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哲洋
Chen, Zhe-Yang
論文名稱: 空手道不同抬腳方式前腳勾踢之生物力學分析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Different Patterns of Lifting Legs to Forefoot Hook Kick in Karate
指導教授: 蔡虔祿
Tsai, Chien-L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51
中文關鍵詞: 對打直線抬腳側面抬腳踢技
英文關鍵詞: kumite, straight to lift legs, flank to lift legs, kick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3848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69下載: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目的:本研究目的是透過不同抬腳方式,探討前腳勾踢動作之生物力學參數,與踢擊表現之相關情形。方法:本研究是以7名空手道選手為受試對象(平均年齡16.4±0.5 歲、身高169.9±4.7 cm、體重59.14±5.1 kg),以55至75公斤級之選手,接受專項訓練時間至少達3年以上。使用Vicon動作擷取系統、測力板、加速規同步擷取生物力學參數。統計分析包括描述性統計、魏可遜符號檢定 (Wilcoxon Signed Ranked Test)來考驗「直線抬腳」與「側面抬腳」勾踢動作之運動學及動力學參數差異,顯著水準定為 α=.05。結果:一、反應時間、動作分期及動作時間無顯著差異。二、左腳膝關節角度在攻擊期時「側面抬腳」有較大的彎曲角度,有較大攻擊範圍。右腳髖關節角度在攻擊期時「側面抬腳」有較大屈曲角度。右腳踝關節角度在抬腳期時「直線抬腳」有較大的背屈;在攻擊期時有較大蹠屈。三、兩種動作角速度峰值與地面反作用力皆無顯著差異。四、「直線抬腳」之踢擊力量顯著大於「側面抬腳」。結論:不同抬腳方式在動作時間上沒有差異,而踢擊力量則以直線抬腳較大;若想達到較好的打擊效果,可以直線抬腳方式的前腳勾踢做踢擊。在比賽中,判分與否是以接觸為主,建議以側面抬腳方式做踢擊,以增加觸擊機率。

    Purpose: This study was aimed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different patterns of lifting legs to forefoot hook kick in karate, and kicking performance of the relevant circumstances. Methods: Seven karate elite athletes as participants (mean age 16.4 ± 0.5 years, height 169.9 ± 4.7 cm, weight 59.14 ± 5.1 kg), with 55-75 middleweight of players to receive special training time by at least 3 year or more. With Vicon motion capture system, force plate, accelerometer synchronous collect biomechanical parameters. Statistical analysis included descriptive statistics, Wilcoxon Signed Ranked Test to test kinematic and kinetic parameters of “straight” and “flank to lift legs” hook kick. Significant level was set at α=.05 . Results: First, the reaction time, movements stage and movements time hav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Second, left knee angle “flank to lift” have a greater bending angle of attack phase, it has a larger attack range. Right hip angle “flank to lift” have a greater bending angle of attack phase. Right ankle angle “straight to lift” have a greater dorsiflexion of lift leg phase, have a greater plantar flexion of attack phase. Thir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different patterns of angular velocity peaks and ground reaction force. Fourth, the “straight to lift” punch force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flank”. Conclusion: There is no difference on movements time, but “straight to lift legs” have greater punch force. If want to achieve better punch effect, can use the straight to lift to do forefoot hook kick. In the game, the score is based on touching or not, recommended way to do “flank to lift legs” to increase the chances of touching.

    目 次 口試委員與系主任簽字之論文通過簽名表………….….……………………………………i 論文授權書…………….……………………………………….…..…………………………ii 中文摘要…………………………………..…………………….……………………………iii 英文摘要……………………………………………………………..………………………..iv 謝誌………………………………………………………………………….…………………v 目次………………………………………………………………….…………...……………vi 表次…………………………………………………………………………………..……viii 圖次…………………………………………………………………………………….……ix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前言…...……………………………………….………………………………1 第二節 研究背景…...…………………………………………………………………2 第三節 研究目的…...…………………………………………………………………4 第四節 研究範圍…...…………………………………………………………………4 第五節 研究限制…...…………………………………………………………………4 第六節 名詞解釋及操作性定義………………………………………………………5 第七節 研究重要性...…………………………………………………………………8 第貳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空手道比賽技戰術分析之相關研究…………………………………………9 第二節 空手道踢擊技術之相關研究…………………………………………..……12 第三節 技擊項目攻擊動作力量打擊之相關研究…………………………………15 第四節 文獻總結…...………………………………………………..…..…………18 第參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19 第一節 研究對象…...…………………………………………………………………19 第二節 實驗設計…...…………………………………………………………………20 第三節 實驗儀器與設備……………………………………………………………21 第四節 實驗時間與地點……………………………………………………………23 第五節 實驗場地配置圖……………………………………………………………24 第六節 實驗步驟與流程……………………………………………………………25 第七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28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29 第一節 前腳勾踢反應時間、動作分期、動作時間及總時間分析…………………29 第二節 前腳勾踢下肢各關節角運動學分析……………………………..………….31 第三節 前腳勾踢推蹬期、攻擊期地面反作用力分析………………………………40 第四節 前腳勾踢踢擊力量分析……………………………………………………...41 第五節 前腳勾踢線性速度分析……………………………………………………...41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44 第一節 結論…...…………………………………………………………………44 第二節 建議…...…………………………………………………………………45 參考文獻………………………………………………..………………………46 附錄(一) 受試者同意書………………………………..……………………………………49 附錄(二) 受試者基本資料表…………………………………………..……………………50 附錄(三) 實驗紀錄表…………………………………………………..……………………51 表 次 表3-1受試者基本資料表 …………………………………………………………………..19 表4-1前腳勾踢反應時間、動作分期、動作時間及總時間分析表……………………….. 29 表4-2前腳勾踢左腳關節角度分析表………………………………………………………31 表4-3前腳勾踢右腳關節角度分析表………………………………………………………34 表4-4前腳勾踢左腳關節角速度分析表……………………………………………………37 表4-5前腳勾踢右腳關節角速度分析表……………………………………………………38 表4-6前腳勾踢推蹬期、攻擊期地面反作用力分析表……………………………………40 表4-7前腳勾踢踢擊力量分析表……………………………………………………………41 表4-8前腳勾踢足背遠端線線性速度分析表………………………………………………41 表4-9直線抬腳踢擊力量與線速度相關分析表…………………………………………....42 表4-10側面抬腳踢擊力量與線速度相關分析表…………………………………………..42   圖 次 圖1-1勾踢動作分解圖……………………………………………………………………..…5 圖1-2戰鬥姿勢圖 …………………………………………………………………………... 5 圖1-3繼足動作分解圖 ………………………………………………………………………5 圖1-4直線抬腳動作分解圖 …………………………………………………………………6 圖1-5側面抬腳動作分解圖 …………………………………………………………………6 圖1-6繼足前腳勾踢動作分解圖……………………………………………………………..8 圖3-1實驗架構圖……………………………………………………………………………20 圖3-2 Vicon MX13+ 紅外線攝影機………………………………………………………. 21 圖3-3自製LED燈光反應器…………………………………………………………………21 圖3-4 Kistler三維測力板測 …………………………………………………………. 22 圖3-5三軸加速規 ………………………………………………………………………22 圖3-6直徑22cm打擊球…………………………………………………………………….23 圖3-7實驗場地配置圖………………………………………………………………………24 圖3-8實驗流程圖 …………………………………………………………………………..25 圖3-9光球黏貼位置圖……………………………………………………………………. 27 圖4-1左腳膝關節角度分析圖……………………………………………………………. .32 圖4-2 右腳髖關節角度分析圖………………………………………………………….…. 35 圖4-3 右腳踝關節角度分析圖………………………………………………………….…. 36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中山正敏(1986):空手總合基礎理論。台北市:益群書店。
    中華民國空手道協會(2015)。現今空手道分類。2015年6月30日,取自http://ctkf.net.tw/。
    世界空手道聯盟(2015)。世界空手道聯盟型與對打競賽規則。台北市,中華民國空手道協會。
    吉洪林(2008)。世界優秀空手道運動員技戰術特點研究。遼寧體育科技,30(3),71-72。
    朱慧銘(2007)。空手道前屈立追擊動作之生物力學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朱慧銘、寧玉麟(2007)。空手道選手攻擊動作型態分析-以 2006 年世界大學 空手道錦標賽男子輕量級選手為例。北體學報,(15), 299~311。
    宋一信(2008)。國際空手道型實戰式應用全解教科書。
    吉福康郎(1998)。最強格鬥技科學。東京:福昌堂。
    李清漢(1970)。空手道研究。臺北市:華聯出版社。
    沈家豪(2011)。優秀空手道選手側踢上動作之運動生物力學特性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周桂名、相子元(1996)。跆拳道旋踢動作之生物力學分析。一九九六年國際運動訓練科學研討會,302-309。
    相子元、陳俊忠(1995):技擊運動上半身攻擊動作之反應及力量探討。體育學報,20,269-278。
    夏文皇(2010)。空手道優秀選手中段迴旋踢動作反應時間與起始肌群。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徐祥銘(2006)。利用Rasch測量分析空手道比賽。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市。
    郭癸賓(2006)打擊訓練器分析系統之研究。德霖學報,(20),245-259。
    陳淑貞(1998)。空手道攻擊動作力量之分析比較。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陳興桂(2010)。臺灣空手道歷史。2015年6月30日,取自http://chmikarate.blogspot.tw/。
    陳鴻賓、郭威聖(2009)。2008年世界大學空手道選拔賽對打選手攻擊得分動作型態分析。北體學報,(17),59-70。
    黃顯璋(2012)。不同抬腿方式及攻擊距離對優秀空手道選手上段迴旋踢之生物力學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寧玉麟、邵志康(2006)。最新世界空手道聯盟對打競賽規則之修訂與因應對策。大專體育,85,17-23。
    蔡宜欣、謝富秀、劉強(2013)。世界級優秀空手道選手得分位置之分析。2013育達商業科技大學休閒運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4。
    謝富秀、王金成(2000)。空手道迴旋踢正面抬腳與側面抬腳之運動學比較研究。體育學報,28,275-282。
    謝富秀(2003)。空手道迴旋踢運動學分析-以2002年世界大學空手道錦標賽冠軍優秀選手邵志康為例。北體學報,12,1-20。
    謝璦謓(2012)。臺灣空手道先驅-陳宏宗老師:口述史生命傳記。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蘋果即時(2014)。【亞運空手道】辜翠萍奪金。2015年6月30日,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41004/481606/

    外文部份
    吉福康郎、池上康男(1982)。少林寺拳法,空手の有段者および未経験者の突きのフォームのフィルム分析。日本体育学会大会号,(33),451。
    吉福康郎(1984)。種種格鬥技術的衝擊力-逆突的場合。JapanJournalSportScience,3(6),485-491。
    松下雅雄(1987)。空手道前踢的衝擊力及腳部動作。JapaneseJournalSportScience,6(6),407-413。
    松下雅雄、阿江通良、石島繁(1989):空手道逆突的衝擊力與打擊手臂的動作。JapanJournalSportScience,8(7),478-484。
    道原伸司(1979)。空手道教室。大修館。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