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蔡知臻
Tsai, Chih-Chen
論文名稱: 臺灣現代詩中的自我形象研究
A Self-Image Study in Taiwan Modern Poetry
指導教授: 陳義芝
Chen, I-Chih
口試委員: 洪淑苓
Horng, Shu-Ling
須文蔚
Shiu, Wen-Wei
楊小濱
Yang, Xiao-Bin
劉正忠
Liu, Chen-Chung
陳義芝
Chen, I-Chih
口試日期: 2022/07/06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49
中文關鍵詞: 自我形象臺灣現代詩意象自我比況人格原型變形
英文關鍵詞: Self-image, modern Taiwan poetry, image, self-comparison, personality, archetype, deformation
研究方法: 意象學心理分析學作家傳記批評研究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0981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30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自我形象」作為重新觀看、省思、研究臺灣現代詩的視角,指出現代詩中所使用的意象可能或多、或少涉及自我的外在形象、內心感受、情愛意識、變形轉化,或是潛意識之原型表現等,這樣的投射與詩人書寫意識上「自我比況」為動物像、植物像、人物像或神話像等,即為「自我形象表現」。筆者企圖從意象學、心理分析學、作家傳記批評等概念建構之,並著重以五個主題:自我實現、自我變形、個體化歷程、人物原型、原住民詩人作品為研究中心,重新彙整、討論臺灣現代詩多種面貌與自我意象之象徵意涵表現。
    在自我實現的人格形象方面,現代詩人對自我內在理想的憧憬與理念的企求與嚮往,轉化成物像於詩中代表之,且多位本土派詩人也積極參與社會議題,以「像」脫出自我的政治意識,從馬斯洛的自我實現與佛洛伊德「超我」概念,作為研究視角分析尤為可觀。身體與情慾的變形,借鑑「變形詩學」的概念,探究詩人化身為動物或植物並與自我生命經歷連結,展示出具象與抽象的多重變化與比擬自我。個體化歷程中的「自我」是依照榮格心理學的方法,討論詩人詩作反映的潛意識與原型角色,如陰影、阿尼瑪、阿尼姆斯等,最終以「本我」象徵作結,視為一完整歷程。再來經六個英雄人物原型探究不同臺灣詩人詩作與原型意涵的聯繫,能發現詩人風格與表現形式的多變性。現代角色投射經由詩人角色扮演為守夜人、水手、小丑與工人,各自表述與展示戲劇性的自我形象。最後以臺灣原住民詩人為主體,探究原住民詩人在自我形象書寫的變化與特殊性。
    本文企圖理解詩人對於像與意之間的互動關係,且詩人有意識、無意識的將自己放入詩作當中,從本文可以見得研究成果,藉意象的襯托、輔助,詩人表現自我、書寫自我、變形自我,呈顯出流動與極具代表性的自我形象。

    This paper to "self image" as to watch, thought, study the perspective of Taiwan modern poetry, points out that the image used in modern poetry may be more or less involve self external image, inner feelings, affection, transformation, or subconscious prototype performance, etc., such projection and the poet writing consciousness "self comparison" for animals, plants, characters or myth, namely "self image performance". The author tries to construct the concepts of imagery, psychoanalysis, writers and biography criticism, and focuses on five themes: self-realization, self-deformation, individualized process, character prototype, and the works of indigenous poets as the research center, so as to reorganize and discuss the various features of Taiwan modern poetry and the symbolic expression of self-image.
    In terms of self-fulfilling personality image, the modern poet to the vision of self inner ideal and concept of enterprise and yearning, into something like represented in poetry, and a number of local poets als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social issues, to "like" out of self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from maslow self realization and Freud "ego" concept, as a research perspective analysis is particularly considerable. The deformation of the body and lust, drawing on the concept of "deformation poetics", explores the poet incarnate as an animal or plant and linked to his own life experience, showing the multiple changes and comparison of the issuing image and the abstract self. The "self" in the individualized process is to discuss the subconscious and archetypal characters reflected in the poet's poems, such as shadow, Anima, and Anames, according to the method of Jung psychology. Finally, the symbol of "Ben" is regarded as a complete process. Then, by explor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poems and the original meanings of different Taiwan poets by the six heroic archetypes, we can find the variability of the poet's style and the form of expression. Modern character projection is played by poets as night watchmen, sailors, clowns and workers, each expressing and displaying dramatic self-images. Finally, with Taiwan Aboriginal poets as the main body, we explore the change and particularity of indigenous poets in their self-image writing.
    This paper attempts to understand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et and the image and the meaning, and the poet consciously and unconsciously puts himself into the poem. This paper can see the research results from this paper. With the foil and assistance of the image, the poet expresses himself, writes himself and transforms himself, showing the flowing and very representative self-imag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評述 3 第三節 研究範疇與研究方法 10 一、研究範疇 10 二、研究方法 11 (一)意象學 11 (二)心理分析學 17 (三)作家傳記批評研究法 24 第四節 論文架構與研究進程 25 第二章 自我實現的人格形象 29 第一節 前言 29 第二節 內在的追求 30 一、理想憧憬 30 二、生命觀照 40 三、詩的期許 43 第三節 社會政治的隱喻 47 一、社會介入 47 二、政治意識 52 第四節 小結 63 第三章 自我變形:身體隱喻與情慾想像 65 第一節 前言 65 第二節 形體比況的自我變形 67 一、鯨豚的身體幻化 67 二、女體的植物隱喻 71 第三節 情思慾望的自我變形 76 一、女性主體的情思變化 76 (一)人貓變形 77 (二)人、精衛變形 85 二、自我的性愛慾望 91 (一)人魚變形 91 (二)人獸變形 95 第四節 小結 97 第四章 自我的個體化歷程 99 第一節 前言 99 第二節 潛意識的成長 101 第三節 人格陰影的映現 107 一、「蛇」的陰影 107 二、「獸」的陰影 113 第四節 詩中的阿尼姆斯、阿尼瑪形象 116 一、阿尼姆斯原型形象 116 二、阿尼瑪原型形象 120 第五節 「本我」象徵與比況 124 第六節 小結 135 第五章 人物原型與現代角色投射 137 第一節 前言 137 第二節 「內在英雄」的人物原型 139 一、天真者:赤子之心 139 二、孤兒:孤獨與逃避 143 三、流浪者:浪跡與冒險 148 四、鬥士:女性意識 153 五、殉道者:母職書寫 158 六、魔術師:宇宙觀與文明生滅 164 第三節 現代人物角色的自我投射 167 一、「守夜人」形象 167 二、「水手」形象 171 三、「小丑」形象 175 四、「工人」形象 177 第四節 小結 183 第六章 臺灣原住民詩的自我形象 185 第一節 前言 185 第二節 「原運世代」詩人作品中的自我符號 189 一、阿勒.路索拉門(胡德夫)的動物自我 189 二、馬列雅弗斯.莫那能詩中的「抵抗圖像」 192 三、瓦歷斯.諾幹〈原住民生肖圖〉的族人圖像 195 第三節 原住民女性詩人的「生態自我」 200 一、當魚比較好:「魚」的自我 202 二、你好,怪獸:「獸」的自我 205 三、我是一棵樹:「樹」的自我及其他 209 第四節 新世代原住民詩人「自我」的兩條路徑 212 一、沙力浪:身分圖像與自白書寫 213 二、馬翊航:弱小依附的個體化情愛比況 215 (一)弱小動物 217 (二)小物品或攀附之物與人 218 (三)洞的書寫 218 第五節 小結 219 第七章 結論 221 第一節 臺灣現代詩「自我形象」中各類意象回溯與比較 221 一、動物像 221 (一)蛇意象 221 (二)禽鳥意象 222 (三)鯨豚魚意象 222 (四)走獸意象 223 二、植物像 223 三、人物像 224 (一)內在人物 224 (二)外在人物 225 四、神話像 225 第二節 臺灣現代詩自我形象研究的未來展望 226 引用書目 229 一、詩作、選集 229 二、專書 232 三、期刊論文 236 四、學位論文 239 五、其他 241 附錄:本文引用詩作目錄 243

    一、詩作、選集
    白萩:《白萩詩選》(臺北:三民出版,2018.06)。
    江文瑜:《男人的乳頭》(臺北:元尊文化,1998.11)。
    余光中:《余光中詩選1(1949-1981)》(臺北:洪範出版,1981.08)。
    利文祺:《划向天疆》(臺北:波詩米亞工作室,2009.07)。
    利玉芳:《向日葵》(臺南:臺南縣立文化中心,1996.06)。
    利玉芳:《利玉芳集》(臺南:臺灣文學館,2010.01)。
    巫永福著,沈萌華主編:《巫永福全集3詩卷III》(臺北:傳神福音文化,1996)。
    李格弟、夏宇:《這隻斑馬This Zebra》(臺北:夏宇出版,2011.09)。
    李敏勇:《多音交響.多面顯影:李敏勇精選讀本》(臺北:前衛出版,2019.10)。
    沙力浪.達岌斯菲萊藍(趙聰義):《笛娜的話》(花蓮:花蓮縣文化局,2010.12)。
    林泠:《林泠詩集》(臺北:洪範出版,1982.05)。
    林婉瑜:《那些閃電指向你》(臺北:洪範,2014.08)。
    林婉瑜:《剛剛發生的事》(臺北:洪範出版,2007.02)。
    洛夫:《昨日之蛇》(臺北:遠景出版,2018.01)。
    凌性傑:《你是我最艱難的信仰》(臺北:木馬文化,2020.05)。
    夏宇:《腹語術》(臺北:夏宇出版,2017.10五版二刷)。
    夏宇:《詩六十首》(臺北:夏宇出版,2016.09二版三刷)。
    夏宇:《摩擦.無以名狀》(臺北:夏宇出版,2017.04三版一刷)。
    夏夏:《德布希小姐》(臺北:時報出版,2018.10)。
    孫大川主編:《臺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詩歌卷》(臺北:印刻出版,2003.03)。
    席慕蓉:《七里香》(大地出版,1981.07)。
    席慕蓉:《無怨的青春》(臺北:大地出版,1983.02)。
    栩栩:《忐忑》(新北:雙喜出版,2021.01)。
    馬翊航:《細軟》(臺北:時報出版,2019.10)。
    莫那能:《美麗的稻穗》(臺中:晨星出版,1989.08)。
    許悔之:《當一隻鯨魚渴望海洋》(臺北:時報出版,1997.12)。
    陳克華:〈原以為在性愛中我們都會是獸〉,收錄於陳義芝主編:《2014臺灣詩選》(臺北:二魚文化,2015.03),頁240。
    陳克華:〈蛇〉,《中外文學》13卷6期(1984.11),頁99。
    陳育虹:《之間》(臺北:洪範出版,2014.06)。
    陳昌遠:《工作記事》(桃園:逗點文創,2020.06)。
    陳義芝:《不安的居住》(臺北:九歌出版,1998.02)。
    陳義芝:《不能遺忘的遠方》(臺北:九歌出版,1993.03)。
    陳義芝:《不盡長江滾滾來——中國新詩選注》(臺北:幼獅文化,1993.06)。
    陳寧貴:〈蛇〉,《中外文學》11卷10期(1983.03),頁83。
    曾淑美:《墜入花叢的女子》(臺北:人間出版,1987.12)。
    曾貴麟:《人間動物園》(臺北:聯合文學,2019.05)。
    游書珣:《大象班兒子,綿羊班女兒》(臺北:黑眼睛文化,2019.07)。
    楊牧、鄭樹森編《現代中國詩選I》(臺北:洪範出版,1989.02)。
    楊牧:《楊牧詩集II:1974-1985》(臺北:洪範出版,1995.10)。
    楊牧:《楊牧詩集III(1986-2006)》(臺北:洪範出版,2010.09)。
    楊瀅靜:《很愛但不能》(臺北:聯合文學,2017.11)。
    瘂弦:《瘂弦詩集》(臺北:洪範出版,2016.05)。
    董恕明:《紀念品》(臺北:秀威出版,2007.06)。
    零雨:〈語詞練習1-9〉,《中外文學》第31卷第9期(2003.02),頁234-240。
    零雨:〈語詞練習5〉,《中外文學》第31卷第9期(2003.02),頁236-237。
    零雨:《田園/下午五點四十九分》(臺北:印刻出版,2018.03)。
    零雨:《膚色的時光》(臺北:印刻出版,2018.03)。
    管管:《腦袋開花——奇想花園66朵》(臺北:商周出版,2006.05)。
    管管:《管管世紀詩選》(臺北:爾雅出版,2000.07)。
    蓉子:《青鳥集》(臺北:爾雅出版,1982.11)。
    趙天儀:《趙天儀全集1:詩卷1》(臺南:臺灣文學館,2020.12)。
    趙天儀:《趙天儀全集2:詩卷2》(臺南:臺灣文學館,2020.12)。
    趙天儀:《趙天儀全集3:詩卷3》(臺南:臺灣文學館,2020.12)。
    趙天儀:《趙天儀全集4:詩卷4》(臺南:臺灣文學館,2020.12)。
    趙天儀:《趙天儀全集5:詩卷5》(臺南:臺灣文學館,2020.12)。
    趙天儀:《趙天儀全集6:兒童文學卷1》(臺南:臺灣文學館,2020.12)。
    趙天儀:《趙天儀詩集》(高雄:春暉出版,2007.09)。
    劉亮延:《有鬼》(臺北:一方出版,2002.11)。
    潘家欣:《失語獸》(桃園:逗點文創,2016.03)。
    蔣闊宇、周聖凱主編:《我現在沒有時間了——反勞基法修惡詩選》(臺北:黑眼睛文化,2018.06)。
    鄭炯明:《鄭炯明集》(臺南:臺灣文學館,2009.07)。
    蕭蕭:《松下聽濤——蕭蕭禪詩集》(臺北:釀出版,2015.07)。
    羅青編:《小詩三百首》(臺北:爾雅出版,1979.05)。
    羅智成:《地球之島》(臺北:聯合文學,2010.11)。
    羅智成:《透明鳥》(臺北:三民出版,2012.04)。
    羅智成:《擲地無聲書》(臺北:天下文化,2000.06)。
    鯨向海:《A夢》(臺北:逗點文創,2015.01)。
    蘇紹連:《驚心散文詩》(臺北:爾雅出版,1990)。
    騷夏:《橘書》(桃園:逗點文創,2017.04)。
    二、專書
    Robert H. Hopcke著、蔣韜譯:《導讀榮格》(臺北:立緒文化出版,1997.01)。
    女鯨詩社編:《詩潭顯影》(臺北:書林出版,1999.09)。
    川合康三著,趙偵宇、黃嘉欣譯:《中國的詩學》(臺北:政大出版社,2021.01)。
    仇小屏:《篇章意象論:以古典詩詞為考察範圍》(臺北:萬卷樓出版,2006.10)。
    卡爾.榮格主編:《人及其象徵:榮格思想精華》(臺北:立緒文化出版,2013.08)。
    卡爾.榮格著、莊仲黎譯:《榮格論自我無意識》(臺北:商周出版,2019.10)。
    卡蘿.皮爾森著,徐慎恕、朱侃如、龔卓軍譯:《內在英雄》(新北:立緒出版,2020.01)。
    史書美、梅家玲、廖朝陽、陳東升合編:《臺灣理論關鍵詞》(臺北:聯經出版,2019.03)。
    弗朗西斯.波澤羅著、王燕飛譯:《女性自畫像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8.06)。
    白靈、蕭蕭、羅文玲主編:《臺灣生態詩》(臺北:爾雅出版,2012.12)。
    白靈:《一首詩的誕生》(臺北:九歌出版,2016.03)。
    安德魯.塞繆爾斯、巴妮.肖特、弗雷德.普勞特著、穎哲華譯:《榮格心理學關鍵詞》(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1.01)。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臺北:漢湘文化,2003.01)。
    江寶釵主編:《善男子的存在邏輯:陳克華文學論集》(臺北:水文出版,2016.08)。
    西格蒙・佛洛伊德著,孫中文編譯:《性學三論》(臺北:信實文化,2017.08)。
    佛洛伊德著、吳康譯:《精神分析引論新講》(臺北:桂冠圖書出版,1998.07)。
    李育霖:《擬造新地球:當代臺灣自然書寫》(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5.02)。
    李昂:《殺夫》(臺北:聯經出版,1989.04)。
    李癸雲:《結構與符號之間:臺灣現代女性詩作之意象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8.03)。
    李癸雲:《詩及其象徵》(臺北:秀威出版,2016.01)。
    李翠瑛:《雪的聲音——臺灣新詩理論》(臺北:萬卷樓出版,2007.05)。
    李魁賢:《李魁賢文集4》(臺北:行政院文建會,2002.10)。
    亞伯拉罕.馬斯洛著,梁永安譯:《動機與人格:馬斯洛的心理學講堂》(臺北:商周出版,2020.06)。
    孟暉:《「傳記式批評」研究:以中國近現代作家傳記文本為主要考察對象》(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9.10)。
    孟樊、楊宗翰:《臺灣新詩史》(臺北:聯經出版,2022.05)。
    林于弘:《臺灣新詩分類學》(臺北:鷹漢文化,2004.06)。
    林淑貞:《中國詠物詩「託物言志」析論》(臺北:萬卷樓出版,2002.04)。
    林瑜馨:《原住民族文學的非典型現象——以達德拉凡‧伊苞、董恕明以及阿綺骨為例》(臺北:秀威出版,2015.07)。
    長尾剛著、蕭雲菁譯:《圖解榮格心理學》(臺北:易博士文化,2019.12)。
    洪淑苓:《孤獨與美:臺灣現代詩九家論》(臺北:釀出版,2016.10)。
    洪淑苓:《思想的裙角:臺灣現代女詩人的自我銘刻與時空書寫》(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4.05)。
    泰戈爾著、麋文開譯:《漂鳥集》(臺北:三民書局,2018.10)。
    翁文嫻:《變形詩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09)。
    張惠菁:《楊牧》(臺北:聯合文學,2002.10)。
    梁宗岱:《詩與真》(臺北:臺灣商務,2002.11)。
    莊耀嘉編譯:《馬斯洛:人本心理學之父》(臺北:桂冠圖書,2004.06)。
    莫渝:《笠詩社演進史(1964-2014)》(高雄:春暉出版社,2014.05)。
    陳佳君:《辭章意象關鍵論》(中國大陸:金琅學術出版社,2016.06)。
    陳季同著,黃興濤、周邁、朱濤、劉雲浩譯:《中國人自畫像》(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02)。
    陳明臺:《逆光的系譜:笠詩社與詩人論》(臺北:前衛出版,2015.11)。
    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臺北:聯經出版,2011.10)。
    陳義芝:《晚來天隨筆:2020年日記》(臺北:爾雅出版,2021.03)。
    陳義芝:《傾心:人生七卷詩》(臺北:幼獅文藝,2019.03)。
    陳滿銘:《意象學廣論》(臺北:萬卷樓出版,2006.11)。
    陸揚:《精神分析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11)。
    黃宗潔:《牠鄉何處?城市‧動物與文學》(臺北:新學林,2017.09)。
    黃慧鳳:《「工」在社稷——廿世紀臺灣勞工文學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碩士論文,2004)。
    黃慧鳳:《臺灣勞工文學》(臺北:稻鄉出版,2007.09)。
    黃慶萱:《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1983.10)。
    楊牧:《奇萊後書》(臺北:洪範出版,2009.04)。
    楊牧:《亭午之鷹》(臺北:洪範出版,2006.01)。
    楊雅惠:《明而未融——抒情美典的詩思》(高雄:中山大學人文研究中心出版,2020.09)。
    楊翠:《少數說話——臺灣原住民女性文學的多重視域(上)》(臺北:玉山社出版,2018.02)。
    楊濱:《飛鳥與詩學:中國古代詩歌鳥類意象系列的主題學研究》(北京:人民報社出版社,2018.01)。
    葉慈著、楊牧編譯:《葉慈詩選》(臺北:洪範出版,1997.02)。
    詹姆斯.霍爾著,廖婉如譯:《榮格解夢書——夢的理論與解析》(臺北:心靈工坊,2006.05)。
    達瑞爾‧夏普(Daryl Sharp)著、易之新譯:《榮格人格類型》(臺北:心靈工坊文化,2012.05)。
    廖炳惠:《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臺北:麥田出版,2008.06)
    趙衛民:《新詩啟蒙》(臺北:里仁出版,2011.02)。
    德爾達.帕格爾(Gerda Pagel)著,李朝暉譯:《拉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01)。
    鄭慧如:《臺灣現代詩史》(臺北:聯經出版,2019.10)。
    蕭阿勤:《回歸現實:臺灣1970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8)。
    鍾玲:《現代中國謬斯:臺灣女詩人作品析論》(臺北:聯經出版,1989.06)。
    顏崑陽:《詩比興系論》(臺北:聯經出版,2017.03)。
    魏貽君:《戰後臺灣原住民族文學形成的探索》(臺北:印刻文學,2013.09)。
    羅伯特.強森著,徐曉珮譯:《擁抱陰影:從榮格觀點探討心靈的黑暗面》(臺北:心靈工坊出版,2021.09)。
    鐘穎:《傳說裡的心理學1:變形與狐仙》(新北:楓樹林出版社,2022.01)。
    顧蕙倩:《臺灣現代詩的浪漫特質》(臺北:秀威出版,2012.05)。
    三、期刊論文
    〈從排灣部落到臺北街頭:馬列雅弗斯.莫那能訪談〉,《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10期(2018.08),頁125-152。
    〈尋訪女園丁〉,《中外文學》27卷1期(1998.06),頁116-141。
    王建青:〈劉延陵與《詩》月刊〉,《大家》23期(2011.13),頁13。
    王德威:〈夢與蛇:何其芳、馮至與「重生的抒情」〉,《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2期(2017.12),頁46-79。
    向明:〈詩人筆下的人物〉,《臺灣詩學季刊》第21期(1997.12),頁8-9。
    李元貞:〈從「性別敘事」的觀點論臺灣現代女詩人作品中「我」之敘事方式〉,《中外文學》25卷7期(1996.12),頁14-41。
    李秋嫺:〈英雄面具下的陰影——從榮格(Carl Gustav Jung)解讀《水滸傳》武松形象的轉變〉,《高師大國文學報》32期(2020.07),頁115-142。
    李瑞騰:〈《人物詩專題》前言〉,《臺灣詩學季刊》第21期(1997.12),頁7
    李瑞騰:〈田裡的那尾「蛇」長大了嗎?——林婉瑜詩的一個側面〉,《幼獅文藝》642期(2007.06),頁8-11。
    林立婕:〈江文瑜現代詩中的情慾〉,《當代詩學》第八期(2013.02),頁173-207。
    林秀蓉:〈大地關懷與女鯨詩篇:論利玉芳的創作意識〉,《屏東文獻》18期(2014.12),頁133-152。
    林淇瀁:〈鄉土、社會與記憶:趙天儀詩世界的三度空間〉,《當代詩學》第八期(2013.02),頁145-172。
    郝俊:〈未曾離去的「水手」——劉延陵新詩導讀〉,《中國詩歌》9期(2016.09),頁136-138。
    張松建:〈一個杜甫,各自表述:馮志、楊牧、西川、廖偉棠〉,《中外文學》37卷3期(2008.09),頁103-145。
    張曉芬:〈《詩經》禽鳥詩的倫理觀探究〉,《先秦兩漢學術》第九期(2008),頁71-101。
    梁慕靈:〈論解嚴後江文瑜詩作中女性意識的轉變〉,《臺灣詩學學刊》33期(2019.05),頁143-182。
    莊祖煌:〈蛇與狐之變——論陳義芝詩中的厭倦與奮起〉,《彰師大國文學誌》第十期(2005.06),頁235-271。
    陳文成:〈尹玲詩中的自我書寫——以《一隻白鴿飛過》為討論對象〉,《臺灣詩學學刊》27期(2016.05),頁47-67。
    陳秀玲:〈詩人與大自然的對話——論董恕明《紀念品》的書寫位置〉,《臺灣詩學學刊》第二十一期(2013.05),頁149-176。
    陳俊榮:〈利玉芳的政治詩〉,《當代詩學》第四期(2008.12),頁81-104。
    陳義芝:〈借象徵的方式:王文興短篇小說人物分析〉,《淡江中文學報》21期(2009.12),頁153-176。
    陳謙:〈林婉瑜愛情詩的論辯與諷喻〉,《當代詩學》第13期(2018.12),頁95-126。
    陸皓寧:〈臺灣現代詩的雲豹書寫〉,《臺灣詩學學刊》第二十九期(2017.05),頁117-141。
    曾珍珍:〈生態楊牧——析論生態意象在楊牧詩歌中的運用〉,《中外文學》31卷8期(2003.01),頁161-191。
    曾珍珍:〈多識草木蟲魚鳥獸——訪楊牧談解識自然〉,《新地文學》10期(2009.12),頁282-286。
    曾進豐:〈論巫永福詩的「鳥獸」意象及其象徵〉,《高師大國文學報》17期(2013.01),頁129-163。
    黃羊川:〈要不要一個什麼人物?〉,《吹鼓吹詩論壇十號:小人物.詩》(臺北:臺灣詩學季刊雜誌社,2010.03),頁78-80。
    黃俐娟:〈笠詩社女詩人政治詩中「朝野政黨的監督」和「選舉亂象的批判」描寫〉《當代詩學》第四期(2010.12),頁53-81。
    楊小濱:〈歡樂、遊戲與諧趣:管管的頑童詩學〉,《臺灣文學學報》第三十六期(2020.06),頁29-52。
    楊劼:〈關於作家論〉,《當代作家評論》1997年06期,頁112-124。
    楊宗翰:〈從女性沉默主體,到以詩自我定位——以四位臺灣當代女詩人為例〉,《臺灣文學研究學報》27期(2018.10),頁213-247。
    楊瀅靜:〈黑與白的愈混愈對——從《這隻斑馬》、《那隻斑馬》看夏宇歌詞與詩之間的關係〉,《臺灣詩學學刊》第二十期(2012.11),頁27-60。
    劉正忠:〈余光中詩的抒情議題〉,《臺大中文學報》第五十四期(2016.09),頁223-263。
    劉正忠:〈楊牧的戲劇獨白體〉,《臺大中文學報》第三十五期(2011.12),頁289-328。
    劉正偉:〈試論余光中詩中的鄉愁〉,《聯大學報》第九卷第一期(2012.06),頁143-156。
    蔡知臻:〈「賦比興」在宋詞中之運用思維:以柳永〈雨霖鈴〉與辛棄疾〈破陣子〉為例〉,《國文天地》,頁101-104。
    蔡知臻:〈蕓朵現代詩之創作美學與「花」意象探析〉,《臺灣詩學學刊》35期(2020.05),頁7-44。
    鄭偉:〈詠物詩托物言志的表達技巧〉,《現代語文》2012卷2期(2012.07),頁32-33。
    鄭慧如:〈敘述的抽象化:論楊牧詩〉,《臺灣文學學報》37期(2020.12),頁37-68。
    蕭蕭:〈後現代社會裡「玄思異想」的空間詩學——以管管詩中「臉」與「梨花」的措置/錯置為主例〉,《臺灣詩學學刊》14期(2009.12),頁11-47。
    戴華萱:〈勞動與性別——楊青矗與曾心儀的女性勞工書寫比較與對話〉,《臺灣文學研究學報》31期(2020.10),頁153-189。
    謝世宗:〈如古香如今痛 疼疼原生命——《臺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論評之一:〈詩歌卷〉〉,《原住民教育季刊》32期(2003.11),頁137-144。
    鴻鴻:〈如何讓透明鳥重新歌唱〉,《聯合文學》330期(2012.04),頁47-49。
    四、學位論文
    伊象菁:《原住民文學中邊緣論述的排除與建構——以瓦歷斯.諾幹與利格拉樂˙阿(女烏)為例》(臺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
    何雅雯:《孤獨詩學:藍星詩人群的自我書寫》(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0)。
    吳孟芯:《中文四字格動物類成語之隱喻運作及教學應用——以十二生肖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2018)。
    吳思翰:《地圖與鏡子——論瓦歷斯.諾幹與夏曼.藍波安的離返路徑與精神圖像》(臺中:靜宜大學臺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
    吳添楷:《杜潘芳格、利玉芳、張芳慈詩作主題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8.10)。
    吳渝甯:《《瓦歷斯微小說》研究》(苗栗:國立聯合大學臺灣語文與傳播學系碩士論文,2016)。
    吳鑒益:《現代詩從物象到意象的藝術——以簡政珍詩作為主》(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
    李泓泊:《羅智成詩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06)。
    李癸雲:《朦朧、清明與流動——論臺灣現代女詩人作品中的女性主體》(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
    李相賢:《中國上古英雄神話研究》(臺北:臺北市立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9.06)。
    林曉祺:《瓦歷斯.諾幹原住民意識新詩鑑賞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9)。
    柯彥瑩:《現代詩中的海洋書寫——以後中生代詩人陳育虹、嚴忠政、凌性傑為討論中心》(臺中: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
    高旖璐:《《全唐詩》中「禽鳥入詩」之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9.06)。
    莊千慧:《詩人自我形象書寫研究——以紀弦、余光中為例》(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14)。
    許凱超:《以《地球之島》、《透明鳥》為中心論羅智成現代詩》(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5.08)。
    陳秀玲:《張瀛太作品中之神話思維:以「神話——原型批評」為研究框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陳雪惠:《臺灣原住民族現代詩研究(1970-2013)》(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4.06)。
    陳靜:《括弧中的回聲:論1990年代臺灣小說中的獨白書寫》(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9)。
    彭心莉:《瘂弦詩中的戲劇性角色原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20)。
    曾有欽:《「我在故我寫」——當代臺灣原住民文學發展與內涵》(臺南: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曾貴麟:《人間動物園》(花蓮: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碩士論文,2018.01)。
    黃秀閑:《原住民飲食書寫的文學/化性:以瓦歷斯.諾幹、亞榮隆.撒可努、夏曼.藍波安為觀察核心》(臺中:國立中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黃彥瑄:《王文興《十五篇小說》研究——以原型批評為主的分析》(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8)。
    黃香惠:《蓉子詩花意象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5)。
    楊瀅靜:《創化古典、鍛接當下:以夏宇、零雨的詩學為例》(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2015)。
    葉斐娜:《追尋、認同與關懷——利玉芳詩中的鄉土書寫》(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董恕明:《大陸新時期(1979-1989)小說中知識分子的處境與抉擇》(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
    董恕明:《邊緣主體的建構——臺灣當代原住民文學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3)。
    廖婉如:《祖靈的凝視:瓦歷斯.諾幹作品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7)。
    熊貴藍:《Atayal Balai——真正的泰雅人:瓦歷斯.諾幹的文學獵場》(宜蘭: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
    劉俊余:《許悔之詩作的書寫面向與美學》(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06)。
    劉錦燕:《後殖民的部落空間——析論瓦歷斯.諾幹「臺灣當代原住民文學」的主體建構》(臺北: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碩士論文,2002)。
    潘泠枏:《排灣族作家研究——以陳英雄、莫那能、利格拉樂‧阿烏、亞榮隆.撒可努為對象》(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
    蔡佩含:《站在語言的灘頭: 戰後臺灣原住民族文學與歌謠的混語政治》(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21)。
    蔡佩娟:《現代小詩研究——以瓦歷斯.諾幹、白靈、岩上為例》(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6)。
    賴俊儒:《九○年代女詩人創作美學研究——以楊佳嫻、林婉瑜為研究對象》(桃園: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5)。
    魏秀純:《陳育虹詩意象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12)。
    五、其他
    「每日為你讀一首詩」利文琪賞析〈心之鷹〉(2017年2月6日發表)。網址:https://reurl.cc/0jkp5Y。(瀏覽日期:2021年7月10日)。
    「每日為你讀一首詩」李蘋芬賞析〈心之鷹〉(2021年4月15日發表)。網址:https://reurl.cc/NrOAzm。(瀏覽日期:2021年7月10日)。
    李進文:〈【他們在島嶼寫作|瘂弦篇】李進文:想拎一首詩幽默地行過兩個夜夾著的深淵〉,網址:https://reurl.cc/e69eVW。(瀏覽日期:2022年1月9日)。
    沈眠:〈絕非善類是貓——閱讀騷夏第三詩集《橘書》〉,《聯合報》〈聯合副刊〉D3,2017.08.19。
    沈默:〈專訪《工作記事》作者陳昌遠(下):我並不害怕重複,重複是何其美麗的事〉(2020年8月30日發表)。網址:https://reurl.cc/5Grk86。(瀏覽日期:2022年1月9日)。
    紀大偉:〈【紀大偉|臺灣同志文學簡史SP】定義/同志詩〉,《博客來OKAPI閱讀生活誌》,網址:https://reurl.cc/jq8r01,(查閱日期:2021.01.23)。
    胡德夫〈飛魚‧雲豹‧臺北盆地〉於2005年發表歌曲。網址:https://reurl.cc/kZz5mn。
    徐禎苓:〈【新人新書】讀陳昌遠《工作記事》〉(2020年8月21日發表)。網址:https://reurl.cc/5Grk5z。(瀏覽日期:2022年1月9日)。
    郭強生:〈文學相對論:告白與虛構(四之二)〉,《聯合報》〈聯合副刊〉D2,2014.04.14。
    陳義芝:〈頌詞〉,《聯合報》〈聯合副刊〉D3,2017.06.28。
    臺大哲學系事件網路資源:https://reurl.cc/41Q3L2。
    蔡雨辰:〈《橘書》騷夏:生殖的問題,不是「生得出來」的人才配討論〉,《博客來OKAPI閱讀生活誌》,網址:https://reurl.cc/e3O8KM,(查閱日期:2022.05.06)。
    顏訥:〈如同悲傷農場的母牛被吸吮千萬次:馬翊航《細軟》愛的整理術〉。網址:https://reurl.cc/dGMQ38。

    無法下載圖示 電子全文延後公開
    2027/08/02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