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4.59.231
  • 學位論文

花蓮地區梅雨季降水特性與豪(大)雨個案診斷分析

指導教授 : 陳泰然

摘要


本研究利用1996至2003年5、6月中央氣象局自動雨量測站逐時雨量資料進行研究,結果顯示花蓮地區梅雨季降雨,5月份降雨日數較多,大雨與豪雨日數則為6 月份較多。降雨強度亦為6月較強。若依地形區分,山脈地形在降雨日數與降雨強度都較沿海與縱谷強,且最大降水發生於午後,顯示白天太陽加熱及局部地形效應在花蓮地區扮演重要角色,在沿海地形上,午後至夜晚有相對較大降雨。此外午後對流也有從山脈形成而後移行至縱谷與沿海的現象。豪(大)雨發生原因大都與鋒面有關,發生於地面鋒面過境時機率最高,在日夜變化上,鋒後無明顯日夜變化;鋒前則集中於午後,分析結果顯示鋒前盛行暖濕西南氣流,受到中央山脈阻檔,較不易造成花蓮地區豪(大)雨發生。 選取1998年6月3日花蓮地區豪(大)雨個案進行診斷分析,該個案為鋒上型個案。當日豪(大)雨事件發生與台灣東南部海上形成的中尺度渦旋有關,中尺度渦旋造成風場的轉變,導致氣流與地形間的輻合增加,配合豪(大)雨發生前就存在著低層暖濕不穩定的大氣環境與低LFC高度,皆有利於當日豪(大)雨的發生。透過個案模擬,控制實驗的結果顯示中尺度渦旋於0900 UTC旋生,1800 UTC後逐漸消散,渦旋形成後往東北方向移動。無地形的實驗亦產生中尺度渦旋,但生成時間提早且隨時間往東北偏移明顯,無潛熱釋放的實驗則中尺度渦旋無法維持,且位置、強度及生命期都與控制實驗相差甚大。在低層輻合與降水分布模擬顯示,控制實驗模擬結果較接近實際觀測結果,無地形實驗與無潛熱釋放實驗在花蓮沿海無低層輻合,且降水分布與實際觀測相差甚大。

並列摘要


無資料

並列關鍵字

Mesovortex heavy rain sensitivity test

參考文獻


丘台光與廖學鎰,1984:華南及鄰近地區中尺度對流系統之研究。大氣科學,11,85-100。
丘台光與劉復誠,1985:民國73年6月3日台灣北部地區豪雨之個
伍婉華與林松錦,1990:華南地區梅雨鋒面之特性分析。大氣科學,18,265-285。
林松錦與王溫和,1992:梅雨鋒面之鋒生過程。大氣科學,21,63-78。
紀水上與陳泰然,1989:第一階段TAMEX密集觀測之個案對流系統與降水研究。大氣科學,16,14-3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