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翁逸涵
Weng, I-Han
論文名稱: 大學入學美術術科考試招生成效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Enrollment Effect of Artistic Entrance Examination in University
指導教授: 趙惠玲
Chao, Huei-L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8
中文關鍵詞: 大學入學考試制度大學美術術科考試學業成就招生成效
英文關鍵詞: university entrance examination system, university art examination, academic achievement, enrollment effect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2669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68下載:2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大學美術術科考試是臺灣長期以來篩選藝術人才的重要制度,於十二年國民教育政策推動之際,檢視考試制度的實施成效與意義,以提供未來相關制度修定之參考,有其重要性。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即在收集多元面向的資料,以探討當前美術術科考試制度的實施成效。為達研究目的,以臺灣師大美術系與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系師生為研究對象,利用推論統計分析學生入學前、後成績之相關性以探求考試制度之有效性,並透過問卷調查法瞭解學生對美術術科考試實施之態度,最後使用訪談法探求美術科系教師籌畫考試之經驗以及對考試制度與選才的觀點。
      本研究結果發現,在美術科系學生入學前、後成績之相關性部分,普遍為低度正相關,而師大學生之指考「地理」與「基礎水墨」有達到中等正相關,「國文」與大學「基礎水彩」則呈中等負相關。此外,透過「個人申請」入學之學生,其大學學業表現高於「考試分發」入學之學生。在學生態度部分,整體而言,學生對美術術科考試時之態度為中等偏正面,而「考試空間」為學生認為亟待改善之項目。在教師觀點部份,美術科系教師認為術科考試制度有其特殊性與必要性,而現行制度讓各科系依照培育人才目標採彈性採計分數,在少子化造成校系招生壓力日益增加之際,各校對於術科採計與否及採計比例會參酌人才培育目標及招生率做各自權衡,未來若能開放獨立招生,或許能更加滿足各校系之需求。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結論與建議,期望能提供未來進行相關研究或政策修訂時之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efficacy of the entrance exams for college of art. We enrolled teachers and students from the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of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and Department of visual Arts of University of Taipei, and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of admission scores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by grade point average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entrance exams. We also did qualitative research through the student’s view toward the effectiveness of entrance exams, and finally interviewed professors who participate in conducting entrance exams to share their experience.
      The quantitative statistics showed the admission scores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after admission are mostly weak positive correlation. Only “geographic” had moderate positive relationship with “basic ink painting”, while “mandarin” had moderate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basic watercolors technique.” Students admitted via “personal application” have significantly higher grade point average over students admitted via “examination and placement” In our qualitative research, students in the overall scale of the attitude have moderate positive feedback towards entrance exam. The space taken for entrance exam are the most unsatisfied subject from students. From interview of professors participating in conducting entrance exams, most of teachers affirm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skill subject test in national entrance exam has its particularity and necessity. Current system let different schools use weighted score according to their own goal of cultivation of talent. However, low birth rate raise pressure on schools in student enrollment and schools also take enrollment rate into their consideration. If independent enrollment and individualized entrance exam can be implemented in the future, it would probably meet schools need more.
      Finally, according to our conclus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an be expected to provide relevant references for future research or policy changes.

    目次 謝誌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圖次 V 表次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四節 名詞釋義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2 第一節 大學美術術科考試制度之發展 12 第二節 大學多元入學方案招生制度之發展 21 第三節 招生成效之相關研究 29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3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9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工具 45 第四節 研究實施程序 56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6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9 第一節 學生入學前後成績分析 69 第二節 學生對美術術科考試之看法 78 第三節 教師對美術術科考試之看法 9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3 第一節 結論 123 第二節 建議 128 參考文獻 132 附錄 140

    中文部分
    大考中心(2002)。大學美術類術科入學考試規劃案研究報告書。臺北:大考中心。
    大考中心(2002a)。92學年度大學入學術科考試變革。選才,96,17-22。
    大考中心(2002b)。92學年度術科考試說明。臺北市:作者。
    大考中心(2003)。93學年度大學多元入學方案簡要說明。臺北市:作者。
    大考中心(2011a)。101大學術科考試報名概況。選才,208。2015年11月2日取自http://www.ceec.edu.tw/CeecMag/Articles/208/208-02.html。
    大考中心(2011b)。大學術科考試歷年報名人數統計表。臺北市:作者。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2002)。大學美術類術科入學考試規劃案研究報告書。臺北:大考中心,40。
    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2011a)。101學年度大學考試入學分發招生簡章。臺北市:作者。
    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2011b)。101學年度大學術科考試簡章。臺北市:作者。
    尤智誠(2009)。澎湖縣國中技藝教育實施現況與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
    王秀槐、黃金俊(2010)。擇其所愛、愛其所擇:從自我決定理論看大學多元入學制度中學生的科系選擇與學習成果。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5(2),1-27。
    王家通(2005)。多元化教育改革趨勢與問題。教育研究與發展,1(2),1-17。
    王麗雁(2008)。臺灣學校視覺藝術教育發展概述。鄭明憲(編),臺灣藝術教育史(105-162)。臺北市:藝術教育館。
    王麗雁、鄭明憲 (2011)。蛻變中的成長--臺灣視覺教育百年。美育,180,頁6-15。
    丘愛鈴(1998)。我國大學聯招政策變遷之研究(1954-1997)(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丘愛鈴(2008)。臺灣政治解嚴以來大學入學考試的變革。蘇永明、方永泉(編著),解嚴以來臺灣教育改革的省思(195-240)。臺北市:學富文化。
    丘愛鈴(2012)。繁星推薦擴大招生名額政策之問題分析。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1(10), 76-78。
    丘愛鈴(2013)。十二年國教變革下高中課程與大學多元入學方案關係之研究。課程研究,8(2),23-52。
    田芳華、傅祖壇(2009)。大學多元入學制度:學生家庭社經背景與學業成就之比較。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4(1),209-233。
    江采凌(2014)。檢視多元入學政策之考試與招生-國立交通大學之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
    余秋芬(2005)。高中學科能力測驗成績與大學入學後學科學習績效之相關性研究-以中國文化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
    李佳玲(2002)。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學科能力測驗與高中在校成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
    周進興(2008)。大學術科考試的演變(1949~2000)。大考中心選才通訊,172。2016年9月22日取自http://www.ceec.edu.tw/CeecMag/articles/172/172-11.htm
    宗亮東、程法泌(1979)。大學入學考試成績與高中、大學在校成績之相關研究-第一期研究報告提要。測驗年刊,26,1-3。
    林埔生(2008)。臺北縣國中技藝教育學程實施成效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
    林清山(1974)。大學指考根據原始總分數錄取的缺點及其改進之建議。測驗年刊,21,75-77。
    施並錫(2003)。變革術科考試改善臺灣美術教育。施並錫,畫布之外(243)。臺北市:前衛出版。
    施並錫(2008)。早期臺灣美術中的反抗與妥協:百年來臺灣美術主體性的艱難延展。論文發表於「夏季學校:探源與形塑-臺灣美術與文化運動研習營」。明臺高中。2015年12月22日取自http://www.twcenter.org.tw/g03/g03_11_03_01.pdf
    柯正峰(民 88)。我國邁向學習社會政策制訂之研究-政策問題形成、政策規劃及政策合法化探討(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洪劭涵(2002)。想當藝術家,來不來?。臺灣美術教育專輯。大趨勢5,17-20。
    洪朝家。歷屆大學聯考考題二十年表。民104年9月3日,取自:http://www.charts.kh.edu.tw/teaching-web/98watercolor/5.html
    胡茹萍(2014)。實務選才之另類思考。中等教育,65(2),32-44。
    倪再沁(1991)。經濟的美術教育-臺灣美術教育批判。雄獅美術,243,178-186。
    孫依琳(2012)。大學術科考試對高中美術班教學之影響—桃園地區高中美術班師生的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徐瑋蔓(2014)。美術補習班的經驗對美術態度之影響:以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學系大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
    秦夢群(2004)。大學多元入學制度實施與改革之研究。教育政策論壇,7(2),59-84。
    馬向青(民90)。我國高級中等學校入學制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高明峰(2005)。大學入學考試體育組術科考試成績分析研究。體育學系系刊,5,115-119。
    高震峰(2001)。我國大學美術類相關科系學生入學術科考試與大學學業成就之相關性研究:以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美勞教育學系為例。藝術教育研究,2,1-35。
    張鈿富、葉連祺、張奕華(2005)。大學多元入學方案對入學機會之影響。教育政策論壇,8(2),1-24。
    張碧如(2017)。特殊選才機制形塑大學教育改革的展望。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2),26-30。
    教育部(1996)。85 學年度大學術科考試簡章。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1)。90學年度大學術科考試簡章。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3)。大學多元入學之問題與檢討專案報告。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4)。95 學年度大學術科考試簡章。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5)。藝術教育政策白皮書。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0a)。多元入學。臺北市:作者。2015年12月22日取自http://history.moe.gov.tw/policy.asp?id=3
    教育部(2010b)。回應全教會要求暫緩「100學年度繁星計畫併入甄選入學」之相關說明。教育部電子報,411。2015年12月22日取自http://epaper.edu.tw/news.aspx?news_sn=3186
    教育部(2011a)。近十年大專校院校數統計。臺北市:作者。2015年12月22日取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overview03.xls
    教育部(2011b)。近十年大學聯招(指考)錄取率。臺北市:作者。2015年12月22日取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overview09.xls
    許佩玲、林邦傑(1982)。我國大學學業成就之預測。測驗年刊,29,51-62。
    郭生玉(1988)。心理與教育研究法。臺北市:精華書局。
    郭英慈(2005)。大學多元入學方案評估之研究—利害關係人的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
    陳世勳(2009)。高中或高職~關於高職美術科的術科考試的對話。2011年12月22日取自http://blog.yam.com/happylifetree/article/19541115
    陳昌媛(1999)。大學科系與高級中學對大學甄試入學之態度評估與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東吳大學。臺北。
    陳建州、劉正(2004)。論多元入學方案之教育機會均等性。教育研究集刊。50 (4),115-146。
    陳柏甫(2005)。多元迷思?大學多元入學制度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北。
    陳韋鑑(2016a)。藝術領域為什麼反映這麼冷?--大學美術術科考試。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2016年12月24取自http://talks.taishinart.org.tw/event/talks
    /2016020403
    陳韋鑑(2016b)。觀察:關於(美術)術科考試科目之一的「美術鑑賞」。藝術書寫工廠。2016年12月24取自http://news.deoa.org.tw/index/contentpage?id=17
    陳宸如 (2002)。我國美術資優教育鑑定意見調查之試探性研究。資優教育研究,6 (1),89-127。
    陳宸如 (2004)。談特殊才能之視覺藝術(美術)才能優異學生的鑑定。美育,138,84-96。
    陳榮華(1975)。大學聯招成績能預測什麼?測驗年刊,22,95-98。
    陳瓊花(2003)。臺灣地區高級中學暨大專院校一般藝術教育現況普查及問題分析研究報告。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陳議濃(2011)。美國藝術教育的發展與趨勢。南臺學報,36 (4),97-112。
    傅斌暉(2004)。審美知能測驗研究-以九十二學年度臺北縣國民中學美術班聯合招生甄試審美知能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雄獅美術(1991a)。「展望臺灣新美術」座談會系列之一。雄獅美術,241,141-168。
    雄獅美術(1991b)。「展望臺灣新美術」座談會系列之三。雄獅美術,243。
    黃冬富(1994)。學校美術教育與臺灣美術發展。美育,52,38-45。
    黃冬富(2011)。戰後臺灣中等學校美術師資培育的主軸—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的歷史發展(1947年~)。臺灣美術,83,40-71。
    黃彥碩(1998)。臺灣美術教育年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黃春木(2004)。戰後臺灣社會升學主義之形成與發展。建中學報, 10,197-217。
    黃龍欽(2010)。從教育機會均等反思高中繁星計畫入學制度之施行:以南投縣某所高中為例。教育與社會研究,21,117-145。
    楊玉惠(2011)。大學繁星計畫執行成效之探討。高等教育,6(1),79-110。
    楊玉惠(2012)。大學繁星計畫學生學業成績表現分析。教育政策論壇,15(4),63-94。
    楊玉惠(2014)。不同入學管道之大學生學習經驗與成效分析(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
    楊思偉(2006)。推動十二年國民教育政策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52(2),1-31。
    楊深坑(2008)。社會公義、差異政治與教育機會均等的新視野。當代教育研究,16(4),1-37。
    溫侑柯(2005)。應用資料探勘之關聯法則探討大學入學成績對在學成績的影響—以資管系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研究所,嘉義縣。
    詹志禹,許嘉家。(2011)。招生選才過程中不同甄審項目的實質影響力。測驗學刊。58(4),613-638。
    管美蓉(2004)。大學入學考試制度與教育控制:臺灣地區的歷史考察(1949-2001)(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史學研究所,臺北市。
    臺北藝大(2011)。國立臺北藝術大學101學年度學士班招生簡章。臺北市:作者。
    趙惠玲(2003)。典範與妥協:我國中學階段視覺藝術師資之培育。藝術教育研究,5,49-81。
    趙惠玲(2010)。寧靜的革命:談王秀雄教授對臺灣藝術鑑賞教育的啟蒙與傳承。載於典範與風華:王秀雄教授藝術教學與研究成就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95-108)。臺北市:臺灣師範大學。
    齊偉先(2013)。藝術的社會學啟蒙:以身體技藝為建構基礎的社會美學。台灣社會學,(25),1-44。
    劉源俊(1998)。臺灣大學入學制度的改革。教育資料文摘,242,105-114。
    潘小雪(1991)。沒有人接的雷聲,在玻璃上哭著─再談藝術教育。雄獅美術。243,169-177。
    鄭秀貞(2004)。國民中學技藝教育執行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
    鄭秋霞(2002)。從教育改革談臺灣地區大學入學制度之變革(1994-迄今)(未出版之博士論文)。未出版博士論文,南華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嘉義縣。
    鄭淳恭(2003)。臺灣大專美術組術科考試制度發展及其問題之研究(1954~2003); 創作說明:藝術教育識別系統之設計製作-以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臺北。
    盧雪梅(1998)。實作評量的應許、難題和挑戰。教育資料與研究,20,1-15。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教育論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外文部分
    Bergh, A., & Fink, G. (2008).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enrollment, and income inequality. Social Science Quarterly, 89, 217–235.
    Chao, H. L. (1999). A study of the reform of Taiwanese art teacher educ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1999 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Convention, Washington, D.C., USA.
    Chao, H. L. (2000). Art, lives, stories: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beliefs of traditional and non-traditional Taiwanese secondary preservice art teacher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State College, USA.
    Corazzini, A., Dugan, D., & Grabowski, H. (1972). Determinants and distributional aspects of enrollment in U.S.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7(1), 39-59.
    Donna, K. B. (1992). The feasibility of standardized performance assessment in the Visual Arts: Lessons from the Dutch Model.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34(1), 1113-1120.
    Donna, K.B. (1997). Visual arts criteria, objectives, and standards: A revisit.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38 ( 4 ), 217-231.
    Fan, T. (1996). Prediction of academic achievement for college computer science majors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Oregon State University, USA.
    Hossler, D. (1984). Enrollment vanagement: An integrated approach. New York: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Board.
    Kvale, S. (1996). InterViews—An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 interviewing. Thousand Oaks, CA: Sage.
    Lavin, E. D. (1965). The prediction ofacademic performance: A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review of research.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McMillan, J. H., & Schumacher, S. (2001). Research in education: A conceptual introduction. New York: Longman.
    Paulsen, M. B. (1990). College choice: Understanding student enrollment behavior. ASHE-ERIC Higher Education Report no. 6. Washington, DC: The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