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黛琿
Lin, Tai-Hun
論文名稱: 尋找主體性――王安祈的國光「新」劇研究(2004-2016)
無。
指導教授: 陳芳
Chen, Fang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75
中文關鍵詞: 主體性王安祈國光「新」劇女性主義後現代女性主義
英文關鍵詞: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4158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14下載:4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尋找主體性――王安祈的國光「新」劇研究(2004-2016)》為題,採取文本閱讀、分析、田野訪談的方式進行研究與論述。主要參考西方女性主義之「後現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理論」,同時參酌其他相關的女性主義論述,自法國女性主義者西蒙 ∙ 波娃 (Simone de Beauvoir) 的「第二性」概念、埃蓮娜 ∙ 西蘇(Hélène Cixous)「陰性書寫」、露西 ∙ 伊瑞葛來 (Luce Irigaray) 的「女性言說」及茱莉亞.克莉斯提娃(Julia Kristeva) 的「女性邊緣化」與「個體性」理論,切入王安祈自2004至2016年為國光劇團編寫的十部「新」劇,進行文本內涵、演員表演與劇作家書寫策略的相關研究。目的在耙梳王安祈國光新劇中包含劇作家、劇中人物,以及女性演員的「主體意識」,冀由台灣當代京劇新美學的多元面貌中,逐步建立當代女性劇作家寫作系譜。
    本論文除緒論與結論外,計分四章。第一章自「陰性書寫」的角度耙梳王安祈的創作歷程與編劇特色,建構王安祈的女性書寫風貌與其主體性展現。第二章自性別政治角度,論述王安祈劇作中有關父權政治與家國意識的表現。第三章由《第二性》理論、西方女性主義對陽具理體中心思想的批判、解構思維,以及克莉斯提娃對女性邊緣地位、女性系譜的重視等角度切入,觀察王安祈劇作中的女性人物如何追尋主體與建構自我;同時論述國光主演魏海敏對劇中人物的體會與詮釋,從而體現演員的主體意識。第四章以王安祈劇作中的多元寫作策略為觀察重點,分析其劇作中以內旋、後設、諧擬、互文等方式建構的文學表現形式與手法,以及其中的抒情自我特色。最後,由劇作家、文本、演員三角度總結王安祈國光新劇彰顯的女性主體性意義,並由此出發,論述當代台灣京劇新美學的特色,同時提出本論文的侷限與未來研究發展的方向。

    無英文摘要。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範圍與文獻探討…….…………………………………………… 1 第二節 研究理論、方法與研究目的………………………………………………………. 17 第一章 書寫的主體性:王安祈的創作歷程與主體展現 第一節 陰性書寫與女性言說的主體價值 …………………………………… 26 第二節 王安祈的戲曲因緣與早期創作…………………………………………………… 36 一、 用戲串起的人生…………………………………………………………………… 36 二、 加入國光劇團之前的創作之路………………………………………… 39 第三節 國光劇團時期的「新」劇創作………………………………………… 50 一、劇本女性意識的開掘與表演形式的多元………………………… 50 二、台灣京劇主體性的建構與彰顯……………………………………… 55 小 結 …………………………………………………… 60 第二章 王安祈國光「新」劇中的父權政治與國族論述 第一節 父權政治下的閨閣困囿與兩性處境…………………………………… 65 一、 女性生存與情慾的壓抑…………………………………………………… 65 二、 女性自我與發展的侷限………………………………………………79 第二節 嘲弄父權、反思傳統 …………………………………………… 86 一、 迂腐/正經一線間:以《王有道休妻》為例......... 86 二、 江山/愛情:君王的多情反思 ………………………… 89 第三節 誰的家國?誰的政治? …………………………………………………… 92 一、政治處境下的人性演繹…………………………………………………… 92 二、顛覆男性的傳統想像與單音書寫………………………………………. 97 小 結 ………………………………………………………… 99 第三章 王安祈國光「新」劇中女性人物的主體追尋與自我建構 第一節 女性的內觀自我與情感追索 ………………………………… 105 一、 請再看我一眼:孟月華的自我凝視 …………………………… 105 二、 超越性別與空間的愛情想像:以《三個人兒兩盞燈》為例 …………………. 113 三、 豪門桎梏中的情慾探求:以《金鎖記》為例………………… 122 四、 角色與伶人的情感追尋與生命理解………………………………… 131 第二節 女性的藝術追求與自我實踐………………………………………… 136 一、 眾聲喧嘩裡的聲音追尋:以《孟小冬》為例 ....... 136 二、 跨越時空的創作與生命之旅:以《歐蘭朵》為例…………… 145 三、 情/物交疊間自我的淨化與完成:以《十八羅漢圖》為例152 第三節 女性的自我發聲與系譜重建 ……………………………………………… 159 一、 昭君與文姬的女性戲劇再現………………………………………… 159 二、 母性系譜的重建…………………………………………………………… 169 小 結 …………………………… 182 第四章 王安祈國光「新」劇中的多元書寫 第一節 內旋與意象化筆法的展現 …………………………………………………… 185 第二節 後設與諧擬 ………………………………………………………… 200 一、 後設與後設戲劇……………………………………………………………… 200 二、重省經典的諧擬書寫………………………………………………………… 209 第三節 伶人三部曲的互文與對話…………………………………………………… 213 一、克莉絲提娃與互文性理論………………………………………………… 213 二、「伶人三部曲」的互文與對話………………………………………… 215 小 結 ……………………………………………… 223 結 論 ……………………………………………… 224 附錄一:王安祈創作年表 …………………………………………… 227 附錄二:王安祈訪談記錄 ……………………………………………… 230 附錄三:魏海敏訪談記錄(一) ………………………………………………… 245 附錄四:魏海敏訪談記錄(二) ……………………………………………… 259 參考書目 ……………………………………………… 263

    參考書目

    一、書籍(含專書、期刊論文、學位論文)

    子宛玉編。1988。《風起雲湧的女性主義批評》。台北:谷風出版社。
    王友輝。2006。〈華麗也蒼涼的現代京劇:評國光劇團《金鎖記》〉。《台灣戲專學刊》13:179-181。
    王文伶。2011。《國光劇團新編京劇的女性意識研究》。台北:台北教育大學中文所碩論。
    王安祈。1991。《國劇新編:王安祈劇集》。台北:行政院文建會。
    王安祈。1993。《曲話戲作:王安祈劇作劇論集》。新竹:新竹市立文
    化中心。
    王安祈。1996。《傳統戲曲的現代表現》。台北:里仁出版社。
    王安祈。2001。〈讓我迷戀了三十年的悠忽嗓音――杜近芳與臺灣京劇〉。《表演藝術》98:18-20。
    王安祈。2002。《當代戲曲》。台北:三民書局。
    王安祈。2002。《台灣京劇五十年(上)(下)》。宜蘭:國立傳統藝
    術中心。
    王安祈。2003。〈紅樓戲曲知多少〉。《文訊》216:98-100。
    王安祈。2004。〈性別、表演、文本:京劇藝術研究的一個方向紅樓戲
    曲知多少〉。《婦研縱橫》72:1-8。
    王安祈。2006。《為京劇表演體系發聲》。台北:國家出版社。
    王安祈。2006。〈嬌嬈嫵媚差可擬――談京劇的乾旦藝術〉。《表演藝
    術》95:33-35。
    王安祈。2006。〈水仙花缸底的黑石子――京劇《金鎖記》劇場設計〉。
    《聯合文學》259:63-66。
    王安祈。2007。〈顫抖的哀音《金鎖記》與《關公走麥城》〉。《聯合
    文學》269:145-147。
    王安祈。2008。《光照雅音:郭小莊開創台灣京劇新紀元》。台北:相
    映文化事業公司。
    王安祈。2008。《絳唇珠袖兩寂寞――京劇˙女書》。台北:印刻文學出
    版社。
    王安祈。2009。〈「戲曲小劇場」的獨特性――從創作與觀賞經驗談
    起》〉。《戲劇學刊》9:103-124。
    王安祈。2009。〈版本比較――踩著修改的足跡,探尋編劇之道〉。《戲
    曲學報》6:267-295。
    王安祈。2010。〈京崑女性塑造比較初探〉。《名家論崑曲》。洪惟助
    主編。台北:國家出版社。441-483。
    王安祈。2011。《性別、政治與京劇表演文化》。台北:台大出版中
    心。
    王安祈。2011。〈作家身影――潛入內心,走出京劇?〉。《中國文哲研
    究通訊》21:1:61-77。
    王安祈。2012。〈我的戲劇探索之路〉。《一場追尋文學的旅程――我的
    探索/文學系列講座》。羅聿倫主編。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
    王安祈。2012。〈邊緣與主流的抗衡――打造台灣京劇文學劇場〉。《漢
    學研究通訊》121:16-22。
    王安祈。2012。《尋路――台北市京劇發展史(1990-2010)》。台北:
    台北市文化局。
    王安祈。2013。《水袖˙畫魂˙胭脂――劇本集》。台北:獨立作家出版
    社。
    王安祈。2013。 〈揣想角色心事――《水袖與胭脂》〉。《印刻文學生
    活誌》114:202-205。
    王安祈。2015。〈國軍新文藝運動與台灣京劇發展〉。《文訊》352:
    81-84。
    王安祈。2015。〈紅樓夢中人:探春〉。《戲劇學刊》21:299-328。
    王安祈、李元皓。2011。〈京劇表演與性別意識――戲劇史考察的一個視
    角〉。《漢學研究》29:2:153-183。
    王鈺婷。2008。《身體、性別、政治與歷史》。台南:台南市立圖書
    館。
    王德威。1998。《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
    論》。台北:麥田出版社。
    王德威。2006。〈美麗蒼涼的手勢:從京劇版《金鎖記》看張愛玲〉。
    《聯合文學》259:47-52。
    王德威。2011。〈新世紀,新京劇――國光京劇十五年〉。《中國文哲研
    究通訊》21:1:7-10。
    王璦玲。2011。〈「經典性」與「現代性」--論當代台灣京劇發展之美
    學新視野與其文化意涵〉。《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1:1:21-30。
    尤麗雯。2010。〈幽微的聲音――論王安祈四部新編女戲的藝術價值〉。《劇說.戲言》7:63-79。
    石之瑜、權湘。1994。《女性主義的政治批判:誰的知識?誰的國家?》。台北:正中書局。
    丘慧瑩。2008。〈京劇《金鎖記》對傳統戲曲的繼承與創新〉。《民俗曲藝》159:171-203。
    衣若芬。2005。〈「出塞」或「歸漢」――王昭君與蔡文姬圖像的重疊與交錯〉。《婦研縱橫》74:1-16。
    朱崇儀。2014。《伊瑞葛來――堅持性別差異的哲學》。台北:台大出版中心。
    朱嘉雯。2014。〈機關算盡,嘆人世――王熙鳳與探春〉。《文訊》342:160-163。
    吳岳霖。2016。《鏡象˙回眸――國光二十劇目篇》。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李小江、朱虹、董秀玉主編。1994。《性別與中國》。北京:三聯書店。
    李根芳。2011。《不安於是:西洋女性文學十二家》。台北:書林出版社。
    李祥林。2001。《性別文化學視野中的東方戲曲》。香港:天馬圖書出版社。
    李祥林。2006。《戲曲文化中的性別研究與原型分析》。台北:國家出版社。
    李銀荷主編。1997。《婦女:最漫長的革命――當代西方女權主義理論精選》。北京:三聯書店。
    李銀荷。2004。《女性主義》。台北:五南出版社。
    李銀荷。2008。《兩性關係》。台北:五南出版社。
    李惠綿。2005。〈情慾流動與性別越界〉。《戲劇學刊》2:307-344。
    李惠綿。2006。〈古典敘事文類與當代戲曲之觀照――宮怨寄情與性別認同〉。《第二屆中國小說戲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嘉義大學中文系主編。台北:里仁書局。207-268。
    杜竹敏。2014。〈在你心田播下一棵苗――訪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上海戲劇》6:5-8。
    吳佩凌。2008。〈試論實驗京劇《青塚前的對話》的女性意識〉。《台藝戲劇學刊》4:109-128。
    呂秀蓮。2008。《新女性主義 》。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何滿子。1995。《中國愛情與兩性關係》。台北:商務印書館。
    汪詩珮。2001。〈戲曲狂飆年代的熱血:台灣最重要的戲曲劇作家――王安祈〉。《新觀念》152:72-73。
    汪詩珮。2008。〈文人傳統與女性意識的對話:《青塚前的對話》中的兩種聲音〉。《民俗曲藝》159:205-247。
    沈惠如。2006。〈議題的開拓與主題的聚焦――《金鎖記》的舞台再現〉。《傳藝》63:68-71。
    易中天。1999。《中國的男人和女人》。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孟悅、戴錦華。1993。《浮出歷史地表》。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周 蕾。1995。《婦女與中國現代性:東西方之間閱讀記》。台北:麥田出版社。
    林孜郁。2012。《謎樣吳爾芙》。台北:秀威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林芳玫。1996。《女性與媒體再現》。台北:巨流出版社。
    林幸謙。2000。《張愛玲論述――女性主體與去勢模擬書寫》。台北:洪葉文化出版社。
    林幸謙。2003。《荒野中的女體:張愛玲女性主義批評》。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林幸謙編。2007。《張愛玲:文學、電影、舞台 》。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
    林幸謙編。2012。《張愛玲:傳奇、性別、系譜 》。台北:聯經出版社。
    林俐慈。2009。《從現代小說改編的台灣京劇研究(1990-2008年)》。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論。
    林盈志。2002。《當代臺灣後設劇場研究》。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胤華。2009。《台灣新編京劇女性形象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文所碩論。
    林淑薰。2009。《台灣新編京劇的主題、敘事技法與舞台呈現之探討》。國立政治大中文所博論。
    林樹明。1995。《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在中國》。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
    林麗珊。2014。《女性主義與性別關係》。台北:五南出版社。
    邱貴芬。1997。《仲介台灣、女人:後殖民女性觀點的台灣閱讀》。台北:元尊文化出版社。
    柳天依。1998。《郭小莊雅音繚繞》。台北:台視文化公司。
    胡迎節。1990。〈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台灣青年劇作家王安祈側記〉。《中國戲劇》12:54-55。
    胡衍南。2001。〈打從娘胎就開始看戲――專訪王安祈教授〉。《文訊》192:93-97。
    侯雲舒。2015。〈案頭場上兩得兼――王安祈教授的戲曲志業(創作篇)〉。《國文天地》362:101-111。
    洪淑苓、鄭毓瑜、蔡瑜等。1997。《古典文學與性別研究》。台北:里仁書局。
    柯慶明。2000。《中國文學的美感》。台北:麥田出版社。
    唐 荷。2003。《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揚智文化。
    貢 敏。2006。〈新編京劇面面觀――以國光劇團之創作群為例〉。《美育》152:27-29。
    耿一偉等。2009。《喚醒東方歐蘭朵――橫跨四世紀與東西方文化戲劇之路》。台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段馨君。2012。《西方經典在台灣劇場:改編與轉化》。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
    高全之。2011。《張愛玲學》。台北:麥田出版社。
    高宣揚。1999。《後現代論》。台北:五南出版社。
    孫康宜。1998。《古典與現代的女性闡釋》。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張小虹。1993。《後現代/女人:權力、慾望與性別表演》。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張小虹。1995。《性別越界: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與批評》。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張小虹。1996。《慾望新地圖:性別•同志學》。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張小虹。1996。《慾望新地圖》。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張小虹。1996。《自戀女人》。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張京媛主編。1992。《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莊宜文。2006。〈百年傳奇的現代演繹――《金鎖記》小說改寫與影劇改編的跨文本性〉。《台灣文學學報》9:181-212。
    張芳菱。2010。〈實與驗――王安祈嘗試的實驗與檢驗:從《王有道休妻》說起〉。《戲曲研究通訊》6:128-152。
    梅家玲編。2000。《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 》。台北:麥田出版社。
    梅家玲。2006〈微微嗆人的金灰――張愛玲看戲〉。《聯合文學》259:59-62。
    梅家玲。2011。〈女性主體與抒情精神――國光新編京劇的文學特質與文學史意義〉。《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1:1:43-50。
    張芳菱。2009。《論王安祈與台灣京劇發展》。逢甲大學中文所碩論。
    張愛玲。1988。《怨女》。台北:皇冠出版社。
    張愛玲。2001。《張愛玲典藏全集:散文卷》。台北:皇冠出版社。
    張愛玲。2001。《張愛玲典藏全集:短篇小說卷》。台北:皇冠出版社。
    倪雅慧。1999。《台灣新編京劇中現代劇場方法運用之研究――以「國立台灣戲專國劇團」為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論。
    康韻梅。2004。〈有道休妻、無路傳情:試析《王有道休妻》中男/女/人的困境〉。《婦研縱橫》72:25-34。
    陳世驤。1972。《陳世驤文存》。台北:志文出版社。
    陳芳明。2015。《很慢的果子――閱讀與文學批評》。台北:麥田出版社。
    陳芳英。2009。《戲曲論集:抒情與敘事的對話》。台北:台北藝術大學。
    陳芳英。2011。〈深雪初融――論新世紀新編京劇的女性書寫〉。《戲劇學刊》13:35-64。
    陳明柔編。2010。《遠走到她方――台灣當代女性文學論集(上)(下)》。台北:女書文化。
    陳俐婷。2011。〈倩影乍現――論《絳唇珠袖兩寂寞》新編京劇中女性角色〉。《雲漢學刊》23:215-239。
    陳淑英、游岳婷、林建華編。2015。《光譜˙交映――國光二十光譜篇》。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陳翠英。2006。〈殘夢寂寂:張愛玲《怨女》書寫的前世今生――為京劇《金鎖記》演出而寫〉。《文訊》247:16-18。
    陳靜宜。2005。《張愛玲長篇小說的女性書寫》。台北:文津出版社。
    曾永義編著。1991。《中國古典戲劇選注》。台北:國家出版社。
    曾永義。1992。《參軍戲與元雜劇》。台北:聯經出版社。
    黃逸民。1993。〈法國女性主義的貢獻與盲點〉。《中外文學》21:9:4-21。
    黃淑文。2012。《骷顱與金鎖――魏海敏的戲與人生》。台北:典藏藝術家庭。
    楊澤編。1999。《閱讀張愛玲――張愛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麥田出版社。
    鄒元江。2011。《傳統京劇的韻味與新京劇的意味張力――台灣國光劇團「新京劇」評議》。《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1:1:31-42。
    劉思謙、屈雅君等著。2010。《性別研究:理論背景與文學文化闡釋》。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劉浩君。2000。《90年代台灣京劇新作及其社會文化意涵研究》。清華大學中文所碩論。
    鄭明俐主編。1993。《當代台灣女性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鄭培凱。2011。《戲曲創新與審美轉化:新京劇的逆向思考》。《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1:1:11-20。
    蔡玫姿。2009。《從性別觀點閱讀類型文學》。台北:巨流出版社。
    蔡欣欣。2000。〈諦觀新世紀初(2000年)台灣戲曲劇壇的“女性”書寫〉。《美育》117:14-19。
    蔡明玲。2009。〈從文姬歸漢看五部戲曲的情感與形式〉。《戲曲學報》5:107-130。
    蔡振興。1993。〈法國女性主義:伊莉佳萊論他者〉。《中外文學》21:9:47-65。
    錢 虹。2008。《文學與性別研究》。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
    鮑曉蘭主編。1995。《西方女性主義研究評介》。北京:三聯書店。
    謝筱玫。2012。〈跨文化之後:從《歐蘭朵》到《孟小冬》〉。《戲劇研究》10:139-162。
    謝筱玫。2015。〈展演後設:國光劇團的《豔后》與《水袖》〉。《清華學報》45:2期:315-342。
    鍾慧玲主編。1997。《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台北:里仁書局。
    簡瑛瑛。1998。《何處是女兒家:女性主義與中西方比較文學/文化研究》。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簡瑛瑛。2000。《女兒的儀典――台灣女性心靈與文學藝術表現》。台北:女書文化。
    簡瑛瑛。2003。《女性心/靈之旅――女族傷痕與邊界書寫》。台北:女書文化。
    蕭嫣嫣。1993。〈論法國女性主義的文化空間〉。《中外文學》21:9:22-34。
    蕭嫣嫣。1996。〈我書故我在――論西蘇的陰性書寫〉。《中外文學》24:11:56-68。
    魏海敏。1996。《水袖與胭脂》。台北:商周出版社。
    魏海敏。2006。《女伶――魏海敏的影像自述》。台北:積木文化。
    韓仁先。2005。《台灣當代新編京劇劇作藝術之研究(1949-2005)》。文化大學中文所博論。
    譚正璧。1984。《中國女性文學史話》。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羅 婷。2002。《克里斯多娃》。台北:生智出版社。
    顧燕翎主編。1996。《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 》。台北:女書文化。
    顧燕翎、鄭至慧主編。1999。《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啟蒙,二十世紀本土反思》。台北:女書文化。
    Abbott, Pamela(艾伯特)/Wallace, Claire(華萊士)著,俞智敏等譯。1995。《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台北:巨流出版社。
    Allan, G Johnson(亞倫)著,成令方等譯。2008。《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台北:群學出版社。
    Barker, Chris(巴克)著,國立編譯館/吳沛嶸譯。2009。《文化研究核心議題與關鍵爭辯》。台北:韋伯文化出版社。
    Beauvoir, Simone de(波娃)著,歐陽子/楊美惠/楊翠屏譯。1992。《第二性》。台北:志文出版社。
    Greene, Gayle(格林)/Coppelia, Kahn(考比里亞)編,陳引馳譯。1995。《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台北:駱駝出版社。
    Irigaray, Luce(伊瑞葛來)著,李金梅譯。2005。《此性非一》。台北:桂冠出版社。
    Lehmann, John(雷曼)著,余光照譯。2000。《吳爾芙》。台北:城邦出版社。
    Moi, Toril(莫伊)著,國立編譯館主譯/王奕婷譯。2005。《性/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巨流出版社。
    Schwarzer, Alice(史瓦茲)著,婦女新知編譯組譯。2001。《拒絕做第二性的女人:西蒙波娃訪問錄》。台北:女書文化。
    Smith, Philip(史密斯)著,林宗德譯。2008。《文化理論面貌導論》。台北:韋伯文化出版社。
    Woolf, Virginia(吳爾芙)著,王葳真譯。2001。《三枚金幣》。台北:天啟出版社。
    Woolf, Virginia(吳爾芙)著。宋偉航譯。2005。《自己的房間》。台北:布波出版社。
    Woolf, Virginia(吳爾芙)著。張 琰譯。2008。《歐蘭朵》。台北:遊目族出版。
    Wyatt, Jean.1990. Reconstructing Desire: The Role of the Unconscious in Womens’ Reading and Writing.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二、 影像資料

    《三個人兒兩盞燈》DVD。國光劇團。2005。
    《金鎖記》DVD。國光劇團。2006。
    《王有道休妻》DVD。國光劇團。2008。
    《青塚前的對話》DVD。國光劇團。2009。
    《歐蘭朵》DVD。國光劇團。2009。
    《孟小冬》DVD。國光劇團。2011。
    《百年戲樓》DVD。國光劇團。2011。
    《水袖與胭脂》DVD。國光劇團。2014。
    《紅樓夢中人―探春》DVD。國光劇團。2015。

    三、 網路資源

    王安祈、李小平。「台灣月:回眸與追尋――從《金鎖記》到《孟小冬》談女性視角新京劇」座談內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HTBPjiolms。
    2014年10月30日。查詢時間:2015年5月20日。
    王璦玲主持,王安祈主講。「談《百年戲樓》――當年真是戲,今日戲如真」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MaObbtLEPA。
    2013年12月10日。香港中文大學崑曲研究推廣計劃、戲曲資料中心主辦。查詢時間:2015年5月10日。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