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絜廸
Chang, Chieh-Ti
論文名稱: 當代消費文化與多重視角櫥窗創作之研究
An Examination of Contemporary Consumerism and Window-View Style of Multi-perspective Artwork
指導教授: 蘇憲法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63
中文關鍵詞: 多重視角消費社會櫥窗商品拜物教
英文關鍵詞: Multi-perspective, Consumption Society, Window-View, Commodity Fetishism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2289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87下載:4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德國哲學家赫伯特•馬爾庫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曾說過:「一種舒適、柔滑、合理又民主的不自由,流行在先進的工業文明中,這是技術進步的象徵」。在現今資本體制的社會中,處處可看見藉由「消費」之行為,讓人們呈現出一種無須透過對話,僅需藉由物質與精神消費,便可輕易合奏出無法抹滅的消費神話,此種經驗共同體同時也為是現代文明中人們共享之價值觀之一。
    人群對消費與物質生活的喜好由不同時期的時空、情境、議題之變化歸納而成,進而成就各式各樣的消費族群,其所購買的商品堆砌成為人類認同之共存價值,甚至同一時期的廣告所引導出的視覺刺點也成為該共同體的集體記憶。而後更出現藉由一些細節的安排與鋪陳,藉由廣告的行銷手法,以達到刺激消費與創造人類視覺與心理上更刺激的享受之目的。資本家們試圖將日常生活淨化、優雅化以及理想化成為共同期許之「美」的願景,促使「美」社會化、世俗化。藉由「美」的世俗化,使得學術性質強烈的美學(Aesthetics)轉變成為了物質享受的重要知覺,從而結合並重新包裝傳統的消費文化,進而促使消費能力的昇華。而消費行為的產生與強化,則是社會一個最終的重要環節,以及資本主義的主要目的。

    German Philosopher Herbert Marcuse (1898~1979) once said, “A comfortable, smooth, reasonable, democratic unfreedom prevails in advanced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a token of technical progress.” In this modern capitalist society, consumerist behavior can be seen to enable people to easily weave an everlasting consumerism myth through simple commodity and psychological consumption everywhere, with no need for conversation. This joint experience is concurrently one of the common values that people of modern civilization share.
    People’s consumption and material life preferences are the end result of a mixture of different time backgrounds, scenarios and rotation of issues. These preferences go on to forge all kinds of consumer groups, and the things each group buys build the common value that the members identify with. Even the visual stimulation provided by commercials in that time period becomes a common group memory shared by the mass.
    Later, commercial marketing tactics that arrange and manipulate little details with the purpose of stimulating consumption and boosting visual and mental enjoyment emerged. Capitalists’ pursuit to purify, refine and glorify everyday life into something that is universally considered “beautiful” has rendered “beauty” secular and worldly. By secularizing beauty, the once strongly academic Aesthetics is turned into an important perception in material pleasure, and combining with and repackaging traditional consumerism, ultimately raises consumption capabilities to a higher level. The manifestation and solidification of consumerist behavior is the last important chain of society and the main goal of capitalism.
    Therefore, this essay seeks to accomplish the following goals by delving into both the theoretical and creating aspects and closely linking three concepts - consumption, psychology and Aesthetics.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次 iii 圖目錄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內容與方法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四節 名詞解釋 6 第二章 多重視角創作之文獻分析探究 8 第一節 立體主義之背景發展與思維探究 8 第二節 立體主義之影響與啟發 12 第三節 消費文化與當代藝術 15 第四節 物質崇拜與環境議題 17 第三章 當代消費物質化與創作理念 21 第一節 當代社會裡的消費意象 21 第二節 當代消費的資訊化 24 第三節 數位藝術之脈絡與影像後置處理 27 第四節 消費文化之圖像的想像與運用 32 第四章 創作實踐 34 第一節 創作內容 34 第二節 創作形式 36 第三節 創作技法與媒材 37 第四節 系列作品解析 39 第五章 結論 58 參考文獻 60 中文書目 60 西文書目 62 網路資料 63

    中文書目

    王龍泉。《感謝折磨你的事兒》。2012。(右灰文化)。成都。
    王宇書。《蘋果與賈伯斯改變世界的7大成功法則》。2014。(菩天數位)。台北。
    尹世杰。《消費力經濟學》。2015。(元華文創)。台北。
    毛志鋒。《人類文明與可持續發展: 三種文明論》。2016。(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吉林。
    皮力。《從行動到觀念: 晚期現代主義藝術理論的轉型》。2015。(典藏藝術家庭)。台北。
    艾爾.高爾。《難以迴避的抉擇Our Choice》。2014。(商周出版)。台北。
    李佩穗。〈電腦設計的新視點〉。1987。(雄獅美術)。200期。台北。
    李天任。〈電腦繪圖的源起〉。1988。(雄獅美術)。203期。台北。
    李天任。〈電腦繪圖的螢幕顯像〉。1988。(雄獅美術)。204期。台北。
    尚.布希亞。《消費社會》。2014。(南京大學出版社)。南京。
    邵大葴。《西洋現代美術思潮》。1992。(四川美術出版社)。四川。
    風之寄。《奇妙的旅程:曾曉峰的魔幻現實主義》。2014。(藝術家)。
    胡智鋒。《電視美學概論:觀眾審美篇》。2013。(新銳文創),台北。
    梁羽生。《筆花六照》。2008。(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廣西。
    郭挹芬。《映像媒體藝術的發展與期在商業空間應用之研究》。2001。(捷太出版社)。
    邱琳婷。《臺灣美術史》。2015。(五南出版社) ,台北。
    姜華。《現代思潮與新聞文化》。2014。(香港中和出版)。香港。
    侯忠穎、馬如龍、高肇良、張絜廸、莊凱評。《2015鴻梅新人獎 群迴展作品集》。2015。(財團法人鴻梅文化藝術基金會)。新竹。
    周慶華。《後全球化時代的語文教育》。2011,(國立臺東大學),台東。
    高千惠。《藝術,以XX之名》。2009。(典藏藝術家庭)。台北。
    高宣揚。《後現代論》。1999。(五南)。台北。
    高宣揚。《當代法國思想五十年》。2005。(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北京。
    海之濤。《大终極理論 Great Ultimate Theory》。2016。(宇宙法則出版社)。北京。
    黄桂芝。《零售營銷》,1998,(清華大學出版社)。北京。
    陳世旭。《邊走邊想》,2009,(百花洲文藝出版社)。江西。
    陳正雄。《抽像藝術論》,2005,(清華大學出版社)。新竹。
    陳傳興。《憂鬱文件》,1990,(雄獅美術)。台北。
    復旦大學出版委員會。《復旦學報: 社會科學版,第 1-3期》。2008。(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
    徐明景。《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影像資料》。2011。(國家圖書館)。台北。
    許汝紘。《你不可不知道的300幅名畫及其畫家與畫派》。2016。(華滋出版)。台北。
    莫渝。《波光瀲灧: 20世紀法國文學》。2007。(秀威資訊)。台北。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1972。(人民出版社)。北京。
    黃仁達。《台灣顏色》。2014。。(聯經出版社)。台北。
    張志龍。《繁星巨浪:從卡拉瓦喬到畢卡索,大藝術家的作品和他們的故事》,(布克文化出版)。台北。
    張泉湧。《全球氣候變遷: 危機與轉機》。2011。(五南)。台北。
    葉俊榮。《氣候變遷治理與法律 Climate Change Governance and Law》。2015。(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台北。
    楊斌。《消費文化與藝術創新》,2009。(江西美術出版社)。江西。
    楊魁、董雅麗。《消費文化: 從現代到後現代》。2003。(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北京。
    楊勝博。《幻想蔓延:戰後台灣科幻小說的空間敘事》。1999。(秀威資訊)。台北。
    楊斌。《消費文化與藝術創新》。2016。(江西美術出版社)。江西。
    楊儒賓。《儒門內的莊子》。2016。(聯經出版社)。台北。
    歐崇敬。《趨勢未來新策略》。2015。(藝術家)。台北。
    羅成典。《西洋現代藝術大師與美學理論》。2010。(秀威資訊出版)。台北。
    韓晗。《歷史與摩登: 文化研究視角下的中國現代文學》。2016。(秀威經典)。台北。
    謝靜國。《中國大陸消費社會的影像敘事》。2011。(秀威資訊)。台北。
    劉振源。《立體派繪畫》。1996。(藝術圖書)。台北。
    劉七一。《立體主義繪畫簡史》。2004。(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台東。
    劉應杰。《中國社會現象分析》。1998。(中國城市出版社)。北京。

    西文書目

    Andrew Faulkner、Conrad Chavez。《跟Adobe徹底研究Photoshop CC》。2016。(上奇資訊)。
    Benedict, James (TRN)。《The System of Objects》。2011。(Verso Books)。
    Baudrillard, Jean/Postmodernism and Politics of Culture.Oxford,England:Westiew Press,2000
    Cutler, Edward S.。《Recovering the New: Transatlantic Roots of Modernism》。2002。(Univ Pr of New England)。
    Lang, K. (1993). How the past lives on. Contemporary Sociology. 22, 2: 596-600。
    Ryken,Leland,《The Liberated Imagination: Thinking Christianly About the Arts》,2005,(Wipf & Stock Pub)。
    Studies in the Ideology ofAdvanced Industrial Society (Boston:Beacon Press,1991)
    Van Hensbergen, Gijs。《Guernica: The Biography of a Twentieth-Century Icon》,2005,(Bloomsbury Pub Plc USA)。
    Paul Cézanne。《Conversations with Cézanne》,2001,(Univ of California Pr)。
    Gerald Haigh Jane AC Wes。《Primary Assemblies for Creativity and Enterprise: 40 ready-to-use assemblies》。2010。(Optimus Education eBooks)。
    Serge Fauchereau。《Braque》。1987。(Rizzoli Internationa)。

    網路資料

    王士樵。《平面中的立體—–勃拉克晚年作品》。2016。
    http://www.aerc.nhcue.edu.tw/paper/scwan/sc2.PDF。(登入日期:2017年2月9日)。
    黃俊明。《數位影像對純粹攝影之衝擊》。2003年9月發表之成果網路報告。
    張絜廸。《104年璞玉圓夢》。入圍之創作系列部份自我論述。
    http://grandview.org.tw/family_detail_6_8.htm。(登入日期:2017年4月3日)。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