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4.42.196
  • 學位論文

南方英雄的歷程:屈大均(1630-1696)自我形象釋讀

HASH(0x1a482d70)

指導教授 : 蔡英俊

摘要


本論文屬於以文士為對象的個案研究,旨在替明清之際一名生平數度轉換社會身分並每於詩文中形塑自我的嶺南遺民詩人屈大均於現實世界與文學創境中呈現出的多重自我形象建立一流變史並釋讀其中意義,同時析論兩者之間的落差與疊合之處,藉此替過去在清代文學史中身影模糊的他重新定位。 本文主要將其生平分為三個時期,透過歷時性的角度考察其自我形象的發展過程。 對其早年,文中主要集中在屈氏原初認同的形鑄與早年環境對其自我及形象呈現影響的探討。藉由命名述由、後裔宣稱以及粵鄉風土景物人文軼史、羅浮道教仙跡的記述,他展示出對(真實或想像)遠祖屈原、對粵鄉的強烈血緣認同與地方認同及其靈均苗裔、仙風道骨的形象。另外,早年的儒式教育一方面引導他走向仕進之路,而後卻也讓他在鼎革動盪之際做出不仕貳朝的選擇,使其公開官方身分終止於隆武生員。同時,雖為清軍兩度攻粵局勢所迫而逃禪函昰門下,但透過種種蘊含家國認同的身體展演與社會動作他也展現了圓頂僧服而不脫人間是非的儒者性格。從這些透過行動與書寫所展現的認同我們都可看出這類本質性根源對其人格與形象所產生的作用。期間,對屈原近儒人格的認同與隨業師陳邦彥赴沙場的經驗或更乃其日後自我形塑「英雄」形象的關鍵契機。 進入中壯年,屈氏開始了五度漫遊時期。首度「廬山行」,他以師讎鄉陷國恥的難堪憤恨始,然在進入廬山後則為秀奇泉瀑所懾而忘卻國事憂擾,看盡醉人風景。短居羅浮游仙修道時期卻又再度陷入亡國愁緒。未久,他靜極思動,開始了幾度重如山丘的復國與行旅之途。在二度北游「東北 – 江南行」中,他以尋訪因叛變嫌疑流放遼寧的函可為由,以誅殺外國王的使者自比,離鄉北上,途中又每以刺客、俠士一類「北方義士」自喻,進入遼東更有遭逢囚禁的逼真想像,幾乎就要成為一名入遼刺清的英雄。隨後他南走江南,既在流連太湖時於詩歌呈現隱者形象,又藉行動流露出復明的反動者形象——鄭成功震動東南半壁的長江之役可能即是他的行動舞台。頃之,通海案發,涉案友人遭斬、流放或逃亡,他亦返鄉還俗歸儒。居粵未久,他再度北游。此度「西北行」於粵鄉啟程及由江南起身的詩歌亦皆有宣示反清之語。不少學者以此推測他與諸遺之奔走西北乃為集結明末西北尚未克盡之殘餘邊兵。然而行旅結束,西北終究無戰事,徒留他攀登華嶽的驚喜疲憊以及憑弔故國城塞的哀嘆神情。至此,屈氏深入東北行刺的實際動作無法證實,連尋訪函可之真假亦難以稽考;寓居江南時的反動者形象因缺乏在場證明與有力證詞而至多可說是虛懸的展示;西北革命論調亦因無戰事而難以證實。是以,就現存文獻來看,屈氏之隱喻與展演自我始終較行動自我佔上風;文學創境與現實世界的「英雄」錯影始終存在。直到四十四歲「湘桂行」,三者方得以重合。三藩亂起,屈氏挺身從軍,投靠據領南方的吳三桂,冀其率領南方推翻清室。受行軍處所與征服相關歷史神話的影響,他於文學創境中打造一個投射其強烈地域認同的南方世界並藉以表達南方版圖之宏廣與力量之強大。除了詩歌詠賦,他還監軍桂林,總算透過行動實踐成為一名「南方英雄」。這使得他長期於詩中宣稱、透過言語或非言語行動所展演的英雄角色終於透過實際行動於現實世界找到相應的肉身,藉書寫與行動達到內心的「圓滿實現」。隨後他謝事歸返,避地江南,透過種種儀式告別了「英雄」,從此走向凡俗日常。 少俠之游的抉擇或許注定了晚年的窮愁;不事生產的後果恐非其早年即能逆料。謀食身難隱,居貧志易違,物質的貧困以及與廣東清朝官員周旋酬酢帶來的聲譽之剝損都讓他深刻體驗到「生道」之難。此外,一生為其所輕同遭其累的妻妾子女,或同貧共苦或薄命早夭,皆宛若輕於鴻毛微於蜉蝣的微物,讓他在窮儒之外,更增添了命帶刑傷的夫與父之形象。基於這些日常,他以史上「逸民」自喻,呈現歸園後安貧樂道偕妻共隱善盡孝道的形象。瀕死,他於墓誌自稱「明之逸民」,蓋欲於死後舍忠返孝,彌補生前移忠作孝之過,以取代半生透過詩歌隱喻、展演、乃至實踐行動的「英雄」樣貌。凡此種種,都展示了英雄回歸世俗所面臨的身心考驗乃至嚴正面目的蕩然無存。 由上我們讀出屈氏向外界展示的一個重要形象「英雄」的轉變:包括醞釀、形塑、完成與消解的過程,同時我們也藉由旁枝末節額外讀出了遺民的多樣人生與面孔,藉此填補了清初重要嶺南詩人生命史中空白的一頁。

參考文獻


陳國棟:〈哭廟與焚儒服——明末清初生員層的社會性動作〉,《新史學》第3卷第1期(1992年3月),頁69-94。
―――:〈清代士大夫的旅遊活動與論述——以江南為討論中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0期,2005年12月,頁235-285。
巫仁恕:〈晚明的旅遊活動與消費文化——以江南為討論中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1期,2003年9月,頁87-143。
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1965年。
洪淑苓:〈美人計的敘事模式與性別政治——從西施故事談起〉,《婦女與兩性學刊》第8期(1997年4月),頁151-167。

被引用紀錄


汪德方(2015)。明清易代之際女遺民形象的書寫與建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5.01019
吳庚雲(2012)。屈大均及其山水詩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1-1903201314442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