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97.248
  • 學位論文

高雄陳福謙家族產業之研究(1887-1941)-以和興行、新興製糖為中心

*

指導教授 : 江旭本

摘要


在《臺灣通史》貨殖列傳所記載的陳福謙,是清末臺灣南部最大的糖商。因1960年臺灣開港通商後,從事砂糖的買賣致富。但龐大的家產卻在日治時期的數十年間付諸流水,其子孫藉由故事控訴,龐大家產為他人所侵佔。但故事經初步研究,真實性不高,但讓筆者好奇是什麼原因,讓陳福謙家族避不開傳統中國俗諺「富不過三代」的魔咒。故藉由日治時期的《臺灣人物誌》、《臺灣日日新報》和《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等資料,來描繪出陳福謙子孫在日治時期的政經活動,藉以了解陳福謙家族興衰的原因。 陳福謙家族在當時有一很重要的貿易公司---和興公司,主要業務是臺灣砂糖買賣,先在臺灣低價收購砂糖,在載運至日本高價售出,獲取高額利潤。陳家將和興公司委託給陳中和經營管理,為陳家賺進大把銀子,但卻在1905年的糖業風暴,遭受嚴重的虧損,因而倒閉進行清算。清算後的財產分配有問題,因而衍生出侵奪家產的故事。透過研究,讓和興公司的興衰,能更清楚記錄下來,釐清長久的誤解,還事情一個真相。 新興製糖株式會社是臺灣人合資成立的新式製糖工廠,雖然不是第一家,但是最長壽的一家,而陳福謙家族是其重要股東。新興製糖株式會社歷經臺灣糖業二次的合併運動後,仍然屹立在日資的大製糖會社中,最後因國家政策併入臺灣製糖株式會社。新興製糖的工場設立在大寮,會社有一條輕便鐵道行經大寮和林園,工場因二戰美軍轟炸臺灣時受損廢棄不用,鐵道也因時代的進步停止行駛。工場和鐵道是很重要的文化資產,但因年久失修,損壞嚴重被拆除。故透過研究從日治時期官方出版的書籍記載,加上《臺灣日日新報》,將糖廠及鐵道的相關資料紀錄下來,可做為大寮、林園當地的鄉土補充教材。

並列摘要


*

並列關鍵字

*

參考文獻


2000《台灣經濟史概說》,台北市:海峽學術。
2005 〈日治前期臺灣總督府之企業管理政策(1895-1923)〉,《臺灣史研究》12(1):43~71。
1998 〈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的林野支配與所有權-以「緣故關係」為中心〉,《臺灣史研究》5(2):35~54。
2012 〈臨時臺灣糖務局時期原料採取區域制度之施行(1904-1911)〉,《師大臺灣史學報》第五期:頁71~96。
1. 王御風,〈近代臺灣地方議會與與領導階層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1920~1960)〉。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