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3.149.168
  • 學位論文

教師工會運動與人本教育基金會的體罰論述:從批判教育學觀點的反思

HASH(0x1c9abc90)

指導教授 : 宋文里

摘要


本文旨在討論師生關係上的難題-體罰,在禁止體罰的法令面前,贊成與反對體罰的爭論不休,教師們在課堂內日常作為上的困境依舊。一九八0年代興起的諸多教改團體中,以關注學生權益的人本反體罰運動與關注教師權益的教師工會運動最為重要,但兩運動的體罰論述卻存在著歧見。 依著上述脈絡,本文將開展三個相關討論:一、體罰在法令與教育現場間的落差是如何形成?二、教師工會運動與人本反體罰運動的體罰論述各有何貢獻與不足?三、如何理解體罰此難題? 一九八0年代以前的體罰論述,由於威權體制的關係,關於體罰的討論未能全面展開,關注「學校與社會的關係」以及「法令與文化的歷史脈絡」的體罰論述並不多,以嚴禁體罰論與適度體罰論為主。 筆者以「未來派」來形容人本的體罰論述,首先,其反體罰的論述架構,由教育正常化轉為「建立一個不打小孩的國家」的過程中,體罰由現象逐漸提升為論述架構本身,太快繞過教育現場的困境,把矛頭指向教師群體,未能協同教師群體成為教改同盟。其次,反對體罰的方法由民間啟蒙轉為推動立法,忽略文化傳統的影響以及教師群體的歷史處境。 另一方面,筆者以「過去派」來形容教師工會的體罰論述,教師工會運動雖歷經組織上的斷裂(從教權會到教師會),但在體罰議題上則一貫主張管教權。但教師工會僅從法令、教育資源等面向來談體罰,未能反省威權文化的積習,讓論述往「如何運用非威權的方式維持權威」的方向開展。 筆者以「情境中的覺醒」此概念,作為理解體罰的第三種路數,首先指出需接納體罰臨界點上的種種情緒感受,才能逐步面向臨界點,以及孕育此臨界點的種種情境。其次,培養言行一致地面對師生關係的精神,面對師生間權力關係、面對自己與學生的難題,讓自己在當下能夠撐起來,在問題發生的當下,能覺察自己與學生的狀態,並以此做出抉擇與行動,讓事態朝教育的方向推進。 批判教育學給筆者的啟發,在於以「主體狀態」在「情境中的覺醒」的思考脈絡為主,關切潛藏在界限處境之外尚未被開啟的現實樣貌,而這種語言,便是批判教育學強調的「可能性的語言」。

並列摘要


參考文獻


宋文里(1995)〈「批判教育學」的問題陳顯〉《通識教育季刊》第二卷第四期,12月,頁1-15。
李丁讚(2004)〈導論:市民社會與公共領域在台灣的發展〉《公共領域在台灣-困境與契機》,台北:桂冠,頁1-62。
何明修(2006)〈重構國家與教師的關係:朝向統合主義的利益組織中介〉《研究台灣》創刊號,2006年6月,頁5-57。
周祝瑛(2003)《誰捉弄了台灣教改?》,台北市:心理。
夏曉鵑(2003)〈實踐式研究的在地實踐:以「外籍新娘識字班」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9期,2003年3月,頁1-47。

被引用紀錄


蔡宜緁(2014)。國小輔導人員專業化研究(1991-2013): 歷史制度論的分析〔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4.02429
王譽書(2012)。零體罰政策政治效果之探究─以四所國民中學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275978
許恕寧(2013)。從批判教育學觀點省思表演藝術跨域課程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14-2307201420360000

延伸閱讀