,收入〔明〕李栻輯刊,《歷代小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明〕陳洪謨著,盛冬鈴點校,《繼世紀聞》,北京:中華書局,1985。
    [明]陸容撰,《菽園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

    (四)文集
    〔元〕柳貫,《柳待制文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1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6。
    〔元〕貢師泰撰,《玩齋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1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6。
    〔元〕陳旅撰,陳籲編,《安雅堂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1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6。
    〔元〕許有壬撰,許有孚編,《圭塘小稿》,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1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6。
    〔元〕黃溍撰,《金華黃先生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據四部叢刊初編本影印,1965。
    〔元〕楊維楨,《東維子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2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6。
    〔元〕虞集,《道園學古錄》,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0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6。
    〔元〕劉仁本,《羽庭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1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6。
    〔元〕戴良,《九靈山房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1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6。
    〔元〕蘇天爵編纂,《國朝文類》,上海:上海書店,1989。
    〔明〕尹直,《謇齋瑣綴錄》,收入〔明〕鄧士龍輯;許大齡,王天有主點校,《國朝典故》,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明〕王直,《抑菴文後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4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6。
    〔明〕王洪,《毅齋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3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6。
    〔明〕丘濬著,林冠群、周濟夫校點,《大學衍義補》,北京:京華出版社,1999。
    〔明〕朱吾弼,《皇明留臺奏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明萬曆三十三年刻本影印,2002。
    〔明〕朱祐樘,〈御製重修東嶽廟碑〉,收入《正統道藏》,第59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據上海涵芬樓影印,1985。
    〔明〕何喬新,《椒丘文集》,臺北:文海出版社據明嘉靖元年廣昌刊本影印,1970。
    〔明〕呂坤撰,《實政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明萬曆二十六年趙文炳刻本影印,2002。
    〔明〕呂柟,《涇野先生文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60冊,臺南:莊嚴文化出版社據湖南圖書館藏嘉靖三十四年于德昌刻本,1997。
    〔明〕李化龍,《平播全書》,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50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據中山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影印,1996。
    〔明〕李材撰,《兵政紀略》,臺北:臺灣學生據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明萬曆間刊本影印,1986。
    〔明〕李東陽撰,《懷麓堂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5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6。
    〔明〕李夢陽,《空同子纂》,收入〔明〕王文祿輯刊,《百陵學山》,上海:商務印書館影印明隆慶刊本,1938。
    〔明〕汪應蛟,《計部奏疏》,收入《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據明崇禎刻本製作,合肥:黃山書社出版發行,2008。
    〔明〕邵寶,《容春堂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5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6。
    〔明〕胡纘宗,《願學編》,收入《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據明嘉靖刻清修本製作,合肥:黃山書社出版發行,2008。
    〔明〕夏良勝,《東洲初稿》,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6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6。
    〔明〕夏言,《夏桂洲文集》,收入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74冊,臺南:臺南:莊嚴文化出版社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崇禎十一年吳一璘刻本,1997年。
    〔明〕孫旬編《皇明疏鈔》,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據國立中央圖書館藏明萬曆十二年(1584)兩浙都轉運鹽使司刋本影印,1986。
    〔明〕馬文升,《端肅奏議》,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2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6。
    〔明〕高叔嗣,《蘇門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3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6。
    〔明〕高啟,《鳧藻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3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6。
    〔明〕郭應聘,《郭襄靖公遺集》收入《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據明嘉靖刻清修本製作,合肥:黃山書社出版發行,2008。
    〔明〕陳建,《治安要議》,收入《叢書集成續編.社會科學類》,第50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據聚德堂影印本,1989。
    [明]陳循,《芳洲文集》,收入《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據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刻本製作,合肥:黃山書社出版發行,2008。
    〔明〕陳懿典,《陳學士先生初集》,北京:北京出版社據明萬曆四十八年曹憲來刻本,2000。
    〔明〕張以寧,《翠屏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2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6。
    〔明〕張永明,《張莊僖文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7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6。
    〔明〕張問達撰,《撫楚疏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明萬曆間刊本。
    〔明〕梁材,《梁端肅公奏議》,臺北:漢學研究中心明萬曆三十七年序刊本影印,1990。
    〔明〕畢自嚴,《度支奏議》,收入《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據明崇禎刻本製作,合肥:黃山書社出版發行,2008。
    〔明〕許相卿,《雲村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7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6。
    〔明〕陸粲,《陸子餘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7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6。
    〔明〕程敏政,《篁墩文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5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6。
    〔明〕黃仲昭,《未軒文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5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6。
    〔明〕黃克纘,《數馬集》,北京:北京出版社據清刻本影印,2000。
    〔明〕黃省曾,《客問》,收入[明]王文祿輯刊《百陵學山》,上海:商務印書館影印明隆慶刊本,1938。
    〔明〕楊一清,《關中奏議》,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2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6。
    〔明〕楊士奇,《東里文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3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6。
    〔明〕楊士奇撰,《東里續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3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6。
    〔明〕楊廷和撰,《楊石齋集》,收入〔明〕陳子龍等選輯《明經世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62。
    〔明〕楊博,《楊襄毅公奏疏》,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據明萬曆刻本影印,1988。
    〔明〕楊榮,《文敏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4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6。
    〔明〕葉春及撰,《絅齋先生文集》,臺北:漢學研究中心據據日本內閣文庫藏明萬曆二十二年刊本影印,1990。
    〔明〕葉向高,《續綸扉奏草》,卷11,收入《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據明末刻本製作,合肥:黃山書社出版發行,2008。
    〔明〕蕭端蒙,《蕭同野集》,收入〔明〕陳子龍等選輯《明經世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62。
    〔明〕薛瑄撰,張鼎編,《敬軒文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4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6。
    〔明〕謝肇淛撰,郭熙途校點,《五雜俎》,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
    〔明〕羅欽順,《整菴存稿》,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6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6。
    〔明〕顧炎武著,《日知錄》,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
    〔明〕顧清,《東江家藏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6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6。
    〔明〕顧養謙,《撫遼奏議》,收入《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據明崇禎刻本製作,合肥:黃山書社出版發行,2008。
    〔清〕沈濤撰,《常山貞石志》,收入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歷史文化分會編,《歷代碑誌叢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清〕陳夢雷編《古今圖書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34。

    二、今人論著
    (一)中文專書
    丁易,《明代的特務政治》,北京:群眾出版社,1983。
    方志遠,《明代國家權力結構及運行機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年。
    王天有,《明代國家機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王春瑜,杜婉言著,《明朝宦官》,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7。
    王毓銓等編,《中國經濟通史.明代經濟卷(下)》,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0。
    王興亞,《明代行政管理制度》,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
    米爾拜里(Jean de Miribel)著,郭太初、張上賜、蔣梓驊譯,《明代地方官吏及文官制度——關於陝西和西安府的研究》(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4),頁146-147。
    余華青,《中國宦官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吳吉遠,《清代地方政府的司法職能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度》,北京:中華書局,2011。
    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0。
    李治安、薛磊,《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元代》,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李治安主編,《唐宋元明清中央與地方關係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6年。
    李新峰,《明前期軍事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杜婉言、方志遠著,白鋼主編,《中國政治制度通史.第九卷.明代》,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肖立軍,《明代省鎮營兵制與地方秩序》,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
    周振鶴,《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胡丹輯考,《明代宦官史料長編》,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
    苗月寧,《清代兩司行政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范金民,《衣被天下:明清江南絲綢史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5。
    韋慶遠,《明代黃冊制度》,北京:中華書局,1961。
    原瑞琴,《「大明會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唐文基,《明代賦役制度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唐立宗,《在「盜區」與「政區」之間:明代閩粵湘贛交界的秩序變動與地方行政演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2002。
    真水康樹,〈明清地方行政制度研究——明兩京十三布政使司與清十八省行政系統的整頓〉,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
    張金銑,《元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1。
    張哲郎,《明代巡撫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
    張海瀛,《張居正改革與山西萬曆清丈研究》,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
    張德信,《明代職官年表》第4冊,合肥:黃山書局,2009。
    張德信,《明朝典制》,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
    張顯清、林金樹主編,《明代政治史,上、下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
    連啟元,《明代的告示榜文──訊息傳播與社會互動(上)》,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
    連啟元,《明代的獄政管理:國家制度的司法權力運作》,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
    郭紅、靳潤成,《中國行政區劃通史.明代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陳連域,《盛清時期的布政使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陳漫,《清初(1644-1684)省級行政區研究》,長春: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
    陶希聖、沈任遠,《明清政治制度》,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
    黃仁宇著,阿風等譯,《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稅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
    黃明光,《明代科舉制度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黃彰健編著,《明代律例彙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9。
    黃彰健,《明太祖實錄校勘記》,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8。
    黃彰健,《明仁宗實錄校勘記》,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8。
    黃彰健,《明宣宗實錄校勘記》,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8。
    黃彰健,《明世宗實錄校勘記》,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8。
    楊一凡,《明〈大誥〉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楊培桂,《元代地方政府》,臺北:浩瀚出版社,1975。
    楊鴻年、歐陽鑫,《中國政制史》,安徽:合肥出版社,1988。
    靳潤成,《明朝總督巡撫轄區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
    趙岡,《魚鱗圖冊研究》,合肥:黃山書社,2010。
    駱芬美著,《明代官員丁憂與奪情之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
    繆全吉,《明代胥吏》,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69。
    謝忠志,《明代兵備道制度——以文馭武的國策與文人知兵的實錄》,宜蘭:明史研究小組,臺北:樂學書局有限公司經銷,2002。
    謝貴安,《明實錄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
    關文發、顏廣文,《明代政治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欒成顯,《明代黃冊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二)中文論文
    公一兵,〈江南分省考議〉,《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7:1(2002),頁75-84。
    方志遠,〈明代的巡撫制度〉,《中國史研究》3(1988),頁87-97。
    方志遠,〈明代的鎮守中官制度〉,40《文史》(1994),頁131-145;
    王文山,〈明代地方行政制度之研究〉,《經世半月刊》1:6-8(1937.4-5),頁49-58、56-62、56-62。
    王文光、段紅雲著,〈元代雲南行省的政區設置及烏蠻的發展〉,《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7:5(2007),頁55-60。
    王明蓀,〈論金代之行臺尚書省〉,收入《遼金元史論文稿》,臺北:槐下書肆,2005,頁123-152。
    王秉文,〈滿清以前中國地方政治的沿革〉,《北強》1:2(1934.6),頁33-46。
    王頲,〈行省制度淺談〉,《文史知識》3(1985),頁72-75。
    巨煥武,〈明代巡按某處御史與巡按御史〉,《中山學術文化集刊》3(1969),頁345-362。
    巨煥武,〈明代督撫與巡按權勢之升沉〉,《思與言》13:4(1974),頁218-227。
    田澍,〈嘉靖前期革除鎮守中官述論——兼與方志遠先生商榷〉,49《文史》(1999.12),頁203-220。
    朱亞非,〈論黃福——兼論明代中國文化對安南的傳播〉,《齊魯文化研究》2(2003),頁186-201。
    朱建路,〈元末與北元初期的分省設置〉,《西夏研究》3(2011),頁66-71。
    朱鴻,〈論明太祖的廢相〉,《歷史月刊》142(1999),頁73-78。
    何珍如,〈明代的道〉,《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5-16(1991),頁116-122。
    何朝暉,〈明代道制考論〉,《燕京學報》新6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頁51-82。
    吳景賢,〈明代地方吏治之整頓〉,《文化先鋒》1:17(1942.12),頁8-12。
    吳艷紅、姜永琳著,〈布政司與明代司法——以明代《四川地方司法檔案》為中心的研究〉,《法史學研究》4(2016),頁111-126。
    宋炯,〈元代的征東行省〉,《廣西社會科學》5(2000),頁207-209。
    宋純路,〈明代中後期巡按御史權力的膨脹及其原因〉,《牡丹江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5(2003),頁37-40。
    宋純路,〈明代巡撫及明政府對它的控制〉,《長春師範學院學報》20:2(2001),頁36-39。
    李治安,〈元代西部、北部六行省與邊疆控馭〉,《河北學刊》31:6(2011),頁49-54。李治安,〈元江浙行省戶籍制考論〉,《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5(2015),頁4-15。
    李治安,〈元代雲南行省的機構組織和官吏任用〉,《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1:4(2007),頁22-29。
    李國祁,〈明清兩代地方行政制度中道的功能及其演變〉,《近史所集刊》3(1972),頁139-187。
    李新峰,〈朱元璋任職考〉,收入朱鴻林主編,《明太祖的治國理念及其實踐》(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10),頁141-167。
    肖立軍,〈明代財政制度中的起運與存留〉,《南開學報》2(1997),頁68-73、80。
    肖立軍,〈明初從行省到三司改革的真相與實質〉,《歷史教學》2(2002),頁50-51。
    周勇進,〈明末兵備道的職銜與選任——以明末檔案為基本史料的考察〉,《歷史檔案》2(2010),頁129-132。
    周勇進,〈明末兵備道職掌述論——以明末兵部請敕行稿為基本史料的考察〉,《歷史教學(高校版)》12(2009),頁21-25。
    周玲,〈元代雲南行省的設置與其歷史作用〉,《昭通師專學報(社會科學)》1(1995),63-67。
    孟憲軍,〈試論金代的行省〉,《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5(1995),頁76-79。
    東湖,〈元雲南行省建置時間考〉,《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1991),頁184。
    林乾,〈論明代的總督巡撫制度〉,《社會科學輯刊》2(1988),頁83-87。
    林麗月,〈明初的察舉(1368-1398),《明史研究專刊》2(1979),頁43-64。
    林麗月,〈商稅與晚明的商業發展〉,《師大歷史學報》16(1988),頁37-62。
    侯官響,〈財政視野下的明代宗藩——以山西布政司為例〉,《哲學史學研究》8(2016),頁86-87。
    胡丹,〈明代「九邊」鎮守內官考論〉,《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2009),頁22-30。
    胡丹,〈明代「三堂體制」的構建與解體:以鎮守內官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32(2009.11),頁1-40。
    胡天瓊,〈清代布政使初探〉,《四川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2000.7),頁1-8。
    胡天瓊,〈清代布政使的「廉」與「貪」〉,《職大學報》3(2003),頁6-8。
    胡克誠,〈明代蘇松督糧道制考〉,《明史研究》14(2014),頁11-25。
    苗月寧,〈清代藩臬的奏折權〉,《齊魯學刊》5(2011),頁60-64。
    范玉春,〈明代督撫的職權及其性質〉,《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4(1989),頁49-55。
    唐立宗,〈陳友定與元末福建地方政局(上)〉,《大陸雜誌》100:2(2000),頁25-48。
    唐立宗,〈明代嘉靖朝江西・廣東交界的民眾倡亂與地方統治──以趙用賢〈先大夫行述〉為中心的討論〉,收入吉尾寬編,《民衆反乱と中華世界-新しい中国史像の構築に向けて》,東京:汲古書院,2012,頁83-108。
    孫玲,〈明洪武時期救荒實踐及其影響——以河南布政司為中心〉,《齊齊哈爾師範大高等專業科學校學報》1(2012),頁93-94、99。
    徐泓,〈明代的鹽務行政機構〉,《臺大歷史學報》15(1990),頁197-206。
    張步天,〈明代地方行政區制度〉,《益陽師專學報》3(1996),頁86-89。
    張金奎,〈明代衛所經歷司制度淺析〉,《故宮博物院院刊》2(2007),頁118-126。
    張哲郎,〈明代巡撫的創立與稱呼之演變〉,《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7(1990.1),頁39-62。
    張寬勝,〈元河南行省建置考述〉,《六安師專學報》16:4(2000),頁15-17、34。
    梁方仲,〈一條鞭法〉,收入《明代賦役制度》,北京:中華書局,2008,頁10-61。
    梁方仲,〈一條鞭法的名稱〉,《明代賦役制度》,北京:中華書局,2008,頁1-9。
    梁方仲,〈明代的黃冊〉,收入《明代賦役制度》,北京:中華書局,2008,頁378-398。
    梁方仲,〈明代黃冊考〉,收入《明代賦役制度》,北京:中華書局,2008,頁399-435。
    梁方仲,〈明萬曆六年分區起運存留米麥數及其百分表〉,《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北京:中華書局,2008,頁523-525。
    梁爾銘,〈論明代巡按御史的考察職權〉,《歷史教學(高校版)》(2007.8),頁16-20。
    陳怡行,〈明中期鎮守中官陳道在福建的活動〉,《政大史粹》20(2011),頁51-94。
    景愛,〈金代行省考〉,《歷史地理》9(1990),頁228-238。
    程妮娜,〈元代朝鮮半島征東行省研究〉,《社會科學戰線》6(2006),頁157-162。
    黃仁宇著,楊品泉譯,〈明朝的財政管理〉,收入《劍橋中國明代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頁93-150。
    楊清華,〈金末東北地區行省設置考〉,《東北史地》1(2007),頁44-46。
    楊清華,〈金朝後期行省官制考〉,《史學集刊》4(2012),頁96-106。
    楊聯陞,〈明代地方行政〉,收入《國史探微》,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頁127-156。
    葉伯棠,〈明代地方行政制度〉,《憲政評論》9:11(1979.11),頁14-17。
    董倩,〈巡按御史與明代地方政治〉,《青海社會科學》1(2000),頁83-87。
    趙中男,〈明代巡撫制度的產生及其作用〉,《社會科學輯刊》2(1996),頁101-104。
    趙克生,〈明代丁憂制度述論〉,《中國史研究》2(1997),頁115-128。
    趙克生,〈略論明代文官的奪情起復〉,《西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2:5(吉林:2006),頁48-52。
    劉如臻,〈元代江浙行省研究〉,《元史論叢》6(1997),頁95-117。
    劉秀生,〈論明代的督撫〉,《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1992),頁18-25。
    樊樹志,〈一條鞭法的由來與發展—試論役法變革〉,《明史研究論叢》1(1982),頁124-151。
    鄧嗣禹,〈明大誥與明初之政治社會〉,《燕京學報》20(1936),頁455-481。
    魯西奇,〈金末行省考述〉,《湖北大學學報》1(1995),頁56-63。
    蕭少秋,〈明初行省制度考略〉,《歷史教學》12(1984),頁8-13。
    蕭啟慶,〈元朝的區域軍事分權與政軍合一:以行院與行省為中心〉,收入《元代的族群文化與科舉》,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8,頁271-296。
    薛磊,〈元代征東行省新論〉,《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9:3(2008),頁42-45。
    鞠明庫,〈《諸司職掌》與明代會典的纂修〉,《史學史研究》2(2006),頁53-57。
    韓帥,〈明代的天津兵備道〉,《山東行政學院學報》1(2011),頁139-146。
    瞿大風,〈元代山西地區的行省行中書省与中書分省〉,《蒙古學信息》1(2004),頁6-10。
    魏秀梅,〈從量的觀察探討清季布政使之人事遞嬗現象〉,《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1971.6),頁505-533。
    羅冬陽,〈明代兵備初探〉,《東北師大學報》1(1994),頁15-21。
    羅冬陽,〈明代的督撫制度〉,《東北師大學報哲社版》4(1988),頁39-43。
    譚其驤,〈中國歷代政區概述〉,收入《長水集續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頁39-55。
    譚其驤,〈元陝西四川行省沿革考〉,《禹貢半月刊》3:6(1935),頁1-5。
    譚其驤,〈元福建行省建置沿革考〉,《禹貢半月刊》2:1(1934),頁2-4。

    (三)學位論文
    丁崑健,〈元代行省之形成及其職權〉,臺北:文化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77。
    巨煥武,〈明代巡按御史〉,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1970。
    姚瑞瑜,〈明代建寧府的地方教育〉,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孫德全,〈康雍乾時期江南布政使研究〉,湘潭:湘潭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張玉娟,〈明清時期河南省級官員施政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博士論文,2012。
    張虎,〈明代陝西政區建置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1。
    莊林麗,〈乾隆朝布政使制度研究——以福建布政使為考察中心〉,福州:福建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
    陳家副,〈明代兩廣總督兵源與餉源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楊清華,〈金朝行省制度研究〉,長春:吉林大學文學院博士論文,2009。
    雷超,〈論明交趾布政司黃福——兼論1407-1427年中越關係〉,南昌:南昌大學碩士論文,2013。
    劉振仁,〈明代總督巡撫研究〉,臺北: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四)外文專書
    〔日〕小川尚,《明代地方監察制度の研究》,東京:汲古書院,1999。
    〔美〕Hucker, Charles O. The Ming dynasty, Its origins and Evolving Institutions, Ann Arbor :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78.
    [美]Mote, Frederick W, &[英]Twitchett, Denis eds.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 7 The Ming Dynasty, 1368-1644.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五)外文論文
    〔日〕三上次男,〈金初の行台尚書省とこれをめぐる政治上の諸問題〉,《歴史と文化》4(1959),頁56-74。
    〔日〕大島立子,〈元朝の湖廣行省支配〉,《東洋學報》66(1985),頁131-156。
    〔日〕阪倉篤秀,〈明朝成立期における行中書省について〉,《東洋史研究》36(1977)
    ,頁63-91。
    〔日〕松田孝一,〈雲南行省の成立〉,《立命館文學》(1980),頁251-272。
    〔日〕青木富太郎,〈元初行省考〉,《史學雜誌》51:4、51:5(1940),頁40-62、48-79。
    〔日〕前田直典,〈元朝行省の成立過程〉,《史學雜誌》56:6(1945),頁1-72。
    〔美〕Yang, Lien-sheng. “Ming Local Administration,” in Chinese Government in Ming Times,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0, pp.1-22.

    三、電子資料庫
    中國地方志資料庫
    中國基本古籍庫
    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漢籍電子文獻 http://hanji.sinica.edu.tw/
    雕龍中國日本古籍全文檢索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