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22.171.136
  • 學位論文

胖小孩,誰之過?兒童肥胖的國家治理與階級化的健康親職

Who’s to Blame for Our Fat Kids? Analysis of Governance on Overweight and Obese Children and Parenting on Health for Different Classes in Taiwan

指導教授 : 藍佩嘉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戰後台灣社會看待「肥胖兒童身體」的方式出現巨大的轉變。過去養出身形肥滿的「小泰山」被看作是富強家國的象徵,但在六十年後的今日卻成為國安危機,進而被看作是不當親職下的產物——我將其歷史變遷稱為「失格親職敘事」。歷史觀念的變遷也影響了台灣的肥胖防治健康政策制定者(國民健康署),在在將「養出肥胖兒」的責任歸咎於家長身上。國家既有的健康政策及其介入計畫內容,在在是以失格親職作為治理標的,期待能夠補充家長知識,改善問題家長的不當教養模式。如此的健康政策邏輯不但忽略了個別家庭的處境及社會位置,更落入國家與家長相互指責的對立局面。 透過對中產階級與勞工階級肥胖兒家長的深度訪談,承繼既有文獻對階級化親職的討論,進一步舉出兩種當代健康親職的理念型。中產階級家長主要透過醫療風險的方式理解孩子的肥胖體型,不但採取生活化、細緻且持續地日常飲食監控,並定位這些管控的目的是能夠及早替孩子排除未來的風險。受到社會結構的影響(特別是學校與職場),穿插於「協作培養」教養方針之中的日常餐食工作安排往往出現各種矛盾與妥協。勞工階級家長主要秉持著「自然成長」的教養方針,視孩子的道德與獨立性為教養益品,以尊重子女選擇為優先。家長多採取「體能觀」作為健康的判準,並不相信國家及科學專家所制訂出來的身形標準(BMI)可以反映子女健康。勞工階級家長相信只要孩子長大,其意志能力變化發展成熟,繼而可能自主的開啟改造身體的循環,家長沒有必要介入,因而也使得預防性的醫療介入或者持續性的身體管理變得多餘。

關鍵字

健康親職 階級 肥胖兒童

並列摘要


無資料

參考文獻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農復會),工作報告:第1期-第20期。
王元玲(2009)兒童肥胖與自尊關係及影響減重成效相關因素之探討。中原大學心理學系碩博士論文。指導教授:梁培勇、譚偉象。
王楷皓(2005) 地區剝奪、父母教育程度和兒童肥胖的關係。國立台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行政院衛生署(2011)。2005-2008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2007)代謝症候群防治工作手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