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6.104.127
  • 期刊

所得確定與不確定情形下家戶房屋需求與區位選擇之比較研究

Comparative Research of the Household's Housing Demand and Location Selection under Income Certainty and Uncertainty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由於傳統的經濟學在分析經濟現象或解释人類經濟行為時,常常假設生產者、消费者及生產因素供给者均聚集於同一區位(Location)上,因此運輸(或交通)成本及經濟單位的空間分佈形態並不受到重视。此種假設顯然無法充分反映經濟活動的真實狀況,因而導致近代空間經濟學(spatial economics)的興起。將空間因素納入經濟現象的分析中,可能會產生一些與傳統(非空間)經濟學不同的結果。這些結果更能圓滿地解釋真實社會的情況。 經濟單位在從事經濟決策時,面對著錯綜複雜、瞬息萬變的世界,往往因掌握的資訊(information)有限,或多或少總有一些無法確定的因素存在,使其面臨了如何在不確定(uncertainty)情形下從事最適經濟決策(optimal economic decision)的問题。不確定情形下的最適經濟決策和確定(certainty)情形下的最適經濟決策有何不同?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的經濟課题。 在區域及都市經濟學(regional and urban economics)的领域中,Mai(1981)首先正式地以數學模型將不確定性因素引入廠商區位決策理論中(註1),將空間因素和不確定性結合,為空間經濟學注入了新的生命。另一方面,家戶(household)處於確定情形下,對房屋需求與區位選择之行為理論已有相當多的文獻曾加以討論,其中最具代表性者如:Alonso(1964)、Muth (1968)及Henderson(1977)。然而,對於在不確定情形下,家戶房屋需求與區位選擇之理論探討,文獻上相當少見,值得参考的包括:Andrulis (1982)、DeSalvoand Eeckboudt (1982)及Ioannides (1983)。他們在分析問题時,或使用特殊型態的效用函數,或賦予不確定性以特殊的機率密度函數,在數學的處理上顯得繁瑣,卻又不夠一般化(generality)。 本文的目的即針對前述文獻上的種種缺失,嘗試利用Rothschild and Stiglitz(1970)定義不確定性增加所使用的”mean preserving spread”概念,採用Sandmo(1971)不確定性的全面衝擊(overall impact of uncertainty),並配合Sandmo (1969) (1970)所提風險规避者(risk averter)其行為符合「跨期風險規避程度遞減」的假説(hypothesis of decreasing temporal risk aversion),以一個相當一般化的分析方式來研究當所得發生不確定,而家戶為一風險規避者時,對房屋的需求量舆區位選择的全面衝擊效果。

關鍵字

無資料

並列摘要


This paper applies a very general method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income uncertainty in housing demand and residential location. Under some reasonable assumptions, it can be show that the overall impact of income uncetrainty will cause a risk-averter to chose a smaller house and to live closer to the CBD.

並列關鍵字

無資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