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卓美婷
Cho, Mei-Ting
論文名稱: 寄養父母教養特殊需求兒童經驗之探討
A Study on the Experience of Foster Parents who Care for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指導教授: 胡心慈
Hu, Shin-Tz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特殊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3
中文關鍵詞: 寄養家庭寄養兒童寄養父母特殊需求兒童教養經驗
英文關鍵詞: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foster children, foster family, foster parents, parenting experience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5008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09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法,透過半結構的深度訪談方式,訪談二名研究參與者,以探究寄養父母教養特殊需求兒童歷程的經驗與其心路歷程。在文本分析上採用時間序的方式編排主題,以了解寄養父母教養特殊需求兒童悲喜交加的教養歷程。

    本研究的發現與結論如下:
    一、在寄養安置前期─探索階段:在特殊需求兒童的安置初期,「家人支援程度」與「安置對象負荷度」是造成寄養父母是寄養安置初期心理壓力的重要因素;而寄養父母認為「觀察」特殊需求兒童不只是表面的觀看,而需要透過各種情境與方式,以更真實的了解特殊兒童的全貌。
    二、寄養安置中期─調適階段:在特殊需求兒童教養方面,寄養父母能調適自我情緒,並能依循「特殊需求兒童的個別情形」調整教養方式與步伐;在寄養父母自我調適方面,影響其順利調適的相關因素可歸納為具有內控歸因的心理特質、以正向觀點定義處境、對特殊兒童抱持合理期待、擁有充足的相關專業能力,以及適時尋求社會支持系統等五項因素。
    三、結束寄養安置─分離階段:寄養父母離情干擾受三項因素所影響,分別為「特殊兒童的年齡」、「對寄養父母的稱呼」,及「連結緊密或特別投契的特殊兒童」。
    四、教養特殊需求兒童的經驗帶給寄養父母正向的意義,寄養父母從中獲得自我肯定與成長。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針對寄養父母教養特殊需求兒童相關議題提出建議,以供相關單位及寄養工作者參考。

    Qualitative research was adopted in this study, with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being used to interview two study participants for the purpose of exploring adoptive parents fostering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course experiences as well as their mentality. In the chapter of literature review, all topics are well arranged, in sequential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bittersweet journey of foster parents fostering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Findings and conclusions of this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1.The early stage of settlement ─ exploration: In the early stage of settlement,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 the degree of family assistance" and " the burden degree of settlement object "are main factors increasing mental stress of foster parents; foster parents, to understand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from all aspects, believe that it is not only necessary to observe children’s behaviors on the surface, but also to observe children in all kind of situations and with different ways.
    2.The mid-term foster care settlement stage ─Adjustment:In the aspect of the upbringing of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parents can adjust attitudes towards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and alter their ways and pace of upbringing to suit individual cases of children. In terms of foster parents’ self-adjustment, factors affecting its adaptation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 Internal attribution of psychological traits, positive views towards different circumstances, having reasonable expectations of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having sufficient relevant expertise, and timely seeking supports from social systems.
    3.The terminal foster care settlement stage ─separation:Foster parents’ feeling at separation could be affected by three factors, namely " the age of special children ", "title of adoptive parents" and "close links or special tune with special children."
    4.Parenting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experience to foster parents positive significance, foster parents derive self-affirmation and growth.

    Finally,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suggestion concerning" adoptive parents fostering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related" topics are raised for consultation of relevance units and fostering workers.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名詞解釋…………………………………………… 3 第二章文獻探討 第一節家庭寄養服務…………………………………… 5 第二節家庭寄養服務相關議題………………… 12 第三節特殊需求兒童教養之相關研究…… 21 第三章研究方法 第一節研究取向…………………………………………………… 27 第二節研究參與者………………………………………………… 28 第三節資料蒐集與過程…………………………………………… 30 第四節資料處理與分析…………………………………………… 33 第五節研究的信實度……………………………………………… 34 第六節研究倫理…………………………………………………… 36 第四章研究結果 第一節勇於挑戰的麗媽…………………………………………… 37 第二節琪媽的愛與奉獻…………………………………………… 56 第三節綜合分析與省思…………………………………………… 80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研究結論…………………………………………………… 99 第二節研究建議…………………………………………………… 101 參考文獻………………………………………………………………103 附錄一訪談大綱………………………………………………………108 附錄二參與研究同意書………………………………………………109 附錄三麗媽訪談內容的編碼架構……………………………………110 附錄四琪媽訪談內容的編碼架構……………………………………112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王天苗(1994)。心智發展障礙幼兒家庭狀況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0,119-141。
    中華兒童暨家庭扶助福利基金會(譯)(1998)。美國家庭寄養服務工作手冊。台中:中華兒童福利基金會。
    王毓棻(1986)。台北市寄養父母困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
    田美惠(2001)。影響寄養家庭流失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市。
    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2003)。兒童青少年家庭寄養服務工作手冊。台中: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
    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2011)。99年度兒童少年寄養服務成果報告書。台中: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
    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2012)。100年度兒童少年寄養服務成果報告書。台中: 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
    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2013)。我國寄養家庭分類分級模式之探討(二)。內政部兒童局委託研究報告。
    呂民璿(2003)。寄養家庭困擾因應之研究-提前終止後並持續寄養服務之角色調適(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
    何依芳(2002)。寄養家庭的壓力與調適(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 。質的評鑑與研究(原作者:M. Q. Patton)。臺北市:桂冠。(原著出版年:1990)
    汪俐君(2003)。學前身心障礙子女母親親職壓力與社會支持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何素秋(1999)。兒童寄養照顧者之工作滿足與持續服務意願之研究-以中華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之寄養家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台中市。
    何華國(2004)。特殊兒童親職教育(第二版)。臺北:五南。
    余漢儀(1997)。兒童虐待-現象檢視與問題反省。臺北,巨流。
    余漢儀(1997)。家庭寄養照顧-受虐孩童的幸抑不幸。臺大社會學刊,25,105-140。
    林佳儒(2013)。寄養父母與寄養童分離經驗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何賢文、許鶯珠(2007)。生命意義的再建構--以喪子女父母為例。生死學研究,6,125-189。
    周大堯、汪昭瑛、林詩韻(2010)。體制下的忽視-探討寄養家長之分離與失落。深耕 60 創新未來:兒童福利發展的歷史回顧與展望國際研討會。台中市裕元花園酒店。
    林虹伶(2004)。父母教養方式與智障者社會適應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2014) 。
    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條例(2007)。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41-158)。臺北:巨流。
    洪珮婷(2001)。過動兒的母親壓力與因應策略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台北市。
    洪清一(1989)。不同教育安置下肢體障礙學生自我概念、成就動機及父母管教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
    陳彥君(2005)。寄養家庭照顧受性侵害兒童及少年之經驗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
    陳美娥(1996)。國小學習遲緩兒童父母教養方式與成就動機、生活適應、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市立師範學院,台北市。
    郭美滿 (2002) 。父母如何協助 ADHD 孩童。幼稚園與家庭,43,7-9。
    陳秋麗(2005)。標籤理論與成人心智障礙者之照護歷程—母親的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特殊教育法(2013)。
    高淑清(2008) 。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市:麗文文化。
    陳清惠(2003)。家有安琪兒— 發展遲緩兒童父母親心理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陳韻如(2004) 。復原力對聽障幼童家長心理調適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張之傑(1986)。百科大辭典。臺北:名揚。
    許靖敏(2002)。發展遲緩兒母職經驗與體制之探討:以女性主義觀點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
    莊麗玉(2004)。印尼籍配偶教養量表之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曾怡芳(2001)。家庭寄養服務之社會工作處遇模式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黃梅琪(2005)。受虐兒在我家—寄養父母主觀寄養照顧歷程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台北市。
    彭淑鈴(2012)。我在寄養家庭的日子—結束寄養安置個案之寄養歷程的回溯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新北市兒童及少年寄養辦法(2011) 。
    楊坤堂(2002)。注意力不足過動異常診斷與處遇。臺北:五南。
    楊素雲(2003)。寄養家庭困擾因應之研究-提前終止後並持續寄養服務之角色調適(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
    楊國樞(198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臺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刊,28(1),7-28。
    楊葆茨(1997)。寄養兒童社會行為,社工處遇與安置穩定性,內外控信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劉可屏(2002)。寄養兒童少年生活適應促進。載於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主編:九十一年家庭寄養服務實務工作研討會彙編(頁57-96)。台中: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
    蔡孟芬(2006)。生命中的一個意外— 罕見疾病患者之家庭壓力與因應策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劉佩榕(2003)。聽障兒媽媽之生活經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台北:心理。
    蔡漢賢(主編)(2000)。社會工作辭典。台北: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潘錦陵(2008)。寄養照顧者對親生子女與寄養兒童間教養方式之探討-以台中縣海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台中市。
    藍采風(1977)。兒童福利研究-寄養服務與社會工作。台中:台灣基督教兒童福利基金會。

    二、英文文獻
    Edelstein, S. B., Burge D.,& Waterman,J. (2001). Help foster parents cope with separation loss and grief.Child Welfare, 1, 15-25.
    Hudson, P. & Levasseur, K.(2002).Supporting foster parents:caring voices. Child Welfare,81(6), 853-875.
    Kadushin, A.(1980). Child Welfare Services. New York,NY: MacMillan Publishing Co.
    Lauver, L. S. (2008). Parenting foster children with chronic illness and complex medical needs. Journal of Family Nursing, 14, 74-96.
    Marcellus, L.(2008). (Ad) ministering love: Providing family foster care to infants with prenatal substance exposure. Qualitative Health Research, 18, 1220-1230.
    McAuley, C.(1996). Children in iong-term foster care: Emotion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ldershot, UK: Ashgate.
    Mosek, A.(2004). Relations in foster care. Journal of Social Work , 4(3), 323–343.
    Patton, M. (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pp. 169-186). Beverly Hills, CA: Sage.
    Podolski, C.-L., & Nigg, J. T.(2001). Parent Stress and Coping in Relation to Child ADHD Severity and Associated Child Disruptive Behavior Problems. 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Psychology, 30 (4), 503-513.
    Romaine, M. (2002). Adoption and foster care. In Thompson, N.(Ed.), Loss and Grief. New York, NY: Palgrave.
    Roskam, I.,& Schelstraete, M. A.(2007. A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mothers’ childrearing behaviour towards their disabled child. Research in Development Disabilities, 28, 130-144.
    Schofield, G., & Beek, M. (2009). Growing up in foster care: Providing a secure base through adolescence. Children and Family Social Work, 12, 255-266.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