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傅馨瑩
Fu, Hsin-Ying
論文名稱: 職業重建個案管理員服務歷程之探討
A Study of 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Case Managers ‘s Service Processes
指導教授: 張千惠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復健諮商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Rehabilitation Counseling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8
中文關鍵詞: 職業重建個案管理員服務歷程工作困境
英文關鍵詞: 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case managers, service processes, difficulties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2222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34下載:3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究職業重建個案管理員服務歷程,研究方法採質性研究取向,以半結構式與面對面的深度訪談來蒐集資料。研究參與者共5位,以3位資深職業重建個案管理員為主要研究對象;另外輔以訪談1位資歷未滿三年職業重建個案管理員及1位職業重建個案管理之專業督導。研究資料分析乃透過NVIVO. 10軟體進行編碼。本研究有兩項發現:職業重建個案管理員共同之五項服務歷程;以及職業重建個案管理員之工作困境。本研究之結論簡述如下:
    一、五位研究參與者在服務歷程中包含
    (一)從模仿專家漸漸發展個人特色與統整—
    個人統整度逐漸增加,尋求更成熟的風格。
    (二)從依賴他人指導,進而獨立找出自己的工作模式—
    內化的專業技能使工作表現的焦慮感大為減少,並能掌握工作
    的環境因素。
    (三)從單一特定方式,學習到可以融合不同理論技術來提供服務—
    原僅單一理論技術運用在實務工作,進而可以使用多種理論技
    術協助服務對象。
    (四)從純技術理論的思考,到融入個人服務信念的風格—
    服務中心思想加入其服務信念,融合成個人獨特的服務風格,
    使其不同於其他職業重建個案管理員。
    (五)從生手到展現專業自信—
    從原先新進人員開始努力累積實務經驗後,逐漸對自己有信心
    且可以成為專家與督導的角色。
    二、而五位職業重建個案管理員所遭遇之共同工作困境為:
    (一)職涯發展非原先規劃。
    (二)主管不支持。
    (三)服務對象的挑戰。
    (四)專業知能不足。
    (五)團隊經營困難。
    基於研究結果,本研究針對主管機關、職業重建個案管理員,以及對未來研究等各方面,提出相關建議。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service process of 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case managers. The research method was qualitative research. Qualitative in-depth 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with 3 senior 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case managers , 1 juior 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case manager and 1 supervisor. The data were analyzed using NVivo 10 program.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consisted of two parts, the common factors of 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case manager’s service process and the difficulties they encountered .
    Five common aspects were found in the service processes:
    1. From copying role model approach, they have gradually developed their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knowledge.
    2. From relying on others to guide them, they have independently established their own work patterns.
    3. From taking a single approach, they have integrated it with various techniques.
    4. From referring a pure theory, they have combined it with their own practices.
    5. From being a green hand of confidence, they have showed more confidence based on their experiences.
    Their difficulties included : 1. Change of career goals. 2. Lack of support from the supervisors. 3. The challenge from the consumers. 4. Lack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5. Difficulties in professional team management.
    Suggestions for 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related organizations and further research were also provided.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3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我國身心障礙者職業重建服務之起源與發展 9 第二節 職業重建服務專業人員國內研究 22 第三節 專業服務歷程 2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第一節 研究取向 31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32 第三節 研究程序 34 第四節 研究工具 36 第五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38 第六節 研究信實度 40 第七節 研究論理 41 第四章 研究結果 43 第一節 花慧的故事:從執行社政業務轉為承辦勞政業務 43 第二節 花甲的故事:從課堂理論到實務工作 49 第三節 花明的故事:從缺乏同儕支持的環境來到充沛資源的龐大組織 53 第四節 花亮的故事:從職業重建個案管理員變身為內聘督導 59 第五節 花星的故事:從支持性就業服務員轉任的職業重建個案管理員 65 第五章 結果分析與討論 73 第一節 職業重建個案管理員的服務歷程 73 第二節 職業重建個案管理員的工作困境 76 第三節 影響個人面對工作困境的個人因素 82 第四節 影響個人面對工作困境的環境因素 84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93 第一節 結論 93 第二節 研究建議 97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99 參考文獻 101 附錄一 訪談大綱 109 附錄二 研究參與同意書 111 附錄三 NVivo節點說明圖 115

    中彰投區身心障礙者職業重建服務資源中心(2014)。職管手冊實施後,職業重建個案管理員專業支持需求之探討。臺中市: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中彰投分署。
    王華沛、王敏行、陳靜江(2012)。我國職業重建專業人員角色、功能、專業成長與生涯發展之研究-職能分析與訓練課程規劃。臺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2007)。身心障礙者職業輔導評量工作手冊96 年修訂版。臺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北區身心障礙者職業輔導評量資源中心研究(2013)。探討職業重建個案管理員之工作滿意度探討分析。臺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余朝權(2003)。組織行為學。臺北:五南書局。
    林水波、張世賢(2006)。組織理論。臺北:五南書局。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
    吳亭芳、孟令夫(2000)。相關專業服務團隊,特殊教育理論與實務(P.557-592)。台北:心理出版社。
    鈕文英(2006)。教育研究法與論文寫作。臺北:雙葉書廊。
    畢恆達(2005)。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論文寫作的枕邊書。臺北:學富文化。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2)。教育大辭書。台北:臺北院區編譯發展中心。
    陳靜江、胡若瑩、李崇信、李基甸(2002),身心障礙者就業轉銜之社區化就業服務理念與實務:作業流程與工作表格使用手冊。台北:行政院勞委會職訓局。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3:2,122-136。
    吳鐵雄、李坤崇、劉佑星、歐慧敏(1996)。工作價值觀量表之編製研究。臺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麥麗蓉(2009)。助人工作者於危機處理過程中的壓力因應與自我照顧。台灣心理諮商季刊,1(3),11-21。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2014)。身心障礙者職業重建個案管理服務工作手冊103 年修訂版。新北: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
    辦理身心障礙者職業重建服務窗口計畫(2011)。中華民國一○○年四月二十二日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特字第1000120254 號函修正公布全文,中華民國一○一年六月二十二日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特字第10101203070號函修正發布,中華民國一○三年四月十七日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發法字第1036500450號函修正。
    身心障礙者職業重建服務專業人員遴用及培訓準則(2009)。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六月十七日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職特字第0980503153 號令修正發布全文,中華民國一○三年二月十四日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職特字第1030506019號令修正發布全文。
    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2007)。中華民國九十六年七月十一日總統華一義字第09600087331 號令修正公布名稱及全文。
    吳惠如(2015)。人格特質與職涯發展規劃之研究—以就業服務員為例。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企業管理所碩士論文,臺北。
    李佳縈(2008)。身心障礙者社區化就業服務員工作滿意度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工作所碩士論文,臺北。
    林雅玲(2011)。台灣支持性就業服務員對其職務功能的看法。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復健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林煒翔(2016)。職業重建個案管理員專業支持需求之探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復健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
    林采蓉(2007)。當社工碰到體制:社工員勞動過程之探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所碩士論文,臺中。
    倪偉倫(2014)。身心障礙者支持性就業服務員情緒勞務、組織認同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徐雅芸(2012)。身心障礙就業服務員人格特質、情緒智力對工作滿意度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復健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莊巧玲(2010)。職業重建專業人員對於職業重建個案管理員職務功能之看法(未出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復健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郭玟嬨(2003)。科技大學學生生涯決策自我效能、工作價值觀與未來進路調查之研究(未出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
    陳信宏(2004)。保全人員工作價值觀對工作態度影響之研究-以台灣南部地區從業人員為例(未出版)。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陳媗妮(2006)。身心障礙者職業重建專業人員角色與功能之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復健諮商所碩士論文,彰化。
    陳嶸婷(2014)。身心障礙者職業重建個案管理員之職能架構—以臺南市政府職業重建個案管理員為例。南台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
    陳皇銘(2015)。就業服務員人格特質與工作壓力對職業承諾影響之研究。南台科技大學企業管理所碩士論文,臺南。
    賀湘君(2015)。支持性就業服務員職業倦怠及其因應初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復健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曾婉玉(2015)。由”心”憶起,由”心意”起—就業服務員服務經驗之探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復健諮商所碩士論文,彰化。
    管意璇(2009)。壓力對助人工作者專業枯竭的影響-以創造力、幽默風格為調節變項。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臺北。
    劉雪蓉(2015)。資深身心障礙者就業服務員職涯發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復健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蘇淑麗(2005)。不同世代國小教師人格特質與工作價值觀之相關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教育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
    蘇晏玉(2016)。就業服務員之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度對離職傾向之研究—以高雄市政府勞工局岡山就業服務站之就業服務員為例。高苑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Albaugh, J. (2003). Keeping Nurses in Nursing: The Profession’s Challenge for Today.Urologic Nursing, 23(3), 193-199.
    Armstrong, A. J., Hawley, C. E., Lewis, A. N., Blankenship, C., & Pugsley, R. A. (2008). Relationship between employment setting and job satisfaction among CRC personnel. Journal of 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28(1), 41-51.
    Bailey, D.B., Hebbeler, K., Scarborough, A., Spilker, D., & Mallik,S. (2004). Frist experiences eith early intervention:A national perspective [Monograph]. pediatrics,113(4), 887-896.
    Baird, B. N. (2005). The internship, practicum, and field placement handbook: A guide for the helping professions.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Prentice Hall.
    Berger, P. L., Brigitte B., & Hansfried, K. (1973). The Homeless Mind: Modernization and Consciousness. New York: Vintage Books.
    Chu, C. l., Hsu H. M., Price, j. L., & Lee, J. Y. (2003). Job satisfaction of hospital nurses: an empirical test of a causal model in Taiwan. International Nursing Review, 50(3), 176-182.
    Chriss, James J., ed. (1999).Counseling and the Therapeutic State. New York: Transaction Publishers.
    Collins, T. P. (1987).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ob satisfaction and job burnout in 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counselors. [Dissertation]. Dissertation AbstractsInternational, 48(6-A), 1414.
    Cramer, S. F.(1998). Collaboration:A success strategy for special educators. Boston, MA: Allyn & Bacon.
    De Botton, A. (2009) The Pleasures and Sorrows of Work.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Emmerich, G. S. (2003). An urban vs rural job satisfaction comparison: state-federal based 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on counselors.Masters of Science Degree, The Graduate Colleg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Stout.
    Kim, S. W., Price, J. L., Mueller, C. W., & Watson, T. W. (1996). The determinants of career intent among physicians at a U.S. Air Force hospital. Human Relations, 49(7), 947-976.
    Kadushin, A. & Harkness, D.(2002).Supervision in social work (4th ed.).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Karabanow, J. (1999). When Caring Is Not Enough: Emotional Labor and Youth Shelter Workers. Social Service Review 73(3), 341-357.
    Kinicki, A. and Kreitner, R. (2003).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Key Concepts, Skills & Best Practices. Burr Ridge.
    Lopez, S. H. (2006) Emotional Labor and Organized Emotional Care: Conceptualizing Nursing Home Care Work. Work and Occupations 33, 133-160.
    Hosley, K. B. (1992). Stress management and job satisfaction: A survey of 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counselors.M.A. 1351040, 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California. Retrieved from http://search.proquest.com/docview/304022216?accountid=14229
    http://tulips.ntu.edu.tw/search~S5*cht/?searchtype=i&searcharg=&searchscope=5 ProQuest Dissertations & Theses A&I database.
    Moxley, D. P. (2012). Case management. New York, NY: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Nerison, H. A. (1999). A descriptive study of job satisfaction among 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counselors in a Midwestern state.Master degree, The Graduate Colleg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Stout.
    Orelove, F. P., &Sobsey, D.(1996). Educating children with multipledisabilities: A transdisciplinary approach (3rd ed. ). Baltimore, MD: Paul H. Brookes.
    Polkinghorne, D. E. (2004) Practice and the Human Sciences: The Case for a Judgment-Based Practice of Care.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Polsky, A. J. (1991). The Rise of the Therapeutic State.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Sass, J. S. (2000). Emotional Labor as Cultural Performance: The Communicationof Caregiving in a Nonprofit Nursing Home. Wester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64(3), 330-358.
    Smith, P. C., Kendall, L., & Hulin, C. L. (1969). The measurement of satisfaction in work and retirement: A strategy for the study of attitudes. Chicago: Rand McNally.
    Super,D.E. (1970). Manual for the Work Values Inventory. Chicago: Riverside Publishing Company.
    Van Hom C.E. and Van Meter D.S. (1984). The Policy Implementation Process:A Conceptual Framework. Administration Society,6(4),445-448.
    Yin, J. C. & Yang, K. P. (2002). Nursing turnover in Taiwan: a meta-analysis of related facto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 39(6), 573-581.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