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范揚浩
FAN, Yang-Hao
論文名稱: 19 世紀中葉廣州的漢奸問題
The han-chien problem in Canton in the mid-19th century
指導教授: 陳惠芬
Chen, Hui-Fen
口試委員: 李達嘉
Li, Da-Jia
羅久蓉
Luo, Jiou-Rong
陳惠芬
Chen, Hui-Fen
口試日期: 2022/12/05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0
中文關鍵詞: 19世紀中葉廣州漢奸鴉片戰爭廣州反入城運動
英文關鍵詞: mid-19th century, Guangzhou, han-chien, First Opium War, Anti-foreign enter the city campaign in Guangzhou
研究方法: 歷史研究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300002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64下載:3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旨在探討19世紀中葉廣州漢奸問題的發展,及其在當地官府、菁英與外國等不同群體的關係轉變中所發揮的作用,同時,進一步釐清漢奸問題在近代早期中西接觸史中所代表的意義。
    本文共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從1830年代清廷對鴉片問題的討論和禁煙運動切入,分析廣州與漢奸問題的關係。其次,以林則徐主導推行的漢奸查辦為例,說明廣州官府的漢奸處置態度。最後,以鴉片戰爭期間廣州官府的漢奸對策,及三元里事件後廣州社會所重構的漢奸論述為中心,探討其對廣州社會造成的影響。第二部分說明條約體制與廣州漢奸問題的關係,以及漢奸問題在廣州反入城運動等排外運動中所扮演的角色。第三部分探討英法聯軍之役期間,廣州官府與英、法兩國所建立的「華洋共治」的統治格局,如何影響廣州民眾對漢奸問題的態度轉變。
    本文指出,19世紀中葉的廣州,由於東亞國際情勢的劇變、清朝的內部問題及地方社會力量的影響力等因素,致使漢奸問題不再只是官府內政的延伸,或是國族主義對「通敵者」之定義的問題,而是牽涉到地方社會中「官」、「紳」、「民」、「夷」等不同群體之間的複雜關係。19世紀中葉廣州的漢奸問題,不僅體現廣州社會面對西力衝擊時所遭逢的困境及其轉變歷程,近代中西接觸所引發出之諸多問題亦已隱含其中。

    This thesis is focused on the impact of the han-chien issue on Guangzhou in the mid-19th century and how it chang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ocal government, the local elite and foreigners. At the same time, examin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an-chien in Guangzhou in the mid-nineteenth century, and the role of the han-chien issue in the history of East-West contacts in the early modern period.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begins with the discussion of the opium problem at the Qing court in the 1830s and explores the importance of han-chien in the anti-smoking movem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uangzhou and the han-chien problem. At the same time, the investigation of han-chien, led by Lin Zexu, is used as an example to illustrate the han-chien policy of the Guangzhou government at this time. Finally, it analyzes the han-chien policies of the Guangzhou government during the Opium War and the han-chien discourse reconstructed by the Guangzhou society after the Sanyuanli Incident to explore its impact on the Guangzhou society. The second part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treaty system on the han-chien problem in Guangzhou and the role of the han-chien problem in the Anti-foreign enter the city campaign in Guangzhou and other xenophobic movements. Finally, it examines how the cooperation established by the Guangzhou government and the British and French during the Second Opium War affected the attitude of the Guangzhou people toward the han-chien problem.
    In the mid-nineteenth century , the dramatic changes in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in East Asia, the internal problems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increasing influence of the local community led to the han-chien problem was no longer just an extension of the government's internal affairs or the definition of " traitors " under the nationalism, but involved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groups in the local community, such as "government," "gentry," "people," and " foreign ". The han-chien problem was not only highlights the plight of Guangzhou society in the face of Western influence and the process of its transformation, but also the many problems arising from the contact between East and West in modern time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二章 廣州、鴉片與漢奸 17 第一節 廣州與漢奸之害 18 第二節 禁煙政策與廣州的漢奸查辦 31 第三章 廣州社會的漢奸新論述 51 第一節 粵民皆漢奸:廣州官府漢奸對策的過激化 52 第二節 地方菁英的漢奸書寫與身分轉換 66 第四章 反入城運動中的漢奸問題 83 第一節 入城問題與漢奸問題之再起 84 第二節 地方社會對漢奸的防範與抵制 100 第三節 眾志成城:廣州官府及城市居民的身分澄清 125 第五章 「華洋共治」下的漢奸問題 147 第一節 英法聯軍前夕廣州官府漢奸對策之變化 148 第二節 聯軍佔領時期廣州華洋關係與漢奸問題的轉變 163 第六章 結論 187 參考文獻 193

    一、史料
    中山大學歷史系中國近代現代史敎硏組硏究室編,《林則徐集》,北京 : 中華出版,1965。
    中國史學會主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 第二次鴉片戰爭》,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
    中國史學會主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 鴉片戰爭》,上海:神州國光社,1954)。
    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第三所編,《近代史資料》,北京 : 知識產權出版社,2006。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鴉片戰爭檔案史料》,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鴉片戰爭檔案史料》,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2。
    佐佐木正哉編,《鴉片戰爭の硏究.資料篇》,東京:近代中國硏究委員會,1964。
    佐佐木正哉編,《鴉片戰爭後の中英抗爭資料篇稿》,東京:近代中國硏究委員會,1964。
    沈雲龍主編,《英、法聯軍史料》,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
    來新夏編,《林則徐年譜》,上海 :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胡濱譯,《英國檔案有關鴉片戰爭資料選譯》,北京 : 中華書局,1993。
    國立中央圖書館編,《夷事孴》,台北:正中書局,1970。
    清・七弦河上釣叟,《英吉利廣東入城始末》,北京 :中華書局,1985。
    清・文慶等纂、齊思和等編,《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北京:中華書局,1964。
    清・王之春,《國朝柔遠記》,台北 : 華文書局,1968。
    清・佚名,《夷匪犯境聞見錄》,北京 : 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1995。
    清・李圭,《鴉片事略》,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73。
    清・芍唐居士編,《防海紀略》,台北:成文,1968。
    清・夏燮,《中西紀事》,北京:中華書局,2020。
    清・梁廷枏,《夷氛紀聞》,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
    清・郭汝誠修、馮奉初等纂,《廣東省順德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
    清・華廷傑,《觸番始末》,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第三所編,《近代史資料》,北京 : 知識產權出版社,2006。
    清・鄂爾泰等修,《清實錄.世宗憲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
    清・黃恩彤,《知止堂外集》,《清代詩文集彙編》,第60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清・黃恩彤,《知止堂集》,《清代詩文集彙編》,第60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清・黃鈞宰,《金壺七墨》,中國史學會主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 鴉片戰爭》,第2冊,上海:神州國光社,1954。
    清・賈楨等編,《籌辦夷務始末.咸豐朝》,北京:中華書局,2014。
    清・鄭夢玉、梁紹獻等修,《廣東省南海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
    清・戴肇辰、史澄等修,《光緒廣州府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6。
    清・謝山居士,《粵氛紀事》,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
    清・魏源,《夷艘入寇記》,台北,廣文書局,1974。
    清・寶鋆等編,《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北京:中華書局,2008。
    陳周棠主編,《廣東地區太平天國史料選編》,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6。
    陳翰笙主編,《華工出國史料匯編》,北京:中華書局,1981。
    陳錫祺主編,《林則徐奏稿.公牘.日記補編》,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85。
    劉志偉、陳玉環主編,《葉名琛檔案 : 清代兩廣總督衙門殘牘》,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2。
    廣東省文史研究館、中山大學歷史系 編,《廣東洪兵起義史料》,廣州 : 廣東人民出版社,1992。
    廣東省文史研究館編,《三元里人民抗英鬥爭史料》(修訂版),北京:中華書局,1978。
    廣東省文史研究館編,《鴉片戰爭與林則徐史料選譯》,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6。
    二、專書
    (美)馬士(Morse, Hosea Ballou)著,區宗華等譯,《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編年史(1635—1834年)》,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1。
    (美)馬士(Morse, Hosea Ballou)著,張匯文譯,《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上海:上海書店,2000。
    (澳)黄宇和,《兩廣總督葉名琛》,北京:中華書局,1984。
    小林一美,《清朝末期の戦乱》,東京:新人物往來社,1992。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主編,《中國近現代史論集 第一編 鴉片戰爭與英法聯軍》,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主編,《中國近現代史論集 第二編 教亂與民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
    孔復禮(Philip Alden Kuhn)著,謝亮生、楊品泉、謝思煒譯,《中華帝國晚期的叛亂及其敵人:1796-1864年的軍事化與社會結構》〈Rebellion and Its Enemie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修訂版),台北:時英出版社,2004。
    王先明,《近代紳士─一個封建階層的歷史命運》,(天津:新華書店,1997)。
    王瑞成,《晚清的基點:1840-1843年的漢奸恐慌》,北京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著,溫洽溢譯,《追尋現代中國-最後的王朝》〈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 〉,台北:時報文化,2001。
    史蒂芬.普拉特 (Platt, Stephen R.)著,黃中憲譯,《帝國暮色 : 鴉片戰爭與中國最後盛世的終結》〈Imperial Twilight: The Opium War and the End of China's Last Golden Age 〉, 新北:衛城出版,2018。
    佐佐木正哉,《近代中國 清末排外運動の研究》,(東京:巖南堂書店,1977)。
    村上衛著,王詩倫譯,《海洋史上的近代中國:福建人的活動與英國、清朝的因應》,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周育民、侯鵬編,《晚清國家與社會關係論例》,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4。
    林崇墉,《林則徐傳》,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
    林滿紅,《銀線:19世紀的世界與中國》,南京:鳳凰出版,2011。
    姚廷芳,《新閉關時期與英法聯軍》,台北:三民書局,1982。
    柯文(Paul A. Cohen)著,杜繼東譯,《歷史三調:作為事件、經歷和神話的義和團》〈History in Three Keys: The Boxers as Event, Experience, and Myth〉,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胡繩,《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茅海建,《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修訂版),北京:三聯書店,2017。
    茅海建,《近代的尺度 兩次鴉片戰爭軍事與外交》,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8。
    茅海建,《苦命天子:咸豐皇帝奕詝》,台北:聯經,2008。
    徐中約著,計秋楓、朱慶葆譯,《中國近代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
    崔永生,《察間至酷的王朝 清代反間諜制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張仲禮著,李榮昌譯,《中國紳士 : 關於其在 19世紀中國社會中作用的研究》〈Chinese gentry : studies on their role in nineteenth-century Chinese society〉,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1。
    張研、牛貫杰,《晚清中國統治格局研究》,台北:知書房出版社,2005。
    張捷夫,《中國喪葬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
    梁嘉彬,《廣東十三行考 : 鴉片戰前廣東國際貿易交通史考》,台北:東海大學,1960。
    莫里斯.弗里德曼(Maurice Freedman)著,劉曉春譯,《中國東南的宗族組織》〈Lineage Organization in Southeastern China〉,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台北:南天書局,1994。
    野澤豐、田中正俊等編,《講座中國近現代史 中國革命の起點》,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78。
    陸寶千,《論晚清兩廣的天地會政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5。
    斯坦利.萊恩-普爾(Stanley Lane-Poole)、弗雷德里克.維克多.狄更斯(Frederick Victor Dickins)著,金瑩譯,《巴夏禮在中國》〈Sir Harry Parkes in China〉,上海:中西書局,2011。
    程美寶,《地域文化與國家認同:晚清以來「廣東文化」觀的形成》,北京:三聯書店,2006。
    劉平,《被遺忘的戰爭-咸豐同治年間廣東土客大械鬥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劉青峰編,《民族主義與中國現代化》,香港 : 中文大學出版社,1994。
    廣東太平天國研究會編,《太平天國與近代中國》,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3。
    瞿同祖著,范忠信、晏鋒譯,《清代地方政府》,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藍詩鈴(Julis Lovell)著,潘勛譯,《鴉片戰爭 : 毒品,夢想和中國建築》〈The Opium War: Drug, Dreams and the Making of China 〉, 新北:八旗文化,2016。
    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著,王小荷譯,《大門口的陌生人》〈Strangers at the Gate: Social Disorder in South China, 1839-1861)〉,台北:時英出版社,2004。
    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著,廖彥博譯,《大清帝國的衰亡》〈The Fall of Imperial China〉,台北:時報文化,2017。
    羅伯.布雷克(Robert Blake)著,張青譯,《怡和洋行》〈Jardine Matheson:Trade of the Far East〉,台北:時報文化,2001。
    羅威廉(William T.Rowe)著,李仁淵、張遠譯,《中國最後的王朝-大清王朝》〈China’s Last Empire: The Great Qing〉,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9。
    譚元亨,《海國商道:來自十三行后裔的歷史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三、西文專書
    Frederic Wakeman. Strangers at the Gate: Social Disorder in South China, 1839-1861.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6.
    Frederic Wakeman. The Fall of Imperial China. New York : Free Press,1975.
    Jonathan D. Spence, 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 New York : Norton, 1990.
    Julis Lovell. The Opium War: Drug, Dreams and the Making of China. London : Picador, 2011.
    Maurice Freedman. Lineage Organization in Southeastern China.New York : Humanities Press,1965.
    Morse, Hosea Ballou. The Chronicles of the East India Company Trading to China, 1635–1834. Folkestone : Global Oriental, 2007.
    Morse, Hosea Ballou.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Shanghai : Kellyand Watsh,1910-18.
    Paul A. Cohen. History in Three Keys: The Boxers as Event, Experience, and Myth.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7.
    Philip Alden Kuhn, Rebellion and Its Enemie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 militariza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1796-1864.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0.
    Platt, Stephen R. Imperial Twilight: The Opium War and the End of China's Last Golden Age. Austin: Kirkus Media LLC,2018.
    Robert Blake. Jardine Matheson:Trade of the Far East. London : Weidenfeld & Nicolson,1999.
    Stanley Lane-Poole, Frederick Victor Dickins. Sir Harry Parkes in China. Taipei : Ch'eng-Wen Pub. Co., 1968.
    William T.Rowe. China’s Last Empire: The Great Qing. Cambridge, Mass. :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9.
    Zhang, Zhongli. The Chinese gentry : studies on their role in nineteenth-century Chinese society. Seattle :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70.
    四、期刊、單篇論文
    王柯,〈「漢奸」:想像中的單一民族國家話語〉,《二十一世紀》,83(香港,2004 .6)。
    王雷,〈衝突與合作——1858年中外各種勢力如何看待廣州地方傀儡政權〉,《歷史教學問題》,1(上海,2006.1)。
    王爾敏,〈耆英外交〉,收入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主編,《中國近現代史論集》(一)(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田用,〈何玉成怨詞-三元里抗英鬥爭領導問題的我見〉,《史學月刊》,1(開封,1980)。
    西川喜久子,〈順德圑練總局の成立〉,《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105(東京,1988.1)。
    吳密,〈”漢奸”考辨〉,《清史研究》,4(北京,2010.11)。
    吳密,〈清代官書檔案所見漢奸一詞指稱及其變化〉,《歷史檔案》,1(北京,2010)。
    李緒柏,〈明清廣東的社學〉,《學術研究》,3(廣州,2001)。
    金峰,〈鴉片戰爭時期”漢奸”人員構成問題研究〉,《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5:6(廣州,2006.6)。
    姚敬恒,〈廣州三元里人民抗英鬥爭考〉,《貴州文史叢刊》,6(貴州,1994)。
    茅海建,〈入城與修約;論葉名琛的外交〉,《歷史研究》,6(北京,1998)。
    茅海建,〈三元里抗英史實辯正〉,《歷史研究》,1(北京,1995)。
    茅海建,〈關於廣州反入城鬥爭的幾個問題〉,《近代史研究》,6(北京,1992)。
    夏井春喜,〈広東抗英闘争―アヘン戦争時期における―〉,收入野澤豐、田中正俊等編,《講座中國近現代史 中國革命の起點》(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78)。
    栗明鮮,〈廣州華工出國合法化的過程─英法聯軍佔領廣州時期華工出國問題研究之一〉,《東南亞研究》,3(廣州,1990.5)。
    張超,〈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廣東團練總局的創設及活動〉,《五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6:3(江門,2014.8)。
    張寧,〈十八世紀的「漢奸」認定與「隱形」的法律文獻〉,《法制史研究》,21(臺北,2012.6)。
    陳福廣,〈兩次鴉片戰爭期間廣州入城與反入城問題原因探析〉,《山東省農業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8:4(濟南,2011)。
    陳鍫,〈黃恩彤與鴉片戰後外交〉,收入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主編,《中國近現代史論集》(一)(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陸力,〈關於三元里人民抗英鬥爭的領導問題〉,《讀書》,8(北京,1979)。
    陸欽墀,〈英法聯軍佔據廣州始末〉,收入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主編,《中國近現代史論集》(一)(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鹿智鈞,〈陰惡之害:清朝前中期西南地區的「漢奸」問題〉,《政大史粹》,27(臺北,2014.12)。
    曾維,〈從兩種關系看三元里抗英事件〉,《社科縱橫》(新理論版),2(蘭州,2009.2)。
    程曉燕,〈徐廣縉與廣州反入城鬥爭新探〉,《廣州社會科學》,4(廣州,2008)。
    黃夏雨,〈鴉片戰爭時期社學與三元里抗英鬥爭〉,《湖南涉外經濟學院學報》,18:1(長沙,2018.3)。
    趙矢元,〈三元里抗英起義及其歷史意義〉,《歷史教學》,6(天津,1962)。
    劉紀曜,〈鴉片戰爭期間中國朝野的天朝意像及其衍生的觀念、態度與行動〉,收入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主編,《中國近現代史論集》(一)(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劉毓晴,〈「漢奸」:國族認同的形塑與演變〉,《東亞觀念史集刊》,4(臺北,2013.6)。
    劉寶軍,〈三元里抗英鬥爭領導問題之我見〉,《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鐵嶺,2004)。
    黎劍珊,〈淺談三元里抗英斗爭〉。《科教導刊》(中旬刊),12(武漢,2011.6)。
    羅久蓉,〈歷史情境與抗戰時期「漢奸」的形成:以1941年鄭州維持會爲主要案例的探討〉,《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4(臺北,1995.6)。
    五、學位論文
    邱玟慧,〈清代閩臺地區保甲制度之研究(1708-1895)〉,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孫洪軍,〈晚清對外戰爭中的華人通敵研究〉,蘇州:蘇州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5。
    張昂霄,〈明清閩粵地區的社學與地方社會〉,長春:東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論文,2018。
    張銓津,〈鴉片戰爭時期的”漢奸”問題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都重萬,〈清末廣東團練之研究(1796-1874)〉,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曾維,〈三元里民眾抗英事件新探〉,成都:四川師範大學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碩士論文,2011。
    黃梅,〈清代邊疆地區漢奸問題研究:以西南邊疆為中心〉,昆明:雲南大學歷史與檔案學院博士論文,2016。
    鄭爽,〈英法聯軍佔領時期的廣州(1857-1861)〉,廣州:暨南大學中國文化史籍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六、網路資源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近史所檔案館館藏檢索系統,網址:http://archdtsu.mh.sinica.edu.tw/filekmc/ttsfile3?@12:1132550874:0:::
    臺灣史料集成資料庫,網址:http://lib.wordpedia.com/index.php?md=mc_index&cl=other&at=precursor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