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蔡晏寧
Tsai, Yen-Ning
論文名稱: 論賈馥茗的中華文化為本之全民教育思想探討
The Study of Fu-Ming Jia’s Thoughts Concerning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Idea of Education For All
指導教授: 葉坤靈
Yeh, Kuen-L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3
中文關鍵詞: 賈馥茗中華文化全民教育思想文化與教育
英文關鍵詞: Fu-Ming Jia,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for all, culture and education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2087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79下載: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以論述分析方法,對賈馥茗中華文化為本之教育文化理念及其全民教育思想進行探討,期能使我國重新反思並重視教育與文化間之緊密連結,並就全民教育思想之概念,作為我國在教育政策推展上之參考。具體而言,本研究目的有四:
    一、了解賈馥茗教育思想之學思之旅
    二、分析賈馥茗教育文化理念之主要內涵
    三、探討賈馥茗植基於中華文化思想之主要內涵
    四、闡述賈馥茗全民教育之思想與實踐方式
    五、綜合前述,盱衡我國教育發展現狀,擬具可汲取之革新方向
    本研究之重要結論包括:
    一、賈馥茗的思想除了受其生長環境影響外,更深受傳統中華文化之薰陶,西方心理學與師長如田培林的影響。爰此其教育思想便是築基於中華文化之上所發展而出。
    二、賈馥茗之教育文化理念在於其認為教育是一種高度文化的展現,教育的使命表現在文化的傳遞、提升,繼續創造與趨向至善之中。
    三、文化的創造出自於全體人民的品質,是以全民教育具有其重要性。其所涵蓋的範圍是全國之人民,以培養人格為教育的主軸。教育內容以道德教育和生活技能教育為主。
    四、全民教育的根基在於確切完整的了解與擁有充分的資料,如此才能計畫教育的普及面,估計教育實施的可能性與實施的步驟。
    五、全民教育無法脫離政治而單獨實行,其是政治措施的一項而無法切割,而其關鍵來自於根本社會價值觀的轉化。
    相關論述顯示出全民教育之提倡有其重要性存在,其所著重之範疇與其實施方式實能提供教育政策在推行時,不僅只是將焦點放於學校之中,而能將家庭、社會等皆納入考量。而其所立基之中華文化,對於今日社會道德淪喪之問題,亦有其價值存在。

    By means of the discourse analysis, this study tries to investigate Fu-Ming Jia’s thoughts concerning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idea of education for all, which stressed tight connection between education and culture. Moreover, it suggests that the education for all based on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put into practice in Taiwan. Through the formal as well as informal ways of learning. This study has five main purposes, and they are: (1) to delve into Fu-Ming Jia’s life experiences and the formation of her educational theories. (2) to analyze Fu-Ming Jia’s interpretation of education and culture. (3) to explore the purports of Fu-Ming Jia’s thoughts concerning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4) to introduce the proposal of Fu-Ming Jia’s thoughts concerning education for all based on the Chinese culture. (5) to do reflection regarding to make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educational reform in Taiwan. The followings are the main finding of this study, and they are inter alia: (1) Fu-Ming Jia’s thoughts are deeply influenced by her growing environment. Moreover, she was strongly immersed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s well as western psychological theories and gleaned idea from her teacher Pei-Lin Tien. As it turned out were formed based on Chinese culture. (2) Fu-Ming Jia regarded education as a highly cultural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 The mission of education is to transfer, to elevate, and to create culture towards its perfection. (3) The creation of culture resulted from the competence of all people, therefore it has its importance. Because of this, it’s for all people to cultivate intellectual as well as moral virtue. Consequently, she focused the contents of education on moral education and it life skills-based education. (4) Education for all can’t be divorced from the political influences, so the fulfillment of its ideals is the trans formant of fundamental social values.

    目次 謝誌 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v 目次 vii 表次 ix 圖次 x 第一章 緒論 1 壹、研究動機與目的 3 貳、研究範圍與限制 8 參、研究方法與步驟 11 第二章 賈馥茗的思想背景與淵源 13 第一節 賈馥茗的生平述要 13 第二節 賈馥茗的時代背景 18 第三節 賈馥茗的思想溯源 26 第三章 文化與教育理念界說 43 第一節 文化涵義界說 43 第二節 文化與教育的關係 55 第四章 中華文化的精神、內涵及式微之因 65 第一節 中華文化的精神與特性 65 第二節 賈馥茗所見中華文化式微的徵候與肇因 81 第三節 賈馥茗眼中臺灣教育的缺失 87 第五章 以中華文化為本的全民教育芻議 93 第一節 中華文化為本的全民教育芻議 93 第二節 全民教育藍圖實踐之規劃 111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39 第一節 結論 139 第二節 評論 143 第三節 建議 153 參考文獻 155 附錄 159

    王萍(1992)。賈馥茗先生訪問記錄。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田培林(1976)。教育與文化(上)。臺北市:五南。
    田培林(1976)。教育與文化(下)。臺北市:五南。
    但昭偉(2009)。賈師《教育倫理學》評述。載於黃昆輝、楊深坑主編,賈馥茗教育學體系研究(頁313-323)。臺北市:五南。
    吳虞(1921)。吳虞文錄。上海:亞東圖書館。
    吳虞(1921)。說孝。載於吳虞文錄(頁15)。上海:亞東圖書館。
    林玉体(2008)。西洋教育史。臺北市:文景。
    林秀珍(2016)。臺灣民主發展的隱憂與教育的因應之道。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民主與教育:從理論到實踐(頁1-20)。臺北市:學富文化。
    林逢祺(2009)。賈馥茗(1926-2008)─深受學生愛戴的好老師。載於伍振鷟、吳文星、吳清山、郭生玉、黃炳煌、溫明麗、楊國賜、歐素瑛(主編),教育愛─臺灣教育人物誌(頁169-192)。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胡適(1983)。新思潮的意義。載於胡適文存 卷四(頁151-164)。台北市:遠東。
    胡適(1921)。吳虞文錄 序。載於吳虞文錄(頁6-7)。上海:亞東圖書館。
    胡適(1983a)。寄陳獨秀。載於胡適文存 卷一。(頁39-40)。台北市:遠東。
    翁瑞鎂(2014)。賈馥茗人格教育學之研究。臺中市: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國教院(2017)。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社會領域草案。國家教育研究院。取自http://www.naer.edu.tw/ezfiles/0/1000/img/67/196020910.pdf
    張玉法(2001)。中國現代史(增訂九版)。臺北市:東華。
    張鍠焜(2014)。論述分析方法與傅柯的論述分析研究。載於林逢祺、洪仁進(主編),教育哲學方法篇(頁247-272)。臺北市:學富。
    莊天愛(2014)。我對《教育的本質》的理解和實踐。臺北市: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陳獨秀(1922)。吾人最後之覺悟。載於獨秀文存(上、下冊)。第一卷 論文(頁49-56)。亞東圖書館。取自
    http://img.chinamaxx.net/n/abroad/hwbook/chinamaxx/10893879/b4c41c26552a42b49512b901dd8ac313/e2c495388c16081ea17d2cb51593eab7.shtml?tp=jpabroad&fenlei=&pdgURL=book%3A%2F%2Fread.chinamaxx.net%3A8080%2Fss2path%2Fss2path.dll%3Fssid%3D10893879%26a%3D1A8F3FD61F833707FA47A437BD1921A663626A6B656A696B3134353035343332%26bed%3D2017-08-24%26ua%3D34D3E53960E04971C47E691BFFC29F62c179f38b10e643339c2b98d7cc97d5e7%26dun%3DTSD%26pagenum%3D1%26pagetype%3D6&t=1&username=TSD
    陳獨秀(1922)。獨秀文存(上、下冊)。第一卷 論文(電子資源)。亞東圖書館。
    黃昆輝、楊深坑主編(2009)。賈馥茗教育學體系研究。臺北市:五南。
    黃俊傑(1993)。戰後臺灣的教育與思想。臺北市:東大。
    黃炳煌(譯)(1986)。R. W. Tyler著。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臺北:桂冠。
    葉坤靈(2015)。R. M. Hutchins對新世紀學習社會的描繪與實現可能性之探討。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教育的想像:演化與創新(頁33-79)。臺北市:學富文化。
    葉僑健(2000)。”李約瑟”難題的含義及意義之辨析─兼談中國的現代化思潮。載於李約瑟研究中心。李約瑟研究 第一輯(頁55-56)。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取自
    http://img.chinamaxx.net/n/abroad/hwbook/chinamaxx/10428657/f3f0d94fa49e4300bb52463ef8f8a9d6/28edc7fa5a5e22ba09eba51552105d8d.shtml?tp=jpabroad&fenlei=&pdgURL=book%3A%2F%2Fread.chinamaxx.net%3A8080%2Fss2path%2Fss2path.dll%3Fssid%3D10428657%26a%3D0542F3EB03041245A597107561B12A4A69686C6A706E6D6F3138373739393638%26bed%3D2017-08-24%26ua%3D01B6BB83C5344F275DEA0219A4BC4AF13d2dd6907a1a43f6a5b9870a5f022169%26dun%3DTSD%26pagenum%3D1%26pagetype%3D6&t=1&username=TSD
    賈馥茗(1985)。教人成人。師友月刊,219,26。
    賈馥茗(1989)。教育原理。臺北市:三民。
    賈馥茗(1992)。全民教育與中華文化。臺北市:五南。
    賈馥茗(1995)。教育哲學。五版。臺北市:三民。
    賈馥茗(1997)。教育的文化使命。載於黃昆輝等著,教育與文化(頁3-21)。臺北市:五南。
    賈馥茗(1999)。人格教育學。臺北市:五南。
    賈馥茗(2000)。教育概論。九版四刷。臺北市:五南。
    賈馥茗(2001)。先秦教育史:中華文化與教育的源流。臺北市:五南。
    賈馥茗(2004)。教育倫理學。臺北市:五南。
    賈馥茗(2005)。教育的本質。臺北市:五南。
    賈馥茗(2007)。融通的教育方法。臺北市:五南。
    賈馥茗(2009)。教育美學。臺北市:五南。
    賈馥茗口述,張鍠焜整理(1990)。師大教育研究所的建立和發展經過。教育研究集刊,32,131-146。
    賈馥茗教授治喪小組(2008)。達觀:賈馥茗教授追思文集。臺北市:財團法人臺北市賈馥茗教授教育基金會。
    賈馥茗等著(1997)。教育與人格發展。高雄市:高雄復文。
    賈馥茗等著(2003)。中西重要教育思想家。臺北縣:空中大學。
    劉蔚之(2010)。傳統學術轉型或是西方學術延伸。教育研究集刊,56(2),1-40。
    蔣中正(1953)。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 。臺北市:中央。
    謝文全(2007)。教育行政學。三版。臺北市:高等教育。
    謝雅如(2010)。賈馥茗教育倫理學之研究。臺中市:國立中興大學。

    Hutchins, R. M. (1953). The conflict in education in a democratic society. Westport, CT: Greenwood.
    Hutchins, R. M. (1968). The learning society. New York, NY: Praeger.
    Kant, I. (1960). On Education. Ann Arbor,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Peters, R. S.(1978). Ethics and education. London, UK: George Allen & Unwin.
    Tyler, R. W. (1949). 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Chicage: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