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2.174.55
  • 學位論文

《「穿戴腳鐐」與「掙脫腳鐐」的舞者之舞------姚鼐《古文辭類纂》與曾國藩《經史百家雜鈔》選文研究》

指導教授 : 蔡英俊

摘要


在中國文學批評傳統中,文學總集往往推動當代文學典範轉移的重大作用。清代的古文選本中,以乾嘉時期的桐城派為代表,對於古文之法的主張,影響整個清朝,其選本以姚鼐《古文辭類纂》為代表,而後曾國藩所編《經史百家雜鈔》亦是實踐桐城為文之法的古文選本。本文探索姚、曾二人的選文目的、宗旨與標準。 第一章「緒論」,總述研究動機與目的,對前輩學者的研究成果作一疏理,並介紹西方理論的方法,作為支援與闡釋文本之用。 第二章「姚鼐『腳鐐之舞』的學習與傳授」,論述「舞蹈教授」姚鼐的學思歷程,並從「以古文為時文」、「為文的具體目標」兩方面來探討「書院與《類纂》」:「舞館與教材」的關係,其次,探討姚鼐「陰陽剛柔」風格的舞步搭配變化,小結則探究姚鼐的為文之法,從「摹倣」到「脫化」:由「舞法」至「無法」。 第三章「《類纂》中『剛柔偏勝』的舞者典範:韓愈與歐陽修」。就作家而論,姚鼐選韓愈作品最多,其次是歐陽修,這兩人的作品恰好印證「陰陽剛柔」風格舞步搭配變化的法則,不論以剛偏勝的韓愈或以柔偏勝的歐陽修,各具美感,並分析韓歐「碑誌」作品的獨特處與創新性,韓、歐二人再創另一新的藝術標準。 第四章「曾國藩選文的理念及目的」。本章與第二章對舉並觀,曾國藩是政治家、領導者,有強烈的經世之志,強調「士大夫之學」的「博觀約取」,選文則「兼收並蓄」,他極力「掙脫腳鐐」,強調知情達理的「自然之文」,在作品的字句安排上,則以能夠發揮精義的排比之句為重。 第五章「《雜鈔》中『奏議類』與『詞賦類』的具體舞作分析」。曾國藩有強烈的經世之志與注重實用的態度,本章探討《雜鈔》的奏議類,奏議不僅有特殊的讀者與作用,文體必須淺顯易懂,才能達到傳達訊息的目的;另一方面,選文最多的是詞賦類,詞賦則與諷諫的實用目的有關,強調以排比之句來發揮義理,曾氏對漢賦評價頗高,主張駢散互通。 第六章「姚《類纂》與曾《雜鈔》的選文比較」。姚《類纂》與曾《雜鈔》選文數量的時代意義:姚鼐重視唐宋八大家、曾國藩則看重秦漢作品,並且二人選錄明清古文不同,比較分類與篇目的差異,一一逐類討論,並由「圈點」這種學習古文的方式,乃為培養閱讀文言文的語感,以解釋姚、曾選本,對現代教育與教學方法的啟示。 第七章「結論:古文的延續與衰亡」。探討桐城派與湘鄉派何以形成,並由前述歸納出兩本選文的重要性。吳汝綸(1877-1949)提倡古文的傳統教育,為延續古文而努力,古文到了嚴復(1854-1921)的譯書,不僅鏗鏘悅耳,並散發出異樣的光采,這是古文衰亡前的「回光返照」,古文終究要從歷史的舞台退場。

參考文獻


李斗,《揚州畫舫錄》,北京:中華,1960。
古添洪,《記號詩學》,台北:東大圖書,1999。
張壽安,《以禮代理----淩廷堪與清中葉儒學思想之轉變》,台北:中央院近史所,1994。
羅曼.雅柯布森原著、錢軍等譯注,《雅柯布森文集》,長沙:湖南教育,2001。
柯慶明,〈「論」、「說」作為文學類型之美感特質的研究〉,《遨遊在中古文化的場域:六朝唐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里仁,200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