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詩慧
Li, Shi-hui
論文名稱: 科學教育在大學通識課程的實踐──以台大張文亮教授課程為例
The Practice of Science Education in General Education: A Study of a Course Offered by Prof. WEN-LIANG CHANG at NTU
指導教授: 林陳涌
Lin, Chen-Yu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科學教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cience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62
中文關鍵詞: 科學教育通識教育科學通識教育主題式分析質性研究
英文關鍵詞: science education, general education, natural sciences general education, thematic analysis, qualitative research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2261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73下載:2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台大張文亮教授的「生態工程導論」通識課程為研究個案,研究場域為大學課室,聚焦在科學教育與通識教育互相疊合的部分,針對一位科學通識課程的優良教師進行深入的研究,歸納其通識教育理念、科學教育理念,以及教學行動。研究問題包含:1)個案教師的通識教育理念為何?2)個案教師如何教授科學通識課程?研究方法為質性研究,依循詮釋現象學的概念架構,採用主題式分析法(thematic analysis),運用開放性編碼(open coding)縮減原始資料,系統性分析資料後,歸納出與研究問題相關的「意義單元」。最後,透過夾敘夾議的方式,呈現對「主題單元」的論述與詮釋。研究結果顯示,大學優良教師的科學通識教育理念涵括整合的大學教育理念,重視不同專業科目之間的連結,善用歷史的貫穿性,融合科學、人文與社會。其課程設計運用科學史作為跨科整合的媒材,連結研究及生活案例,鼓勵學生跨域合作,將所學實踐在生活場域,教學設計以多元教學方式強調科學過程,藉由師生互動啟發思考,在課堂上創造體驗機會,讓學生親赴現場或動手做。

    General education and science education has been widely researched respectively; nevertheless,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wo is relatively unexplored.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teaching philosophy and practices of general education in the field of natural sciences, us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with interviews and teaching materials as data based on a particular course offered by Professor WEN-LIANG CHANG at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NTU). Following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thematic analysis is performed. Data is analyzed through utilization and categorization. The result of this study shows that a successful general education in science requires integration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philosophy, connection between different professional subjects, use of history, and integration of science, humanities and society. This findings give advantages for teachers while designing their science courses in the futur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四節 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以美國為主的通識教育沿革 10 第二節 通識教育的意涵 29 第三節 台灣通識教育沿革與理念 50 第四節 科學科目在通識教育的角色 69 第五節 科學通識教育的課程與教學 8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98 第一節 研究設計 98 第二節 研究對象 103 第三節 資料收集 108 第四節 資料分析 11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115 第一節 張文亮教授的教育理念 115 第二節 課程分析結果 164 第三節 教學分析結果 226 第四節 綜合討論 303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307 第一節 研究結論 307 第二節 建議 316 參考文獻 319 中文參考文獻 319 英文參考文獻 328 附錄 329

    一、中文參考文獻
    方永泉(2010)。赫欽思(R.M.Hutchins)論美國高等教育的困境。通識在線,26-28。
    任孟淵、許世璋(2015)。大學環境通識課群之教學內涵與成效分析。環境教育研究,11(2),107-146。
    朱建民(2002)。大學通識教育的回顧與前瞻。通識教育季刊,9(2),143-151。
    江宜樺(2005)。從博雅到通識:大學教育理念的發展與現況。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14,37-64。
    但昭偉(2010)。Dewey與Hutchins在1936-37的辯論。通識在線,30,33-36。
    余曉清(1994)。各國STS課程教材評介(四)──美國的科學─技學─社會(STS)教育。科學教育月刊,171,12-17。
    吳芝儀、李泰儒(譯)(2008a)。質性研究與評鑑(上)(原作者:Patton M. Q.)。嘉義:濤石文化。
    吳芝儀、李泰儒(譯)(2008b)。質性研究與評鑑(下)(原作者:Patton M. Q.)。嘉義:濤石文化。
    吳佩真(2010)。風險社會與通識教育:台灣博雅書院興起之探討(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吳璧純(2013)。以科學─技術─社會(STS)課程培養大學生公民核心能力──通識教育的教學實踐與反思。通識教育學刊,11,9-36。
    李金連(2004)。從人文與科技的融合問題探究學校教育中之通識教育。科學教育月刊,269,20-29。
    李金連、蔡行濤、駱劍秋(2000)。大學通識教育課程規劃之實例研究。通識教育季刊,7(1),67-92。
    李真文(2012)。正義之人的培育──柏拉圖《國家篇》教育思想評述。教育學刊,38,101-128。
    李貴生(2007)。高等教育市場化下的大學理念與通識教育。大學通識,3,39-59。
    沈文欽(2010)。西方博雅教育思想的緣起、發展和轉型──概念史的考察。通識教育學刊,5,75-91。
    周祝瑛(2008)。重視教學品質的哈佛大學。研習資訊,25(6),137-146。
    林以璇(2015)。2007年以降國立臺灣大學通識教育改革之探討(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林本炫(2007)。不同質性研究方法的資料分析比較。質性研究方法的眾聲喧嘩(頁127─147)。嘉義:南華大學教社所。
    林玉体(2002a)。高等教育的哲學理念。美國高等教育之發展(頁457─504)。台北:高等教育。
    林孝信(1993)。芝加哥大學的通識教育。台大通識教育通訊,1。
    林孝信(2010)。赫欽思的高等教育理念。通識在線,28,31-32。
    林孝信、黃俊傑(1996)。美國的經典通識教育:經驗、問題與啟示。通識教育季刊,3(4),117-132。
    林從一(2014)。臺灣通識教育發展歷程。長庚人文社會學報,7(2),191-253。
    林陳涌(2015)。當SE碰到STS。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電子報,1-2。
    林樹聲、趙金祁(1999)。大學教育中通識化科學課程的必要及實踐進向。通識教育季刊,6(4),1-18。
    林樹聲(2000)。大學通識教育中科學課程其科目內容之設計研究(博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林樹聲(2001)。科學通識課程之設計與實施──以「現代科技爭議探討」課程為例。通識教育季刊,8(2),109-134。
    林樹聲、任宗浩、李哲迪(2007)。科學之美的內涵及其教學與相關問題。科學教育月刊,299,19-34。
    林靜雯、林錦鴻、陳美蓉(2014)。科學新聞觀點對不同年齡階段女性健康決策之影響──以荷爾蒙療法為例。科學教育學刊,22(3),281-306。
    邱美虹(1994)。科學課程革新──評介Project2061,SS&C和STS理念。科學教育月刊,174,2-14。
    邱美虹、周金城(2005)。美國百年科學教育發展。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64,19-40。
    金耀基(1986a)。大學之理念、性格及其問題。大學之理念(頁3─25)。台北:時報文化。
    金耀基(1986b)。二個文化的對壘與技術人文主義──對劍橋教育的一些觀察。大學之理念(頁26─50)。台北:時報文化。
    金耀基(1986d)。怎麼樣算是一個「知識人」──豈只是哈佛的迷惑。大學之理念(頁60─68)。台北:時報文化。
    金耀基(2008)。通識教育在現代大學中的位置。大學通識報,4,1-12。
    施宜煌(2014)。思索通識教育在大學的作用。通識教育學報,2,159-175。
    科學-技學-社會(STS)科學教育研習會簡介。(1994)。科學教育月刊,172,67。
    胡夢鯨(1989)。全人教育理念下的大學通識教育與改革芻議。淡江學報,27,133-155。
    徐光台(1995)。從科學史的觀點來看通識教育中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會通問題。通識教育季刊,2(2),1-21。
    徐光台(1997)。Kuhn《結構》中所談的科學教育──兼論Siegel與Brush的爭議。科學教育學刊,5(3),391-418。
    徐光台(1999)。科學史與科學通識教育:以達爾文《物種源始》為例。通識教育季刊,6(4),37-48。
    徐秀菊(2004)。理想與現實:通識教育理念與學生在認知上的差異。通識教育年刊第二期(頁1─44)。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通識教育中心。
    徐慧璇(2008)。美國大學通識教育課程內容之發展與啟示。大學通識,4,107-127。
    高昌平(2000)。中美大學通識教育之比較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高淑清(2001)。在美華人留學太太的生活世界:詮釋與反思。本土心理學研究,16,225-285。
    高莘(2007)。紐曼博雅教育理念的宗教特色。大學通識,3,117-131。
    高熏芳、林盈助、王向葵(2001)。質性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原作者:J. A. Maxwell)。台北:心理。
    張文城(1998)。通識教育的理論之一──紐曼的理想主義。通識教育季刊,5(3),75-88。
    張文城(1999)。通識教育的批判理論。通識教育季刊,6(4),97-112。
    張紅霞(2009)。科學教育與通識教育關係之歷史透視。通識教育學刊,4,77-92。
    張燦輝、梁美儀、溫建華(2008)。美國大學通識教育核心課程考察報告。大學通識,4,129-149。
    張燦輝、陳緯樑(2012)。通識教育當前論述的初步分析──Journal of General Education(JGE)2004–2009個案研究。大學通識,7,153-176。
    梁美儀(2008)。從自由教育到通識教育:大學理念的轉變與承傳。大學通識報,4,61-77。
    符碧真、王秀槐(2005)。美、英、德高等教育之比較研究及對我國高等教育之啟示。通識教育季刊,12(2),1-26。
    第二屆華人地區大學通識教育學術研討會:科學、技術與社會。(2000)。通識教育季刊,7(1),115-123。
    連啟瑞、盧玉玲(1998)。不同來源之科學、科技議題屬性研究。科學教育學刊,6(1),95-111。
    郭冠廷(1998)。通識教育的理想與實踐。通識教育季刊,5(3),21-28。
    郭盛助(1999)。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通識教育年刊(1),1-5。
    陳介英(2008)。通識教育與台灣的大學教育。思與言,46(2),1-34。
    陳以愛(2015)。毋忘初衷──通識教育在東海大學的理念與實踐。通識教育學刊(16),9-50。
    陳幼慧(2009)。核心課程之改革:哈佛大學通識教育改革之研究。通識教育學刊(4),39-61。
    陳幼慧、簡睿芝(2013)。核心課程的典範:芝加哥大學核心課程模式分析。通識最前線:博雅與書院教育人才培育圖像(頁111─138)。台北:政大出版社。
    陳杏枝、游家政(2014)。全人教育作為通識教育的理念:臺灣14所公私立綜合大學的通識教育理念和課程規畫之研究。通識教育學刊,14,23-43。
    陳純瑩、李家宗、陳玉娟(2014)。哈佛大學課程改革對本國通識教育之啟示。教育政策論壇,17(1),41-67。
    陳景蔚(2005)。知識社會與通識教育的理想設計。國立嘉義大學通識學報,3,1-26。
    陳舜芬(1995)。一九八0年代初期臺灣大學的通才教育。通識教育季刊,2(1),83-106。
    陳舜芬(2000)。東海大學早期實施的通才教育及其啟示。通識教育季刊,7(2、3),5-46。
    陳舜芬(2001)。臺灣地區大學通識教育的檢討與展望。教育研究集刊,7(47),283-300。
    陳舜芬(2008)。核心課程與分類課程選修的比較──從哈佛大學通識課程改革說起。通識教育學刊,1,51-65。
    陳照雄(1986)。當代美國人文主義思想對美國教育之影響。當代美國人文主義教育思想(頁403─440)。台北:五南圖書。
    陸鴻基(2012)。通識教育與人文精神:斯諾「兩種文化」論發表半世紀感言。大學通識,7,57-82。
    單中惠、楊漢麟(2002)。赫欽斯:《美國高等教育》(1936年)。西方教育學名著提要(下)(頁30─38)。台北:知書房。
    彭明輝(1995)。通識教育科學篇──理想與現實。通識教育季刊,2(3),65-87。
    曾華璧(1996)。由環境主義論環境史教學在通識教育中的角色。通識教育季刊,3(3),115-135。
    黃文樹(1996)。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與實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12,349-365。
    黃坤錦(譯)(1994)。羅索斯基論通識教育與核心課程(下)(原作者:Rosovsky)。通識教育季刊,1(2),59-72。
    黃坤錦(1995a)。美國大學教育的發展及其通識教育的演進。通識教育季刊,2(2),73-100。
    黃坤錦(1999b)。通識教育的理論派別。美國大學的通識教育──美國心靈的攀登(頁39─97)。台北:師大書苑。
    黃坤錦(1999c)。教學與評量。美國大學的通識教育──美國心靈的攀登(頁179─210)。台北:師大書苑。
    黃坤錦(1995d)。通識教育的重要案例。美國大學的通識教育──美國心靈的攀登(頁99─136)。台北:師大書苑。
    黃坤錦(2004)。我國通識教育三階段論。通識教育季刊,11(4),87-96。
    黃坤錦(2005)。哈佛大學之領導:全球化與卓越化。通識教育季刊,12(1),91-106。
    黃武雄(1994a)。台大通識教育怎麼做?。通識教育季刊,1(2),81-92。
    黃武雄(1994b)。通識教育中的科學教育──理性的叛逆與解放。通識教育季刊,1(1),1-20。
    黃芳進(1997)。柏拉圖的體育思想──以理想國篇與法律篇為探討對象。中華體育季刊,11(1),12-21。
    黃俊傑(1997)。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的理論:批判與建構。通識教育季刊,4(3),1-31。
    黃俊傑(2004)。論大學通識教育中的主體覺醒與群體意識:教學理念與實踐。通識教育季刊,11(4),1-22。
    黃俊傑(2008)。全球化時代的大學通識教育與文化傳承:問題與方向。通識學刊:理念與實務,1(1),1-14。
    黃俊傑(2015a)。大學通識教育的理論(二):現代通識教育理論的探索。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與實踐(頁155─200)。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黃俊傑(2015b)。導論:大學之理念與實踐。大學之理念:傳統與現代(頁1─24)。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黃俊傑(2015c)。台灣的大學通識教育改革:過去、現在、未來。大學通識教育探索:台灣經驗與啟示(頁73─98)。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黃俊傑(2015d)。大學通識教育探索:台灣經驗與啟示。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黃俊傑(2015e)。導論。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與實踐(頁1─6)。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黃俊儒(2008a)。通識課程設計中的必要張力。通識教育與跨領域研究,2(2),1-11。
    黃俊儒(2008b)。構思科技社會中的即時學習:以學生及專家對於科學新聞文本之理解差異為例。科學教育學刊,16(1),105-124。
    黃俊儒(2014)。一位通識教師應有的理念、實踐及認同。課的解析(頁152─161)。台南:國立成功大學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黃俊儒(2015)。STS對於通識教育的最大啟示:回歸知識的緣起。通識在線,60,29-30。
    黃俊儒、楊文金、靳知勤、陳恒安(2008)。誰的STS?──「科學教育」與「科學研究」的「同」與「不同」。科學教育學刊,16(6),585-603。
    黃俊儒、簡妙如(2010)。在科學與媒體的接壤中所開展之科學傳播研究。新聞學研究,105,127-166。
    黃俊儒、簡妙如(2008)。「科學家發明了什麼?!」──解析對於科學新聞中的科技產物意象。科學教育學刊,16(4),415-438。
    黃秋韻(2008)。從人文角度論通識教育的意義與任務。通識教育學刊。21-38。
    黃振豊、何俊青(2015)。杜威、赫欽斯與羅蒂對博雅教育的不同看法及其對通識教育的啟示。通識教育學刊,15,33-49。
    黃藿(2010)。赫欽思的通識教育。通識在線,29,29-31。
    黃藿(2011)。柯爾《大學的功用》書評。通識在線,34,36-39。
    楊雅婷(譯)(2009)。巨型大學的理念。大學的功用(頁1─42)(原作者:C. Kerr)。台北:韋伯文化。
    楊榮祥(1995)。建構論STS和實際教學──西澳的實驗學校一例。科學教育月刊,176,4-17。
    楊龍立(2002)。西方科學教育理念變遷的啟示。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專刊,39-58。
    溫瀅雅(2009)。閒談教育哲學專欄:赫欽斯《烏托邦大學》的教育理念簡述。通識在線,25,21-23。
    萬其超(1995)。美國大學通識教育近況與科技類課程之可行方案。通識教育季刊,2(3),7-23。
    葉坤靈(2014)。書評:赫欽斯的《美國的高等教育》要義與重要議題勾勒。通識教育學刊,13,95-110。
    鄒川雄(2008)。文化移植、傳承與創新?──從西方大學的博雅教育傳統看臺灣通識教育。通識教育與跨域研究,5,23-56。
    鄔昆如(2004)。知識的理論哲學概論(頁163─194)。台北:五南。
    鄔昆如、羅麥瑞、蕭安成、尤煌傑、陳美琴。(1998)。大學的歷史發展。大學入門──開創成功的大學生涯(頁1─88)。台北:遠流。
    靳知勤(2008)。臺灣STS教育領域學位論文之發展回顧與評析。科學教育學刊,16(4),351-373。
    廖永靜(2003)。大學通識教育之認識論。國立嘉義大學通識教育集刊,1,27-44。
    廖麗貞、林寶英、洪振方(2000)。將達爾文演化論發展史融入大學生命科學通識課程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8(2),179-198。
    裴晉國(2004)。大學通識教育中的生命科學教學之研究。通識研究集刊,5,1-14。
    趙金祁(1975)。談科學的特性與科教改革運動。師友月刊,97,4-7。
    趙金祁(1993)。人文與科技平衡中科學教育扮演的角色。科學教育月,156,5-11。
    趙金祁(1994)。人文科技的通識與通適問題。科學教育月刊,173,2-16。
    趙金祁(1997)。科學教育與心靈重整──通識化科學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應達成的目標。科學教育月刊,199,2-16。
    趙金祁(2002)。科學教育的系統觀。科學教育月刊,249,2-12。
    趙金祁(2004)。通識教育理念淺釋。南華通識教育研究,1,1-8。
    趙金祁,李田英,&楊文金。(1989)。中華民國科學教育發展現況與展望。科學教育月刊,116,2-28。
    劉兆漢(1995)。談通識教育之課程發展──一些個人省思。通識教育季刊,2(3),1-5。
    劉金源(2006)。我國大學通識教育的現況、問題與對策。通識學刊:理念與實務,1(1),1-30。
    劉阿榮(1999)。台灣地區通識教育之變遷:批判與反思。通識教育季刊,6(2),17-37。
    劉俊庚、邱美虹(2012a)。我國小學科學課程演進與回顧(上)。科學教育月刊,347,2-20。
    劉俊庚、邱美虹(2012b)。我國小學科學課程演進與回顧(下)。科學教育月刊,352,15-27。
    劉俊庚、邱美虹(2012c)。我國百年國中科學課程發展回顧與展望。科學教育月刊,347,2-20。
    劉柏宏(2005)。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精神於現代通識教育中的意涵──理念與實踐。通識教育季刊,12(4),73-90。
    劉振維(2004)。通識教育本質芻議。朝陽學報,9,367-392。
    劉振維(2005)。論通識教育之理念與實踐。朝陽人文社會學刊,2(2),57-102。
    劉湘瑤、李麗菁、蔡今中(2007)。科學認識觀與社會性科學議題抉擇判斷之相關性探討。科學教育學刊,15(3),335-356。
    劉源俊(2014)。大學應如何推行通識教育課程。大學通識,8,29-37。
    劉嘉茹、李金連(1999)。科學教育的STS理念在通識教育中之應用。通識教育季刊,6(1),77-98。
    歐用生(1989)。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蔡淑麗(2004)。從專業倫理談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的會通暨跨領域協同教學。輔仁大學進修部自然與人文科學全人教育學術研討會報告,未出版。
    蔡源林(2011)。從「大學的理念」看宗教與通識的關係。通識在線,35,6-8。
    鄭雪花(2012)。體現與體驗──「自然書寫」主題教學的通識教育意涵。通識教育學刊,10,9-39。
    鄭博真、王靖婷(2008)。大學通識課程之創新教學與評量:以多元智能理論為基礎。通識學刊:理念與實務,1(3),97-124。
    鄭湧涇(2005)。我國科學教育改革的回顧與展望。科學教育月刊,284,2-22。
    戰克勝(2008)。「互動式歷史小故事」在大學通識科學教育之應用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6(2),125-146。
    蕭宜倫(2007)。通識教育之探討──以台灣、美國與日本之六所大學為例。實踐博雅學報,8,1-32。
    蕭碧茹、洪振方(2000)。以認知歷史分析法探究科學史極其在科學教育的意涵。科學教育月刊,235,2-13。
    賴羿蓉(2005)。多元智力理論在通識教育課程設計中的應用。朝陽學報,10,249-268。
    戴東清(2007)。創新與感性:論通識教育之意義。立德學報,5(1),54-62。
    謝明村(2000)。大學通識教育之理論與實際。通識教育年刊,2,1-10。
    謝青龍(1996)。通識教育的整體哲學觀。通識教育季刊,3(4),97-116。
    鍾鴻銘(2014)。《耶魯報告書》的歷史意涵。教育研究月刊,238,20-34。
    顏素霞(2003)。轉變中知識理念與大學通識課程設計之探究。通識教育季刊,10(3,4),1-18。
    魏明通(1994a)。各國STS課程教材評介(一)──英國SIS及SISCON計畫。科學教育月刊,168,2-9。
    魏明通(1994b)。各國STS課程教材評介(二)──英國SATIS計畫。科學教育月刊,169,12-19。
    魏明通(1994c)。各國STS課程教材評介(三)──日本的科學-技學-社會STS教育。科學教育月刊,170,11-22。
    魏明通(2005)。我國科學教育的回顧與展望。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64,1-18。
    蘇宏仁(1997)。美國科學教育的改革──回顧、前瞻與借鏡。科學教育月刊,200,2-11。
    羅世宏、蔡欣怡、薛丹琦(譯)(2008)。質性資料分析:文本、影像與聲音(原作者:M. W. Bauer、G. Gaskell)。台北:五南。
    龔鵬程(1993)。通識教育與人文精神。鵝湖月刊,18(12),1-10。

    二、英文參考文獻
    Gaff, J. G. (1983a). General Education Today. N. Y.: Jossey-Bass pub.
    Gaff, J. G. (1983b). The Idea and the Issues General Education Today (pp. 1-29). London: Jossey-Bass.
    Herbst, J. (2004). The Yale report of 1828.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Classical Tradition, 11(2), 213-231.
    Howard, C. C. (1991). Theories of General Education Theories of General Education: A Critical Approach. London: Macmillan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Ltd.
    Kolstø, S. D. (2001). Scientific literacy for citizenship: Tools for dealing with the science dimension of controversial socioscientific issues. Science Education(85), 291-310.
    Lane, J. C. (1987). The Yale report of 1828 and liberal education: A neorepublican manifesto. . History of Education Quarterly, 27(3), 325-338.
    Millar, R. (1997). Science education for democracy: What can the school curriculum achieve? In R. Levinson & J. Thomas (Eds.) (R. Levinson & J. Thomas Eds.).
    Pak, M. S. (2008). The Yale report of 1828: A new reading and new implications. History of Education Quarterly, 48(1), 30-57.
    Sadler, T. D. (2004). Informal reasoning regarding socioscientific issues: A critical review of research.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41(5), 513-536.
    Sadler, T. D., Chambers, F. W., & Zeidler, D. L. (2004). Student conceptualizations of the nature of science in response to a socioscientific issu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6(4), 387-409.
    Yanger, R. E. (1990). The science/technology/ society move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It’s origin, evolution, and rationale. Social Education, 54(4), 198-201.
    Yanger, R. E. (1993). Science technology society as reform.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93(3), 145-151.
    Zeidler, D. L., Sadler, T. D., Simmons, M. L., & Howes, E. V. (2005). Beyond STS: A Research-Based Framework for Socioscientific Issues Education. Science Education(89), 357-377.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