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1.41.214
  • 學位論文

明清戲曲中「女扮男裝」情節之性別意涵

Gender Studies of Female Cross-dressing in Chinese Opera during Ming and Ching Dynasty

指導教授 : 王安祈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扮裝的性別越界是對社會性別顛覆的挑戰,中國長久以來的父權思想,透過經典典籍、禮儀條規加以落實規範,「扮裝」被視為一種「服妖」的負面行為。然而,明清時期,傳奇、小說中大量出現的女扮男裝情節與現實生活中才女的增加,卻體現了此一時代性別思潮的鬆動與改變。   明清時期女扮男裝的彈詞、小說文本已有較多前賢研究,然而傳奇卻是研究女扮男裝故事中較缺乏的一塊。本論文以徐渭《四聲猿》為始,何珮珠《梨花夢》為終,期間歷時兩百多年,共蒐集四十三個文本,嘗試梳理明清時期「女扮男裝」戲曲故事的傳統脈絡、觀念突破、書寫者的書寫策略、戲曲文類的特殊性並比較不同生理性別作者的書寫差異,從而展現出的性別文化意義。   明清時期的社會背景,在重情思潮興起、服飾制度鬆動及戲曲頻繁的性別轉換演出下,對既有的女性刻板印象起了反動,女性的才、性、情都在女扮男裝作品中得到進一步的深化。女子有才被普遍的提出,成為佳人必備條件,而明清女劇作家更藉由「擬男」方式表達對社會性別不公的不滿,吐露展現自我才學的渴望;具有雙性特質的女性角色成為傑出的女英雄、女丈夫典範;女性在情感上的大膽追求、情感表達,更顛覆傳統被動佳人的角色形象,甚至在李漁及何珮珠筆下已觸及女性同志情誼模糊地帶的情感書寫。這些有別於傳統書寫的角色形象,呈現了明清時期對性別觀不同於前代的想像。 然而,雖然在性別對話上已有突破,父權思想仍然是牢不可破的主流價值觀,戲曲蘊含的文人主體、風教觀、程式性,仍相當的影響了作品的寫作方式,作者藉由動機、情節設計、道德評價等方式,將此一扮裝的脫序行為重新納入父權正軌,再度強化女性的社會性別、貞節意識與一夫多妻的「理想」家庭模式,甚至連女性作家都無法擺脫父權意識的影響,結局往往只能藉度脫方式尋得救贖。女性,仍然是父權思想下被描繪投射的他者。

關鍵字

扮裝 父權 書寫策略 才女 擬男 風教 他者

並列摘要


無資料

並列關鍵字

cross-dressing patriarchy writing strategy feminism other

參考文獻


曾永義:《說戲曲》台北:聯經出版社,1976。
蔡宜蓉:《明末清初「女扮男裝」故事研究》,新竹:私立元智大學碩士論文,2009。
洪子薇:《論沈起鳳《紅心詞客四種》的類型書寫與追求》,台北:台灣大學碩士論文,2008。
王爾敏:《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台北:華世,1978。
蔡祝青:〈世間好事屬何人?不在男兒在女子──徐渭筆下的女英雄、女狀元形象(下)〉,收於《婦言縱橫》,第68期,2003年10月。頁86-92。

被引用紀錄


林秀嬪(2012)。姻緣故事寶卷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2.01713
郭奕蘭(2012)。徐渭《四聲猿》版畫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300317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