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宇然
Wu, Yu-Jan
論文名稱: 皇權的建構與再現:明朝皇帝衣冠形制研究
Construction and Representation of Emperorship: A Study of Emperor's Crown and Clothing of Ming
指導教授: 朱鴻
Chu, Hung
口試委員: 朱鴻
Chu, Hung
巫仁恕
Wu, Jen-shu
何兆華
Ho, Zhao-hua
楊翠竹
Yang, Chui-Chu
嵇若昕
Chi, Jo-hsin
口試日期: 2021/08/05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18
中文關鍵詞: 明代皇帝衣冠皇權十二章紋等級制度
英文關鍵詞: Emperor's Crown and Clothing of Ming, Emperorship, The Twelve Symbols of Sovereignty, Hierarchy
研究方法: 歷史研究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1731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20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歷史上的中國,經常自詡為「衣冠上國,禮儀之邦」,指的就是服飾制度較周邊少數民族齊備,而服飾同時也是禮的再現。皇帝的袞冕服飾有十二章紋,演變到後來,十二章紋成為權力的代名詞。另外,中國的服飾無論在材質、顏色或圖紋方面,經常會呈現等級序列降冪排列,這樣的排列恰好對應權力的排列,因此服裝就成為權力的再現。

    明代是最後一個漢人王朝,明代的歷代皇帝對服飾有不同程度地更定,在進行服飾更定的過程中,經常伴隨著政治鬥爭,最終爭取的是政治方面的權力,而服飾呈現等級序列的樣貌,再現了權力的等級。例如根據十二章紋或團窠龍紋等圖紋的數量可以確認其可能身分。另外,英宗以後,十二章紋被使用到圓領服上,使圓領服的地位明顯提升。神宗藉由穿著鎧甲謁陵,獲取實質的政治權力。光宗在位期間過短,其畫像中所著的圓領服很可能僅是皇太子等級,反映了他長期受到神宗冷遇的史實。上述種種都是明代皇帝服飾與權力關係的脈絡。

    綜觀整個明代這些皇帝等級的衣冠有眾多款式,不同款式的服飾,其源流與演變各不相同,爬梳這些服飾的發展脈絡,或可一窺明代皇權是如何建構與再現的。

    Historically, China referred to itself as a "country of clothes, a country of ritual" which means that the clothing system is more complete than that of the surrounding ethnic minorities, and clothing is also a representation of ritual. The emperor's Gunmian(袞冕) have the twelve symbols of sovereignty. Later, the the twelve symbols of sovereignty became synonymous with power. In addition, in terms of material, color or pattern, Chinese clothing presents a descending order of ranks. Such an arrangement corresponds to the arrangement of power. Therefore, clothing becomes a representation of power.

    The Ming Dynasty was the last Han dynasty. The emperors of the Ming Dynasty changed their costumes to varying degrees. In the process of changing their costumes, they were often accompanied by political struggles, ultimately fighting for political power, and the costumes presented a hierarchical sequence. The appearance reproduces the level of power. For example, the possible identity can be confirmed based on the number of patterns such as the twelve symbols of sovereignty or the dragon medallions. In addition, after Yingzong(英宗), the twelve symbols of sovereignty was used on round-neck attire, which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status of round-neck attire. Shenzong(神宗) gains substantial political power by wearing armor to worship in the mausoleum. The period of Guangzong's(光宗) reign was too short, and the round-neck attire in his portrait was probably only a crown prince, reflecting the historical fact that he was worse treated by Shenzong for a long time. All of the above are the contex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mperor's clothing and power in the Ming Dynasty.

    There are many styles of clothing of these emperors in the Ming Dynasty. Different styles of clothing have different origins and evolutions. The development context of these clothing can be traced, or we can get a glimpse of how the emperorship of the Ming Dynasty was constructed and represented.

    圖 版 目 錄 vii 表 目 錄 x 第一章 緒論 1 一、研究動機與研究範圍 1 二、明朝皇帝服飾的研究狀況介述 8 三、研究方法與研究取徑 13 四、史料運用與論文架構 15 第二章 三代理想儀式典範 23 第一節 君王的理想服飾 23 第二節 袞冕服 28 第三節 通天冠服 51 第四節 弁服 58 小結: 70 第三章 圓領服系列 73 第一節 圓領常服及其衍生款式 75 第二節 以色彩命名之圓領服:黃袍、淺淡袍及青袍 87 一、黃袍 88 二、淺淡袍 103 三、青袍 107 第三節 十二章袞龍袍 117 一、十二章袞龍袍起源 119 二、十二章袞龍袍之特徵與風格演變 132 三、代表皇權的十二章紋 147 小結: 157 第四章 交領服系列 161 第一節 勝國衣冠 162 一、明代斷腰袍的起源與種類 163 二、明初的斷腰袍 168 三、明代皇帝的斷腰袍 175 第二節 托古創新 193 一、服飾形制概述 194 二、制訂的過程 202 第三節 道袍 216 小結: 227 第五章 對襟服及龍威冠服 231 第一節 對襟服的源流 232 第二節 「非鎧甲」式對襟服 235 第三節 鎧甲式對襟服 245 一、鳳翅盔與鎖子甲 250 二、圓頂盔與褡𧞤式鎧甲 258 三、沉重的負荷 265 第四節 龍威冠服 278 小結: 284 第六章 結論 287 一、明代皇帝對服飾制度的影響 287 二、服飾、權力及國運 293 徵引書目 299

    一、史料
    (一)史籍
    [周]左丘明撰;[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左傳》,臺北:國家圖書館據元覆南宋劉叔剛刊明正德間修補本掃描檔。
    不著撰人,《儀禮》,臺北:國家圖書館據元昭武謝子祥刊明代修補本掃描檔。
    [漢]孔安國疏,《尚書註疏》,臺北:國家圖書館據明初期刊本掃描檔。
    [漢]毛亨撰;[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附釋音毛詩註疏》,臺北:國家圖書館古籍影像檢索資料庫,據元覆宋建安劉叔剛一經堂刊明正德間修補本掃描。
    ﹝漢﹞許慎,《說文解字》,臺北:國家圖書館據明末虞山毛氏汲古閣刊未刓本配補揚州局刊本掃描檔。
    〔漢〕鄭玄注,《禮記註疏》,臺北:國家圖書館據明崇禎十二年毛氏汲古閣刊十三經注疏本掃描,1639。
    〔漢〕鄭玄注、〔唐〕陸德明音義,《周禮》收入《四部叢刊初編》中第9-14冊。
    ﹝漢﹞鄭玄注,《禮記註疏》,臺北:國家圖書館據明崇禎十二年毛氏汲古閣刊十三經注疏本掃描,1639。
    〔漢〕班固,《白虎通德論》,臺北:國家圖書館據明萬曆十年勾餘胡氏刊本掃描檔,1582。
    ﹝漢﹞蔡邕,《獨斷》,臺北:國家圖書館據明萬曆間新安吳氏校刊本掃描檔,1573-1620。
    〔東漢〕劉熙,《釋名》,臺北:國家圖書館據明萬曆間,1573-1620。
    [三國]王弼注,《周易兼義》,臺北:國家圖書館據明趙府味經堂刊本掃描檔。
    〔晉〕郭璞注,《爾雅》,臺北:國家圖書館據明刊本掃描檔。
    [唐]杜佑撰,《通典》,臺北:國家圖書館古籍影像檢索資料庫據明嘉靖間福建巡按李元陽刊增入宋儒議論本掃描,1522-1566。
    〔唐〕劉孝孫撰,《事始》,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據清曹溶輯陶越增訂六安晁氏排印本。
    [宋]朱熹集注,《論語》,臺北:國家圖書館據明蘇州翻刻司禮監本掃描檔。
    [宋]李如圭撰,《儀禮集釋》,臺北: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據清乾隆敕刻武英殿聚珍本。
    [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
    〔宋〕司馬光編著;〔元〕胡三省音註;標點資治通鑑小組校點《資治通鑑》,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臺北:國家圖書館據元泰定元年西湖書院刊後至元五年余謙修補本掃描檔,1324-1339。
    ﹝元﹞陳元靚,《新編纂圖增類羣書類要事林廣記》,西園精舍刻本日本內閣文庫藏。
    [明]不著撰人,《太常續考》,收入影印古籍《欽定四庫全書.史部十二.職官類》,線上圖書館:據浙江大學圖書館藏《欽定四庫全書》本掃描檔。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臺北:國家圖書館據美國國會圖館明崇禎間印本掃描檔。
    [明]胡廣,《論語集註大全》,臺北:國家圖書館據明內府刊本掃描檔。
    ﹝明﹞朱厚熜,《宗藩條例》,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59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據明嘉靖刻本影印,2008。
    ﹝明﹞朱權編撰,《天皇至道太清玉冊》三冊,收入《正統道藏》第1109-1112冊。
    ﹝明﹞范钦藏,《四明天一閣藏書目録》,收入《中國著名藏書家書目匯刊》明清卷.第二冊,北京:商務印書館據清宣統二年上虞羅氏刻本影印,2005。
    ﹝明﹞范钦藏;﹝清﹞范邦甸等编,《天一閣目書》收入《中國著名藏書家書目匯刊》明清卷.第二冊,北京:商務印書館據據清嘉慶十三年揚州阮氏文選樓刻本影印,2005。
    ﹝明﹞楊士奇等,《文淵閣書目》,線上圖書館:據《讀畫齋叢書》本掃描檔。
    ﹝明﹞廖道南,《殿閣詞林記》,收入《欽定四庫全書》,線上圖書館:據浙江大學圖書館藏《欽定四庫全書》本掃描檔。
    〔明〕王圻撰,《三才圖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明萬曆37年王圻刻,崇禎年間王爾賓重修,清雍正乾隆間黃晟槐蔭草堂後印本,1966。
    〔清〕嵇璜、劉墉等奉敕撰;紀昀等校訂,《續通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

    (二)官方史書
    〔北齊〕魏收撰;楊家駱主編,《魏書》,臺北:鼎文書局據宋大字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1980。
    [後晉]劉昫撰;楊家駱主編,《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據清懼盈齋刻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1981。
    〔劉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晉〕司馬彪補志;楊家駱主編《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據宋紹興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1981。
    [唐]李百藥撰;楊家駱主編,《北齊書》,臺北:鼎文書局據三朝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1980,卷49,〈列傳第四十一.方伎.綦毋懷文〉,頁679。
    〔唐〕房玄齡等撰;楊家駱主編,《晉書》,臺北:鼎文書局據金陵書局本,1980。
    〔唐〕魏徵等奉敕撰;楊家駱主編,《隋書》,臺北:鼎文書局依宋刻遞修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1980。
    [宋]歐陽修,宋祁撰;楊家駱主編,《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據北宋嘉祐十四行本印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1981。
    [元]脫脫等撰;楊家駱主編,《宋史》,臺北:鼎文書局據元至正本配補明成化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1980。
    [明]宋濂等撰;楊家駱主編,《元史》,臺北:鼎文書局據洪武九十九卷本和南監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1981。
    〔明〕夏原吉等奉敕撰,《明太祖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1966。
    〔明〕楊士奇等奉敕纂,《明太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1966。
    〔明〕蹇義等纂奉敕修,《明仁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1966。
    [明]楊士奇等奉敕纂修,《明宣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1966。
    [明]陳文等奉敕纂修,《明英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1966。
    〔明〕劉吉等奉敕撰,《明憲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1966。
    ﹝明﹞劉健、謝遷、焦芳等奉敕纂修,《明孝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1966。
    〔明〕費宏等奉敕撰,《明武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1966。
    〔明〕徐階、張居正等奉敕纂修,《明世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1966。
    [明]張居正等纂修,《明穆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1966。
    〔明〕顧秉謙等奉敕纂修,《明神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1966。
    [明]葉向高等纂修,《明光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1966。
    〔明〕溫體仁等奉敕纂修,《明熹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1966。
    [明]不著撰人,《明崇禎實錄》,收入《明實錄.附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1966。
    [清]張廷玉等撰;楊家駱主編,《明史》,臺北:鼎文書局據清武英殿本,1980。
    ﹝韓﹞國史編纂委員會,《朝鮮王朝實錄》,서울特別市:東國文化社,1955-1958。

    (三)詔令奏議
    〔宋〕蘇軾,〈乞校正陸贄奏議上進劄子〉,《蘇東坡全集.奏議集》,卷13,,北京:中國書店,1986。
    [明]申時行撰,《召對錄》,線上圖書館: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本掃描檔。
    [明]張居正,《新刻張太岳先生文集》,臺北:國家圖書館據明萬曆壬子繡谷唐國達刊本,1612,。
    [明]霍冀等撰,《大閱錄》,收入虞浩旭主编,《天一閣藏明代政書珍本叢刊》第十六冊,北京:線裝書局,2010。
    [明]嚴嵩撰,《南宮奏議》,線上圖書館: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書掃描檔。
    ﹝明﹞王廷相撰,《內臺集》,收入《浚川全集》,臺北:中研院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據明嘉靖六年刊本,1532。
    ﹝明﹞夏言,《夏桂洲先生文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四庫全書存目叢》。
    〔明〕世宗朱厚熜、張孚敬撰,《諭對錄》,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詔令奏議類》,臺南:莊嚴文化據天津圖書館藏明萬曆三十七年蔣光彥等寶綸樓刻本影印,1996。
    〔明〕汪應蛟,《計部奏疏》,線上圖書館: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本掃描檔。
    〔明〕郭維藩撰,〔明〕賈三近編,〈陳愚衷以復聖諭疏〉,《皇明兩朝疏抄》,臺北: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據明萬曆間刊本,1573-1619。
    〔明〕楊一清撰,《密諭錄》,臺北:明藍格鈔本;國會圖書館攝製北平圖書館微捲。

    (四)典制
    [宋]王溥撰,《唐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90。
    [宋]王欽若撰,《冊府元龜》,臺北:國家圖書館據明等身書舍藍格鈔本掃描檔。
    [宋]陳祥道,《禮書》,臺北:國家圖書館據明末張溥校刊本掃描檔,1567-1644。
    [宋]楊復撰,《儀禮旁通圖》,收入《儀禮圖》17卷及《儀禮旁通圖》1卷之合輯,臺北:國家圖書館據元昭武謝子祥刊明代修補本掃描檔,1280-1368。
    [元]拜柱等纂修,《大元聖政國朝典章》,線上圖書館: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本掃描檔。
    〔明〕太祖敕撰,《大明律例》,臺北: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據明嘉靖三十三年江西布政使司重刊本。
    ﹝明﹞明太祖敕撰,《諸司職掌》,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出版;正中書局印行,1981。
    [明]俞汝楫編,《禮部志稿》,收入《欽定四庫全書.史部十二.職官類》,線上圖書館:據浙江大學圖書館藏《欽定四庫全書》本掃描檔。
    〔明〕惠帝敕撰,《皇明典禮》,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據烏絲欄影鈔本,1399。
    〔明〕申時行等奉敕重修,《大明會典》,臺北:國家圖書館古籍影像檢索資料庫據明萬曆十五年司禮監刊本掃描,1587。
    〔明〕徐一夔奉敕撰,《大明集禮》,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明嘉靖九年刊本,1966。
    〔清〕孫詒讓,《周禮正義》,線上圖書館:據北京大學圖書館楚學社本掃描檔。

    (五)地方志
    〔清〕袁方城、王煌,《江津縣志》,線上圖書館:據淸光绪元年刊本,據「淸乾隆三十三年修本,嘉慶十七年修本續修。

    (六)文集筆記
    〔唐〕封演撰,趙貞信校注,《封氏聞見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
    〔宋〕高承撰,《事物紀原》,臺北:國家圖書館古籍影像檢索資料庫據平陽府明成化八年平陽府通判李果刊本掃描。
    〔宋〕彭大雅,《黑韃事略》,臺北:國家圖書館據明錫山姚咨烏絲欄手鈔本掃描檔,1368-1644。
    〔明〕劉三吾等撰,《存心錄》,臺北:國家圖書館據國圖代管原平圖古籍微片明洪武間刊本,1368-1398,僅存卷10、11。
    〔明〕方孝孺,《遜志齋集》,臺北:國家圖書館據明萬曆四十年壬子丁賓等校刊本,1612。
    [明]邱浚,《大學衍義補》,國家圖書館:據明弘治元年建寧府刊本本掃描檔,1486。
    [明]劉效祖等撰,《四鎮三關志》,臺北:國家圖書館古籍影像檢索資料庫據明萬曆丙子原刊本古籍微片掃描,1576。
    [明]不著撰人《國初禮賢錄》,國家圖書館:據明萬曆丁巳江西巡按陳于庭刊本掃描,1617。
    [明]尹直撰,《謇齋瑣綴錄》,卷8,收入[明]鄧士龍輯;許大齡,王天有主點校,《國朝典故》,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明]朱國禎,《皇明大政記》,線上圖書館:據哈佛燕京圖書館藏本掃描檔,1628-1644。
    [明]于慎行,《榖山筆塵》,線上圖書館: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本掃描檔b。
    〔明〕李實,《北使錄》,臺北:國家圖書館據明萬曆丁巳,45年)江西巡按陳于庭刊本,1617。
    [明]王錡,《寓圃雜記》,線上圖書館: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本掃描檔。
    [明]朱國禎著,《湧幢小品》,上海:中華書局,1959。
    [明]李賢撰《天順日錄》,收入《國朝典故》,卷48,臺北:國家圖書館據明刊本掃描檔。
    [明]沈周撰,《石田翁客座新聞》,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明]沈德符著,《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1959;1997湖北第三刷。
    [明]茅元儀撰,《武備志》,線上圖書館:據北京圖書館藏掃描檔。
    [明]唐順之撰,《武編》,臺北:國家圖書館古籍影像檢索資料庫據明萬曆間錢塘徐象橒曼山館刊本掃描檔,1573-1620。
    [明]黃瑜撰,《雙槐歲抄》,線上圖書館: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本掃描檔。
    [明]劉若愚,《酌中志》,北京:北京大學圖書館據海山仙館叢書本掃描檔。
    ﹝明﹞朱國禎著,《湧幢小品》,上海:中華書局,1959。
    ﹝明﹞賀復徵編,《文章辨體彚選》,收入《影印古籍欽定四庫全書.集部八.總集類》,線上圖書館:據浙江大學圖書館藏本掃描檔。
    〔明〕王三聘撰,《古今事物考》,臺北:藝文印書館。
    〔明〕王世貞,《觚不觚錄》,線上圖書館: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據《指海》本掃描檔。
    〔明〕王圻、王思義編,《三才圖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明〕朱術 撰,《汝水巾譜》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譜錄類》,臺南:莊嚴文化據北京圖書館藏明崇禎六年自刻本影印,1995。
    〔明〕李詡撰;魏連科點校,《戒庵老人漫筆》,北京:中華書局,1982。
    〔明〕周祈撰,《名義考》,收入《欽定四庫全書.子部十.雜家類》,線上圖書館:據浙江大學圖書館藏本掃描檔。
    〔明〕顧孟容撰,《冠譜》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譜錄類》,臺南:莊嚴文化據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清鈔本影印,1995。
    [明]顧炎武,《日知錄》,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
    [清]查繼佐撰,《罪惟錄》,收入《四部叢刊三編》中第68-127冊。
    〔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收入《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史部.別史類》,線上圖書館:據浙江大學圖書館藏《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本掃描檔。
    〔清〕阮元,《揅經室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上海圖書館藏清道光阮元氏文選樓刻本影印,2002。

    二、出土報告
    山東博物館、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魯荒王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
    中國社會科學院、定陵博物館、北京市文物工作隊等編,《定陵》,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編,《隋代虞弘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編著、楊軍凱著,《北周史君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編著,《西安北周安伽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荊門市博物館,鐘祥市博物館編著,《郢靖王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16。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鐘祥市博物館編著,《梁莊王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三、專書
    (一)工具書
    大都會博物館,《大都會博物館美術全集》中文國際版第十冊,臺北:國巨出版社,1991。
    吳山主編,《中國工藝美術辭典》,臺北:雄獅圖書,1995。
    羅竹風主編,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出版,2008。

    (二)翻譯專書
    [美]川村由仁夜(Yuniya Kawamura)著、陳逸如譯,《時尚學》,臺北:立緒出版社,2009。
    [美]牟復理、〔英〕崔瑞德編,張書生譯,《劍橋中國明代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美]凱瑟(Susan B. Kaiser)原著、李宏偉譯,《服裝社會心理學》,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7。
    [美]魯大維(David M. Robinson)著;楊柳青、康海源譯,《神武軍容耀天威:明代皇室的尚武活動》。
    [義]康馬泰(Matteo Compareti)著;毛銘譯,《唐風吹拂撒馬爾罕:粟特藝術與中國、波斯、印度、拜占庭》,桂林:灕江出版社,2016。
    〔法〕阿諾爾德.范熱內普(Charles-Arnold Kurr van Gennep)著,張舉文譯,《過渡禮儀》,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法〕羅蘭.巴特著;董學文、王葵譯,《符號學美學》,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2。
    〔德〕恩斯特.卡西爾著;甘陽譯,《人論》,臺北:桂冠圖書,1990

    (三)中文專書
    ﹝韓﹞崔圭順,《中國歷代帝王冕服研究》,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07,頁24。
    中國明史學會、十三陵特區辦事處,《明史學家說明史「大明書場」集錄》,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13。
    中國營造學社編,《岐陽世家文物圖像册》,北平:中國營造學社,1937。
    尤淑君,《名分禮秩與皇權重塑:大禮議與明嘉靖朝政治文化》,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
    王宇清,《周禮六冕考辨》,臺北:南天書局。
    王宇清,《冕服服章之研究》,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66。
    王宇清,《國服史學鉤沉》,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2000。
    王明珂,《反思史學與史學反思:文本與表徵分析》,臺北:允晨文化,2015。
    王國維,《觀堂集林》,北京:中華書局,1961。
    王熹,《中國明代習俗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王熹,《明朝服飾研究》,北京:中國書店,2013。
    王關仕,《儀禮服飾考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7。
    包銘新主編,《中國染織服飾史文獻導讀》,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06。
    包銘新主編,《中國染織服飾史圖像導讀》,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10。
    北京文物局圖書資料中心編,《明宮冠服儀仗圖》,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5。
    甘懷真,《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臺北:喜瑪拉雅基金會,2003。
    朱鴻,《明成祖與永樂政治》,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88。
    吳承洛,《中國度量衡史》,北京:新華書店,1993。
    吳琦、趙秀麗,《明代「問題皇帝」研究:一項基於社會類群的考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
    巫仁恕,《激變良民:傳統中國城士群眾集體行動之分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李佳,《君臣關係與明代士大夫政治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8。
    李澤厚,《由巫到禮 釋禮歸仁》,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
    沈偉,《《歷代帝王圖》研究》,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2019。
    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7。
    周汛、高春明,《中國古代服飾大觀》,重慶:重慶出版社,1996。
    周汛、高春明,《中國古代服飾風俗》,臺北:文津出版社,1989。
    周汛、高春明,《中國服飾五千年》,臺北:美工圖書社,1987。
    周汛、高春明,《中國歷代服飾》,上海:學林出版社,1966。
    周渝,《中國甲冑史圖鑒》,南京: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20。
    周渝,《中國甲冑史圖鑒》,南京: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20。
    周錫保,《中國古代服飾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66。
    周錫保,《中國古代服飾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4。
    岳南、揚仕,《風雪定陵》,臺北:遠流出版社,2004。
    金常政,《百科全書的故事》,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
    范金民,《衣被天下:江南絲綢史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6。
    孫機,《中國古輿服論叢,增訂本)》,北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高春明,《中國歷代服飾藝術》,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9。
    常金倉,《窮變通久:文化史學的理論與實踐》,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張文德,《明與帖木兒王朝關係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
    張佳,《新天下之化:明初禮俗改革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
    張德信,《明帝列傳:明朝典制》,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
    郭靜云,《天神與天地之間:巫覡信仰與傳統思想淵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黃云眉,《明史考證》第三冊,北京:中華書局,1984。
    黃仁宇,《萬曆十五年》,臺北:食貨出版社,1993。
    黃能馥、陳娟娟編著,《中國服裝史》,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1995。
    楊泓,《中國古兵器論叢(增訂本)》,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廖宜方,《王權的祭典:傳統中國的帝王崇拜》,臺北:臺大出版社,2020。
    趙中男等,《明代宮廷典制史》,全二冊,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0。
    趙克生,〈明代宮廷禮儀與財政〉,《明代國家禮制與社會生活》,北京:中華書局,2012。
    趙豐,《遼代絲綢》,香港:沐文堂,2004。
    閻步克,《服周之冕:《周禮》六冕禮制的興衰變異》,北京:中華書局,2009。
    謝貴安,《明實錄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四)外文專書
    C. K. Chang,(張光直), "Art, Myth and Ritual: the path to political authority in ancient China",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James C. Y. Watt et al., "China: Dawn of a Golden Age, 200-750 AD", New York: Metropoli-tan Museum, 2004
    Schäfer, Dagmar (EDT), Riello, Giorgio (EDT), Molà, Luca (EDT), "Threads of Global Desire: Silk in the Pre-Modern World", Woodbridge, Suffolk, UK: Boydell Press, 2018

    四、論文
    (一)學位論文
    仇泰格,《明代金銀首飾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王淵,《補服形制研究》,上海:東華大學博士論文,2011。
    王陸健,《《步輦圖》圖像秩序與權力象徵》,西安,西安美術學院博士論文,2018。
    王進,《明代大閱初探》,西安: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
    朱鴻,《「大禮」議與明嘉靖初期的政治》,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78。
    江蓮碧,《中國服飾禮儀符碼表徵與文化內涵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
    何兆華,《中國傳統織品上龍紋之設計與象徵意義研究初探》,臺北:輔仁大學織品服裝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吳宇然,《燕雲十六州(960-1125A.D.)漢人男性常服之研究》,臺北:輔仁大學織品服裝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吳行健,《明英宗朝權力的運作》,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
    吳美琪,《流行與世變:明代江南士人的服飾風尚及其社會心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李宜瑾,《明清兩代罪己詔書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
    李岩,《周代服飾制度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
    李晗,《明清宮人殉葬制度研究》,濟南:山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4。
    李媛,《明代國家祭祀體系研究》,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9。
    張玲玲,《明代冕服所體現的設計美學思想》,威海:山東大學藝術學院碩士論文,2012。
    郭嘉輝,《明洪武時期「朝貢制度」之研究》,香港:香港浸會大學博士論文,2015。
    陸朝婷,《中國冕服制度及其文化價值之研究》,臺北:輔仁大學織品服裝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羅瑋,《漢世胡風:明代社會中蒙元服飾遺存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碩士論文,2012。

    (二)論文集
    王秀玲,〈略論明代皇帝之袞服〉,收入田澍編,《第十一屆明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頁444-453。
    王熹,〈明代軍服述論〉,收入田澍、王玉祥、杜常順主編《第十一屆明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頁181-204。
    朱鴻,〈以展思為名:明代皇帝的謁陵活動〉,《近世中國的社會與文化(960-1800)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編印,2007,頁163-215。
    朱鴻,〈明代的周公:論朱元璋的效法成周為治〉,《洪武六百年祭》,海口:南方出版社,2001,頁105-114。
    吳宇然,〈明代帝王燕閒服飾研究:以兩幅帝王行樂圖為中心〉,《2014年中華服飾學會學術研討會學術研究論文暨藝術服裝論文集》,臺南:2014年中華服飾學會學術研討會,臺南應用科技大學,2014,頁73-85。
    馬冬,〈鎖子甲傳入中國考〉,《西北民族論叢》第九輯,西安:陜西師範大學西北民族研究中心,2013,頁144-158+368。
    嵇若昕,〈與古為新:明代玉帽頂〉,《明代玉器專輯》,臺北:中華民國玉翫雅集玉協會,2020,頁200-226。

    (三)外文期刊論文
    〔日〕西牟田崇生,〈黃櫨染御袍考〉,《國學院雜誌》,96:10,1995,頁56-57。
    〔日〕松本郁代,〈中世の「礼服御覧」と袞冕十二章:天皇即位をめぐる儀礼と王権〉,《立命館文學》,2004:587(2004),頁12-34。
    〔日〕林巳奈夫,〈天子の衣裳の「十二章」〉,《史林》,52:6(1969),頁37-89。
    〔美〕魯大維(David M. Robinson),〈全球史視野下的明朝尚武展示〉,《故宮學刊》,2017:01,2017,頁37-42。
    〔美〕Patricia Ebrey,(伊沛霞), Huizong and the Imperial Dragon: Exploring the Material Culture of Imperial Sovereignty.(徽宗和皇龍:探索皇權的物質文化),《清華學報》,41:1(2011),頁39-71。

    (四)中文期刊論文
    尤淑君,〈公與私:明代大禮議的名分意義〉,《明代研究》,2005:8(2005),頁67-98。
    方孝謙,〈什麼是再現?跨學門觀點初探〉,《新聞學研究》,1999:60(1999),頁115-148。
    王正華,〈藝術史與文化史的交界:關於視覺文化研究〉,《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2001:32(2001),頁76-89。
    王鴻泰,〈聖王之道:明文皇的政治文化與文化政治〉,《臺大歷史學報》,2016:57(2016),頁117-181。
    包銘新、李甍,〈中國歷代服裝的名稱〉《東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2005),頁1-5。
    朱鴻,〈《徐顯卿宦跡圖》研究〉,《故宮博物院院刊》,2011:2(2011),頁47-80。
    朱鴻,〈「明人出警入蹕圖」本事之研究〉,《故宮學術季刊》,22:1(2004),頁183-214。
    朱鴻林,〈明太祖的經史講論情形〉,《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2005:45(2005),頁141-172。
    何孝榮,〈論姚廣孝與「新明朝」的建立〉,《明清史》,2019:4(2019),頁15-28。
    吳宇然,〈評介閻步克《服周之冕:《周禮》六冕禮制的興衰變異》〉,《臺灣師大歷史學報》,2016:55(2016),頁237-245。
    吳恩榮,〈元代禮失百年與明初禮制變革〉,《北京社會科學》,2016:8(2016),頁103-105。
    巫仁恕,〈明代士大夫與轎子文化〉,《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02:38(2002),頁1-69。
    巫仁恕,〈明代平民服飾的流行風尚與士大夫的反應〉,《新史學》,10:3(1999),頁66-67。
    李岩、趙瑋彬,〈周代的弁服制度〉,《通化師範學院學報》,2015:11(2015),頁111-112。
    李治安,〈元代漢人受蒙古文化影響考述〉,《歷史研究》,2009:1(2009),頁40-42。
    李莉莎,〈「質孫」對明代服飾的影響〉,《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2:4(2010),頁11-16。
    李莉莎,〈元代服飾制度中南北文化的碰撞與融合〉,《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3(2009,頁61-64。
    李莉莎,〈蒙元時期蒙古族斷腰袍的類型結構〉,《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36:2(2015),頁172-175。
    李莉莎,〈蒙古族古代斷腰袍及其變遷〉,《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32:5(2011),頁71-74。
    李莉莎,〈質孫服考略〉,《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0:2(2008),頁26-31。
    武金勇、尚瑩輝、蕭世孟,〈「黻」紋的特徵及來源探究〉,《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2010),頁361-363。
    長陵發掘委員會工作隊,〈定陵試掘簡報〉,《考古通訊》,1958:7(1958),頁36-47+5-10。
    長陵發掘委員會工作隊,〈定陵試掘簡報(續)〉,《考古》,1959:7(1959),頁358-368+393-398。
    南炳文,〈消極與積極並存:明朝建國前後祭祀活動述論〉,《求是學刊》,38:1(2011),頁126-140。
    胡漢生,〈試論明代袍式袞服的性質及服用場合〉,《北京文博》,2001:1(2001),頁73。
    胡適,〈說儒〉,《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3(1934),頁233-284。
    胡曉東、周易、吳奕成、崔莎莎,〈明代道袍「擺」的結構研究〉,《絲綢》,53:10(2016),頁41。
    范沛濰,〈寧王朱權的行次〉,《史學月刊》,1990:1(1990),頁31。
    原祖傑,〈皇權與禮制:以明朝服制的興衰為中心〉,《求是學刊》,35:5(2008),頁129。
    夏鼐,〈商代玉器的分類、定名和用途〉,《考古》,1983:5(1983),頁455-456。
    晁中辰,〈明「經筵」與「日講」制度考異〉,《東嶽論叢》,33:7(2012),頁95-99。
    秦愛遜,〈論北魏到清代初期男子圓領袍/衫變革〉,《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S1(2006)頁53-56。
    高艷林,〈論《大明恭穆獻皇帝實錄》的史料價值〉,《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3(1998)頁13-19。
    張佳,〈重整冠裳:洪武時期的服飾改革〉,《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2014:58(2014),頁113-15
    許雅惠,〈宋、元《三禮圖》的版面形式與使用:兼論新舊禮器變革〉,《臺大歷史學報》,2017:60(2017),頁57-117。
    陳文華,〈江西新建明朱權墓發掘〉,《考古》,1962:4,1962,頁202-205。
    陳仲丹,〈中學歷史教學圖像史料信息解讀方法淺議〉,《歷史教學》,2016:3(2016),頁58-67。
    陳葆真,〈圖畫如歷史:傳閻立本《十三帝王圖》研究〉,《美術史集刊》,2004:16(2004),頁1-48。
    陳夢家,〈商代的神話與巫術〉,《燕京學報》,1936:20(1936),頁485-576。
    曾誠,〈從《明憲宗元宵行樂圖》看成化皇帝的新正吉服〉,《紫禁城》,2018:01(2018),頁51-68。
    楊曉東,〈論「十二章」紋樣的藝術精神〉,《藝術設計研究》,2006:3(2006),頁38-39。
    楊麗麗,〈一位明代翰林官員的工作履歷:《徐顯卿宦跡圖》圖像簡析〉,《故宮博物院院刊》,2005:4(2005),頁42-66+157。
    趙連賞,〈明代毛紀《四朝恩遇圖》人物服飾研究〉,《文物》,2019:4(2019),頁51-61。
    趙連賞,〈淺談歷史上兩次異域服飾引入對中國古代官服的影響〉,《雲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6(2014),頁67-72。
    趙毅衡,〈「表徵」還是「再現」?一個不能再「姑且」下去的重要概念區分〉,《國際新聞界》,2017:8(2017),頁23-37。
    戰蓓蓓,〈政治秩序之新規劃:洪武朝親王婚禮中先祖祭祀之分析〉,《明代研究》,2015:24(2015),頁1-34。
    謝明良,〈「球紋」流轉:從高麗青瓷和宋代的球紋談起〉,《故宮學術季刊》,36:4,(2019),頁121-176。
    羅瑋,〈明代的蒙元服飾遺存初探〉,《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2010),頁21-28。
    羅瑋,〈漢世胡風:明代社會中的蒙元服飾遺存初探-以「圖文互證」方法與社會史視野下的考察為中心〉,《興大歷史學報》,2010:22(2010),頁21-56。
    蘇州市博物館,〈蘇州虎丘王錫爵墓清理紀略〉,《文物》,1975:3(1975),頁51-56。
    C.I.C.M. Henry Serruys,(司律思)著、朱麗文譯,〈明初蒙古習俗的遺存〉,《食貨月刊》,5:4(1975),頁27-48。

    無法下載圖示 電子全文延後公開
    2026/10/25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