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鄔瑋芳
Wu, Wei-Fang
論文名稱: 《夜雨秋燈錄》暨《續錄》中理想女性塑造的諷刺意蘊
指導教授: 李志宏
Li, Chi-Hu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25
中文關鍵詞: 夜雨秋燈錄夜雨秋燈續錄諷刺理想女性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5195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2下載:2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出生於清道光年間的作家宣鼎,為安徽天長縣人,別號瘦梅、懊穠,是晚清著名的小說家、戲劇家、詩人、畫家,在其諸多著作中,以《夜雨秋燈錄》與《續錄》二書在問世後成為流傳較廣的文言小說集。兩書共十六卷二百三十篇志怪傳奇故事,是宣鼎於家道中落之後,歷經生活貧困及飽經人事滄桑,於四十多歲時「取生平目所見、耳所聞、心所記憶且深信者,仿稗官例」而開始創作,並期許其文為「刀圭」,為「鬼董狐」之筆,在「無語不關諷勸」中,能對人心、社會、時代之病有所醫治。
    但由於出版後不久即有偽本流傳,使得其版本混亂,一度幾乎湮沒,也使二書長期以來未得到學術界之重視。不過近年來在中國大陸已逐漸受到注意,出現為數不少的相關研究,但都是較為零碎與表面性的概括論述,並未以特定議題進行分析探討。本論文在論述上所依據的版本為上海古籍於1988年出版,恆鶴先生所校訂之版本,同時以書中個性鮮明、性格突出的正面女性形象為論述的主要對象,期望透過探討這群被塑造完美的理想女性,以找尋背後所隱含的諷刺意蘊。
    而在為數眾多的女性角色之中,首先將理想女性人物進行歸納整理,依其行為活動之意涵,劃分為二大類,接著再以其身份或表現的範疇為標準做更細緻的分類,並分析整理其人物行為的共通之處。接著再透過這些理想女性所展現的正面行為典範,探究其所反諷的時代現象為何,及這些理想女性所建構的完美世界樣貌,使作者的諷勸意圖,在被突顯的女性人物行為之中更加清晰立體。最後對於二書中作者所採取的諷刺藝術手法進行探討,通過剝除藝術手法的過程,除了能還原作者的創作本意之外,同時也能在其中發現作者於諷刺上精湛而巧妙的用心之處。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 13 第三節 研究範圍、研究方法與預期成果 17 第二章 理想女性塑造的形象類型 23 第一節 堅持操守 24 一、竭力事親 24 (一)捨身反哺 25 (二)烈殤盡孝 29 二、守貞重諾 31 (一)持志不移 32 (二)殉身守諾 41 三、克慾守節 50 (一)持節戒色 50 (二)以死諫貪 51 第二節 智勇有情 52 一、俠義知報 53 (一)任俠好義 53 (二)知恩報德 60 二、靈慧果敢 63 (一)聰慧化危 63 (二)臨事不懼 67 三、重情守義 68 (一)情深義厚 69 (二)相知之情 70 第三章 透過理想女性省思時代現象 72 第一節 作品對晚清社會的檢討 72 一、官場仕宦的腐朽 72 (一)欺凌百姓 73 (二)親近小人 77 (三)官場腐敗之風 79 二、澆風薄俗的社會 82 (一)醜態畢顯的士人 82 (二)刻薄寡恩的炎涼 87 (三)虛偽勢利的風氣 89 (四)失信巧詐的舉措 90 三、慾望橫流的時代現象 93 (一)放縱情慾 93 (二)沈迷物欲 96 第二節 論贊所揭示的諷刺意圖 98 一、史傳論贊書寫模式之承襲與運用 99 (一)史傳論贊之肇端 100 (二)「懊穠氏曰」承襲論贊形式之動機 101 二、臧否人事,直抒己見 105 (一)感嘆世道臧否人事 106 (二)總結歸納直抒己見 109 第三節 理想女性塑造的政治期望 111 一、時代中的希望之音 112 (一)理想女性建構之俠義典範 113 (二)革除弊端之刀刃 115 二、烏托邦社會 118 (一)敦厚質樸的民情 119 (二)公平正義的社會 123 第四章 《夜雨秋燈錄》暨《續錄》的諷刺藝術 128 第一節 人物塑造中展現的諷刺 128 一、理想人物的美刺作用 130 (一)言行寓含褒貶 130 (二)頌揚楷模行為 133 二、性別對比下的諷刺性 138 (一)不滿道德低落的社會現狀 139 (二)對膽怯懦弱士人的批判 142 第二節 諷刺藝術技巧的運用 144 一、小說修辭 145 (一)對比 146 (二)誇張 148 (三)寓意 150 二、諷刺語氣 151 (一)直斥語氣 153 (二)婉曲語氣 157 三、敘述模式 163 (一)客觀呈現的敘述模式 164 (二)主觀說明敘述模式 165 第三節 諷刺意蘊的終極依歸 170 一、「烏托邦」的理想生命模式 170 (一)成就自身者 171 (二)助成他人者 173 二、不同階段的生命指標 174 (一)入世的道德實踐 175 (二)出世的慾望超脫 177 第五章 結論 180 第一節 研究成果 180 第二節 研究展望 185 附錄 187 參考文獻 211

    一、古籍(依朝代先後排列、再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西漢】司馬遷 撰,宋裴駰集解:《史記(全十冊)》,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3月。
    【清】王錫祺 輯:《小方壺齋輿地叢鈔》,臺北:廣文書局,1962年。
    【清】宣瘦梅 著,洪翬校勘:《夜雨秋燈錄(全一冊)》,臺北:新興書局,1968年4月。
    【清】《筆記小說大觀》第二十二冊,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8月。
    【清】宣鼎 著,恆鶴點校:《夜雨秋燈錄(全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5月。
    【清】宣鼎 著,宋欣校點:《夜雨秋燈錄(全二冊)》,吉林:時代文藝出版社,1987年12月。
    【清】宣鼎 著,項純文校點:《夜雨秋燈錄(上下)》,安徽:黃山書社,1995年9月。
    【清】宣鼎 閑齋式 著,陶勇標點:《夜雨秋燈錄.夜譚隨錄》,重慶:重慶出版社,1996年3月。
    【清】宣鼎 著,董文成點校:《夜雨秋燈錄》,黑龍江:黑龍江出版社,1997年。
    【清】宣鼎 著,董文成點校:《夜雨秋燈續錄》,黑龍江:黑龍江出版社,1997年。
    【清】徐珂編 撰:《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4月。
    【清】蒲松齡 著,張友鶴輯校 :《聊齋誌異》,臺北:里仁書局,1991年9月。

    二、專書(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卞孝萱:《唐人小說與政治》,廈門:鷺江出版社,2003年1月。
    王書奴:《中國娼妓史》,北京:團結出版社,2004年6月。
    王溢嘉:《不安的魂魄》,臺北:野鵝,1997年6月。
    王溢嘉:《中國人的心靈圖譜:魂魄》,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1月。
    王溢嘉:《中國人的心靈圖譜:命運》,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1月。
    王稼句 編著:《晚清民風百俗》,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
    王嘉鈴:《析論聊齋誌異中的俠義精神》,新北市: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3月。
    李又寧、張玉法 編:《中國婦女史論文集 第一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7月。
    李小江:《華夏女性之謎¬──中國婦女研究論集》,香港:三聯書店,1990年。
    李漢秋 主編:《《儒林外史》研究新世紀》,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3年4月。
    李書緯:《晚清民國眾生繪:1840~1949市井百態全記錄》,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3年8月。
    吳嘉陵:《流動的視覺記憶》,臺北:秀威資訊,2011年11月。
    吳淳邦:《晚清諷刺小說的諷刺藝術》,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4年7月。
    吳志達:《中國文言小說史》,濟南:齊魯書社,1994年9月。
    吳淳邦:《清代長篇諷刺小說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12月。
    吳錫德主編:《文學中的幽默與反諷》,臺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6月。
    邢麗鳳、劉彩霞、唐名輝:《天理與人欲──傳統儒家文化視野中的女性婚姻生活》,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
    汪玢玲:《中國婚姻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汪民安編:《身體的文化學》,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
    林辰:《神怪小說史》(《中國小說史叢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林保淳:《三姑六婆 妒婦 佳人──古典小說中的女性形象》,新北市:暖暖書屋文化,2013年5月。
    金鑫榮:《明清諷刺小說研究》,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12月。
    孟瑤:《中國小說史》,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96年12月。
    宣鼎著,曹光甫、丁如明等 譯:《白話全本夜雨秋燈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3月。
    柯上達:《捻亂及清代之治捻》,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5月。
    馬大勇:《雲鬢鳳釵——中國古代女子髮型髮飾》,濟南:齊魯書社,2009年4月。
    高洪興:《纏足史》,臺北:華成圖書,2004年。
    高宣楊:《後現代論》,臺北:五南出版社,1999年。
    孫燕京:《急進與慢變──晚清以來社會變化的兩種型態》,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9月。
    孫燕京:《晚清社會風尚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6月。
    秦啟文、周永康:《形象學導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11月。
    夏曉虹:《晚清社會與文化》,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
    夏曉虹:《晚清女性與近代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8月。
    曹正文:《中國俠文化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4年4月。
    陳英仕:《清代鬼類諷刺小說三部曲—《斬鬼傳》《唐鍾馗平鬼傳》《何典》》,臺北 : 秀威資訊科技,2005年8月。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上海:上海書店,1984年3月。
    陳旭麓、方詩銘、魏建猷:《中國近代史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2年10月。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史傳」傳統與「詩騷」傳統》,臺北:久大文化,1990年5月。
    陳萬益:〈明清小說的發展〉,收錄於《中國古典小說賞析與研究》,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8月初版。
    張振國:《晚清民國志怪傳奇小說集研究》,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年1月。
    張意:《文化與符號權力:布爾迪厄的文化社會學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7月。
    郭立誠:《中國婦女生活史話》,臺北市:漢光文化出版社,1983年4月。
    郭松義:《倫理與生活──清代的婚姻關係》,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8月。
    郭松義:《中國婦女通史‧清代卷》,杭州:杭州出版社,2010年11月。
    梁庚堯:《中國社會史》,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年10月。
    黃錦珠:《晚清小說中的「新女性」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
    傅佩榮:《儒家哲學新論》,臺北:業強出版社,1993年7月。
    楚愛華:《女性視野下的明清小說》,濟南:齊魯書社,2009年7月。
    葛洪兵:《身體政治──解讀二十世紀中國文學》,臺北:新銳文創,2013年8月。
    趙景深:《中國戲曲叢談》,山東:齊魯書社,1986年5月。
    齊裕焜、陳惠琴 著:《中國諷刺小說史》,遼寧:遼寧出版社,1993年5月。
    魯迅:《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11月。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臺北:五南出版社,2009年3月。
    劉世德:《中國古代小說百科全書》,北京:新華書店,2006年9月。
    劉詠聰:《女性與歷史:中國傳統觀念新探》,臺北市:臺灣商務印
    書館,1995年1月。
    劉葉秋:《歷代筆記小說概述》,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年2月。
    劉蘭英、孫全洲主編,張志公校訂:《語法與修辭》,臺北: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1990年。
    潘洪鋼:《細說清人社會生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12月。
    鮑家麟 編:《中國婦女史論集》,臺北:稻香出版社,1979年4月。
    鮑家麟 編:《中國婦女史論集 續集》,臺北:稻鄉出版社,1991年4月。
    韓雲波:《中國俠文化:積澱與承傳》,重慶:重慶出版社,2004年12月。
    羅立群:《中國武俠小說史》,河北:花山文藝出版社,2008年7月。
    龔鵬程:《俠的精神文化史論》,山東:山東畫報出版社,2008年5月。

    三、翻譯專書(依國名筆畫排列、再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日)井上円了 著,蔡元培 譯:《妖怪學講義》(《國立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民俗叢書》第121輯),臺北:東方文化書局,1974年。
    (法)皮埃爾.布爾迪厄 著,劉暉 譯:《男性統治》,廣東:海天出版社,2002年5月。
    (美)吉爾伯特‧哈特 著,萬書元、江寧康 譯:《諷刺論》,廣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5月。
    (美)施堅雅(G.William Skinner)主編,《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1月。
    (美)湯瑪斯‧內格爾(ThomasNagel)著,萬以 譯:《人的問題》,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0年1月。
    (美)蘆葦菁著:《矢志不渝:明清時期的貞女現象》,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年1月。
    (英)大衛‧洛吉(David Lodge) 著 李維拉 譯:《小說的五十堂課》,臺北:木馬文化,2006年12月。
    (英)亞瑟‧帕勒德(Arthur Pollard)著,董崇選 譯:《何謂諷刺》,臺北:黎明文化出版社,1973年5月。
    (英)福斯特 著,朱乃長 譯:《小說面面觀》,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年12月。

    四、相關研究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一)博碩士論文
    于師號:《宣鼎與《夜雨秋燈錄》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于基鵬:《清代前中期盛京社會風俗變遷研究(1644-1800)》,遼寧:遼寧師範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2014年。
    毛成坤:《宣鼎《夜雨秋燈錄》(《續錄》)研究》,曲阜:曲阜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方韻萍:《唐代俠女小說研究》,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尤麗雯:《「士不遇」與「崇俠尚奇」:論唐俠女在明戲曲中的改編》,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王芳:《晚清小說中“新女性”的想象和建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14年。
    王鴻泰:《流動與互動──由明清間城市生活的特性探測公眾場域的開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
    王欣:《佛教的出世思想及其社會影響》,山西:山西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
    方明玉:《悠悠俠義魂 諄諄勸世心——論《聊齋志異》的俠義世界》,濟南:山東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4年。
    田聖山:《清代徽州鹽商子弟教育研究(1644~1840)》,中壢: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朱芯儀:《冷眼觀:晚清《小說林》的敘事與觀看》,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江慧玲:《《聊齋誌異》與《紅樓夢》女性觀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仰海龍:《宣鼎《夜雨秋燈錄》研究》,揚州:揚州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何家閩:《儒林外史承祧與創新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6年。
    余姒珉:《吳趼人社會小說研究》,中壢: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李潔瓊:《魔幻化諷刺小說的語匯研究》,濟南:山東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2011年。
    吳娜:《宣鼎《夜雨秋燈錄》及《夜雨秋燈續錄》研究》,蕪湖:安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吳曉靜:《四大譴責小說與晚清社會生活》,武漢:華中科技大學文藝學碩士,2012年。
    吳楚:《文學和文化視閾下的明清女俠》,上海: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碩士論文,2011年。
    辛佩珊:《《聊齋誌異》愛情故事中的女性書寫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孟園:《晚清文化思潮與吳趼人寫情小說創作的關系研究》,陝西:陜西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13年。
    林慧咨:《聊齋誌異諷刺性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4年。
    林雅玲:《宣鼎《夜雨秋燈錄》及《夜雨秋燈續錄》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林海燕:《清代長篇諷刺小說研究》,濟南:東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7年。
    林秋敏:《近代中國的不纏足運動》,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林瑞玲:《從《聊齋誌異》《鏡花緣》論清代女性自主意識》,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岳成成:《宣鼎文學創作研究》,長沙:湖南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范杰:《《夜雨秋燈錄》《夜雨秋燈續錄》的思想文化價值及其創作特色研究》,漳州:漳州師範學院文學碩士論文,2012年。
    段紅偉:《中國古典小說中俠士形象的類型及演變》,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碩士論文,2007年。
    洪茂發:《《水滸傳》中的俠義精神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中國文學碩士論文,2012年。
    胡麗:《唐代小說女俠形象研究》,濟南:山東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8年。
    洪曉惠:《晚清女性政治文本的性別與國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徐立安:《晚唐諷刺賦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2年。
    高資晴:《清末民初男女平等教育研究》,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馬小敏:《晚清譴責小說新論》,福州:福建師範大學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13年。
    孫恒存:《走向困境的諷刺文類》,福州:福建師範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2010年。
    戚心怡:《晚清小說中女性處境之研究》,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陸學莉:《唐代小說俠女形象在后代小說戲曲中的衍變》,合肥:安徽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5年。
    康婉玲:《唐代俠義文學研究》,臺中 :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陳杰:《從語用學角度分析魯迅作品中諷刺現象》,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論文,2010年。
    陳姝:《晚清上海的醫藥文化與社會生活》,青島:青島大學專門史碩士,2013年。
    陳威棣:《三俠五義之俠義精神探討》,新竹 :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陳麗宇:《清中葉志怪類筆記小說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
    陳映潔:《三言兩拍的女性生活空間探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2006年。
    陳美玲:《清人筆記之生活故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陳郁如:《清乾隆時期刊科題本之研究──以調姦本婦未成致本婦羞忿自盡類型案例為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陳怡妃:《美人賦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張孟珠:《清代貞節的實踐及其困境》,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張世瑛:《清末民初的變局與身體》,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研究部博士論文,2006年。
    張曉培:《晚清俠義小說女性形象研究》,濟南:濟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0年。
    張曉穎:《唐人傳奇女俠形象研究》,瀋陽:遼寧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2年。
    張豔豔:《論明末清初小說中的俠女形象》,西安: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8年。
    張清菁:《《聊齋誌異》諷刺題材探討》,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黃子婷:《聊齋誌異與閱微草堂之仿擬作品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黃孟紅:《從點石齋畫報看清末婦女的生活型態》,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研究所,2002年。
    曾淑貞:《晚清小說中婦女地位研究—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童馨如:《蒲松齡《聊齋誌異》身體敘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傅含章:《晚唐傳奇集之諷刺類型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楊蓓蕾:《《儒林外史》與晚清譴責小說》,濟南:濟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2013年。
    楊曉菁:《晚清婦女解放問題小說主題研究》,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人文藝術學院語文與創作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趙靜:《唐傳奇女性形象研究》,呼和浩特:內蒙古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碩士論文,2008年。
    鄧洪艷:《狄更斯筆下的諷刺型女性形象》,長沙:湖南師範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碩士論文,2011年。
    劉洋:《京派諷刺小說敘事分析》,哈爾濱:哈爾濱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11年。
    劉瑞瑄:《聊齋誌異中「異史氏曰」之研究》,臺北: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蔡靜宜:《唐傳奇女性俠義人物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謝佳容:《蒲松齡《聊齋誌異》「異史氏曰」之底蘊試探》,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碩士論文,2007年。
    顏健富:《編譯/變異:晚清新小說的「烏托邦」視野》,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8年。
    鐘淑卿:《唐傳奇俠者形象探析》,臺北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1年。

    (二)期刊論文
    于師號:〈《夜雨秋燈錄》藝術新探〉,《語文學刊》第10期,2006年,頁94-97。
    于師號:〈《夜雨秋燈錄》本事考〉,《明清小說研究》第4期,2008年,頁214-223。
    于師號、張昳麗:〈晚清傳奇林中的一朵奇葩——宣鼎《返魂香》由來及藝術探微〉,《四川戲劇》第二期,2008年,頁74-76。
    于師號:〈《夜雨秋燈錄》本事再考〉,《明清小說研究》第三期,2009年,頁249-260。
    于師號:〈宣鼎家世及生平事迹新證〉,《明清小說研究》第一期,2012年,頁138-150。
    于師號:〈晚清小說戲曲作家宣鼎交游考論〉,《文教資料》,2012年7月,頁19-21。
    于文秀:〈露絲.依利格瑞的陰性女性理論〉,《文藝研究》第三期,2012年9月,頁38-44。
    王正兵:〈《姑妄言》中的女性形象〉,《鹽城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8卷3期,2008年10月,頁45-48、51。
    王躍生:〈18世紀中國婚姻論財中的買賣性質其對婚姻的作用〉,《中國經濟史研究》2001年第一期,頁62-81。
    王海洋:〈清代仿《聊齋》傳奇小說略說〉,《學語文》2007年第三期,頁33-34。
    王海洋:〈合說部之眾長續《聊齋》之神韻——清代仿《聊齋》傳奇小說概觀〉,《古典文學知識》第四期,2007年,頁44-49。
    王璜:〈論儒林外史的人物諷刺〉,《東方雜誌》第四十二卷第十號(1946)影印,2010年5月,頁2305-2314。
    毛姝菁:〈論中國古代的人口買賣〉,《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22卷第4期,2009年8月,頁34-35。
    方忠銘:〈小說諷刺藝術論〉,《商洛學院學報》,2003年2期,2003年7月,頁74-80。
    方建國:〈宣鼎《谷於菟》與卡夫卡《變形記》之比較〉,《教育.科研》第十一期,2004年,頁47。
    田益琳:〈淺談明清諷刺小說走向成熟所受的影響〉,《齊齊哈爾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年第3期,2012年7月,頁38-39+119。
    丘慧瑩:〈《三十六聲粉鐸圖詠》研究──以源自元明戲曲的折子為例〉,《文學新鑰》第十一期,2010年6月,頁1-30。
    白振奎:〈論中國古代的美刺詩〉,《遼寧師範大學學報》1998年第5期,1998年9月,頁59-61。
    白娟:〈論反諷與諷刺的區別〉,《赤子(上中旬) 》,2015年6期,頁98。
    艾爾曼、曹新宇、張安琪:〈變動中的晚近中國傳統文化(1400—1900)〉,《清史研究》,2015年 01期,頁1-13。
    任玲:〈德國歌德和席勒式的諷刺文學探究〉,才智,2014年 26期,頁282。
    牟正蘊:〈解構「婦女」:舊詞新論〉,《近代中國婦女研究》第六期,1998年8月,頁119-139。
    仰海龍:〈《夜雨秋燈錄》中風俗描寫淺論〉,《現代語文》第二十二期,2008年8月,頁51-52。
    車錫倫、蔣靜芬:〈清宣鼎的《三十六聲粉鐸圖詠》〉,《戲曲研究》第三期,2004年,頁185。
    何濤:〈美刺與教化:也談司馬遷對文學社會功能的認識〉,《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5卷3期,2004年9月,頁148-151。
    汪文國:〈也論司馬遷的美刺觀〉,《北方文學(下半月)》2012年第4期,2012年4月,頁79-80。
    李華:〈唐代、清代女俠形象對比研究〉,《忻州師範學院學報》,31卷1期,2015年2月,頁4-6、10。
    李永泉:〈《兒女英雄傳》的報恩思想〉,《語文教學通訊》第826卷第2期,2015年2月,頁60-61。
    李延年、康靜,諷刺性描寫:《歧路燈》的美學意涵及審美價,河北學刊,2015年 2期,頁89-94。
    李志春:〈對文學作品中女性意象的心理機質探究〉,《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三十三卷第六期,2006年11月,頁718-720。
    李曉蓉:〈中國近代女權特色之分析(晚清至五四)〉,《高雄師大學報:教育與社會科學類》第三十三期,2012年12月,頁43-59。
    李瀾:〈意象.隱喻.身份建構──論《長恨歌》中人物身份建構的策略〉,《湖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5期,2014年,頁50-53。
    李艷平:〈晚清文化消費下的潛在啟蒙——以《點石齋畫報》為例〉,《探索與爭鳴》,2014年 11期,頁110-112。
    李啟成:〈清末民初刑法變革之歷史考察——以人口買賣為中心的分析〉,《北大法律評論》第一期,2011年,頁149-176。
    杜淑華,〈魯迅小說與諷刺〉,《曲靖師範學院學報》,1984年1期,頁47-53。
    金觀濤、劉青峰:〈清代思想與中國近代傳統〉,《中國法律評論》,2014年4期,頁63-86。
    金鑫榮:〈明清諷刺小說之流變及藝術圖式〉,《江蘇社會科學,2006年3期》,2006年7月,頁211-215。
    金鑫榮,〈明清諷刺小說的文體建構和敘述模式〉,《雲夢學刊》第28卷第6期,2007年 11月,頁89-92。
    金鑫榮:〈明清諷刺小說研究的藝術範疇和價值依歸〉,《明清小說研究》,2008年2期,2008年7月,頁21-30。
    金童:〈美刺之篇不失“真”——以《詩經》為例〉,《群文天地》2012年第4期,2012年4月,頁163-164。
    金泰萬,〈諷刺理論初探〉,《國外社會科學》,1997年 06期,頁67-70。
    吳娜:〈皖籍文言小說家宣鼎《夜雨秋燈錄》及《續錄》研究概況〉,《安徽文學》2009年第4期,頁50+52。
    吳淳邦:〈中國諷刺小說的諷刺技巧特點〉,《中外文學》,16卷6期 ,1987年11月,頁144-164。
    吳秉坤:〈徽州文書中的清代基層社會生活時態例說〉,《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4期,2014年8月,頁38-41。
    呂金洲:〈議《聊齋志異》中的女性形象〉,《語文學刊》第五期,2010年,頁70-72。
    呂妙芬、許慧琦譯;Rebecca E. Karl 著;楊芳燕校訂:〈中國的歷史與性別〉,《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九期,頁189-205。
    沈曉梅、王曉莉:〈中古志怪小說女性形象塑造藝術淺析〉,《湛江海洋大學學報》第二十六卷第五期,2006年5月,頁70-73。
    沈晶:〈試談明代小說女性形象的塑造〉,《現代語文》第二十八期,2008年10月,頁63-64。
    邱欣欣:〈中庸之道文化研究對生活用品再設計的影響〉,《人才資源開發》2014年第16期,頁70-71。
    施榆生:〈《毛詩序》與“美刺說”〉,《電大教學》1998年第5期(總第128期),1998年10月,頁15-17。
    胡金望:〈合說部之眾長 作寫懷之別調──宣鼎《夜雨秋燈錄》瑣談〉,《安慶師範學院學報》1989年第四期,頁83-88。
    胡芳:〈試論《夜雨秋燈錄》的末世風度〉,《成功(教育)》第十二期,2007年。
    胡睿臻:〈中和之美:文化還原與現代轉化〉,《中國中外文藝理論研究》第100期,2013年,頁147-156。
    胡萬川:〈諷諭詩〉,《中國詩歌研究》,1985年6月,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頁273~306。
    秦川:〈明清話本小說之人物群像與社會風習〉,《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5年1期,頁94-103。
    徐繼存:〈中國傳統社會的鄉紳階層及其衰落〉,《當代教育與文化》,2015年 01期,頁102-107。
    唐海宏:〈清中后期社會歷史文化心態的展現——以小說《蕩寇志》為例〉,《東莞理工學院學報》,2014年 04期,頁57-60。
    唐海燕:〈美刺為手段,勸君是真義——《長恨歌》主題淺探〉,《陜西教育學院學報》1997年第2期,1997年5月,頁92-93
    孫燕:〈女性形象的文化闡釋〉,《中洲學刊》第五期(總第143期),2004年9月,頁78-82。
    孫燕:〈女性形象的文化心理分析〉,《社會科學》第十二期,2005年,頁105-111。
    徐燕:〈明清小說中的“義”文化反思—以秦瓊、單雄信故事為視角〉,《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5期,頁68-75。
    徐勝男:〈論古代愛情文學作品中的理想女性形象〉,《安徽文學(下半月)》,376期,2014年11月,頁7-9。
    高建青:〈近代譴責小說與“美刺”、“諷諫”的文學傳統〉,《宜春學院學報》第29卷第1期,2007年2月,頁79-83。
    高彥頤:〈「空間」與「家」--論明末清初婦女的生活空間〉,《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三期,1995年8月,頁21-50。
    浦安迪(Andrew H.Plaks):〈打一用物:中國古典小說中物體形象的象徵與非象徵作用〉,《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一期 總第十七期,2011年6月,頁257-266。
    郭明輝:〈略論中國古代文學中的美刺傳統〉,《承德師專學報》第3期,1986年1月,頁53-58。
    梁占先:〈孕育于詩經的文論母題及其影響〉,《六盤水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1卷第1期,2009年2月,頁21-24。
    陳忠強:〈屈原詩歌中的女性形象及其美學意蘊〉,《求索》,10期,2013年10月,頁146-148。
    陳碧月:〈從小說三要素欣賞中國古典短篇小說〉,《空大學訊》第478期,2012年11月,頁24-32。
    陳胤瑾:〈以「情」為幟 率性張揚──論晚明情感美學的現代意義〉,《安徽文學》第八期,2008年,頁120-121。
    馬月:〈中和中庸思想的倫理價值探析〉,《金田》第2期,2014年,頁153。
    馬興國:〈明清小說女性形象地位嬗變研究〉,《與文學刊》第七期,2009年,頁30-31。
    盛洋:〈宣鼎生平考〉,《安徽文學》第十二期,2012年,頁1-5。
    許雅芳:〈太平天國婦女地位之探討〉,《新北大史學》第三期,2005年10月,頁141-166。
    常寧文:〈《夜雨秋燈錄》所展示的女性世界〉,《南京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四期,1993年,頁67-71。
    童清華:〈從《聊齋志異》中女性形象的塑造論述文學的自覺寫作〉,《現代語文》第三十四期,2008年12月,頁55-56。
    崔美榮、胡利民:〈《聊齋志異》偽書發展流變〉,《蒲松齡研究》第一期,2007年,頁36-51。
    黃錦珠:〈晚清小說的女學論述〉,《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五期,2003年12月,頁61-79。
    黃錦珠:〈“新女性”的異面:晚清男女作家小說的不同呈現〉,《中國文學研究(輯刊)》,2期,2013年2月,頁137-147。
    黃源盛:〈晚清民國禁革奴婢買賣的理念與實踐〉,《政大法學評論》第134期,2013年,頁47-114。
    馮爾康:〈清代的婚姻制度與婦女的社會地位述論〉,《清史研究》第五卷,1986年,頁312。
    張宏庸:〈中國諷刺小說的特質與類型〉,《中外文學》,5卷7期,1976年12月,頁22-36。
    張振國:〈論宣鼎《夜雨秋燈錄》對《情史》的承續和創新〉,《蒲松齡研究》第一期,2009年,頁149-158。
    張振國:〈宣鼎生卒年及文獻遺存略考〉,《滁州學院學報》第十一卷第二期,2009年4月,頁5-6。
    張振國:〈晚清江西文言小說集二種敘考〉,《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第30卷第6期,2009年12月,頁74-76。
    張振國:〈晚清民國志怪傳奇研究論述〉,《古典文學知識》2010年第二期,頁131-138。
    張振國:〈晚清稀見稿鈔本文言小說集四種敘錄〉,《晚清小說研究》2012年第二期,頁481-487。
    張筱南:〈試論《夜雨秋燈錄》中的俠士形象〉,《理論月刊》第十一期,2001年,頁23-24。
    張靜秋:〈唐人小說之流亞 《聊齋志異》之嫡傳──略評《夜雨秋燈續錄》〉,《明清小說研究》,1997年,頁156-166。
    張文浩、沈文凡:〈儒家文藝美學觀念“內在目的論”之內核與問題〉,《文藝評論》第10期,2014年,頁97-101。
    張孟珠:〈知情者的無奈:清乾隆朝縱姦賣妻1諸案中的牽連致罪〉,《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二十五卷第四期,2013年12月頁551-597。
    景松:〈宣鼎二三事〉,《社會科學戰線》第一期,1987年,頁309。
    喬素玲:〈清代打擊拐賣婦女犯罪之考察〉,《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第三期,2002年,頁67-70。
    喬國恆:〈從唐詩中的燈意象品讀唐代文人的情深與思深〉,《現代語文》,2009年1月,頁22-24。
    曾軍:〈巴赫金對席勒諷刺觀的繼承與發展──兼及巴赫金笑論的美學史意義〉,《外國文學研究》,2001年 03期,頁8-14。
    游美惠:〈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第八期,2000年8月,頁5-42。
    游美惠:〈性別意識型態、媒體視讀教育與性別教育〉,《2001年第六屆全國婦女國是會議成果彙編》,2010年。
    傅怡靜:〈三“體”合一的李賀女性觀——由詩歌中的女性世界讀取〉,《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6期,2003年11月,頁104-106。
    單國華:〈〝美〞是天使還是魔鬼--對美自身價值的重新認識〉,《中國文學研究》第四期,2008年,頁56-59。
    靳小云:〈回望“中和”——儒學藝術精神的“中和之美”〉,《中國包裝工業》第8期,2014年,頁59-61。
    詹驍勇:〈「痲瘋女」故事考論〉,《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8期,2009年6月,頁45-65。
    溫德民:〈試論巴赫金的諷刺觀〉,《韓山師範學院學報》,2009年 02期,頁85-88。
    鄭清梅:〈《世說新語》女性群體形象特征〉,《現代語文(學術綜合版)》,3期,2015年3月,頁16-17
    劉曉靜、王婷:〈明清俗曲中百姓社會生活的記錄〉,《藝術百家》,2014年 04期,頁136-144。
    劉麗玲:〈《聊齋志異》女性形象及其描寫模式〉,《大連大學學報》,35卷4期,2014年8月,頁65-68
    劉馨遙:〈談《夜雨秋燈錄》對女性倫理思想的反叛〉,《湘潮》第十期,2007年,頁51-52。
    薛洪勣:〈蹉跎不上凌云賦,且與稗官結幻緣──宣鼎《夜雨秋燈錄》讀解紀要〉,《社會科學戰線》之中國古代文學第三期,1988年,頁252-260。
    謝淩雲:〈「天下無不可『化』之人」——讀《金蝦蟆》有感〉,《湖南教育》1982年第五期,頁47。
    謝裕中:〈論孔子的中庸和諧思想〉,《經濟研究導刊》第30期,2014年,頁304。
    顏健富:〈「病體中國」的時局隱喻與治療淬鍊──論晚清小說的身體/國體想像〉,《臺大文史哲學報》第79期,2013年11月,頁83-118。
    蘇全有、張亞楠,〈論清末社會的苦感特征及其成因〉,《大慶師範學院學報》,2014年1期,頁114-118。
    蘇興:〈淺談《夜雨秋燈錄》與“三言”〉,《社會科學戰線》之中國古代文學第二期,1989年,頁319-322。
    龐金殿:〈論中國古代諷刺小說的流變〉,《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4期,2004年7月,頁54-56。
    欒成文:〈賞讀晚清諷刺小說〉,《時代教育:教育教学刊》,2010年第1期,2010年1月,頁262。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