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28.203.143
  • 學位論文

從Markus與Kitayama的能動性模型檢視Wendt的能動者論述

Inspecting Wendt's agent discourses by Markus & Kitayama's Models of Agency

指導教授 : 石之瑜

摘要


本文的貢獻在於透過一種學科的他者(心理學),揭露Wendt與Waltz國際關係理論研究中能動者隱含的特定文化預設。人們對於所處的環境當中的許多文化預設是視而不見的,同樣的學科文化內的研究者不容易發現內部的文化預設。透過與Markus和Kitayama的能動性模型參照,發現Waltz結構現實主義與Wendt國際關係建構理論雖然有許多差異,但兩者的國家能動者想像卻都承載了特定的文化預設(一種屬於中產階級受過大學教育以上的歐裔美國人價值與生活實踐。)。這種的預設藉由在國際關係理論研究的雙重身份(對外在客觀的描述與一種外交行為教戰手則),不斷的被推廣、實踐與再造。因此有必要進一步省思這種被隱含的特定單調文化脈絡預設下對於國際關係理論研究發展的影響,以及檢視文化與知識脈絡的關係。透過與他者的參照重新認識自我,幫助國際關係理論研究進一步開展。

並列摘要


無資料

並列關鍵字

Wendt agent models of agency Markus Kitayama self disjoint model cojoint model

參考文獻


石之瑜 (2000):〈現實主義國際政治學的知識脈絡〉。《問題與研究》39卷,7期,37-53。
黃旻華 (2000):〈評「論國際關係理論中的建構主義」〉。《問題與研究》,39卷,11期,71-91。
朱瑞玲 (1993):〈台灣心理學研究之本土化回顧與展望〉。《本土心理學研究》,1期,89-119。
楊國樞 (1993):〈我們為什麼要建立中國人的本土心理學〉。
鄭端耀 (2001):〈國際關係『社會建構主義理論』評析〉。《美歐季刊》,15卷,2期,199-229。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