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多樣性好像離我們一般人的日常生活很遠,但若生態中有些角色的消失可能會直接影響人類的社會。臺灣大學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學程的孫烜駿老師認為:「不同的動物、植物、昆蟲等等,他們扮演的角色,對於整個陸域生態系的維持是非常重要的。」,他將帶我們從生態環境中的「分解者」─埋葬蟲的角度來看看SDG15 陸域生命的議題。
完整內容將以2則人物專訪(SDG15與監測的必要性、棲地保護的解決方案)及Podcast節目呈現!
行為生態學家,對於生物多樣性在快速變遷的世界中,是如何形成並持續存在感興趣。尤其關注環境變化如何影響埋葬蟲與其蟎蟲之間的互動結果,以及這些變化如何引發生態系統功能的變化。2023年與美國密西根大學研究團隊合作,發現溫度能調節病原菌在寄主體內的感染機制,此項發現也推翻「地球暖化愈嚴重,流行病愈多」的假說。
由孫烜駿老師挑選了3個,你一定要關注的主題關鍵字,分別是:棲地恢復、生物多樣性、共同參與。依據老師挑選的關鍵字,精選華藝線上圖書館中的相關研究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