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7.103.8
  • 期刊
  • OpenAccess

博物館的藏品是誰的?:幾個文物回歸例子初探

Who Owns Museum Collections? : Discussion of Repatriation Issues with Some Examples

摘要


博物館在西方殖民的過程中,曾是見證國家擴張的收藏室,也是知識宰制的重要據點,然而博物館理念在公共性的強化下,將博物館的關懷從「物」的保存指引到「人」的尊重,雖不斷提昇了博物館的倫理要求,也造成面對過去歷史的難題。西方對世界的衝擊帶來了啟發,尤其在民族、人民等概念的歷史建構中,流失的文物成為殖民侵略的刻痕,雖然博物館對於倫理的嚴格要求,已是一種歷史的自我反省,可是站在被掠奪的原持有者角度,標本回歸原主才是最佳的彌補方式。博物館該如何達到最大程度的終極關懷?當博物館在這些事情失去主動性,也等於將文物置於不穩固的基礎,博物館必須肯定自我存在的價值,可以跨越立場的鴻溝,站在更高的公益角度說服大家,即使文物標本回歸到原屬地區,也是站在全人類的角度出發,肯定將文物回歸到脈絡的做法,是有助於保存人類多元文化的價值,不僅文物原屬者的後人有責任保護,作為人類的一份子也當盡力,相信能夠在回歸脈絡的訴求中,以開放的態度面對,並嘗試各種合作可能的博物館,才能在公平正義的原則下,成為真正守護著理想與尊嚴的繆思殿堂。

關鍵字

無資料

參考文獻


Bruce Bower、Corey S. Powell原著、何傳坤摘譯(1992)。化石歸檔將不是夢:電腦化保存爲再入土的遺骨回歸科學。博物館學季刊。8(3),77-79。
Gustaaf Houtman原著、王嵩山譯(1988)。大英博物館人類館的現況與未來。博物館學季刊。2(1),65-70。
王嵩山(1990)。人類學與博物館倫理。博物館學季刊。4(4),31-40。
中國時報(1998/09/25)
施明發、李子寧編(1999)。臺灣省立博物館創刊九十年專刊。臺北:臺灣省立博物館。

被引用紀錄


李金賢(2013)。衝突與共作─博物館「木乃伊柯象」的返鄉與展示〔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35/TNUA.2013.00067
王世安(2016)。台灣有形歷史保存法制發展史(1895-2015):從國家目標與權利保障之互動談起〔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601192
葉芳芸(2009)。論博物館展示中的文物從實體到虛擬〔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14-080920091551150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