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4.212.145
  • 學位論文

多元入學作為階級過程:學校組織介入與階級不平等

Multiple College Admission Programs as Class process: School Organization intervention and Class Inequality in Taiwan

指導教授 : 藍佩嘉

摘要


台灣自2002年大學多元入學制度正式實施以來,高等教育體制評價、篩選學生的標準,由「獨尊智育」轉而強調「多元學習」,升學競爭也從純粹比拼學科考試分數,納入傾向肯認中產階級慣習與文化資本的書面資料及面試審查機制,因而引發社會爭論,認為推甄申請形同開啓了「多錢入學」的教育投資戰爭,進而導致再製、強化階級不平等的教改惡果。 本文認同家庭親職教養及教育投資作為階級再生產機制的重要性,但認為「多錢入學」論述過度簡化階級作用的方式,而忽略了學校教育過程面對多元入學制度所扮演的角色及影響,也反對既有量化研究中過於靜態、穩定的階級因果鏈。透過爬梳文獻、深度訪談與田野觀察之質化研究方法,本文首先指出「考試先行」及「科系招生」的入學制度設計,如何提高升學資訊門檻、強化社會資本的重要性。其次,分析學生社經組成不同之明星高中與一般社區高中,學校介入學生推甄申請歷程之異同,如何展現在課程活動、班級與諮詢輔導等三大系統的組織行動,讓學生得以在家庭之外,享有學校提供的活動經歷累積機會,以及諮詢輔導協助;並且,進一步指出階級不平等的具體運作機制,在於「階級慣習的組織化」和「學校結構的資本化」之兩種動態階級過程,強調學生階級背景和學校結構條件如何建構、形塑出兩校階級化的升學輔導實作,透過社會、經濟、文化與象徵資本的吸納、累積、轉換、生產與分配,進而影響升學資源的可及性與學生之升學優劣勢。最後,奠基於學生的升學準備困境、教育工作者所面臨升學輔導的結構性限制,本文也試圖提出制度反思與政策改革之可能方向。 透過打開量化研究所難以處理的「黑盒子」,本文一則揭露學校組織運作如何作為家庭階級力量之中介機制,一則指出學校內部的異質性與複雜性;同時,學校體制不只是各社會階層競爭的目標本身,或者優勢階級所操控運用的工具,而是一相對獨立自主的行動主體,藉由和家庭、大學端和補教市場之間複雜的交織互動,成為多元入學制度背後影響階級不平等的重要機制。 關鍵詞:多元入學、階級不平等、社會組織、資本、學校、教育

並列摘要


參考文獻


藍佩嘉(2014)做父母、做階級:親職敘事、教養實作與階級不平等。台灣社會學27: 97-140。
參考文獻
Adrie Kusserow (2004) American individualisms: Child rearing and social class in three neighborhoods. Palgrave Macmillan.
Bernstein, Basil (1974) Class, Codes and Control: Theoretical Studies Towards a Sociology of Language. 2nd ed. New York: Schocken.
Bourdieu, Pierre (1984)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ment of Tast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