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于煥洵
Yu, Huan-Hsun
論文名稱: 知覺工業4.0能力落差 之研究-以工具機產業為例
Perceived Competency Disparity and the Training Needs of Industry 4.0 Implementation – An example of Machine Tool Industry
指導教授: 郭金國
Kuo, Chin-Guo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工業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1
中文關鍵詞: 工業4.0工具機智慧機械能力落差專業能力一般能力
英文關鍵詞: Industry 4.0, Machine tools, smart machinery, Competency disparity, Professional ability, General ability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2278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20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近年來,隨著科技智慧化的抬頭以及工業4.0的崛起,智慧自動化生產成為目前科技業重視的議題之一。工業4.0改變了全球製造業現況,智慧工廠提高了生產效能並帶動新商業模式的產生,物聯網結合資通訊產業,使相關技術貫穿供應鏈與生產鏈,體現企業整體價值。
    工業4.0智慧製造是台灣工具機產業轉型之關鍵,從精密機械走向智慧機械、從單機走向系統。在工業4.0的發展目標與願景下,台灣工具機廠商需要急起直追,並因應台灣整體產業優勢,找到最適合的發展模式,補足工業4.0能力之落差,期能在競爭之國際局勢中,搶得先機。
    本研究旨在探討工具機產業落實工業4.0能力落差,以個人背景變項進行一般能力與專業能力之差異情形討論與研究,而研究設計以重要工具機展會參展業者/人員為文卷調查發放目標,以自編調查問卷,作為研究調查工具,共發放331份,回收有效問卷307份,有效回收率為92.74%。根據統計結果,歸納出下列研究結論:
    一、 整體能力落差(一般能力與專業能力),受測者感受達中上程度,且年齡等四個變項具有顯著知覺能力落差。
    二、 在專業能力部分,在「物聯網專業能力」、「智慧機械/機器人專業能力」、「虛實整合專業能力」與「精實管理專業能力」四個構面的知覺能力落差較顯著。
    三、 任職產業為學校與研發單位,知覺工業4.0能力落差無論是一般能力或專業能力最不顯著。

    根據上述的研究結論,對於能力落差較低者,可進行各專業能力的培訓;對於較大能力落差的部分則可聘僱專才人員或採取不同產業策略聯盟方式,提供臺灣工具機廠商參考。

    "Industry 4.0" has changed the pattern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globally and the smart factory has improved production efficiency and generate the new business models,, this technology-push leads to human resource-demand made the necessary to study the competence discrepancy to set up for employee recruiting and trainging practice to enhance firm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Thu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competence disparity by comparing before and after adapting Industry 4.0 in Taiwan’s machine tools industry. The questionnaires were issued by convenience sampling 331 questionnaires, 24 removed invalid samples, 307 valid samples, the rate of useful response was 92.7%.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dicated that (1) Perceived disparity of overall competency (domain-general and domain-specific) were above average, there were difference in term of age, job levels, education level and so on. (2) The professional competency part, "The internet of things", "Smart machine/robot", "Cyber physical system" and "Lean management" four itmes of professional showed that the ability perception of competence disparity are significant. (3) Participants who worked for education industry/research units have perceived themselves less competency disparity in the domain-general and domain-specific. According to the above findings, the implication of this study suggested that the companies of Taiwan’s Machine Tools Industry some valuable information to train the talents with low competence disparity or to hire those people with high level of domain-general and specific talents.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次 iii 表次 v 圖次 vii 第一章 導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台灣工具機產業 7 第二節 工業4.0 21 第三節 能力之相關探討 44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61 第二節 研究工具 64 第三節 研究對象 64 第四節 資料處理 66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結果 69 第一節 項目分析 69 第二節 一階驗證性因素分析 72 第三節 敘述性統計分析 87 第四節 信度及效度分析 91 第五節 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 94 第六節 雙因子背景變項落實工業4.0能力落差之分析 99 第七節 單因子背景變項落實工業4.0能力落差之分析 10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3 第一節 結論 123 第二節 建議及未來研究方向 130 參考文獻 133 附錄 147

    104就業市場情報網(2001年09月06日)。女性就業空間分析報告【官方網站】。取自http://www.104.com.tw/cfdocs/2000/analysis/report_010906.htm
    Contact Taiwan(2016年06月16日)。工具機產業【線上論壇】。取自http://www.contacttaiwan.tw/company/docdetail.aspx?uid=454&pid=451&docid=113&lang=1
    DIGITIME(2016年05月09日)。簡禎富:先採「工業3.5」混合策略 發揮破壞性創新【網路新聞】。取自http://www.digitimes.com.tw/tw/dt/n/shwnws.asp?CnlID=13&packageid=10474&id=0000469566_5HL6X4CX5DP0VW7A606TT&cat=30&ct=1#ixzz4Q5ByVDnO
    MBAlib(2015)。第一次工業革命(The first industrial revolution)【討論群組】。取自http://wiki.mbalib.com/zh-tw/%E7%AC%AC%E4%B8%80%E6%AC%A1%E5%B7%A5%E4%B8%9A%E9%9D%A9%E5%91%BD
    MBAlib(2015)。第三次工業革命【討論群組】。取自http://wiki.mbalib.com/zh-tw/%E7%AC%AC%E4%B8%89%E6%AC%A1%E5%B7%A5%E4%B8%9A%E9%9D%A9%E5%91%BD
    TSMC(2017)。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官方網站】。取自http://www.tsmc.com.tw/chinese/default.htm
    工具機精實系統知識應用聯盟(2016)。自動化與工業4.0架構【線上論壇】。取自http://lean.thu.edu.tw/
    工業技術研究院(2016)。生產力4.0 人才藍圖研析。經濟部產業專業人才推動計畫。臺北市:經濟部。
    于桂蘭、趙海燕(2004)。人力資源管理。北京市:清華大學出版社。
    中華民國行政院(2016年07月21日)。智慧機械產業推動方案規劃【官方網站】。取自http://www.ey.gov.tw/News_Content.aspx?n=4E506D8D07B5A38D&s=D98F7BAFB503B307
    天下雜誌(2017年06月06日)。工業4.0 台灣的最佳解:簡禎富+台積電【官方網站】。取自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82938
    今井正明(1997)。現場改善:日本競爭力的成功之鑰。臺北市:麥格羅希爾。
    友嘉集團(2017)。FFG 2017 TIMTOS展專刊,1,9-10。
    王振寰、高士欽(2000)。全球化與在地化:新竹與臺中的學習型區域比較。 台灣社會學刊,24,179-237。
    王保進(2002)。視窗版SPSS與社會科學研究。臺北市:心理。
    王振寰(2010)。追趕的極限:台灣的經濟轉型與創新。臺北市:巨流。
    王正青(2016年10月12日)。2016年1-9月台灣機械產品進出口速報【線上論壇】。取自www.tami.org.tw/week_report/pdf_2016/week1_20161017.pdf
    王德明(2017年2月)。MES打造生產履歷骨幹、工業務聯網下的資安思維、工業4.0啟動市場、運動控制同步更精準、工業通訊打造智慧大動脈、工業通訊資安議題延燒、機器手臂全面啟動。2017 Smart Auto智動化雜誌,22,130-157。
    田振榮(2001)。我國高職學校能源教育運作之探討。技術及職業教育,62,5-8。
    江文雄、田振榮(1999)。技職校院學生能力標準建構與能力分析模式之規劃研究。臺北市:教育部技職司。
    台灣WORD(2013年07月26日)。第二次工業革命【討論群組】。取自http://www.twword.com/wiki/%E7%AC%AC%E4%BA%8C%E6%AC%A1%E5%B7%A5%E6%A5%AD%E9%9D%A9%E5%91%BD
    台灣國際工具機展(2016)。TMTS2014展後報告下載【官方網站】。取自http://www.tmts.tw
    沈美幸(2017年03月11日)。程泰集團 全年營運衝80億【網路新聞】。取自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311000178-260206
    沈美幸(2016年11月25日)。結盟12家全球各領域大廠 友嘉秀工業4.0成果 【網路新聞】。取自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1125000091-260202
    巫茂熾(2017年04月)。機床智能化創新技術項目與瓶頸。「2017年杭州機床智能化創新技術研討會」發表之演講。中國浙江杭州職業技術學院。
    系統能源組(2001)。兩岸工具機產業專題研究。臺北市: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
    吳育昇(1997)。能力的整合與分化。人力培訓專刊,11,27-35
    吳佳儒(2000)。HR專業人員才能需求模型之建立-以個案公司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學系,桃園縣。
    吳雅玲(2001)。流通零售業店主管人格特質及核心才能與工作績效表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學系,高雄市。
    吳明隆(2012)。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新北市:易習圖書。
    吳翊維(2014)。台灣工具機產業供應連應用精實與敏捷觀點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工業工程與經營資訊學系,臺中市。
    李大偉(1983)。能力本位教學與職業教育。家政教育,9(1),56-58。
    李聲吼(1997)。人力資源發展的意義與內涵。就業與訓練,15(2),51。
    李隆盛(1999年4月)。能力分析與堪蝶法(DACUM)法。「職場導向能力及課程發展研討會」發表之論文,臺北市臺灣師範大學。
    李隆盛(2000)。科技與職業教育的展望。臺北市:師大書苑。
    李仁善(2005)。臺北縣政府人事人員核心能力衡量之研究-以顧客觀點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臺北市。
    李友錚、李友蘭(2009)。科技大學科技管理系學生基本能力調查分析之研究。中華管理學報,10(2),45-70。
    邱百章(2003)。能力模式訓練需求評估之研究:內政部環境工程人員個案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臺北市。
    邱皓政、林碧芳(2009)。結構方程模型的原理與應用。北京市:中国輕工業出版社。
    邱倢芯(2017年2月)。協同型機器人出頭天,2017 Smart Auto智動化雜誌,22,158-161。
    邱莉燕(2017年6月)。台灣隱形冠軍 智造出擊,遠見雜誌,372,162-189。
    余佩儒、陳信宏、溫蓓章(2014)。製造服務化發展模式之研究。臺大管理論叢,25(1),325-354。
    林孟宗(1979)。論「個別教育方案」的實施。教與學,7(8),21-23。
    林春福(2003)。台灣工具機產業之製程服務廠的特質與發展類型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工業工程與經營資訊學系,臺中市。
    林鉦棽、蕭淑月、何慧清(2005)。社會交換理論觀點下組織支持、組織知識分享行為與組織公民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以信任與關係為分析切入點。人力資源管理學報,5(1),77-110。
    林宏達(2015)。工業4.0規模智慧產線-以檢測筆記型電腦產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高階經營管理學系,臺中市。
    林秀真(2016)。海巡官兵執行漁港安全檢查核心能力之探討-以雲嘉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環球科技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系,臺中市。
    林鉅山(2016)。工業4.0導入產業的步驟解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系,桃園縣。
    林倖妃(2016年6月)。以軟帶硬 產業成長新地圖,天下雜誌,600,229-234。
    一奌資訊(2016年01月14日)。从工业1.0到工业4.0的演变之路【線上論壇】。取自http://www.yidianzixun.com/article/0C1PjSs1
    洪榮昭(1997)。能力轉換(Competence transfer):滾石生苔否?就業與訓練雜誌,14(2),59-63。
    洪榮昭(2003)。知識創新與學習型組織(第二版)。臺北市:五南。
    洪怡明(2005)。台塑集團營業人員專業核心職能量表之建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志科技大學工程管理學系,臺北市。
    洪榮昭、黃明月、許伶琦、李嘉崑(2009)。國小行政人員感知到職前訓練與工作需求的能力落差之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4(3),29-51。
    韋康博(2015)。工業4.0從製造業到「智」造業,下一波產業革命如何顛覆全世界?。臺北市:商周。
    紀雅怡(2012)。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對我國工具機產業的影響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勤益科技大學企業管理學系,臺中市。
    夏妍娜、趙勝(2015)。工業4.0正在發生的未来。北京市:机械工業。
    大肚山傳奇(產業升級轉型服務團-傳產中分團)(2015年07月24日)。國內工具機廠前十強【社群網站】。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Mt.DaDu/photos/a.428409627306908.1073741828.428381593976378/519014594913077/?type=3&theater
    徐明珠(2014)。數位出版產業編輯人才職能地圖之研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51(3),445-493。
    唐自立(1982)。如何建立項目目錄。工業職業教育雙月刊,3(4),10-16。
    高士欽(1999)。生產網絡與學習型區域—臺中工具機產業轉型分析(未出版之博士論文)。東海大學社會系,臺中市。
    陳羿君、朱元祥(2000)。技術學院行政主管領導能力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學報,1(1),199-207。
    陳建柏(2004)。在工具機業關鍵零組件供料限制下運用限制驅導式排程之研究。東海大學工業工程與經營資訊學系,臺中市。
    陳寬裕、王正華(2010)。論文統計分析實務:SPSS與AMOS應用。臺北市:五南。
    陳良治(2012)。國家與公共研究機構在產業技術升級過程中的角色及演化:台灣工具機業。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4(3),19-50。
    陳錫忠(2014)。台灣工具機產業之營運模式分析─以J公司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高階經營管理學系,臺中市。
    陳恆文(2015)。產業群聚的制度建構-以台灣工具機產業M-Team發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臺北市。
    陳良榕、鄧凱元(2015年5月)。萬能物聯網 給企業神力,天下雜誌,572,78-86。
    陳念舜(2016年12月)。 工研院發表智慧機械技術,Smart Auto智動化雜誌,21,58-60。
    陳念舜(2017年3月)。台灣工具機 重塑產業競爭力-建構智慧機械技術及應用方案,2017 Smart Auto智動化雜誌,23,8-30。
    教育百科辭典編審委員會 (1994)。教育百科辭典。臺北市:五南書局。
    許伶琦(2007)。國小行政人員學校創新經營能力落差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學系,臺北市。
    許正宜(2009)。專利佈局對經營績效縱斷面之影響-以工具機產業為例(碩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嶺東科技大學經營管理學系,臺中市。
    許書翰(2016)。精實機械加工模式的實踐過程之研究-以台灣工具機產業機械加工廠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工業工程與經營資訊學系,臺中市。
    張先生(2017年03月07日)。台灣麗馳科技【討論群組】。取自http://kuangyi01.pixnet.net/blog/post/255479669-%E5%8F%B0%E7%81%A3%E9%BA%97%E9%A6%B3%E7%A7%91%E6%8A%80--
    許芳菊(2015年11月)。學習工廠4.0 迎接工業4.0的挑戰,天下雜誌,586,156-157。
    壹讀(2016年01月14日)。工業1.0到4.0的演變之路【討論群組】。取自https://read01.com/eE4OAm.html
    黃瓊蓉(2000)。教師承諾的構念效度。彰化師大教育學報,1,93-118。
    黃任宜(2004)。高職圖文傳播科學生應具備專業科技能力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系,臺北市。
    黃玉秋(2013)。研究人員離職因素之探討-以T財團法人研究機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天主教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新北市。
    黃麗如(2015)。台灣工具機產業協力廠執行精實的機會與挑戰之案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經營管理學系,臺南市。
    黃亦筠(2015年2月)。升級工業4.0 台灣該怎麼轉,天下雜誌,566,52-53。
    賀桂芬、辜樹仁(2016年7月)。58秒的競爭,天下雜誌,601,80-83。
    賀桂芬(2016年7月)。百年企業三年「換心」 秤斤論兩賣空氣,天下雜誌,601,116-117。
    賀桂芬(2017年6月)。工業4.0 掀起職場大海嘯,天下雜誌,624,78-89。
    辜樹仁(2016年7月)。生產線自我進化30年紡織老廠換腦,天下雜誌,601,99-102。
    辜樹仁(2016年7月)。企業聯盟抗敵 打造台版西門子,天下雜誌,601,104-105。
    辜樹仁(2016年7月)。別人還沒開始談4.0我們已經開始做了,天下雜誌,601,112-114。
    辜樹仁(2016年7月)。企業不改變,就等著關門大吉,天下雜誌,601,90-93。
    曾淑華(1998)。工具機年鑑-經濟部產業技術資訊服務推廣計畫。新竹縣:工業技術研究院機械工業研究所。
    楊其祥(2002)。因應知識經濟時代技術學院機械工程系學生專業實務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彰化縣。
    楊仁國(2013)。專業能力與知覺價值對顧客流失之影響-以信任、顧客滿意度為中介變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企業管理學系,高雄市。
    資安人科技網(2016年08月15日)。SAP與東台精機攜手 致勝工業4.0服務全球佈局【網路新聞】。取自http://www.informationsecurity.com.tw/article/article_detail.aspx?tv=11&aid=8315
    詹依靜(2014)。台灣工具機產業發展中的國家角色(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系,高雄市。
    涂金堂(2012)。量表編制與SPSS。臺北市:五南。
    莊富安(2015年10月06日)。金豐 沖鍛設備龍頭【網路新聞】。取自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006000374-260210
    經濟部工業局103年度專案計畫期末執行成果報告(2014)。工具機製造服務產業發展計畫。臺中市:財團法人精密機械研究發展中心。
    維基百科(2015)。工業革命【討論群組】。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7%A5%E4%B8%9A%E9%9D%A9%E5%91%BD#.E6.8A.80.E6.9C.AF.E9.9D.A9.E6.96.B0
    維基百科(2015)。數位化革命【討論群組】。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5%B8%E5%AD%97%E5%8C%96%E9%9D%A9%E5%91%BD
    熊治民(主編)(2016)。2016機械產業年鑑。臺北市: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
    廖家宜(2017年2月)。切入大數據戰場,2017 Smart Auto智動化雜誌,22,123-129。
    榮泰生(2006)。SPSS與研究方法。臺北市:五南。
    劉燕萍(2011)。台灣EMBA學生能力調查分析之研究(碩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榮大學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臺南市。
    劉嘉雯、林嵩麟、謝廷豪、劉淑寧、楊雯惠(2012)。企業內部講師職能模式之研究。創新與經營管理學刊,3(2),1-13。
    劉仁傑(1999)。分工網絡:剖析台灣工具機產業競爭的奧秘。臺北市:聯經。
    劉仁傑、巫茂熾(2012)。工具機產業的精實變革。臺北市:中衛發展中心。
    劉欣(譯)(2015)。工業4.0結合物聯網與大數據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原作者:B. Alfons &A. H. Ernst)。臺北市,四塊玉文創。
    劉雅綺(2015)。電子商務對於虛擬支付工具之使用者期望探討-以行動支付為例(碩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臺北市。
    劉仁傑(2015年10月)。迎接工業4.0智慧型精實時製造的挑戰,MA雜誌,75,146-147。
    劉光瑩(2016年7月)。企業小心 不改變就變成諾基亞,天下雜誌,602,76-77。
    葉立綸(主編)(2013)。2013機械產業年鑑。臺北市: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
    潘順安(2014)。找出工具機產業所需人才之相關關鍵因素(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彰化市。
    盧錫瑩(2003)。高職教師對職校課程綱要一般能力認同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學系,臺北市。
    謝宛臻(2000)。我國高職印刷科畢業學生應具專業基本能力分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臺北市。
    謝明瑞(2002)。台灣機械業的發展【官方網站】。取自http://www.npf.org.tw/2/1512
    蔡怡芳(2004)。司法人事人員核心能力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公共事務學程,臺中市。
    蔡雨蓁(2016)。工作自我效能、知覺能力落差及參與訓練需求關係之研究(碩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臺北市。
    蔡德藏(2009)。工廠實習:機工實習(第五版)。臺北市:全華圖書。
    蔡榮昌(2017年01月18日)。永進智慧加工機 拚工業4.0【網路新聞】。取自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118000160-260210
    戴熒美、趙詠雪(1999)。1999工具機年鑑。新竹市:松岡。
    鄧凱元(2016年9月)。UA顛覆式創新 內衣廠做柯瑞球鞋,天下雜誌,606,68-70。
    鄧凱元(2017年8月)。升級難一步登天,先做工業3.5,天下雜誌,628,73-74。
    薛進成(2001)。工具機維修服務零件資訊系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工業工程與經營資訊學系,臺中市。
    Albers, A., Gladysz, B., Pinner, T., Butenko, V., & StürMlinger, T. (2016). Procedure for defining the system of objectives in the initial phase of an industry 4.0 project focusing on intelligent quality control system. Reconfigurable and Virtual Production, 52(6), 262-267.
    Anderson, J. C., & Gerbing, D. W. (1988).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in practice: A review and recommended two-step approach.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03(3), 411-423.
    Bagozzi, R. P., & Yi, Y. (1988). On the evaluation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16(1), 74-94
    Baines, T. S., Lightfoot, H. W., Evans, S., Neely, A., Greenough, R., Peppard, J., & Alcock, J. R. (2007). State-of-the-art in product-service systems.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Part B: Journal of Engineering Manufacture, 221(10), 1543-1552.
    Bollen, K. A. (1989). Structural equations with latent variables. New York, NY: John Wiley & Sons.
    Boyatzis, R. E. (1982). The competent manager: A model for effectiveness performance. New York, NY: John Wiley & Sons.
    Byham, W. C., & Moyer, R. P. (1996). Using competencies to build asuccessful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Dimensions International, 54(1), 61-80.
    Carmines, E. & McIver, J. (1981). Analyzing models with unobserved variables: Analysis of covariance structures, In G. Bohrnstedt, & E. Borgatta (Eds.), Social measurement: Current issues. Beverly Hills, CA: Sage.
    Chisholm, M. E. & Ely, D. P. (1976). Media personnel in education: A competency approach. Englewood Cliffs, New York, NY: Prentice-Hall.
    Chris, F. (2016). Choosing an automatic bar feeder, Production Machining, 16(10), 32-36.
    Constantinescu, C. L., Francalanza, E., Matarazzo, D., & Balkan,O. (2014) Information support and interactive planning in the digital factory: Approach and industry-driven evaluation, In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gital Enterprise Technology - DET 2014 Disruptive Innovation in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towards the 4th Industrial Revolution, Procedia CIRP, 2014(25), 269-275.
    Davies, R. B. (2003). Tax treaties, renegotiations,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Economic Analysis and Policy, 33(2), 251-273.
    Deming, W. E. (1986). Out of the crisis. Melbourne Sydne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oll, W. J., Xia, W. & Torkzadeh, G. (1994). A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of the end-user computing satisfaction instrument. MIS Quarterly, 18(4), 453-461.
    Drucker, P. F. (2017). The theory of the busines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Classics. 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Fornell, C. R. & Larcker, F. F. (1981).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ith unobservable variables and measurement error.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8, 39-51.
    Green, S. B. & Salkind, N. (2004). Using SPSS for Windows and Macintosh: Analyzing and understanding data (4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Hair, J. F. Jr., Black, W. C., Babin, B. J. & Anderson, R. E. (2010).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7th ed.), Upper Saddle, NJ: Prentice-Hall.
    Hayes, J. L. (1979). A new look at managerial competence: The AMA model of worthy performance. Management Review, 12(11), 2-3.
    Himmelfarb, S. (1993). The measurement of attitudes. In A. H. Eagly & S. Chaiken (Eds.), The psychology of attitudes. Fort Worth, TX: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Homburg, C., & Garbe, B. (1999). Towards an improved understanding of industrial services: quality dimensions and their impact on buyer-seller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Business-to-Business Marketing, 6(2), 39-71.
    Hong, J.C., Horng, J. S., ChanLin, L. J., & Lin, C. L. (2008). Competency disparity between pre-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and in-service teaching requirements in Taiw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28(1), 4-20.
    Hu, L.& Bentler, P. M., (1998). Fit indexes in covariance structure modeling: Sensitivity to underparameterized model misspecification. Psychological Methods, 3(4), 424-453.
    Jöreskog, K. G. & Sörbom, D., (2010). Analysis of linear structural relationships by maximum likelihood, instrumental variables and Least Squares Methods (7th ed). Mooresville, IN: Scientific Software.
    Kalliokoski, P., Andersson, G., Salminen, V., & Hemilä, J. (2003). Best Serv-feasibility study. Kerava, Finland: Savion kirjapaino.
    Kline, R. B. (2005).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2nd ed.). NY: Guilford.
    Koster, R. (2004). A theory of fun for game design. Scottsdale, AZ: Paraglyph Press Inc.
    Kotler, P. (2003), Marketing management (11th ed). New York, NY: Pearson Education.
    Ledford, G. E. (1995). Paying for the skills, knowledge, and competencies of knowledge workers. Compensation & Benefits Review, 27(4), 55-62.
    Lee, J., Bagheri, B., & Kao H.A. (2015). A Cyber-Physcial Systems architecture for Industry 4.0-based manufacturing systems. Manufacturing Letters, 3, 18-23.
    Lee, J., Kao H.A., & Shanhu, Y. (2014). Service innovation and sSmart analytics for Industry 4.0 and big data environment. CIRP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Product-Service Systems, 6(1), 3-8.
    MacCallum, R. C., & Hong, S. (1997). Power analysis in covariance structure modeling using GFI and AGFI. Multivariate Behavioral Research, 32, 193-210.
    Mansfield, B. & Mitchell, L. (1996). Towards a competent workforce. Aldershot, England: Gower.
    Mathieu, V. (2001). Service strategies within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Benefits, costs and partnership.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rvice Industry Management, 12(5), 451-475.
    McClelland, D. C. (1973). 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 American Psychologist, 28(1), 1-16.
    Mohsen T. & Reg D. (2011). Making sense of Cronbach’s Alph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Education, 2, 53-55.
    Nunnally, J.C. (1978). Psychometric theory, New York, NY: McGraw-Hill.
    Oliva, R., & Kallenberg, R. (2003). Managing the transition from products to servic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rvice Industry Management, 14(2), 160-172.
    Oliveira, L. E. S. & Álvares, A. J. A. (2016). Design appli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system for monitoring and teleoperation of a CNC machine through the Internet. In The 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xiomatic Design, 53, 198-205.
    Parry, K. W. (1998). Grounded theory and social process: A new direction for leadership research. The Leadership Quarterly, 9(1), 85-105.
    Parry, S.B. (1998), Just what is a competency and why should you care? Training, 35(6), 58‐64.
    Perdue, J., Ninemeier, J., & Woods, R. (2000). Competencies required for club managers. Cornell Hotel and Restaurant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41(2), 79-85.
    Peter, Z. (2016). Where 4.0 might go. Modern Machine Shop, 88(9), 22-24.
    Pett, M. A., Lackey, N. R., & Sullivan, J. J. (2003). Making sense of factor analysis: The use of factor analysis for instrument development in health care research. Thousand Oaks, CA: Sage.
    Raelin, J. A., & Cooledge, A. S. (1995). From generic to organic competencies. People and Strategy, 18(3), 24.
    Richard, E. B. (1982). The competent manager: A model for effective performance. New York, NY: John Wiley & Sons.
    Schumacker, R. E., & Lomax, R. G. (2004). A beginner's guide to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Spencer, L. M. & Spencer, S. M. (1993). Competence at work: 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 New York, NY: John Wily & Sons, Inc.
    Stasz, C. (2001). Assessing skills for work: Two perspectives. Oxford Economic Papers, 53(3), 385-405.
    Stout, B. L., & Smith, J. B. (1986). 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 A review of the movement and a look to feature. Journal of Vocational Home Economics Education, 4(2), 109-134.
    Ullman, M.T. (2001). The neural basis of lexicon and grammar in first and second language: The declarative/procedural model. Bilingualism: Language and Cognition, 4(2), 105-122.
    White, R. E., Crossan, M. M., & Lane, H. W. (1999). A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framework: From intuition to institu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4(3), 522-537.
    Williams, L. J., & Hazer, J. T. (1986).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satisfaction and commitment in turnover models: A reanalysis using latent variable structural equation method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1(2), 219-231.
    Wise, R., & Baumgartner, P. (1999). Go downstream: The new profit imperative in manufacturing.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7(5), 133-141.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