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8.234.83
  • 學位論文

論布希亞的《美國》︰美國形象的生產與消費

On the «Amérique» of Jean Baudrillard: The Production and the Consumption of American’s Image

指導教授 : 吳錫德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篇摘要未授權

關鍵字

美國形象 符號消費 擬仿物 擬像 超真實 內爆 沙漠

並列摘要


This abstract would not be displayed due to no authorization.

參考文獻


Baudrillard, J., The Ecstasy of Communication. New York: Semioteat, 1998
李英明,《網路社會學》,台北:揚智,2000。
翟本瑞,《網路文化》,台北:揚智,2001。
黃莉珺、楊裕富,〈普普設計運動之後現代美學分析〉,《設計研究》,第8期,2008年7月,頁128-135。
Baudrillard, J., Le Système des objets, Paris: Gallimard, 1978

被引用紀錄


陳瑛璟(2016)。視覺消費:以觀光凝視為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16.00684
李亞珍(2014)。擬像與符號消費理論之應用─以南投「妖怪村」景區為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14.01156
Kuo, H. H. (2012). 論布西亞之擬仿現實:以電影駭客任務對其理論之誤論為例 [master's thesis, Tamkang University]. Airiti Library. https://doi.org/10.6846/TKU.2012.01324
許明棻(2011)。當代法國形象之型塑與策略〔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11.00854
王君瑜(2011)。布希亞的現代社會與象徵交換理論-以《象徵交換與死亡》為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11.00578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