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葉江風
Ye, Jiang-Feng
論文名稱: 「印紀」與「珍本」-中國傳統版式設計美學於書籍設計之創作研究
“Yin-ji” and “Rare Book”: A Creation Stud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Layout Design Aesthetics
指導教授: 林俊良
Lin, Chun-Liang
口試委員: 林磐聳
Lin, Pan-Song
李新富
Li, Xin-Fu
劉建成
Liu, Chien-Cheng
蘇文清
Su, Wen-Ching
林俊良
Lin, Chun-Liang
口試日期: 2021/04/28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設計學系
Department of Design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27
中文關鍵詞: 美學書籍設計版式設計中國傳統版式設計
英文關鍵詞: Aesthetic, Book Design, Layout Design, Traditional Chinese Layout Design
研究方法: 個案研究法半結構式訪談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0723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11下載: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書籍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中國的傳統書籍形制與結構經歷數千年的演化,在世界文化中獨樹一幟,形成獨特的美學。傳統美學觀念在當代社會是否可以與現代設計相結合,體現其獨特的審美價值,創造新的版式形式,是本研究者希望透過研究探討的問題。本研究的方法是透過文獻、案例分析資料與訪談資料的結合,建構中國傳統版式設計美學學理,並於創作實踐中驗證。在文獻分析部分,本研究對版式設計理論、傳統書籍版面結構及傳統美學概念等面向資料進行整理與歸納,從文獻資料可知,傳統書籍版面格式與構成元素型態受技術影響,其格式特徵適應閱讀的視覺規律,並且其格式功能規劃中體現傳統美學思想;個案研究部分,結合對中國「最美的書」入選書籍中傳統書籍美學應用的版式案例,分析其設計手法;在訪談部分,採行半結構性訪談法,邀請三位書籍設計專家結合自身設計經驗與創作感悟,對「書籍版式設計的工作方法與考量因素」、「對中國傳統書籍版面結構的理解」以及「設計中國傳統風格書籍時的應用方法」三個面向的問題進行訪談,從中歸納出書籍版式設計的思考、操作方法與傳統版式特徵在現代設計中的應用;再結合文獻與案例的分析資料,對訪談產生的資料進行分析。根據文獻分析、個案研究及深度訪談的資料整理與分析,建構本研究學理。並將所建構出的中國傳統版式設計美學學理應用於創作實驗,設計《印·紀》與《武英殿聚珍版程式》兩個主題的書籍。研究發現:1.書籍設計的形式由內容決定,版式設計規範版面中的圖文元素,規劃版面整體性格式。2.中國傳統書籍版面結構的形成受到不同時期書籍形制與技術影響,對版式的佈局考量依靠元素的動勢和不同部分元素在版式中的均衡。3. 傳統書籍中蘊含美學思想,可在現代版式規則基礎上賦予傳統版式的結構及傳統美學思想。中國傳統版式設計美學學理從「版式意味」、「元素佈置」、「留白空間」、「色彩應用」這四個面向建構。4.傳統版式結構在現代設計也可發揮其功能,應活化其文化之養分,結合現代變現方式設計,同時拓展中國傳統風格設計題材應用範圍。

    The form and struc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books have evolved over thousands of years and are unique in the world's cultures, forming a distinct aesthetic. Whether traditional Chinese aesthetic concepts can be combined with modern design to realise their unique aesthetic value and create new forms of layout is what I want to explore by this study. The methodology of this study is to construct an aesthet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book's layout design by combination of literature, case study data and interview data, and to validate it in creative practice. In the literature analysis section, this study collates theories of layout design as well as the struc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books and traditional aesthetic concepts. In the interview section, three book design experts were invited to talk about their own design experience and creative insights into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working methods and considerations of book layout design", "the layout struc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books" and "methods of applica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style books". The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to summarise the thinking and practices of book layout design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layout features in modern design; the data generated from the interviews were then analysed by combining literature and case study analysi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literature, case studies and in-depth interviews, the thesis of this study is constructed. The theori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book layout design were applied to the creative experiments, and two books were designed on the themes of "Yin-ji" and "Wuyingdian Juzhen Edition Programme". The study found that: 1. the form of book design is determined by the content, the layout design specification of the graphic elements in the layout, planning the overall character of the layout. 2. the formation of the layout struc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books is influenced by the shape and technology of books in different periods, the layout of the layout consideration relies on the dynamics of the elements and the balance of different parts of the elements in the layout. 3. traditional books contain aesthetic ideas, can be in the modern layout rules the traditional layout structure and traditional aesthetic ideas can be given a foundation on which to build. The aesthet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layout design is constructed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meaning of layout",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white space" and "application of colour". 4. The traditional layout structure can also play its role in modern design, and should be revitalised with its cultural nutrients, combined with modern forms of design, while expanding the scope of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design themes.

    謝誌 I 摘要 II Abstract IV 目錄 VI 表目錄 XI 圖目錄 XII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及流程 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五節 名詞釋義 7 第貳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書籍型態與版式設計理論整理 10 一、書籍設計概念 10 二、版式設計定義 11 三、版式視覺動線與網格系統作用 13 四、版式設計表現形式與設計手法 20 第二節 中國傳統書籍發展歷程與結構 24 一、中國傳統書籍形制與版式發展 24 二、中國傳統書籍外部結構分析 42 三、中國傳統書籍內頁格式與編排元素 45 四、中國傳統書籍元素設計風格 51 五、中國傳統書籍版框與欄線規畫 57 六、中國傳統書籍版面格式分析 61 第三節 中國傳統書籍相關美學概念 72 一、中國傳統美學的發展與美學概念 72 二、中國傳統書籍美學的思想與表現 77 第四節 傳統木活字印刷技術現狀 83 一、傳統印刷書籍功能 83 二、活字印刷技術發展過程 86 三、木活字印刷結構與工序特徵 87 四、木活字印刷保存與應用現狀 91 第五節 本章小結 93 第參章 研究方法 95 第一節 研究性質及研究方法 95 一、研究性質 95 二、研究方法 97 第二節 訪談法研究實施 100 一、研究參與者 100 二、訪談問題與訪談安排 105 三、資料處理與分析 107 第三節 個案研究法實施 108 一、中國「最美的書」概況 108 二、中國「最美的書」獲選作品版式設計分析 110 第四節 本章小結 118 第肆章 中國傳統版式設計方法建構 120 第一節 書籍設計方法與影響因素 120 一、形式與內容關係 120 二、書籍題材選擇及影響因素 124 三、設計方法流程建立 128 第二節 版式功能、設計流程及影響因素 132 一、版面元素編輯方法 132 二、版面格式之功能 136 三、書籍版式設計之影響因素 137 第三節 中國傳統書籍版面結構特徵 144 一、傳播媒介對格式形成之影響 144 二、中國傳統書籍版面構成元素 146 三、中國傳統書籍文字編排特徵 148 四、中國傳統版式設計中尺度與結構關係 150 五、中國傳統書籍與西方書籍版式特徵比較 153 第四節 中國傳統版式的美學影響 155 一、文化觀念對傳統版式設計影響 155 二、中國傳統版式設計元素應用理念 158 三、傳統美學與現代版式設計結合之途徑 160 第五節 本章小結 167 第伍章 中國傳統版式設計美學學理建構 171 第一節 中國傳統版式設計美學學理構面 171 一、版式意味 171 二、元素佈置 173 三、留白空間 175 四、色彩應用 177 第二節 中國傳統版式設計美學概念歸納 178 第陸章 創作研究 182 第一節 《印·紀》系列書籍設計 182 一、主題概念與創作流程規劃 182 二、傳統版式結構的書籍設計應用實驗 187 三、傳統結構功能融入現代設計應用實驗 205 第二節 《武英殿聚珍版程式》書籍設計 220 一、內容編輯 220 二、書籍設計規劃 221 第三節 創作驗證與發現 236 一、傳統書籍版式結構功能在現代設計的應用 236 二、中國傳統版式設計美學學理構面表現的驗證與發現 238 三、版式設計與裝幀形式結合分析 244 第柒章 結論與建議 247 第一節 研究結論 247 一、書籍設計及版式設計的影響因素與工作流程分析 247 二、中國傳統書籍版面結構特徵與佈局考量 250 三、中國傳統版式設計美學學理建構 251 第二節 創作研究心得與建議 255 一、研究心得與檢討 255 二、研究建議 257 參考文獻 259 附錄一 王行恭訪談記錄(1) 269 附錄二 王行恭訪談記錄(2) 280 附錄三 王行恭訪談記錄(3) 301 附錄四 呂敬人訪談記錄 306 附錄五 黃永松訪談記錄 314

    【中文書籍】
    上海市新聞出版局(2013)。最美的書文集。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文震亨(2017)。長物誌。重慶:重慶出版社。
    王祿旺(2008)。小型報版面設計之閱讀效能研究。臺北: 秀威資訊科技。
    中國畫研究院 編(1990)。李可染論藝術。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
    江標(1991)。宋元本行格表。北京:中華書局。
    呂敬人(2017)。書藝問道。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朱光潛(1979)。西方美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朱家溍(1992)。兩朝御覽圖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宗白華(2005)。美學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宗白華(2006)。中國美學史論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宋兆麟 主編(2014)。護帙有道——古籍裝潢特展。臺北:故宮。
    沈括(2008)。夢溪筆談。成都:四川出版集團。
    沈俊平(2009)。舉業津梁:明中葉以後坊刻舉用書的生產與流通。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汪家熔(1998)。馬禮遜與英國東印度公司澳門印刷所,載商務印書館史及其他。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
    李天鳴 主編(2010)。文藝紹興——南宋藝術與文化·圖書卷。臺北:故宮。
    李江山(2002)。視覺與認知: 視覺知覺與視覺運動系統。臺北:遠流。
    李明君(2009)。歷代書籍裝幀藝術。北京:文物出版社。
    林俊良(2007)。「清氣乾坤」:海報設計虛白佈局的東方觀點。臺北:藝風堂。
    辛德勇(2016)。中國印刷史研究。北京:三聯書店。
    金簡(2013)。武英殿聚珍版程式。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
    周嘉冑(2019)。裝潢誌。瀋陽:北方聯合出版傳媒。
    邱陵(1984)。書籍裝幀藝術簡史。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吳建華、謝發昱 等(2004)。個案研究。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臺北: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路甬祥(2005)。中國傳統工藝全集/造紙與印刷。鄭州:大象出版社。
    許瀛鑑(1997)。中國印刷史論叢。臺北:中國印刷學會。
    温肇桐(1992)。古畫品錄解析。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
    鄧中和(2004)。書籍裝幀創意設計。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孫明遠(2018)。聚珍仿宋體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
    孫機(2014)。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北京:中華書局。
    袁金塔(1987)。中西繪畫構圖之比較。臺北:藝風堂。
    馬衡 等(2019)。古書的裝幀:中國書冊制度考。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
    葉朗(1996)。中國美學史。臺北:文津出版。
    葉朗(2009)。美學原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葉夢得(1984)。石林燕語(卷八)。上海:中華書局。
    陳李綢(2000)。個案研究。臺北:心理。
    潘吉星(2001)。中國金屬活字印刷技術史。瀋陽:遼寧科技出版社。
    潘美月(2016)。中國圖書三千年。北京:中信出版集團。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楊多(1987)。圖書館常用詞彙手冊。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
    楊永德、楊寧(2008)。中國古代書籍裝幀。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
    張秀民(2006)。中國印刷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張麗娟(2013)。宋代經書註疏刊刻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張秉倫、劉雲(1992)。泥活字印刷的模擬實驗,載於 中國圖書文史論集。
    北京:現代出版社。
    趙學敏(1955)。本草綱目拾遺。北京:商務印書館。
    寧成春(1990)。日本現代圖書設計。北京:三聯書店。
    劉思量(1992)。藝術心理學:藝術與創造。臺北:藝術家。
    劉春明(2011)。版式設計。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
    童慶炳(2004)。文學理論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蘇精(2000)。馬禮遜與中文印刷出版。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蘇精(2014)。鑄以代刻:傳教士與中文印刷變局。臺北:臺大出版。

    【中文譯書】
    于宥均(譯)(2012)。歐洲古典裝幀工藝(原作者Cambras, J)。新北:楓書
    坊文化。
    王昊(譯)(2006)。栅格系統與版式設計(原作者:Elam, K)。上海:上海人
    民美術出版社。
    呂奕欣(譯)(2018)。平面設計排印系統(原作者:Elam, K)。臺北:臉譜。
    杜若洲(譯)(1987)。視覺經驗(原作者:Lowery, B.)。臺北:雄獅美術。
    余少麟、李洪瑩(譯)(1994)。版面設計實用指南(原作者:Graham Davis)。臺北:臺灣珠海文化。
    周揚(譯)(1957)。生活與美學(原作者:車爾尼雪夫斯基)。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李建華、楊晶(譯)(2013)。造型的誕生-圖像宇宙論(原作者:杉浦康平)。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李建華、楊晶(譯)(2009)。亞洲的書籍、文字與設計——杉浦康平與亞洲同人的對話(原作者:杉浦康平)。北京:三聯書店。
    武湛(譯)(2007)。版式設計原理(原作者:佐佐木剛士)。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徐宗國(譯)(1997)。質性研究概論(原作者:Anseln & Juliet)。臺北:巨流圖書。
    徐宸熹、張鵬宇(譯)(2016)。網格系統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原作者:Brockmann, J,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孟沛欣(譯)(2008)。藝術與視知覺(原作者:Rudolf Arnhei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
    柳沙(譯)(2010)。設計問題-歷史.理論.批評(原作者:Margolin, V)。北京:中國建築出版社。
    黃舒梅(譯)(2017)。版式設計完全手冊(原作者:Ambrose, G. & Harris, P)。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陳建銘(譯)(2009)。書設計設計書(原作者:Haslam, A.)。臺北:大雁。
    張志強(譯)(2014)。谷騰堡在上海:中國印刷資本業的發展(1876-1937)(原作者:Christopher. A. Reed)。北京:商務印書館。
    鍾佩純(譯)(2017)。版面設計學(原作者:株式會社Flair)。臺北:睿其。
    魏婧儀、查修傑、胡宗香(譯)(2016)。 書的演化史—六千年來人類知識載體的大變遷(原作者: Martyn Lyons.)。台北:大石。

    【中文學位論文】
    王欣(2015)。中國書籍型態設計研究。太原:山西師範大學美術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
    王麗英(2012)。中國書籍裝幀藝術中「書卷氣」的探究。瀋陽:東北師範大學藝術設計學碩士論文。
    呂城(2011)。網格與行格——以宋版書為例對現代中文版式編排設計的探索。南京:南京藝術學院碩士學位論文。
    沈珉(2012)。晚清至民國的書刊形態研究—以1895-1936年上海的文學書刊出版物為主的論述。杭州: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博士論文。
    何靜(2016)。呂敬人與杉浦康平書籍裝幀設計比較研究。鄭州:河南師範大學美術學碩士論文。
    許瑞庭(2013)。從使用者偏好探討中文電子書版式設計及閱讀軟體之問題。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藍波(2009)。論“Ω弧線形”的視覺張力。北京:中央美術學院造型藝術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
    張力方(2013)。古書之美—探究中國傳統書籍版式的成因及其對當代書籍設計的影響。北京:北京服裝學院碩士學位論文。
    徐靜琪(2017)。中國當代書籍設計研究。南京: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專業博士學位論文。
    黃震宇(2005)。中國古代書籍版式形式與成因研究。南京:南京藝術學院平面設計專業碩士學位論文。
    陳俊良(2005)。書卷氣——書籍裝幀的新美學。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所碩士學位論文。
    陳藝文(2016)。宋代書籍版式設計研究。北京:北京服裝學院碩士學位論文。
    陳美蓉(2002)。應用符號學理論探討圖像符號建構與意義解讀之特質。新竹: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新儒、吳佳叡(2017)。手工線裝書縫線形式變化的探討與創新。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專題製作。
    趙健(2010)。中國現代書籍設計范式的發端及成因(1862-1937)。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設計學專業博士學位論文。
    劉兵兵(2010)。清代宮廷木活字印刷則例-〈欽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研究。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設計學專業博士學位論文。
    解曉睿(2012)。民國書籍版式中傳統美的體現與在現代平面設計應用研究。上海:華東理工大學視覺傳達專業碩士論文。
    戴家珍(2012)。日本女性時尚雜誌版面設計之魅力因子分析。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國際文化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中文期刊論文】
    王汝發、陳建蘭(2001)。論〈周易〉對中國古代數學思維模式的影響。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9(1),62-67。
    王瓊瑛(2009)。縉雲木刻活字印刷術。東方博物,期02,61-66。
    王艷玲(2014)。意在筆先,融情於景——民國時期書籍裝幀設計中的意境體現。出版發行研究,期3:100-102。
    石林,過偉敏(2018)。中國傳統意境美學在當代書籍設計中的應用研究。東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期2: 91-97。
    李志銘(2015)。狂來輕世界,醉裡得真知:醇釀古典人文精神的設計教育家王行恭。全國新書資訊月刊,203(11),9-19。
    李娜華(2011)。中國古書版式與魚尾來源初探。圖書館雜誌,期9,95-96。
    周宏俊(2016)。 中國與日本園林「借景」源流。中國園林,期7: 88-92。
    胡國祥(2008)。傳教士與近代活字印刷的引入。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卷47,期3:84-89。
    高宏宇(2005)。神聖的比例——勒·柯布西耶的「模度」。華中建築,Vol.23, No. 2,31-33。
    黃富蓮(2014)。光澤縣木活字印刷術遺存探究。福建文博,期1,57-60。
    連允東(2011)。木活字印刷與客家族譜。政協天地,期01,55-56。
    陳婷婷(2019)。因為修譜先生-木活字依然是活的。藝術啟蒙,期4,23-25。
    郭毅(2019)。19世紀西方在華傳教士眼中的新舊印刷方式——以傳教士英文著述為中心。國際漢學,期3:109-113。
    葉再生(1993)。概論馬禮遜的中國語文字典、中國最早一家現代化出版社和中國近代出版史分期問題。出版史研究,輯1,5-14。
    劉菡(2019)。「中國最美的書」十五年回溯研究——基於321種獲獎圖書的統計分析。編輯之友,期8: 12-15。
    韓鵬(2019)。窺視與賞玩:閔刻本〈會真圖〉圖繪之變革及其擴展性特徵。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期1,92-99。
    韓琦(1990)。中國的蠟版印刷術。印刷科技,卷6,期6:32-35。

    【外文專著】
    Blackwell, L & Carson, D (1995). The End of Print: The Graphic Design of David Carson. Landon: Laurence king publishing.
    Brockmann, J, M (1996). Grid System in Graphic Design. Salenstein: Niggli Verlag.
    Golombisky, K & Hagen, R (2010). White Space is Not Your Enemy: A Beginner’s Guide to Communicating Visually Through Graphic. Wed & Multimedia Design. Burlington, MA.
    Kim, K (2000). Typophoto:the visual dimensionality. RIT Scholar Works.
    L, J. Gallagher (1953). China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The Journals of Matthew Ricci 1583-1610. New York: Random House.
    Merriam, S. B (1988). Case study research in education: A qualitative Approach.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Samara, T (2017). Making and Breaking the Grid, Second Edition, Updated and Expanded: A Graphic Design Layout Workshop. Rockport Publishers, MA.
    W. H. Medhurst (2008). China: Its State and Prospects. Boston: Crocker & Brewster, 1838.
    川畑直道(2002)。原弘と「僕達の新活版術」―活字・写真・印刷の一九三〇年代。東京:DNPグラフィックデザインアーカイブ。
    永富青地(2015)。中国書籍史のパースペクティブ: 出版・流通への新しいアプローチ。東京:勉誠出版。

    【外文期刊論文】
    Emilia, D. and Theo, V, L (2013). Between the grid and composition: Layout in PowerPoint’s design and use. Semiotica, 197 : 1-34.
    Eriksen, C, W. & James, D, S (1986). Visual attention within and around the field of focal attention: A zoom lens model. Perception & Psychophysics, July, Volume 40, Issue 4, 225-240.
    Lin, Y.C., Yeh, C. H & Wei, C. C (2013). How will the use of graphics affect visual aesthetics? A user-centered approach for web page desig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 71(3), 217-227.
    Nerone, J, C & Barnhurst, K. G (1995). Visual mapping and cultural authority: Design changes in U. S. newspapers, 1920-1940.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5(2), 9-43.
    Reichle, E, D [et al] (1998), Toward a Model of Eye Movement Control in Reading. Psychological Review, Vol. 105, No. 1, 125-157.
    Rayner, K [et al] (2001), How psychological science informs the teaching of reading. 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the Public Interest, Vol. 2, No. 2, 31-74.
    Wanta, W & Gao, D (1994). Young readers and newspapers: Information recall and perceived enjoyment, readability and attractiveness. Journalism Quarterly, 71(4),926-936.

    【網路資料】
    Desktop Publishing (2020). Layout and Page Design Fundamentals.
    https://cios233.community.uaf.edu/design-theory-lectures/layout_lecture/
    (2020/12/1瀏覽)
    孫明遠(2018))。孫明遠談〈聚珍仿宋體〉:「古典的回歸」絕非單純的擬古。https://www.thetype.com/2018/07/15379/(2020/11/15瀏覽)
    張子健(2012)。氣韻設計理論。
    http://www.zijns.cn/news/post/42188/(2021/1/18瀏覽)
    最美的書(2020)。關於「最美的書」。
    http://www.beautyofbooks.cn/about.html(2020/12/30瀏覽)
    韓湛寧(2010)。韓湛寧書籍設計家訪談錄之二〈黃永松:文化大夢四十年(上)〉。http://hanzhanning.blog.sohu.com/165078956.html(2020/12/20瀏覽)
    優設(2019)。從業40年,設計1200本書籍的中國泰斗級大師:呂敬人。https://www.uisdc.com/lv-jing-ren (2020/12/1瀏覽)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