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47.253
  • 學位論文

歷史記憶建構的「民族」意涵:李喬台灣歷史書寫的認同流變與文學展演

指導教授 : 陳建忠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論文以李喬的歷史文學書寫作為討論核心,探討作家李喬在不同時期的歷史文本書寫以其個人生命經歷的關係,並以一個章節作為一個文本討論的方式,嘗試將每一個文本視為不同時期的生命情境,觀看李喬其中的民族認同之流變,以及在文學文本中所展演的書寫意涵。   從劇本《羅福星》開始,李喬正式邁入台灣歷史文本書寫,此作品發表在軍中的刊物上,在意識形態上與當時國民黨政府所宣傳的歷史觀點較為契合。在此著作中,李喬所描述的主人翁羅福星是中國來台領導抗日人士,於文化身分上具有強烈的歷史寓意,與國民黨政府領導台人、治理台人反共抗俄,有頗多文本與現實社會的相互呼應之處。   到了《結義西來庵》時李喬開始著手書寫台人的抗日運動,噍吧哖事件是台灣抗日運動史上規模最大,最後一次的武裝抗日活動,所受到牽連的人數也是最多。李喬以此作為書寫題材,除了表現台灣人民不願被外族統治的民族氣節之外,也在文本中展現了台灣人民為了自我生存環境而戰的生命情感。之所以如此的不同,在於李喬的田野調查讓歷史書寫的真實性更為完備,並且開始注意到台灣人民的抗日並非僅止於民族意識而已,而有更多層面的生活、生存問題。   《寒夜三部曲》為李喬的代表著作,其書寫時間脈絡貫穿日本的五十年統治,並以家族史的形式表現台灣在日治時期殖民統治的變貌。此著作成為李喬在文壇裡的代表著作,最主要的原因是此三部曲所展現的土地意識,以及抗日的生命經歷書寫,為台灣的抗日運動史提供不同的詮釋角度,而這也成為李喬往後書寫展演的歷史文本的原型。   《台灣,我的母親》則是汲取《寒夜三部曲》第一部《寒夜》題材所改寫而成的敘事史詩,此文本除了是以長詩形式表現之外,文本中以客語書寫也是一大重點。這與一九八○年代客家意識的高漲有極大的關聯。李喬試圖以客語書寫來喚醒客家民眾對於客家文化的重視,以及描繪客家先民渡海來台的生命經歷,作為客家人閱讀自我歷史,形構客家意識的重要歷史文本。   《埋冤一九四七埋冤》是李喬另一個代表著作,此書主要是描寫二二八事件台灣人民受到國民黨政府屠殺的慘況,以及後二二八時代台灣人民如何在戒嚴體制的統治下渡過創傷而又不敢言說的生活。在上冊時,李喬利用碎片化的歷史,呈現全台各地被屠殺的慘況,基隆海濱、台北中山堂、台中市區、嘉義水上機場、高雄壽山都可看見李喬著墨的痕跡。小說主角林志天是現實人物鍾逸人的原型,以其在二七部隊如何帶領台灣民眾武裝抗日作為書寫的故事主軸,並描述其後十多年的監獄生活與經歷。李喬的《埋冤一九四七埋冤》開啟了新的台灣民族想像,此想像是異於中國的民族認同,而是建立於台灣土地意識上的台灣民族意識。   《情歸大地》為李喬在兩千年政黨輪替後的著作,其作品的歷史探討重回一八九五的中國與台灣在甲午戰爭斷裂的年代。透過比較台灣庶民與中國仕紳對於日本帝國軍隊進入台灣的戰鬥,凸顯兩者之間中國仕紳唐景崧、劉永福、邱逢甲的潛逃,以及台灣一般庶民為了土地、愛鄉愛土情懷留台抗日的氣節。李喬透過對客家民族英雄吳湯興的描寫,除了表現出台灣人民的土地意識,而起來抗日之外,也同樣於其中呈現客家意識。從這文本我們可以發現李喬的書寫依然以《寒夜三部曲》作為歷史意識的原型,而《情歸大地》則可以作為《寒夜三部曲》的前傳。   綜觀李喬的歷史文本書寫,可以看到其民族意識的流動,從中國意識向土地意識與台灣意識的流變,如此的轉變也與其書寫模式有關,並且與社會脈絡形成對話關係。我們可以從李喬依系列的歷史文本書寫的關照,可以看到台灣歷史與現今台灣社會的對話關係,以及李喬在歷史書寫上自我成長的軌跡。

參考文獻


盧建榮,《分裂的國族認同:1975-1997》,台北:麥田出版社,1999。
江宜樺,《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文化,1998。
何義麟,《跨越國境線──近代台灣去殖民化之歷程》,台北:稻鄉出版社,2006。
郭洪紀,《文化民族主義》,台北:揚智文化,1997。
郭紀洪,《文化民族主義》,台北:揚智文化,1997。

被引用紀錄


許宏勛(2014)。新歷史主義視角下的客家大河小說〔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1-0412201512003146
陳碧秀(2015)。大眾記憶與歷史重述:解嚴後臺灣電影中的殖民經驗再現(1987-2011)〔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16-0508201514075858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